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云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內(nèi)容。什么是語文要素呢?即將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shù)膶W習策略和學習習慣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并體現(xiàn)在各個單元的練習系統(tǒng)之中。在教學中,要讓語文要素真正落地,就必須準確把握這“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分布的層級序列,以及實施的具體要求。本文試以“想象”能力培養(yǎng)為例,談談在低年級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的實踐與思考。
一、螺旋式上升,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知識體系
1. 初見。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第一次出現(xiàn)“想象”這個元素,是以人文主題的方式出現(xiàn)的。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圍繞“想象”這個主題編排了《影子》《比尾巴》《青蛙寫詩》《雨點兒》4篇課文。課文中的“想象”體現(xiàn)在充滿兒童情趣的生動語言上,如“影子常常跟著我,就像一條小黑狗”等,通過富有童真童趣的想象,寫出影子與人形影不離的特點,表達了對影子的喜愛。再如《青蛙寫詩》中,作者把池塘里的“小蝌蚪”“水泡泡”“水珠”分別想象成可愛的“小逗號”“小句號”“省略號”,寫成了一首美妙的小詩,形象又有趣。學生與“想象”初遇,重點體現(xiàn)了想象之趣。
2. 再見。學生與“想象”的第二次遇見在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都與“想象”有關。本單元《古詩二首》《霧在哪里》《雪孩子》等課文,著重體現(xiàn)想象之美:“手可摘星辰”的高樓、“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令人神往;頑皮淘氣的霧娃娃天真可愛,純潔善良的雪孩子令人敬佩。語文要素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要讓學生通過不同文章的學習,通過展開想象,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3. 又見。二年級下冊第二、四、八單元都編排了與“想象”有關的語文要素,分別是:“讀句子,想象畫面”“運用學到的詞語把想象的內(nèi)容寫下來”“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展開想象”,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詞句想象畫面的能力,加深對句子和課文的理解;拓寬學生思維空間,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能力。到了三年級,教材又編排了“有趣的童話”和“習作單元:想象”,讓學生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總的來說,這些語文要素的編排從讓學生感受“想象之趣”到體驗“想象之美”;從“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到“讀句子,想象畫面”,再到“運用學到的詞語把想象的內(nèi)容寫下來”;從“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展開想象”到“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要求螺旋式上升,體現(xiàn)了語文學習的知識體系。
二、把握“梯度”,讓語文要素自然落地
1. 單元組內(nèi)——圍繞重點,多維訓練。雙線組織的單元結(jié)構(gòu),每個單元語文學習的目標都十分清晰,以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語文要素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學中要圍繞這一教學重點,多角度、多層次展開訓練。每篇課文在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承擔著不同的任務,教學中要把每課的任務落實到位。如教學《敕勒歌》時,為達成教學目標,可設計如下兩個環(huán)節(jié):(1)讀出畫——閉眼想象,讓文字變成畫面。①聽老師讀“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想象草原的遼闊美的畫面。②讀“風吹草低見牛羊”,想象畫面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感受畫面由安靜到鮮活的變化。(2)讀出情——想象悟情,用聲音表達感受。①討論:如果把“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句話中的“穹廬”換成海水或畫布等其他的事物,行不行?引導感悟:因為穹廬就是牧民的家,這樣的比喻寫出了牧民對家園的熱愛。②這份愛,還藏在哪些詩句中呢?引導感悟:“風吹草低見牛羊”寫出草原的美麗富饒,表現(xiàn)出牧民的自豪之情。③感情朗讀,用聲音表達對家鄉(xiāng)的這份愛。這樣,通過讓學生讀詩句,展開想象,大致了解了詩句的意思,體會到草原的高遠遼闊;再通過對詩句的品味與想象,更感受到了牧民們對家園濃烈的愛,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本單元其他課文和語文園地的教學同樣也要圍繞“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這一語文要素,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訓練,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在反復練習中循序漸進,獲得提升,整體推進語文要素的落實。
2. 單元之間——有機聯(lián)系,分層推進。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語文要素的編排,注意到了“梯度”,同一要素編排在同一個學期的不同單元,要求也是不盡相同的。如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和第八單元都要求學生“展開想象”,但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展開想象”是第二單元“讀句子,想象畫面”的發(fā)展和提升。同樣是展開想象,“讀句子,想畫面”想象的依據(jù)是“課文中的句子”,要求學生讀著句子,腦海中能浮現(xiàn)出句子中所描寫的畫面,從中理解句子的意思;而“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展開想象”,想象的依據(jù)則是“課文內(nèi)容”,明顯比“課文中的句子”拓寬了內(nèi)容,要求也有所提高。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單元語文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有序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
3. 年級之間——把握梯度,綜合提升?!跋胂蟆边@一語文要素在中低年級教材的編排體現(xiàn)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因此,教學時除了把握單元組內(nèi)、單元之間不同的教學要求,還應把握年級之間的層級序列,體現(xiàn)訓練的梯度。如一年級初識“想象之趣”,就不宜過多講解與想象有關的知識,而應把教學重點放在朗讀基本功訓練上,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有趣的想象,為二年級學習“展開想象”打好基礎。二年級上冊要求“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學中要注意“初步”二字,學生通過展開想象,能初步感受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故事中人物的童真與美好即可,不宜拔高要求。二年級下冊在“讀詩句,想畫面”的基礎上提出了“讀句子,想畫面”“運用學到的詞語把想象的內(nèi)容寫下來”“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展開想象”的語文要素,體現(xiàn)了從讀到寫、由詞到句、由句到篇的發(fā)展序列,為中高年級“讀文章,想畫面”打下基礎;同時,也為三年級的“有趣的童話”和“習作單元:想象”做好鋪墊。
另外,每個單元語文要素的提出并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語文要素是交叉共存、相輔相成的。比如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除了“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這一教學重點,第一次提出了默讀的要求;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在“讀句子,想畫面”的教學重點外,首次提出“試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目標,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樣,“想象”這一語文要素,也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其他單元的教材時有體現(xiàn),如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在《古詩二首》的學習中就提出了“讀詩句,想畫面”的要求。再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要素是“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但同時也在《大青樹下的小學》課后練習中提出要“一邊讀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花的學?!芬徽n則讓學生“朗讀課文,想象‘在綠草上跳舞、狂歡的情景”??梢?,各部分的語文要素在教科書中并不是孤立呈現(xiàn)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知識體系。教學中,教師只有準確把握各語文要素的層級序列,才能讓語文要素自然落地,綜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qū)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