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波,劉芳
山東省郯城縣第一人民醫(yī)院感染科,山東臨沂 276199
慢性乙肝是臨床上的一種特殊性疾病,目前均通過對病毒的抑制來治療,然因不同抗病毒藥物作用機制不同,對疾病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也就不同。近年來,該院借助恩替卡韋藥物進行治療,取得突出效果[1]。為更好判定該療法效果,選取2015年7月—2017年10月在該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78例資料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從該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中抽選78例,抽樣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39例,其中實驗組女性、男性患者分別15例、24例,年齡段33~58歲,平均(41.2±1.8)歲;疾病史 4~19 年,平均病程為(12.31±2.89)年;肝功能分級:B級29例,C級10例。對照組女性、男性患者分別14例、25例,年齡段34~59歲,平均 (41.3±1.9)歲;疾病史5~22年,平均病程為(12.21±2.82);肝功能的等級為:B級28例,C級 11例,實驗組和對照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入組患者均簽署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的知情同意書。
①納入標準:符合疾病診斷標準,肝功能異常,經(jīng)CT、B超檢查確診;②排除標準:臟器功能異常、半年內(nèi)接受過抗病毒治療、凝血功能異常等[2]。
患者進入醫(yī)院后均給予基礎性的預防感染和利尿等常規(guī)方法,39例對照組患者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拉米夫定(國藥準字號:H20030581)進行治療,口服1次,0.1 g次,持續(xù)服用1年;39例實驗組患者則在基礎療法上實施恩替卡韋(國藥準字號:H20052237)進行治療,口服1次/d,0.5 mg/次,持續(xù)服用1年。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疾病治療前、治療后的病毒載量,并統(tǒng)計治療前、治療后的肝功能指標,以ALT、Alb為主[3]。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平均值±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檢驗方法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病毒載量低于治療前,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病毒載量下降幅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病毒載量的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病毒載量的對比(±s)
注 *代表治療前后對比,P<0.05。
治療后組別 治療前實驗組(n=3 9)對照組(n=3 9)t值 P值6.6 9±2.2 0 6.7 0±2.1 8 0.0 2 0 0.9 8 4(3.1 0±0.7 5)*(4.0 9±0.8 6)*5.4 1 8 0.0 0 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ALT、Alb指標明顯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對比 (±s)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對比 (±s)
注 *代表治療前后對比,P<0.05。
組別A L T(U/L)治療前 治療后A l b(g/L)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n=3 9)對照組(n=3 9)t值P值1 0 8.2 0±1 9.8 2 1 0 9.5 8±1 9.9 0 0.3 0 7 0.7 6 0 1 0 8.2 0±1 9.8 2 1 0 9.5 8±1 9.9 0 0.3 0 7 0.7 6 0 3 2.5 0±7.4 8 3 2.4 2±7.2 9 0.0 4 8 0.9 6 2(3 9.7 8±8.4 0)*3 3.5 8±6.1 8 3.7 1 3 0.0 0 1
實驗組治療后體質(zhì)量、腹圍為、24 h尿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體征變化情況對比(±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體征變化情況對比(±s)
注 *代表治療前后對比,P<0.05。
組別體質(zhì)量(k g)治療前 治療后腹圍(c m)治療前 治療后2 4 h尿量(m L)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n=3 9)對照組(n=3 9)t值P值7 4.6 1±5.5 2 7 4.5 1±5.4 9 0.5 2 1 0.6 9 2(5 9.6 2±6.4 2)*(6 6.4 2±6.7 4)*2.4 4 8 0.0 1 3 1 0 9.4 3±1 1.3 4 1 0 8.7 1±1 1.2 3 1.0 4 0 0.3 9 1(8 8.5 2±1 1.2 3)*(9 4.0 7±5.1 1)*5.0 7 0 0.0 0 0 6 2 1.3 8±1 3.1 6 6 2 3.6 8±1 3.6 9 0.4 3 1 0.6 8 5(1 1 4 0.3 6±1 6.7 7)*(1 0 1 3.2 7±1 6.3 8)*7.0 6 0 0.0 0 0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 CⅣ(94.22±10.95)mg/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12.92±12.18)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血清中Ⅳ型膠原(CⅣ)含量變化對比[(±s),mg/L]
表4 兩組血清中Ⅳ型膠原(CⅣ)含量變化對比[(±s),mg/L]
注 *代表治療前后對比,P<0.05。
組別 治療前實驗組(n=3 9)對照組(n=3 9)t值P值治療后1 2 2.1 8±1 0.1 2 1 2 3.7 5±1 1.3 6 0.0 1 2>0.0 5(9 4.2 2±1 0.9 5)*(1 1 2.9 2±1 2.1 8)*3.8 4 1<0.0 5
肝炎作為一種特殊性的臨床疾病,若未及時、有效的進行治療,可增加病毒復制量,誘發(fā)。臨床上是較為常見疾病之一[4]。肝炎晚期患者的主要癥狀為難治性腹水,近些年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相關統(tǒng)計顯示,難治性腹水約為腹水的5%~10%[5]。膠原是一種纖維狀糖蛋白,它是由三股螺旋體形成的α-肽鏈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Ⅳ型膠原是構(gòu)成基底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炎癥的發(fā)展,發(fā)生肝病時肝臟中纖維組織增生活躍,生成過程中有大量膠原沉積,各種膠原均有所增加,但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構(gòu)成基底膜的Ⅳ型膠原的增加。目前認為,Ⅳ型膠原的測定可作為檢查肝纖維化的現(xiàn)代指標。調(diào)查報告顯示,處于失代償期的肝炎患者若病毒基因檢查結(jié)果呈現(xiàn)陽性,需立即借助核苷酸類藥物處理,以改善患者肝功能。核苷酸類藥物的應用可有效降低逆轉(zhuǎn)錄酶活性,實現(xiàn)治療肝炎病毒目標[6]。但從實際情況上來講,這種藥物長時間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加大合理藥物的探究力度,以在改善患者相應指標的同時,提高治療結(jié)果[7]。近年來,該院通過對肝炎病癥的調(diào)查得知,恩替卡韋藥物能獲得突出性效果。
恩替卡韋是一種新型的核苷類藥物,口服后在體內(nèi)轉(zhuǎn)變?yōu)槿姿彳眨⑼ㄟ^和三磷酸苷的競爭,降低多聚酶的活性,更好的抑制病毒的復制[8]。且此種藥物還具有相對強烈的抗病毒活性,能在短時間內(nèi)緩解患者病情,促使藥物充分發(fā)揮藥效,和拉米夫定藥物相比,疾病治療效果更為顯著[9]。臨床疾病治療中,肝炎患者相對較多,目前雖能控制疾病病發(fā)率,但病發(fā)率仍相對較高,故需加大探究力度,在宏觀調(diào)控、降低病發(fā)率的同時,調(diào)整疾病的治方案,研發(fā)新型藥物進行治療[10-11]。該次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通過將78例患者平均分成兩組后得知,實施恩替卡韋療法的患者疾病治療后病毒載量(3.10±0.75),而實施拉米夫定療法的患者疾病治療后病毒載量為(4.09±0.86),這與趙琴[12]研究使用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載量從治療前的(6.82±1.88)下降至治療后的(3.22±0.85)的結(jié)論具有一致性。組間比對存在區(qū)別,說明:恩替卡韋藥物的應用能減少患者病毒載量,預防突發(fā)事件;且通過對患者肝功能指標統(tǒng)計得知,恩替卡韋、拉米夫定療法實施后的指標存在明顯性區(qū)別,說明:恩替卡韋藥物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標,預防肝癌[13]。
綜上,給予慢性乙肝患者恩替卡韋療法效果突出,可減少病毒載量,增強療效,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