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魯東大學 山東煙臺 264001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七日慈禧太后重新掌權后發(fā)布一道諭旨:“著嚴密查拿康有為事”,諭旨諭旨內容如下:工部候補主事康有為現(xiàn)經降旨革拿查辦,茲據步軍統(tǒng)領衙門奏稱,該革員也已出京,難免不由天津航海逃脫,著榮祿于火車到處及塘沽一帶嚴密查拿,并著李希杰、蔡鈞、明保于輪船到時立即捕獲,毋任避匿租界為要。這道諭旨的發(fā)布標志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當權派對已光緒皇帝為首的黨派發(fā)動了強有力的沖擊,這也是被后人稱作“戊戌政變”的開始。在這之前也就是八月初四日,光緒皇帝被慈禧囚禁于瀛臺,有不少學者將慈禧太后把光緒帝囚禁在瀛臺作為戊戌政變的開端,我認為這有待商榷。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著派軍機大臣會同刑部督察院審訊徐致靖等事上諭:其張蔭桓屢經被人參奏,聲名甚劣,惟尚非康有為之黨,著刑部暫行看管,聽候諭旨。①在這篇上諭中出現(xiàn)了張蔭桓,張蔭桓為何會受到參奏?
我們先從張蔭桓本人的升官記來分析:清代最重科舉,州縣以上文職漢員多半由科舉出身;沒有科舉功名者,在官場備受歧視。而張蔭桓連個秀才都不是,純由捐納出身,27歲才以候補知縣出道,31歲即升為候補道,44歲補實缺道。在光緒十五年,也就是張蔭桓47歲那年就當上了總理衙門大臣,升遷速度之快在晚清官場中是不多見的。所以很容易引起科舉正途出身官員的忌妒。這也為后來張蔭桓不斷招致朝中大臣非議買下了禍根。那么張蔭桓的為官之道又如何呢?光緒十二年三月張蔭桓抵華盛頓履任,適值美國掀起排華風潮,當地華僑屢遭迫害,生命財產損失嚴重。僅洛士丙冷案(Rock Spring Mas-sacre)華僑:被害數至二百余人,“蔭桓既達美都,即與其外部辯論,凡償墨西哥銀十四萬七千有奇”,“其它烏盧公司槐花園、澳路非奴、姑力、阿路美的欽巴新蕾(槐花園)諸案,亦多所斡旋”②,美國賠償華工損失之總額增至26. 6萬余元。又多方促使西班牙政府同意清政府在小呂宋設置領事??v觀整個清朝,能在外交事務中處理的如此適當者,難出其右??梢姀埵a桓本人的能力還是無需贅言的。但是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方面,張蔭桓似乎有些愚鈍。據李提摩太記載:一天,李“應約到張蔭桓的家里”,張曾親口對李說,晚清政府中“僅有他及李鴻章明繚外國事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事務皆系他親自辦理,其他的人僅是些傀儡而已?!雹塾纱丝梢?,張蔭桓雖然處理外務能力突出,但與朝中大臣相處則欠缺方式方法。也難怪后來慈禧太后認為張蔭桓在總理衙門專擅權力。王伯恭《蜷廬隨筆》說:“維時,總署惟張樵野一人主政。余皆伴食,合肥往,亦默坐不作一語,委蛇進退而已?!雹茳S浚《花隨人圣庵摭憶》也說:“李文忠以舊輔再出,眷注甚隆,在總署亦惟侍郎之言是從。⑤基本上是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的。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有一段更為生動的記載:“時,奕劻領譯署,大臣中唯蔭桓差諳外交,接賓議事,多以屬之,俄使嘗笑言,初謂貴署僅君一人耳。”由以上幾點可推斷出,張蔭桓雖然處理外交事務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其的作風很顯然與在朝大臣格格不入,因此張蔭桓會招致朝中大臣的非議也在所難免,加之在戊戌變法中張蔭桓得到了光緒帝的重用,因此才會出現(xiàn)“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著派軍機大臣會同刑部督察院審訊徐致靖等事上諭”,此時還并未將張蔭桓當作康黨看待。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朝廷又發(fā)布了嚴懲張蔭桓的上諭“為張蔭桓應從重懲處并請派大員將康黨要人妥速訊明事奏片:至張蔭桓平日聲名甚劣,雖非康有為之黨,亦應按照屢次被參款跡,從重懲處,以儆奸邪?!币簿褪钦f后黨針對張蔭桓一天連發(fā)了兩道上諭,在這篇上諭中提到張蔭桓平日聲明甚劣又是怎么回事呢?這就是著名的“張蔭桓受賄案”,1898年中俄兩國針對旅大租借問題展開了談判,據俄國方面的材料記載:在旅大交涉中,為了推動雙方迅速達成協(xié)議,避免俄軍強行占領旅順口時發(fā)生流血事件,彼時的沙皇俄國財政大臣
維特指使俄國財政部駐北京的代表去見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和張蔭桓,希望他們勸說慈禧太后與俄國早日達成租借協(xié)議,并承諾饋贈李和張各50萬和25萬的貴重禮品。⑥李、張曾被俄國人收買的說法由此傳播開來,這就是慈禧太后在八月十一日發(fā)布的第二篇上諭中提到的“聲名甚劣”,那么張蔭桓真的在此次談判中有過受賄嗎?目前看來,中方的資料里沒有明確地記載,只是俄國方面的一面之詞,此事真實性還需考證。拋開此事件真假性來說,第一:張蔭桓在朝中確實不受待見;第二:有人想借題發(fā)揮,使張蔭桓陷入苦難的深淵。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兵科掌印給事中高燮曾等為請將張蔭桓等速行懲辦等事奏折:初九日復奉旨拿問張蔭桓等交部審訊。臣等理宜聽候部臣定讞,何敢攙瀆。乃昨閱天津《國聞報》,有西人定將干預之語。擬請皇太后、皇上當機立斷,將張蔭桓、徐致靖、康廣仁、林旭、譚嗣同五人速行懲辦。若稽延時日,萬一張蔭桓勾串西人,變生意外,悔將無及。⑦
從高燮曾這篇奏折中看出,已將張蔭桓與徐致靖、康廣仁、譚嗣同等共同看待,同日刑部尚書崇禮等為已將張蔭桓等拿解到部請欽派大臣會同審訊事奏折:臣等正在派員辦理間,初九日該衙門續(xù)奉上諭:張蔭桓、徐致靖、楊深秀、楊銳、譚嗣同、劉光第等著先行革職,交步軍統(tǒng)領衙門拿解刑部審訊。經該衙門遵將官犯張蔭桓等七名悉數拿獲,于初十日一并解送到部。崇禮也將張蔭桓和康廣仁、林旭等共同看待,那么張蔭桓到底是不是“康黨”呢?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朝廷發(fā)布的一篇著將康廣仁等六犯即行處斬事上諭中提到:除張蔭桓尚非康黨,著暫行看管,聽候諭旨,徐致靖著監(jiān)候待質外,其情節(jié)較重之康廣仁、楊深秀、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等六犯均著即行處斬。在這篇上諭中提到“張蔭桓尚非康黨”,既然前幾篇奏折中將張蔭桓與康黨共同對待,那么這篇上諭中為什么明確提出張尚非康黨呢?因為張蔭桓作為總理衙門大臣,如果被認定是“康黨”,那豈不是對慈禧太后莫大的羞辱,因為慈禧作為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在如此重要的總理衙門里出現(xiàn)“叛逆”分子,這是對慈禧太后和朝廷的羞辱。所以,張蔭桓到底是不是康黨,在慈禧太后看來已經不重要了,只要將他治罪就可以了。
從八月十一日和八月十三日針對張蔭桓的奏折和上諭中我們不難分析出,張作為總理衙門大臣已經和“后黨”水火不容,因此張的隕落是在所難免。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四日著將張蔭桓等發(fā)遣監(jiān)禁事上諭: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十四日內閣奉上諭:已革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居心巧詐,行蹤詭秘,趨炎附勢,反復無常,著發(fā)往新疆,交該巡撫嚴加看管。沿途經過地方,著各該督撫等遴派妥員押解,毋稍疏虞。⑧至此張蔭桓的人生軌跡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綜上所述,張蔭桓作為清末最具實力的外交家之一,在清末的政治漩渦中也未能幸免于難,這是非??上У?,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對張完全的肯定,我們應該從中立的立場出發(fā)去看待戊戌政變下乃至乃至整個晚晴政局中的張蔭桓。有些研究者抱持“了解之同情”的心態(tài),過高地估價了張蔭桓的地位,張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對于張氏的歷史地位尚需進一步斟酌考察。李吉奎在《晚晴名臣張蔭桓》中列出了張為人所詬病的三個方面,即恃才傲物,攬權招怨;受言官攻擊貪污納賄;背李鴻章投翁同龢,翁同龢張蔭桓又非真洽,樹敵過多,卒無所倚恃。⑨蔡樂蘇等在《戊戌變法史述論稿》中認為“張蔭桓為人最奸貪,嘗獨吞洋債回扣。”⑩鑒于此,筆者期望研究者能在前人基礎上,將張蔭桓放入綜合的視野中加以全方位的研究,細致考察其政治生涯,文化思想及社會關系,并客觀分析其在清末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