卡 羅
地球以公轉和自轉的方式改變著自己,來自內部的力量隨著進行微微調整,便極大地改變了外部的地形地貌。高地變矮,低地上升,大海成沙漠,河底成雪原。楚雄這片億萬年前有恐龍依靠湖泊生活的澤地,不斷抬升,出現(xiàn)了高山、深谷和平壩,滋孕了最早的人類,也見證了最早的文明。
彝族文明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我們無法知曉。華夏萬年文明曙光在這里熠熠生輝,卻是不爭的事實,實證之一,便是彝族歷法。在對上天秘密的猜測、探索、知曉與掌握中,彝人創(chuàng)造出人類歷史最早、最精確的歷法。為了記錄這些發(fā)現(xiàn),彝人又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之后,彝族源源不斷貢獻出的文化,讓整個世界受益。
國學大師錢穆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世界影響最大貢獻最大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的思想早已深入彝人的骨髓,是彝族文化的精華。那么,在荒煙蔓草的歷史長河中,楚雄彝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哪些浩如煙海、特色鮮明的文化,留下了哪些文化珍品?創(chuàng)世史詩 《查姆》和 《梅葛》在這里吟唱,體現(xiàn)彝人造天造地的精神和對人源之謎的詮釋。萬家壩銅鼓書寫著青銅文化在西南的傳奇,揭示偏居西南一隅的楚雄比中原更早迎來青銅時代的秘密。起源很早、博大精深的畢摩文化和儺舞“三笙”以神秘的儀式再現(xiàn)人類早期的智慧和對自然的圖騰崇敬與禮拜。這些,無不折射出楚雄彝族燦爛文化的光芒。
彝文是人類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文字,很可能是一切文字的祖先。
這個結論,確實已經(jīng)能夠讓人目瞪口呆了。
1991年,劉志一在撰寫的 《彝文,漢文源頭,西文始祖》一文中提出:“古彝文有近9000年的歷史,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這是他在近幾年來所出土并且已經(jīng)公開發(fā)表的考古資料和古彝文字資料,以及它們之間的時間順序和空間傳播,還有古文字的原始使用方式和原始民族語言、原始思維特征等諸多方面的嚴肅考證之后所得出的結論。他特別強調:“大家知道,自從西安半坡刻劃符號出土并公布之后,已有部分彝族學者和漢族彝學研究專家指出,彝文與半坡刻劃符號有同源關系,并將古彝文的誕生時間上推至距今68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半坡時期?!彪S著距今8200多年的湖南省澧縣彭頭山遺址石飾刻劃符號、距今7800年前左右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龜甲刻符和柄形石飾刻劃符號和距今7400多年前的甘肅省泰安縣大地灣遺址彩繪符號相繼出土,其中的古文字材料,都可以用古彝文釋讀。
這充分說明,古彝文和它們有不可分割的淵源關系。古彝文的創(chuàng)始時間,也可以上溯到9000年前。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青銅器專家,中國科學院歷史所所長、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全國政協(xié)委員,2013年獲首屆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的李學勤教授也提出:“中國夏文是世界文字的始祖?!?/p>
而夏文,毫無疑問就是古彝文。
另外,還有一個不錯的證據(jù)。2007年10月23日的 《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名為 《三星堆隨感》的文章,作者這樣寫道:“神樹,飛鳥的樹,盤龍的樹,登天的樹,閃著宗教的光芒,那是金色的思想,超時代的影像。神樹讓我敬畏,讓我景仰。竟然看不見一塊骨殖、人類的遺跡。惟有大立人,瘦瘦高高地挺立著威儀。在這里還找不到 《詩經(jīng)》,找不到《史記》,找不到 《楚辭》以及《三國志》,只有一些符號,我們不知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字,記載了先民的生活?!?/p>
這些遠超《詩經(jīng)》等經(jīng)典的符號,現(xiàn)在我們知道,它是古彝文。
據(jù)2010年4月10日中國新聞網(wǎng)報道,考古工作者已在全國29個省、市、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或陸續(xù)出土了大量刻畫在陶、石、骨、甲、巖崖、服飾上的刻畫符號。這些文字早期被考古發(fā)現(xiàn)時,都一直被認為是 “難以解釋的文字”,或被說成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文字”,甚至有國外考古專家稱其為 “外星人留給地球人的信息密碼”。這些文字經(jīng)過與現(xiàn)有的古彝文進行對照、識別、翻譯、破譯和釋讀,85%以上都能夠識讀和解譯。由此可見,古彝文在遠古時期與中古時代曾覆蓋中國90%以上地區(qū)。
因此,漢族學者現(xiàn)在承認古彝文是一切文字的始祖,給了古彝文應有的尊重。
一群人走向死亡,帶著他們生前喜愛的物件,長眠地下。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幾千年后,會有人來探望他們,饒有興趣地拿起當年他們留在身邊的器物,驚喜之余,對他們肅然起敬。因為有這份崇高的敬意,他們不會因被打擾而悶悶不樂。這群人,曾經(jīng)生活在青龍河兩岸,在崇山峻嶺間縱橫??粗@些染透滄桑的銅鼓、編鐘,他們男歡女愛、安居樂業(yè)的情景,他們擂響戰(zhàn)鼓、高歌猛進的英姿,又一一浮現(xiàn)在我眼前。
站在高山之巔,鳥瞰楚雄壩子,龍川江自西向東、青龍河自南向北,環(huán)護著這片一馬平川之地。1973年,陽春三月,春暖花開。青龍河西岸的萬家壩,戰(zhàn)天斗地的村民在改造農田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片古墓。云南省文物工作隊聽到消息,前來試掘,得到了五面古代銅鼓。這種銅鼓,鼓面很小,胴部顯著突出,足部展開,邊有折棱,素面無紋。部分有簡單的太陽紋,不分暈,屬于早期雛形的古代銅鼓。鼓面有煙熏的痕跡,說明當時的銅鼓是從釜演變而來,尚處于樂器、炊器分工不甚嚴明的早期階段。據(jù)測定,其年代相當于春秋中期。
萬家壩出土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銅鼓,這一消息不脛而走,震驚了云南考古界,開始對萬家壩古墓葬群進行全面挖掘。此次發(fā)掘,共出土陶器、銅鼓、編鐘、玉石、瑪瑙、綠松石等文物共1245件,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那5件銅鼓??粗T大的棺木,倒置的銅鼓,使人恍惚間看到了身穿祭袍的貴族,敲響聲音雄渾的銅鼓,口中念念有詞,其族人則低著頭,隨著主人的念詞而不停地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高高在上的貴族坐在大殿里正一邊聽著樂工演奏羊角編鐘的精美樂曲,一邊開心地從銅釜中撈起煮好的羊肉大肆咀嚼,大口喝酒。突然,傳來一陣高亢悠長的銅鼓聲。敵人入侵,戰(zhàn)爭開始了,叫喊聲、催促聲、奔跑聲,霎時充滿了整個大殿。剛才美妙的音樂戛然而止,羊角編鐘散落四處,盛滿羊肉的銅釜傾翻在地,統(tǒng)治者卻中矢身亡。他的榮華富貴和至高無上的權力陷在墓坑里,只有四面銅鼓陪伴著他。兩大兩小四只銅鼓,沿上面下,成對擺放,懸空撐起靈柩,讓逝者在另一個世界欣賞著優(yōu)美的鐘罄之聲,繼續(xù)享受他的饕餮大宴。只是他做夢都沒想到,隨葬他的銅鼓在千百年后會成為一個世界之最。
自創(chuàng)世以來,人們離不開銅鼓。它雖無喧天的巨響,但人們只要一拍一擊,咚咚咚發(fā)顫的鳴音會給人們以神秘、狂熱和滿足。祈求農事順利而舉行的祭典儀式上,人們載歌載舞,擂響銅鼓;征戰(zhàn)四方,流血流淚的殘酷之途,人們擂響銅鼓,奮勇爭先;而在戰(zhàn)事平息的時候,人們燒火做飯,取銅鼓烹煮食物,自得其美。
樂時作樂器,伐時作戰(zhàn)鼓,棲時作炊鍋,銅鼓也算物盡其用。
遙想當年,銅鼓渾厚的咚咚響聲,伴隨著回蕩在山間的悠悠馬鈴聲,沿著一條條古驛道,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神秘地傳播著生命與創(chuàng)造的氣息,煥發(fā)著勃勃旺盛的生機。闖四方的人們帶著它,在古代的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南洋及西南太平洋的廣大都市城鄉(xiāng),在銅聲中度過清晨和黃昏,身處異地他鄉(xiāng)的肉體與靈魂得到安慰。
眾所周知,夏商周時期是我國的青銅時代。
中原一帶,青銅冶煉鑄造業(yè)發(fā)達,冶煉鑄造技術很高,青銅文化燦爛不足為奇。但偏居西南一隅的楚雄,也有制作精良的青銅器,青銅文化不輸于中原,卻又令我們有些費解。
荒蠻之地,就連史書中記載的最早之五尺道尚未開鑿,究竟是何方神圣將青銅冶鑄技術帶到這里的,由于缺少史料,已不得而知。文字、青銅禮器和城市是古代文明的核心。毫無疑問,楚雄進入文明社會的步伐不亞于其他地方。當然,楚雄的古代文明有別于中原地區(qū),有著自己的獨立性和民族性。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著銅鼓的故鄉(xiāng),不斷在探尋著它的發(fā)源地,提出種種猜測。如今,考古科學使其真相大白于天下,銅鼓的故鄉(xiāng)就在云南,就在中國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楚雄。
雖然說銅鼓激勵人們精神的時代早己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銅鼓的輝煌留下的不滅記憶,則是楚雄人生命中最溫暖的部分,激勵著楚雄兒女為一個偉大夢想而不屈不撓地奮進著。咚——咚——咚——!這從心靈深處發(fā)出的震撼之聲,依然是嘹亮的奮進號角!
望著眼前的銅鼓和編鐘,我真有前去敲響的沖動。隨著這些刻印著古人智慧的器物穿越時空之門,回到它們剛出現(xiàn)時的原初狀態(tài),在萬人矚目中聆聽先民演奏,跟隨英雄將士吶喊起舞,該是何等壯麗的史詩畫面啊。
一
太陽曾從地球的上空消失過一段時間的記載,存在于許多民族的早期原始神話傳說當中。屈原在 《楚辭·天問》中說:“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意思是說:太陽跑到哪里去了,需要燭龍來照明?這是屈原以詩的形式留下的太陽消失記錄。 《詩含神霧》里也記載:“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照天門中者也?!边@說明,在上古時期,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根本沒有白天和夜晚的區(qū)別,大地漆黑一片,太陽不知躲在何處。
中國南方民間有一個 “東海魔王抓住太陽關進漆黑的海底”的傳說。在太平洋諸島的居民中,太陽消失的時代被稱為 “最黑暗的時代”。美洲印第安人的《波波爾一烏夫》中寫到:“酷寒開始了,太陽看不到了。”古代伊朗人的經(jīng)典《贊德·阿維斯塔》中也講到過 “黑暗帝王的故事”。也許,世界上許多動物的毀滅也與太陽消失這件事情有關。有一種傳說認為:猛犸象曾經(jīng)生活在沒有太陽的時期里,因突然見到太陽而滅亡的??梢姡栂ι钤谑澜绺鞯氐娜藗冃睦砩系恼鸷呈蔷薮蟮?,因此也格外被人們關注。于是,不同的民族都對此進行了自己的解釋。
彝人的解釋是這樣的:
古時候,天上有七個太陽,陽光照耀大地。那時候,莊稼一年收七次,牛羊一年懷七次胎,人們生活富裕,日子過得比蜜甜。后來,出了只夜貓精,它變成一只鐵鷹,飛到高山頂,待到太陽一出來,便伸嘴去啄。第一個太陽出來就被啄落了,又啄第二個,就這樣,連啄下了六個太陽。第七個太陽害怕了,便藏在山中不肯出來。天上沒了太陽,莊稼不長,草木不生,花也敗了。人間從此陷入了黑暗。人們派出最勇敢的漢子進山去找太陽。白族漢子去了沒有回來,傣家小伙子去了沒有回來,苗家小伙子去了也沒有回來。漢家去的小伙子倒是回來了,滿身傷痕,只說了 “夜貓精”三個字后便死了。人們知道了是夜貓精在作怪后,便找到夜貓精,先是用水去淹它,然后用箭去射它,都沒有把夜貓精殺死。最后大家想起夜貓精怕光,于是人人扎起火把去燒夜貓精,終于把夜貓精燒死了。殺死了夜貓精,太陽還是沒有出來。這時站出了三個彝家姑娘,自愿去找太陽。這三個姑娘又漂亮,又聰明,又勇敢,像彝家三朵最鮮艷的馬纓花。人們?yōu)檫@三個美麗的姑娘祝福,希望山神保佑她們早日找到太陽,平安回到彝鄉(xiāng)。三個姑娘告別親人,翻過了九十九座高山,渡過了九十九條大河,不停地走啊走,也不知走了多少年月,頭上的黑發(fā)已變得象雪一樣白。在找太陽的路上,三個彝家姑娘不知道經(jīng)歷了多少磨難,猛虎擋路,三個姑娘挺身向猛虎走去,猛虎不見了。蟒蛇盤道,三個姑娘向巨蟒走去,蟒蛇不見了。最后,山神在天空中出現(xiàn),勸三個姑娘不要再走了, “你們就是走到死也找不到太陽,何必去送死呢?”三個姑娘說:“我們就是送死了,還有不怕死的人會來,不找到太陽,人們的日子就沒法過了?!鄙缴癖灰图夜媚锊慌滤赖挠赂揖窀袆恿?,偷偷告訴三個姑娘,到了立秋的那天,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會騎馬來到?jīng)錾缴希褪悄銈冋业牡谄邆€太陽,也是最年輕,最明亮的一個太陽?!澳銈內錾巾?shù)戎伞5綍r候你們死死拉住馬韁,太陽就再也跑不了了?!鄙缴裾f完后就不見了。果然到了立秋那天,一個紅光滿面的小伙子騎馬來到?jīng)錾健_@時三個姑娘已經(jīng)沒有什么力氣了,她們使出最后的力氣抓住馬韁,苦苦地對小伙子說:“太陽啊!快快出來吧。你不升起,莊稼不熟,牛羊不長,人們的日子沒法過?。∧憧焐饋戆?!”說完,三個姑娘倒地死了。在三個姑娘倒下的地方,長出了三座高高的大山,鮮紅的太陽被托在高高的山頂上,溫暖的光芒又重新照耀著大地。不過,因為只有一個太陽,牛羊一年只能懷一次胎,莊稼一年也只能熟一次了。從此以后,每年到了立秋這一天,人們便燃起火把燒夜貓精,唱歌跳舞紀念為人間找回太陽的彝家姑娘。
勇敢才能與困難抗爭,用熊熊的火把才殺死了作怪的夜貓精。歷盡千辛萬苦才能找到太陽,最真最善最美的心靈才能打動太陽,付出生命代價才能讓太陽的溫暖光芒重新照耀大地?!叭姨枴钡囊饬x就在于此。三個美麗的彝家少女,因山川寂寥而著急,因萬物凋零而傷心,因人類面臨滅頂之災而毅然付出自己的生命?;鹨粯訜嵴\的青春,海一樣廣博的愛心,不顧一切的付出,勇往直前的進取,以生命點燃生命之火,這就是世代傳承不絕的彝族太陽女精神。
神話為彝族點明了兩個鮮明的主題:火一樣的生命伴隨彝人一生,母親一樣無私的愛獻給所有的生命。
二
夜幕之下,火塘之邊,飲酒靜聽史詩吟詠,沉入遠古世界的無限遼遠之中,讓我久久不能平息。這樣的體驗,有過四次。一次是在姚安馬游,聽《梅葛》開篇。一次在牟定臘灣,聽 《梅葛》戀歌篇。一次在元謀,聽《阿魯舉熱》英雄篇,一次在雙柏,聽 《查姆》人類起源篇。雖然沒有過聆聽完整部史詩的傳奇經(jīng)歷,片段亦讓我震撼莫名。
史詩在民間文學中起源古老、題材重大,主題嚴肅,格調莊重,篇幅巨大,內容豐富,是民間文學中受到高度重視的作品形式,被認為是一個民族最古老的歷史記錄。史詩是文學形式的鼻祖,其想象之瑰麗,形象之生動,無可比擬。
創(chuàng)世史詩和英雄史詩,被國際人類學家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是否有文明史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國北方民族多流傳英雄史詩,南方多流行創(chuàng)世史詩。有一種史詩的民族就能自豪得不行的,楚雄彝人兼而有之,豪情爆棚,也無可厚非。楚雄居南方,氣候多變,云里霧里的猜想多浪漫;地形復雜,峰巔峽淵的想象多詭異。天人合一的哲學,神話思維的影響,在楚雄形成諸多史詩,成為民族史詩中的奇葩。
蜻蛉激浪,萬象出新。生活在這一流域的彝人,逢年節(jié)都要誦唱《梅葛》三天,并視 《梅葛》為根譜。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在忽高忽低的音符里,閃現(xiàn)著彝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雖然是世代口耳相傳,卻歷經(jīng)千年風雨而不失,也算是一種奇跡?!懊犯稹北緸橐环N彝族歌調的名稱,由于采用這種調子來唱彝族的創(chuàng)世史,人們將這部創(chuàng)世史詩稱為 《梅葛》。這部史詩后經(jīng)學者記錄整理,得以完整保存。全詩共8000余行,由創(chuàng)世、造物、婚事和戀歌、喪葬四部組成。我只欣賞過的創(chuàng)世和戀歌部分,曲調或悲楚、憂傷、低沉,或婉轉、抒情、明快,己被彝族先民的智慧、勇氣折服,被彝族愛情的純情、熱烈所感染。遠古的時候沒有天,遠古的時候沒有地,是我們來造的天,是我們來造的地。這種舍我其誰的氣勢,比其他創(chuàng)世史詩中這個神開天那個神辟地的想象感人得多。
與之相比,《查姆》就幸運多了。口口相傳的史詩,傳承到文化人這里,便走向一張張羊皮紙,定格為手抄本?!恫槟贰肥吩娨砸臀氖殖镜男问搅鱾髟诘淄痢⑿沦Y、妥甸等地?!恫槟贰分v的是萬物起源。天地間一件事物的起源叫一個 “查”,3500余行的 《查姆》分上下兩部。上部講述天地起源和人類起源,下部講述棉麻、綢緞、金銀、銅鐵錫、紙筆書等生活用品的來歷。
《查姆》有關天體演化的推演和人類演化的神話,反映了彝族先民樸素的唯物觀念和辯證思想。我聽過的部分里,展現(xiàn)的是彝族先民開天辟地、創(chuàng)世立業(yè)、勞動斗爭的廣闊圖景,藝術地贊頌了了不起的人類。我更感興趣的是 《查姆》生動地記錄了人類由低級向高級、從野蠻到文明推進的史路歷程。眼睛是心錄的窗戶,古人也有這個意識。彝人先民也以眼睛來象征人類,以眼睛的變化來體現(xiàn)人類的發(fā)展變化。史詩描寫的獨眼人、豎眼人、橫眼人等,與世界出土奇跡之一的四川廣漢 “三星堆”文物青銅立人銅像的形象相似,破解了神秘消失的古蜀文明之謎。
《阿魯舉熱》是英雄史詩,歌頌彝族英雄阿魯舉熱(支格阿爾)的豐功偉績。彝族鷹圖騰的起源,就隱在這部史詩中。每當看到雄鷹掠過云影,我心中的英雄氣概就會隨之升騰。
史詩是用崇高的聲調歌唱偉大的事件。
它回答的是 “我們從哪兒來、我們在干什么、我們要往哪兒去”這樣的大問題。彝族史詩所承載的彝族先人的心智和語言藝術,將人類自身的存在、人類的命運、宇宙天體、自然奇觀、異域文化和英雄情緒等內容,通過無數(shù)代民間歌手的千錘百煉,彰顯了人類信仰和精神訴求,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史詩雖是開天辟地、創(chuàng)世紀、萬事萬物起源、農事、喪葬祀儀的宏大的演唱體系,但每一章節(jié),每一首短歌卻是可以獨立演唱的民歌。
在這個世界上,載歌載舞的場景比比皆是,比起彝人具有神性的儺舞,就顯得輕了。
在千里彝山,每年總有那么幾天,許多看似與世隔絕的山村都處在幸福的狀態(tài)。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彝族村民們,跳著自己認為敬神又悅己的圖騰之舞,通過手舞足蹈把自己的心情講述給神靈,把自己的企盼、訴求告訴保護神。一代一代的村民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又原封不動地把這種形式傳給了子孫后代。
羅婺是一個擁有千余年歷史文化的煌煌彝族部落。羅婺脈流清晰,興盛于元明,衰竭于清末,千余年間或顯或隱,時暗時明,在歷史典籍的海洋中時不時翻起一朵朵耀眼的浪花。歲月悄無聲息,一個世紀過去了,又過去了一個世紀,天地汲存了它的濤聲,歷史鐫刻著它的光榮履歷。羅婺人現(xiàn)多散居于楚雄、雙柏、武定、云龍等地。
六月是火的生日,六月是祭祖安魂的日子;六月要點火把,六月羅婺人要跳大鑼笙。
在雙柏翠擁坡面的大山褶皺里,有一個叫李芳村的依山畔水的彝寨,居住著一支羅婺人。村口生長著的幾株百年老樹,藤蘿披拂,讓人肅然起敬。這里風聲聚松濤,鳥音悅水影,智者仁者,樂山樂水,莫不超然物外。這里是大鑼笙的發(fā)源地,也是大鑼笙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這個部族里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個名叫喜鵲的美麗姑娘,自幼與阿龍相愛。喜鵲16歲了,出落得更加漂亮動人。犁地的人見了,忘了扶犁;挑擔的人見了,忘了走路。喜鵲姑娘的美名傳四方,12個部落頭人的兒子都想娶她為妻,還威脅說若不答應,便血洗山寨。為了保護父老鄉(xiāng)親,喜鵲姑娘縱身跳入火中。羅婺人為紀念這個舍身救山寨的人,便過起了火把節(jié)。這天,寨里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由德高望重的老畢摩擔任主祀,吟誦經(jīng)文,高唱祭詞,敘述家譜。作為感恩喜鵲的神圣禮數(shù),羅婺人跳起大鑼笙。
大鑼笙是一種祭祀兼娛樂的原始圖騰舞蹈,頌揚羅婺人依靠智慧改變命運,依靠力量征服自然。羅婺人澎湃的激情,沸騰的熱血融入其中,大鑼聲響徹村寨,震憾山野。先是老畢摩設壇念誦祭牲經(jīng),殺牛作祭,祭祀天、地、祖先、山神、土地神,然后舉行扳牛比賽。到喜鵲姑娘殉難的祭日,各家各戶禁火,主婦取栗樹枝、青松葉和香火在田邊、地角、房前、畜廄插祭,以示敬神。
跳 “大鑼笙”時,師公師母是跳笙隊伍當中最為重要的角色,也是當?shù)卮迕袼叛龅纳窈透R舻幕?。每一個羅婺村寨都收有傳統(tǒng)的木制面具供跳鑼時師公師母戴用。師公面具,有犄角,四耳,大口,獠牙,黑、紅、黃三色虎條紋,長須,雄壯威武。師母面具為人面,面善,秀氣。師公師母皆由男青年裝扮,內穿短褲,外穿草衣,戴筍殼帽。師公一手提鐵鏈,一手拿短棍;師母一手捏棕櫚神扇,一手持短棍。師公師母戴上面具之后就不能再開口說話,以這種神秘感表示對神靈的尊重。大鑼哐哐,鐵鏈嚓嚓,煞是熱鬧。場地中央,一堆大火熊熊燃燒,火堆里燒著一對鐵犁鏵,當它變得通紅的時候,領舞的畢摩用柴棍挑起紅鐵鏵,兩個戴著氈帽、臉上畫著紅黃條紋的男子過來,伸出舌頭去舔紅鏵,在人們的驚呼聲中,一股煙霧從鏵舌間飄出。畢摩將紅鏵丟在地上,兩個勇敢者赤腳踩踏,滋滋聲中又騰起一陣煙霧,再次引得人們驚呼。
夜里,村民擁著跳鑼隊把“火把”送到山梁,師公師母脫下衣飾,并將面具棄于地上,躲躲閃閃地逃離面具而去。人們焚燒象征驅邪的舊籮筐,跳大鑼笙的人們又在熊熊的火堆上跳來跳去,讓大火燒掉身上所有的不幸與災難,讓大火給自己帶來吉祥與平安。羅婺人盛大而神秘的祭祀,宣告結束。
哀牢山深處,雙柏縣大麥地鎮(zhèn)峨足,彝族聚居村,它與玉溪市新平縣、峨山縣僅一江之隔。這里,沒有高樓大廈、霓虹燈光、車水馬龍,但你能看到大自然的最原始的風光,泥土的芬芳,夜晚隱隱約約的燈火。
彝山的小路,蜿蜒,悠長,連著山中人家。特色獨具的土掌房,或于山腳,或于山洼,或于山腰,劈一方平地,建起樓房,冬暖夏涼,功能齊全。房頂由木板、獨木梯架成空中走道,全村相通。清晨露珠濕翠,好鳥相鳴;傍晚夜月出山嶺,清輝照院落。人們往來,都從天而降。人們娛樂,又升到云間。取暖,繡花,嬉戲,歌舞,都能讓村民化身為云中君。
小豹子在房頂穿梭起舞,那是人間少見的絕景。
白、紅、黑、黃諸色紋飾的男孩,裸舞于村間,這就是豹子笙。舞者為男性,年齡在10至12歲間,不少于12人,多則不限。
是日,豹子先躲藏于林間,聞鑼蹦出,揮棒入村,竄上房頂,盡興起舞,踏步、顛步、撮步飛腳、轉腳、甩腳,配上跺腳、轉身、揮棍、翻棍、搖棍,再配以打鬧、戲斗,爬行、翻滾、撕咬、交尾、孵蛋等,氣勢駭人。然后小豹子從屋頂躍下,追逐裝盛姑娘,戳打逗趣,再沖入人家,搶劫食物,敲打房屋,以示驅鬼逐疫。之后,小豹子迅疾出村,奔向山野,又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
虎笙是為了祈禱幸福而舉行的表演,幸福有時遙遠,但祈禱至少是一種態(tài)度。祈禱是我們心中的聲音和宇宙的聲音的潛在對話。
小麥地沖的彝族先民認為虎尸分解創(chuàng)造了萬物,形成了獨特的彝族虎宇宙觀。彝族崇虎、敬虎,以虎為其祖先,自稱為 “虎族”?;⑹?“王”的象征,隱喻著勇猛、矯健、威嚴和強大力量,它護佑子孫、驅除邪惡,虎神成了小麥地沖人心目中最靈驗、最崇高的神。古代彝族部落首領須披虎皮,死后以虎皮裹尸進行火葬,表示生為虎子,死后化虎。
祭虎、請虎、畫虎、跳虎、送虎,這種文化融入彝人的血脈,便成為祈福消災,族人同樂的載體。祭虎祖,跳虎笙,也就成為彝人敬畏自然、熱愛生活、向往幸福的儀式。
虎笙舞者,披灰氈,畫虎紋,摹虎姿,以背糞、犁田、耙田、撒秧、拔秧、栽秧、薅秧、割谷、打谷、孵蛋等仿生虎舞為主。人虎一體,令舞者欲罷不能,令觀者心智晃忽,眼前的一切仿佛回到了遠古,世界變得純凈清新。
這種原始舞蹈,體現(xiàn)了彝族先民的崇虎觀,更反映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fā)展觀和彝族人粗獷、豪放、勤勞的性格。它不僅承載著彝族的重大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又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象征和標志,更是彝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平臺,具有很高的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價值。2008年,“雙柏彝族老虎笙”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雙柏縣和法脿鎮(zhèn)分別被命名為 “中國彝族虎文化之鄉(xiāng)”和 “彝族老虎笙之鄉(xiāng)”。
虎舞中,神、鬼、人實現(xiàn)了固定形式的共同在場,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人與鬼神關系轉換的自然折射。神鬼本為一體,只是因為人的不同需求而分化與對立?;⑽杵鋵嵎从沉巳藢ι竦恼埱笈c祝愿,人對自身的理想,人對鬼的恐懼與逃避。當城市——哪怕是還被群山環(huán)抱的城市,變得越來越喧囂和蕪雜時,當我們早已忘卻懷著敬畏之心為自己的生活而祈禱時,但愿我們能夠回到那一片遠古的寧靜中,在詩意棲居的鄉(xiāng)村里,與一群頭戴面具的滿懷虔城的舞者一起吶喊,一起祈禱,一起狂歡,完成心靈的洗禮。
也是火把節(jié)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內容,只是大刀舞的地點是在祿豐高峰。
高峰火把節(jié),有送火把儀式,由火把隊、彩旗隊、鼓樂隊、刀舞隊、面具隊、指揮隊、指揮官、開路官、鳴炮隊組成,各司其職。
火把隊,由三個上年紀的人組成。各抬一大把點燃的火把在刀舞隊前照明引路。彩旗隊則由13—15歲的二三十名男孩組成。每人手抬紅、黃、綠彩旗一面,在整個活動中為刀舞隊表演沖殺吶喊助威。鼓樂隊,由七個會吹會打的人組成。兩名吹鼓手、一名大鼓手、兩名大鑼手、一名铓鑼手、一名馬鑼(小鑼)手。吹鼓手各有大號、嗩吶兩件樂器,送火把開始和每換一個點以及結束都吹大號。面具隊,由三個中年人組成,戴篾扎紙裱面具。指揮官由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擔任,用一面白色的花邊三角旗指揮送火活動。開路官,由刀法純熟的刀客擔任,手持一把兩尺余長的柳葉形鋼刀,帶著大刀隊沖殺。鳴炮隊,由五六個五六十歲的老人組成,鑄鐵炮筒裝黑火藥,在不同地點鳴炮。
這是一支純爺們組成的龐大隊伍。古時候,以身犯險,是男人的擔當。戰(zhàn)爭讓女人走開,狩獵也讓女人走開。雖然是表演,但涉及殘酷的內容,影射著刀光血影,所以,也只讓男人們激情蕩漾。
這支隊伍的核心,是刀舞隊。隊員涂臉化妝,黑眼圈的是黑蠻兵,紅臉面的是紅蠻兵,抹白臉的是白蠻兵。這些蠻兵,箐雞羽飾頭,赤裸上身,手持大刀,面貌兇悍。
送火把的場景蔚為壯觀。禮炮響,隊伍起,聽指揮,猛沖殺。一路上,有十次戰(zhàn)斗場面,再現(xiàn)了戰(zhàn)爭或狩獵時的慘烈場景。
透過演武,我能夠看到揭竿而起的大反抗,破釜沉舟的大廝殺,身陷重圍的大突破,四面楚歌的大悲愴??此萍郎駣噬?,實為生命的禮贊。
刀劈邪惡,追求勝利,祈禱平安。時至今日,為家為國為生存,不懼流血犧牲的精神,現(xiàn)實意義不減。
以虎為歲首,以雌性為尊,彝族的十二獸舞因此又叫 “母虎舞”。彝語叫“羅嫫捏姿”,為接母虎神之意。十二獸舞在每年正月,第一個屬虎日進行,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丁平安,哀牢山彝人便跳起母虎舞。舞時,舞者的面部及手腳的裸露部分都分別畫有各自所扮獸類的斑點、花紋,穿著用藤條、樹皮、山草編制而成的 “獸衣”,肩披棕葉,模仿十二獸的習性動作,在畢摩的主持下,隨著鑼鼓聲、號角聲,邊跳、邊唱、邊舞。歌舞除展示人類生產、生活的各種樣式及農耕動作外,還有歌頌十二獸的曲調和尊崇母虎神的畢摩祭辭。舞蹈內容有接母虎神、迎母虎、祭虎神、母虎降臨、群獸狂舞、農耕展示、獨獸發(fā)威、眾獸爭霸、送虎神等9個方面,其中接母虎神、迎母虎、祭虎神、送虎神屬于祭祀性舞蹈;群獸狂舞、農耕展示、眾獸爭霸屬于群體共舞的娛樂性舞蹈,主要展示人類生產、生活中的犁田耙地、種麻割麻、紡線織布,種蕎、割蕎、打蕎,撒秧、栽秧、薅秧、割谷子、摜谷子等農耕動作;獨獸發(fā)威則是各自模仿十二獸的野生習性,有咆哮、怒吼、蹬腿、奔跑、捕食等動作。舞蹈起步時都是先邁左腳,依照鑼聲,一跬一步、一陰一陽,揚手踢腿、相互承接;邊舞邊唱,舞步由慢到快,指揮的鑼聲也由緩到急,把歌舞活動推到高潮。
為感受其特別的魅力,我曾到樹苴感受過一次母虎舞。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春寒料峭中,彝寨沉浸在十二獸神降臨的喜悅中。是夜,人們在山神廟外載歌載舞。廟內,則是另一番景象。年長女巫師為首,率領群巫跳起迎神舞。舞蹈氣氛莊嚴肅穆。男女巫師列為一行,各持一柄扇形羊皮鼓,為首女巫師帶虎頭儺面,緊跟她后面的一個男巫師則腰插虎尾。在巫隊一側由一男巫師手持葫蘆笙,當為首女巫師擊鼓率隊起舞時,笙樂吹奏虎嘯聲,巫師們各自頭戴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等生肖的面具,按所戴面具表演自己屬相的動作,踏著笙樂節(jié)拍舞蹈。在十二獸神舞蹈中,以表演虎神降臨并以猛虎撲馬、牛、羊、豬、狗的動態(tài)和虎嘯聲最費勁,也較精彩。特色較為突出的是蛇舞和穿山甲舞,而最突出則是虎舞。穿山甲舞和蛇舞無聲音。巫師用全身蠕動的舞姿,表演蛇爬行時的形態(tài)。對穿山甲則表現(xiàn)它誘食螞蟻時,全身卷縮,甲殼敞開,待螞蟻齊驅其甲殼內吮吸汗垢,它便伸直全身,甲殼閉合,群蟻便夾死在甲殼間;然后,它又卷曲全身,待甲殼復開,便抖動全身,于是死螞蟻紛紛落地,它就伸舌舔食起來。巫師就用舞蹈語匯體現(xiàn)穿山甲捕食螞蟻這全過程的體態(tài)活動特點來顯示它的降臨。對于猴則重點表現(xiàn)它爬樹摘野果吃的動作特點?;⑸窠蹬R剎那,只聽見為首女巫師一聲長嘯,并騰空跳躍以顯示母虎神的威風。其他男女巫師表演被虎追撲的各種獸驚慌奔跑的狀貌,母虎表演捕撲各種動物的動作,其他被捕撲的動物,各自表演奔逃躲藏的動作。舞姿粗獷豪放、質樸生動的十二獸祭祀舞蹈,群體動作流暢自如、節(jié)奏明快。各獸獨舞形象逼真,所模仿的動作惟妙惟肖。在鑼聲和鼓點的引領下,在山歌號子此起彼伏的號聲中,所有的舞者一跬一跨、揚手擺腿,邊唱邊舞,不斷變換隊形,隨著鼓號由緩到急,一次次把活動的氣氛推向高潮。傳達出彝家人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品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十二獸神的聲音演奏出濃郁的生活樂章,動作跳躍出神奇的舞蹈,這是山神和祖先與現(xiàn)在的彝人同樂的見證。
神秘的十二獸舞,記錄了彝家人的虎崇拜情結及其歷史,是彝家人生存態(tài)度的積極體現(xiàn),是彝家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贊歌。
背負著往來鬼神世界的靈異道路、詮釋天文地理的神圣使命和博大淵源的古老傳統(tǒng),畢摩重負匍匐,一路走到今天,還在掙扎著開花結果。
畢摩鷹眼一般深邃的雙眸里,充滿彝人堅強不屈的身影。太陽照耀著大地,彝人像一株株長滿荒原的高大樹木,在陽光蒸騰起來的云霧里,時隱時現(xiàn),正緩緩向天空移動。貧瘠的紅土上,畢摩率領一群人正在祭祀神靈。很快就到栽種的日子了,每年這個時候,祭告天地山神,祈求風調雨順,祈求五谷豐登,是彝寨的大事,是族群的大事。
虔誠與勤勞配合得當,把肆無忌憚地炙烤頭顱的太陽和無情無義鞭打肉體的風雨看成是對心靈的考驗,一代又一代,彝人就在畢摩念誦經(jīng)文的喃喃之聲里,繁衍生息,開疆拓土,逐漸興旺發(fā)達。彝人也逐漸掌握了苦中求樂的本事,把自己不算豐饒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過得豐富多彩,過得充滿奇跡,過得意味十足,過得其樂融融。
未知世界的困擾、生命意義的闡釋、靈魂安寧的追尋以及不和諧因素的化解,正是畢摩展現(xiàn)自豪和喜悅的時機。云霧繚繞,青煙飄散,有了畢摩,任何一個彝人降生和辭世,都受到重視,畢摩讓彝人人生完整、靈魂完美,從來不會出現(xiàn)這世上從來都沒來過這個人的凄涼景象。緊繃繃的羊皮鼓敲打出山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笑盈盈的酒杯中跳出的是故事歌謠和傳奇。
畢摩是有知識、有文化、德高望重,能和天地接觸,能和鬼神相通的人。天人合一的哲學在一代代畢摩的訓誡中融入彝人血脈,不斷演繹紅土高原上的深情。
畢摩愛灌輸?shù)娜f物有靈思想,形成彝人認識世界的觀念,也構成了畢摩文化的核心。
畢摩文化是彝族的宗教文化,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多神崇拜,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畢摩文化涉及到彝族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哲學、醫(yī)學、道德、倫理、科技、風俗、禮儀等,畢摩承擔的角色與彝人生活息息相關。
畢摩頭戴禮帽,身穿法衣,左手拿鼓,右手搖鈴,站在一面巨大的圖騰柱上,舞之蹈之,盡情歌唱,意義非同小可。他象征著力量,象征著是萬物的主宰。開天辟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神話與傳說。盤古開天地,在中原一帶廣泛流傳。彝人造天地,是彝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認識。這事記載在畢摩傳唱的史詩 《梅葛》里:
遠古的時候沒有天,
遠古的時候沒有地,
是哪個來造天,
是哪個來造地?
是格茲天神來造天,
是格茲天神來造地。
天地造好了,
萬物怎么辦?
太陽和月亮來相配,
姑娘和小伙來相配,
這些都安排好了,
彝人唱著梅葛從遠古走來。
畢摩演唱 《開天辟地》,歌頌彝人創(chuàng)業(yè)進取精神,給彝人的精神追求定了一個基調。這種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為造天造地挺身而出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一直以來都伴隨著彝族人民。
畢摩是彝語音譯,“畢”為“念經(jīng)”、“教化”之意,“摩”意為“有知識的長者”。畢摩最早是通過象征性極強的巫術等行為方式處理人與鬼怪神靈的關系,所以很多人稱他們?yōu)榧浪尽奶幚砉砩袷澜鐔栴}延展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問題,畢摩先后創(chuàng)造了禮贊、祈禱、祭祀的活動方式,以取得打開人們崇敬心靈的鑰匙。因此,彝族民眾從古至今都認為畢摩是智者,是知識很豐富的人。他們識古彝文,掌握和通曉彝文典籍,通過念誦經(jīng)文、舉行宗教儀式等形式與神、鬼溝通,與鬼神共舞,游刃有余,可以充當人們與鬼神之間、祖先之間的矛盾調和者,以求得人丁安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所以說,畢摩既是彝族民間宗教活動的主持者和組織者,又是彝族宗教和信仰的代表人物。
畢摩文化是彝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是彝人智慧的結晶。畢摩文化濃縮著彝人對哲學、醫(yī)學、宗教、文學、歷史、地理、天文以及風俗等的體認精華。這種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在各種文化的沖擊波中,仍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許多原始宗教文化的蹤跡都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真正保留完好的原始宗教文化已不多,我們只能從古代文獻的片斷記載和考古發(fā)掘中去追溯其概貌,去想象儀式的場面了。而畢摩文化有血有肉,鮮活豐富,原生的彌漫于山野彝族生活中間,即使在現(xiàn)代的文明生活圈里,彝族人依然從畢摩文化中找尋精神的慰藉。
畢摩文化,靠一代一代的師徒相傳來延續(xù)。元朝及以前為師徒單傳,經(jīng)文固定,逐代傳抄;教儀有規(guī),教法有律。到了清朝中葉,出現(xiàn)畢摩辦學,以私塾形式傳經(jīng)傳教,誦經(jīng)地點多在廟宇或家庭。為此還會舉行畢摩會考,通過的人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畢摩文化的精髓,才有資格成為畢摩。畢摩的傳承具有連續(xù)性、封閉性和神秘性,傳承的代數(shù)越長,祖師神威力越強,法術也就越有效。由于傳承有連貫性,所以有完整的畢摩系譜。實際上,畢摩文化涵蓋著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正所謂,畢摩神通廣大,學識淵博,知識無數(shù)計。現(xiàn)在的畢摩所涉更廣泛,不僅有作畢、司祭、行醫(yī)、占卜等主要職能,還兼有整理、規(guī)范、傳授彝族文字等文化職能,撰寫和傳抄包括宗教、哲學、倫理、歷史、天文、醫(yī)藥、農藥、工藝、禮俗、文學等典籍。同時,畢摩正傳承著彝族傳統(tǒng)的宗教藝術。畢摩們在祭祀時,進行木刻、泥塑、草編、剪紙、神鼓等法器、神偶、圣物的制作,伴隨著神圣的巫歌巫舞,展示傳統(tǒng)的藝術和技藝。畢摩還在彝族人的生育、婚喪、疾病、節(jié)日、出獵、播種等生產生活中起著主要作用??梢赃@樣說,畢摩既掌管神權,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導著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彝族原始宗教祭儀的主持者、知識的繼承者和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
畢摩,作為前者,畢摩能通神、鬼而上達人意,下宣神旨,是人與神之間的中介;作為后者,畢摩掌握彝文經(jīng)籍及彝族傳統(tǒng)天文歷算、歷史掌故、習俗禮儀、神話傳說、醫(yī)理藥物等豐富知識。因此,畢摩的職能和活動是畢摩文化的表現(xiàn)。
畢摩的職能和活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喪葬祭奠。彝族喪葬程序和禮儀,從始至終必須在畢摩指導和主持下進行。如所有祭獻的犧牲、物品,若不經(jīng)過畢摩誦經(jīng),亡靈將不能領受;亡靈若無畢摩安慰、指引,將無所歸宿而成為孤魂野鬼為害后人。
祭祖。包括兩個層次,其一為氏族祭祖。每隔二三代,氏族全體成員共同祭奠、超度本氏族業(yè)已去世但未曾超度的亡靈升天成為祖先神。祭祖時間為九天九夜或七天七夜,須由六位大畢摩和多個助手分工合作,完成不同內容的四十余場次祭祀;氏族內部長、次、幼房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或為擴大通婚范圍,且氏族代系已滿九代或十一代,在氏族祭祖的同時也往往舉行分支祭儀,由一個氏族分衍為三個亞氏族。其二為家庭祭祖。在年節(jié)、婚嫁、遷居或家道不順時,延請畢摩祭祖,以孝敬、告慰祖先或祈求祖先庇佑。
祭獻諸神。彝族原始宗教的基本觀念是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是一物有一神,對這些神靈特別是對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司物神,只有敬畏并取悅之,才可得其護佑而不施予災害。因此,適時祭獻天、地、山、水、風、火、林、巖等等神靈,便成為彝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動。向這些神靈進行祭獻并祈求護佑,必須由畢摩主持誦經(jīng),方可達到目的。
占卜。畢摩憑借本身所具法力,為人們向神靈祈求預知未來吉兇禍福。彝族舉凡戰(zhàn)爭、械斗、官司、疾病、喪葬、婚姻、祭祀、遷居、建房、出行、貿易、狩獵等,以及出現(xiàn)各種異兆,都要請畢摩占卜以決吉兇,預知禍福。畢摩的占卜方法種類繁多,最常見的有雞股骨卜、雞頭卜、蛋卜、羊膀骨卜、豬膀骨卜、豬膽卜、木刻卜、簽卜、酒卜、草節(jié)卜、竹筷卜,陰陽卦卜等等。
歷算。畢摩進行星占和擇日,主要是通過觀測日月星辰運行,特別是每月月亮與二十八宿對應位置的變化,推算年月日及節(jié)氣,預測天氣變化、日月虧蝕、年成豐歉、糧畜貴濺、世態(tài)安亂等,并結合十二屬相生剋以擇日、相命、合婚及預測疾病、失物、異兆等后果,以滿足人們擇吉避兇的心理需求。
招魂。包括招亡魂與招生魂。招亡魂主要是招祖先魂,使其安居家堂靈位,不時享祭以保佑家道興旺。但祖先魂有時會離開靈位在外游蕩而給家庭帶來不安,遇此須及時將其招回歸位。生魂則指人、畜、糧魂等。彝族原始宗教靈魂觀認為人有三魂 (即頭魂、心魂和腳魂),一旦受到驚嚇或誘惑會離開人體而使人輕則致病,重則喪命;畜魂、糧魂失去則會遭至六畜不興、五谷不豐,只有請畢摩做招魂法事,才能把亡魂或生魂招回。另外,病人經(jīng)畢摩占卜若屬靈魂已被惡魔攝去而命在旦夕,也只有請畢摩作 “捉魂換魂”法事,即捉拿他人靈魂換回病人靈魂,才能轉危為安。
祈福。畢摩通過祭獻相關神靈,為人們祈求神靈賦予福祿。常見的祈福祭祀一為祭獻家中福祿神,彝族家庭福祿神位一般設在糧柜前;二為祭獻祖先神,祈求祖先護佑賜福;三為喪葬祭奠中祈求亡者將生前所享有的福祿留予子孫;四為村寨共同設祭求雨或止?jié)?,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禳解。又稱 “百解”,即畢摩為人消除各種災厄的祭祀。彝族凡遇械斗失利、家運不順、疾病纏身、牲畜瘟疫、莊稼遭災、喪事完結、房屋失火,以及發(fā)生不祥之兆等,都必須請畢摩舉行相應的百解祭儀,以除祟消災求保安寧。
驅邪。畢摩為人驅除邪祟。遇家庭失睦、夫妻不合、鄰里相惡、嬰兒夭折等現(xiàn)象,彝族人認為是白虎入家作祟;病人久醫(yī)不愈,則認為是惡魔纏身,就得延請畢摩作驅除白虎或惡魔的法事。
詛咒。包括咒鬼和咒人。咒鬼多為咒兇鬼與惡鬼,彝族認為家庭連遭不幸,或有暴亡、自盡者,牲畜無故死亡等是兇死鬼或惡鬼作祟所致,必須請畢摩咒鬼,方能使其退讓或消減其魔力;咒人則是與他人結下冤仇或懷疑他人施咒于己,便請畢摩對仇人或受懷疑者進行詛咒或反咒,以使仇人遭殃或自食其果。
壓土邪。又稱壓土氣。彝族認為地面土層分熟土與生土兩層,生土層里充滿對人及牲畜、莊稼有害的邪氣。因此,凡遇村寨附近出現(xiàn)山體滑坡垮塌,以及起房蓋屋、打井筑壩、挖坑下葬等觸動生土層時,須請畢摩潑散用蒿枝、筆管草、秧草根、蛋殼等煮水的壓土邪藥和誦念 “鎮(zhèn)壓土邪經(jīng)”,以鎮(zhèn)住生土層中邪氣不致大量散發(fā)至害或減輕其邪氣。
起本命。彝族認為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搬動放置或大或小、或輕或重的物件,有時會在不經(jīng)意中壓住自己的本命(靈魂),從而出現(xiàn)肢體某部位麻木、疼痛,甚至癱瘓。遇此須請畢摩首先卜算本命在何方被何類物件壓住,然后前往搬動物件并做起(釋放)本命的法事,以期痊愈。
盟誓。彝族舉凡戰(zhàn)爭、械斗、議和,氏族或個人間的重大協(xié)約,以及與外族交往中訂立協(xié)議等,在當事雙方或多方訂立盟約后,必須請畢摩主持向神靈盟誓,以表示共同恪守盟約。盟誓方法常見有喝雞血酒、打牛鉆牛皮等。另外,個人間出現(xiàn)有如山林、地基、耕地等產權糾紛而相持不下時,有的當事一方主動放棄,卻請畢摩做賭咒法事,以使誰占有糾紛產權,誰即不吉利,因此,在彝族地區(qū)常見誰也不敢耕種的放荒耕地。
神判。因財產、盜竊、口角等引起是非糾紛,經(jīng)用習慣法調解無效時,多請畢摩施行神明裁判。神判常見有嚼米、打雞、漂燈草、撈油鍋、捧鏵口、沸水鍋摸蛋、摸石頭等。
承傳知識。畢摩特別是世傳畢摩,都肩負有繼承和傳授知識的職責。
畢摩文化盛開在千里彝山上,畢摩像攜帶著巨大能量的神鳥,在山峰間飛舞,在峽壩間往來,高高低低,鳥瞰著隱藏在霧靄重重的崇山峻嶺中的村村寨寨,像一條穿在靈魂上的無邊絲帶串連彝人世界的清冷空氣、溫和陽光、松濤唱和、溪流潺潺。畢摩催放的精神之花,一朵朵、一枝枝、一叢叢、一片片,在田間地頭、坡上坎下、路旁溝邊,放出奪目光彩。同時,也培育出彝人飽滿的精神世界。
在畢摩的率領下,整個彝人世界都怒放著熱情奔放的花朵,彌漫著曼妙動人的花海,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芬芳。有了畢摩,有了畢摩文化,無論在險峻的金沙江兩岸,還是在秀麗的紅河兩岸,彝人的精神綻放著,招展著,蓬勃著。
在秘境彝州,每座山、每條河,都有動人的故事。
在千里彝山,每個村、每個寨,都是美麗的傳說。
東家女會說話就會唱歌,西家女會走路就會跳舞,南家女會吃飯就會喝酒,北家女會拿筷就會繡花。彝家山寨里,女孩天生就有的技藝伴隨她們的一生。其中,與生活關系更緊密的刺繡技藝,光會還不行,得精。一剪,二裁,三繡,伴隨她們長大成人。除了出嫁時的新娘裝得一針一線自己親手縫制外,為人妻為人母,她們還要為家人縫制,還要教女兒學習,是馬虎不得的。楚雄彝族刺繡源遠流長,精美豐富,但烏蒙山系有其鮮明特色,百草嶺上種類繁多,紅河兩岸自成一派,這就形成了寓意迥異、配色大膽、技法多變的風格。但紅、黃、黑三原色是基礎,是彝人共同認可的尊貴喜慶之色,各分支配上的繽紛斑斕的艷麗色彩,都只是補充部分。
彝族繡品豐富多樣,包括服飾、鞋子、包頭、圍腰、馬甲、錢包、枕頭、挎包和各種飾品,工藝獨特,做工精美,色彩艷麗,寓意深遠,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彝族服飾集多種工藝于一身,圖案紋樣豐富多變,色澤艷麗和諧。彝族婦女的服裝多為寬邊大袖的左衽衣服,服裝配色多采用茶花紅、玫紅、紫黑、粉紅和大紅、綠、黃等顏色,與衣服的底色形成鮮明對比。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紅色、金色、紫色、綠色等顏色的絲線挑繡各種花紋圖案,有的還在衣領上鑲嵌銀泡。在衣著上加工裝飾的部分有衣領、衣襟、袖臂、項背、下擺、褲筒、褲腳,以及鞋子、帽子、頭帕、掛包、圍腰等。此外,彝族婦女還喜歡別出心裁地在頭巾、衣襟、坎肩、衣裳下擺、圍腰、腰帶、褲腳、裙邊等處,繡上各式色彩鮮艷、寓意深刻的花紋圖案。如一些地方的彝族婦女繡制的小圍腰,上部繡一朵較小而精致的鮮艷牡丹花,中部繡一朵較大而艷麗的茶花,圍腰后面的飄帶也要繡一些細小的圖案,花中套花,四方對稱,韻律感很強。
一身變形、大膽、夸張、簡練的彝族服飾,可以把一張張楚楚動人的笑臉映襯得更加秀美,更加引人注目。走路時,飾綴搖動,串珠擺蕩,洋溢著青春,展現(xiàn)著嫵媚,煞是好看。
彝人展示服飾文化的賽裝節(jié),是愛美追美的節(jié)日,是展示心靈手巧的節(jié)日,是耐不住激動心情的日子,是故事和傳說交匯醉人的地方。賽裝場上的彝繡之美,服飾之美,姑娘之美,是躍動的無法捕捉的真美。彝族人把布當大地,藍的是天空,黑的是土地,綠的是青山,黃的是江河,紅的是花草,讓身上開滿鮮花,讓鮮花生長在山水之間,讓鳥在如詩的畫圖里飛翔?!盎S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边@種風景,風雨雷電,日月星辰,山水木石,花鳥禽獸,跟人形神合一,養(yǎng)眼,入心。
在這里閱讀到姑娘們甜蜜的心事,執(zhí)著的心愿,是一種幸福;閱讀姑娘們失眠的眼睛、發(fā)呆的恍惚、欲說還休的躊躇,也是一種幸福。一針是日月,一線是山川;一針是星辰,一線是江海;一針避邪,一線祈愿;一針納福,一線牽掛。一針一線里是彝家女人的純潔質樸、如花似玉,是彝家女人的溫柔善良、心靈手巧,是彝家女人的激情飛揚、幸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