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陳 黎
傣族織錦歷史較長,古代頗有名聲。傣族先民用木棉花織成的“娑羅籠段”遠在漢代便揚名中外。唐代,傣族已經(jīng)能夠織出五彩的圖案。宋元時期,傣族擅長于種桑,一年四季養(yǎng)蠶,他們因以絲織錦,質(zhì)地細軟,色澤光潤,產(chǎn)量多而極受歡迎,非但官貴和有錢人愛穿以錦鑲邊的衣服和錦縫的衣服,而且普通民婦也穿得起有錦文的衣裳,干崖今盈江產(chǎn)的絲質(zhì)五色土錦還成為獻給朝廷的貢品。明代,傣族織錦的“兜羅錦”遠近皆知。“兜羅”即今傣話“噸留”木棉的音轉(zhuǎn),兜羅錦即木棉錦。
遮放是傣錦的主要產(chǎn)地。鄉(xiāng)村、集鎮(zhèn)民間擅長織錦的人較多,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女性,多數(shù)是在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之余進行紡織。農(nóng)閑、雨季不出工時和平日晚上,是她們織錦的最好時間。所織成品多數(shù)自用,少數(shù)做商品交換出售。在幾十年前,遮放已有少量以織錦為基本生活內(nèi)容的類似“專業(yè)戶”的藝人。他們的作品保持著濃厚的傣族傳統(tǒng)的味道,同時在質(zhì)地、色彩、花紋等方面明顯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其獨特的創(chuàng)造代表著傣錦藝術的高水準和別具一格的個性,異常引人注目。
織錦的基本原料是絲、棉、木棉、麻、毛五類。傣錦從材料上看以絲與棉使用較多,即產(chǎn)品以絲錦、棉錦和絲與棉混合錦占多數(shù)。傣錦的用途很多。大到床上用品,小到衣服、飾件和筒帕,各式各樣、琳瑯滿目。今天受到現(xiàn)代紡織業(yè)的影響,年輕人很少再用傳統(tǒng)紡織方法制造的錦來做衣服了,但用織錦制作的床上用品、配飾、筒帕、佛幡和布藝品卻仍在民間流行。
在用傣錦制作的各種日用品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筒帕,“筒帕”一詞的傣語,意為挎包,通常稱為民族包。云南的傣族、彝族、哈尼族、景頗族、佤族等民族,都有生產(chǎn)和使用筒帕的習慣和愛好。傣族的筒帕有著悠久的生產(chǎn)歷史,它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精美的工藝品。每到趕擺的日子,滿街的傣族老鄉(xiāng),幾乎沒有一個不背筒帕的。老年人用它裝煙盒、檳榔盒和一些雜物,年輕人既可用它來裝東西,也可以用它來做裝飾或送給心愛的人。筒帕的夾層里暗設一個小包,用來裝錢或珍貴的小玩意兒。對于傣族青年男女來說,筒帕是相互表達愛意的信物。假如小伙子收到傾注姑娘心血和智慧的筒帕時,就是獲得了愛的信息,需要把自己親手制作的禮物回贈給對方,從此他們相親相愛,直到結(jié)成美滿的姻緣。筒帕織工精細,圖案豐富、美觀大方。它用傣錦制作,故有棉、麻、絲等各種材料的,常見的圖案紋樣有象腳紋、龜背紋、蝙蝠紋、紅毛樹花紋等,也有較寫實的孔雀紋、馱象紋、芭蕉花紋、馬紋、神獸紋、錦雞紋、神鳥紋、連花紋、蝴蝶紋,還有吉、壽、喜等文字。
在過去的遮放,傣錦幾乎人人會織,完全就是一種“全民性的手工藝”。傣家女孩子,長到十一二歲,便要學習紡線,到了十七八歲,每天黃昏姑娘們會抬著紡車,集中在村中的大青樹下紡線,織機旁還放著一個小凳子。夜幕降臨,小伙子們會在紡線的姑娘們旁吹葫蘆絲、唱歌、說笑,姑娘對哪個小伙子有意會把凳子遞給他,坐在姑娘旁,姑娘一邊紡線,一邊和他談情說愛至深夜。這在傣族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社會里成為獨特的風情習俗。進而再學上機織布,不能織布的女子,是不為男子所喜悅的,因為她無法解決家庭的穿衣問題,在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社會里,這不是一件小事。由于各種歷史因素以及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使得傣錦工藝成為傣族女性的手工藝。
由于受到傣族原始宗教的影響,傣族在使用織機織錦時產(chǎn)生了一些使用禁忌。一位傣族老人對我們說:“我小時候紡線,阿媽第一句話就是教我要愛惜紡車,穩(wěn)穩(wěn)正正地抬,輕輕巧巧地放,不要砸它、摔它。這樣紡車才合你心意。我漸漸長大,阿媽教我織布,坐上織布機,阿媽又教我學織布要用心,穩(wěn)穩(wěn)正正地坐好輕輕巧巧不慌不忙地織,手腳使勁要得當,亂踩亂碰織布機的,神靈會發(fā)氣的。敬重它才會織出好布,平平滑滑的布人人愛,個個夸?!?/p>
傣家有諺語:“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薄跋竽_鼓一響,腳桿子就癢?!毕竽_鼓,可以說是傣族人民的象征。從某種意義上講,象腳鼓聲是傣族民間舞蹈的靈魂。
凡是到過西雙版納或德宏傣族居住區(qū)的人們都能見到這樣的情景:當種完谷子,田野披上綠裝時,傣族人民就要敲響象腳鼓,猶如春雷來臨。收割季節(jié),當糧食滿倉,傣家人就要跳起象腳鼓舞歡慶豐收,尤其是在“潑水節(jié)”或“趕擺”時,象腳鼓敲得更響亮,象腳鼓舞跳得更歡快,有時通宵達旦地敲啊、跳啊、唱啊,使節(jié)日的氣氛異常熱烈。
關于象腳鼓,遮放壩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的孟遮地區(qū)是一個碧波蕩漾的美麗湖泊??珊蠀s盤踞著蟒魔和龜魔,它們四處造孽吞食人畜。后來一位傣族武士帶著一群獵人來到湖邊,消滅了吞噬人畜的蟒獸,用其皮蒙在空心樹和竹筒上敲擊取樂,于是便形成了鼓。幾年后,有兩位馴象人把鼓改制成為象腳的形狀,從此以后傣族民間便有了象腳鼓。
象腳鼓在傣家人的幾乎所有的節(jié)日里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遮放的男子,從少年、青壯年,到了上了年紀的老者都會跳象腳鼓舞。一般來說,由一個男子邊擊鼓邊領跳,其他人陸續(xù)加入舞隊,踏著有力的鼓點,欣然甩胯抬腳起舞,有的象腳鼓舞還要邊唱邊跳。舞隊逐漸壯大,每到高潮時,場面熱烈,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跳象腳鼓舞的男子,身挎兩頭蒙著牛皮、狀似象腳的長鼓,鼓的腰間系上彩帶,斜挎在舞者的左肩上,邊擊鼓,邊跳舞。隨著熱烈歡快的節(jié)奏,腳步踏地有力,雙膝屈直交替,身體上下起伏,宛如漫步在叢林中的大象,其步法穩(wěn)健有力,舞姿瀟灑自如。
象腳鼓,傣語稱“熬滾”,意為人的影子,象腳鼓就如美麗的傣族婦女一般,穿著緊腰、窄袖短衣,下著筒裙,顯露出修長苗條的身材。象腳鼓的鼓身常飾孔雀圖案,有時鼓尾中還插上幾根孔雀毛,而孔雀是傣族人民最珍視和喜愛的鳥類,它代表著吉祥如意,代表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樣,象腳鼓似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民的心中象征五谷豐登、生活美好。從象腳鼓中我們看到了孔雀和大象。在傣歷年的盛大潑水活動中,象腳鼓舞、孔雀舞、嘎光舞都不能沒有象腳鼓點的伴奏參與,它隨著傣族人的心在一起跳動,永不分開。
孔雀舞的原生態(tài)表演,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男子仍然占據(jù)主角的地位,他們頭戴佛塔形金冠,慈祥的菩薩面具。表演時,舞者將細竹和綢布做成片片羽翼連在一起,系于腰間,左右兩側(cè)各五片做翅膀,后面三片做尾翼,并用繩子分別系在手臂和手腕上,自由操縱。充分表現(xiàn)著孔雀的漫步林間、水邊嬉戲、飛跑追逐、展翅飛翔,以及最精彩的開屏抖翅等。各種運動姿態(tài)、動態(tài)都靠足夠的臂力和手腕的功夫。
嘎光舞,傣語意為“圍著鼓跳舞”,舞蹈表演形式自由,時間、地點不拘,男女老幼皆可參加,是民族風格濃郁的自娛性文藝項目。參加者和著鼓樂聲自由起舞,膝部規(guī)律地屈伸、顫動,身體前俯、后仰,被形象地稱為“三道彎”和“一順邊”,其動作神態(tài),無不模仿孔雀,惟妙惟肖。
傣族村落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居兩三百戶人家,小的村落只有一二十戶人家。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遮放傣家的住宅由于受到漢人的影響,多土墻平房,每一家屋內(nèi)一間隔為三間,分臥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
黎明時分的傣族村寨,看上去很像一幅迷蒙淡雅的水墨畫:一抹淡淡的晨霧縈繞在村寨四周,田野、樹木和房舍隱約可見,偶有三兩個穿著長長的筒裙、擔著籮筐的傣族婦女從霧中走來,那紅、黃、綠、藍的長裙便似一個個精靈,跳躍出點綴畫面的色彩。
當霧靄慢慢散去時,傣族村寨也漸漸顯露出它的輪廓。一棵棵高大的椰子樹、杧果樹、棕櫚樹,一片片香蕉林、灌木叢,特別是寨子周圍的那些挺拔的竹林,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簇擁著一座座造型古樸別致的傣家竹樓。遠遠看去,仿佛一座綠色的小島。
傣家人的竹樓,說是樓,其實它只有一層,只是整個房子被一根根木樁高高地撐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樓閣。竹樓下面的木樁一般有五十根,木樁之間的空地是堆放雜物的倉庫,有的人家還用來養(yǎng)豬圈牛。至于傣族人為什么自古以竹樓為家,我想大概是因為住在高懸于地面之上的地方,一來可以防潮,二來可以防野獸。
遮放傣族寨子里,名副其實的竹樓已所剩無幾?,F(xiàn)在,絕大多數(shù)的竹樓應該叫作木樓,甚至有的竹樓的木樁也被磚或水泥之類的建筑材料所代替。這情景對于那些企圖尋覓古老民族的淳樸風俗的人來說,或多或少有些失望。
在遮放的各個寨子游蕩,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幢傳統(tǒng)的傣家主樓。竹樓的主人是一位六十來歲的老太太,她正在一架古老的織布機前織布,身邊的籮筐里放著各種顏色的棉線。她不停地在布機上換著梭子,布機上便出現(xiàn)了一道道的彩條。她告訴我,這種布是專給老年婦女做筒裙用的。
征得她的同意,我從竹樓前面的樓梯爬上了樓。上面的地板是一條條竹板拼成的,縫隙里透出光亮,隱約可以看到樓下的東西。走在上面顫顫悠悠的,還真有點讓人害怕。樓上有一條不算窄的通道,前面是一個一半露天一半有頂?shù)钠脚_,上面放著不少壇壇罐罐,據(jù)說每個傣族人家都有這樣的壇壇罐罐,過去用來存水,現(xiàn)在雖然每家都有了自來水,可這些壇壇罐罐還沒扔掉。
傣家竹樓的房間很大。一般正中為客廳和灶房,兩側(cè)隔開若干小房間為臥室。除了新婚之日,傣家人的臥室外人是不能隨便進的。所以我也只能看一看老太太的客廳。和其他人家差不多,她的客廳也顯得很空。據(jù)我了解,有些人家每年收入在萬元以上,可房間的布置依然十分簡單。一位叫巖罕勇的中年人過去在工廠做工,后來回到寨子里種菜,種橡膠樹,還搞運輸,他的客廳里也只有一個很舊的長沙發(fā)和幾只舊柜子。他告訴我,人們有了錢,總是想要把房子蓋得好一些。
在一座竹樓的灶塘邊,我和一位傣族姑娘閑聊起來。她的手里拿著一塊糯米糕,用一根竹棍叉著不時地放在火上烤,然后再用手不停地捏。她說,這糕越捏越香。她讓我也吃一塊,我說剛吃過飯,只是看著她吃。這姑娘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很細,特別是她那一頭烏發(fā),更顯出一種嫵媚。我知道傣家女子很會保養(yǎng)頭發(fā),便向她討教起來。她笑笑,說這很簡單,就是用淘米水洗頭發(fā)。我曾試過不少種高級的洗發(fā)香波、護發(fā)素,可從來沒試過淘米水,我不知道這祖?zhèn)髅胤绞欠癖痊F(xiàn)代化科學的配方更靈驗,不過當時也暗下決心,回去一定試一下。姑娘還在吃那塊糯米糕,灶塘的火映紅了她的臉。我想,那炊煙飄浮在房頂上一定很有詩意??商ь^看時,這灶間的房頂也實在被熏得太厲害了,黑黑的一片,竟辨不出那房頂?shù)谋旧?/p>
走在傣族寨子里,常??梢砸姷揭慌排砰L得很高的仙人掌圍成的院墻。那仙人掌上長滿了刺,或許可以更有效地起到護家的作用。可實際上,傣家人的大門是很少上鎖的。所以,那滿身是刺的仙人掌,怕也只能是亞熱帶植物雕塑出的裝飾品。
一天傍晚,我在遮放的一條河里看見一群傣家女人。只見她們一邊往河里走,一邊把裙子往上撩,待水沒到胸前時,她們的裙子便頂在了頭上。這時,夕陽下的河水泛起點點紅光,灑在她們的臉上,灑在她們的歡聲笑語里,也灑在她們身后的那片綠蔭里。
由于穿著裙子下河洗澡,這使她們看起來就像是一群落水的孔雀;一眨眼的工夫,裙子被扔到了岸上。現(xiàn)在,她們又變成一條條戲水的美人魚。
傣族美女洗浴時所放射出來的美,跟漢族所說的出浴差不多。不同的是,傣族美女在水里洗浴多了幾分情調(diào),少了許多欲望的誘惑。在我看來,她們走到河流里去洗浴的這個過程,更像是在表演脫衣舞,只不過,她們的這個脫衣舞,是沒有訴求對象的,也就是說,并不需要觀眾。她們的衣服只脫給自己看,如果不幸被你撞上或是偷窺到了,那是你的錯,跟她們無關。
遮放美女下到河里洗浴,乃是本地的一種風俗習慣,也可以說是火熱的天氣使然。作為旁觀者,我們可以說版納的美女很講衛(wèi)生,也可以說世界上沒有邋遢的美女。重要的是,她們洗浴這個過程很美,如果你有幸觀看遮放美女的全部洗浴過程,你會像我一樣,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洗浴,這是美女凈身的日課,更是美女們以隱蔽的方式展示肉體之美的一個儀式。
這個儀式需要三重的遮蔽物:第一重遮蔽物是河邊的植物,這種植物可以是一片芭蕉林,可以是一棵合歡樹,也可以是一叢鳳尾竹。第二重遮蔽物是身上的衣服,一邊下到水里一邊將身上的筒裙慢慢地往上脫,在脫的時候,試探性地走向深水處的兩腿不能停下來,這是一個去除遮蔽物,讓身體不斷露出來的過程,但裸露的過程又不能張揚、魯莽,不能肆無忌憚;就是說,這需要高超的技巧,在往上脫裙子的時候不能讓身體裸露在空氣中,露出來的部分,只是一線,隨著身體朝著深水處移動,這裸露在空氣中的一線也在不斷地往上移動,裙子不斷地往高處脫,水不斷地淹沒剛剛露出來的身體,但又不能讓水浸泡到裙子的下沿;當裙子整個地脫離身體,被拋出,水把肩膀或脖頸以下的身體淹沒,整個儀式的開頭部分也就完成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儀式所需要的第三重遮蔽物——透明的水,也就尋找到了。
嚴格說來,透明的水,算不上是什么遮蔽物,但身體浸泡在水中,確實跟裸露在空氣中有著天壤之別,水對女性身體的美具有著重新塑造的功能,空氣卻做不到。
蕩漾在水里的女性身體,一方面巧妙地避開了誨淫誨盜的道德陷阱(他人的目光,一般是異性的、老年人的、漢族的),另一方面,也使當事人的身體得到了物質(zhì)的和審美的滿足。
除了上述的三重遮蔽物,其實,傣家女人的洗浴儀式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她們的長發(fā)。傣家女人一般都是留長發(fā)的,在地上時,長發(fā)被束縛起來了,或者是被盤在了頭頂上,現(xiàn)在,長發(fā)散開來了,像水草似的漂蕩在水面上,黑的、柔軟的頭發(fā)環(huán)繞在白的柔軟的身體周圍,使傣家女人身體的美整個地釋放了出來。
目擊過遮放美女洗浴的人應該記得,在洗浴時,也是她們的情態(tài)表現(xiàn)得最充分的時候。如果洗浴的人不止一個,那么相互間用手潑水嬉戲就是整個洗浴儀式的高潮。這個時候,你可以聽到她們最響亮、最快樂的笑聲。
九月、十月是收獲的季節(jié),也是九里香盛開的季節(jié)。這時如果你驅(qū)車路過遮放壩子,一股濃郁得像蜂蜜那樣的香氣將首先鉆進你的鼻孔,沁入你的肺腑,把你的整個人都包裹起來。開始時你還以為是哪一個傣家少女在公路邊出售她的蜂蜜,等你把車停下來,四處張望那少女的身影,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那是簇擁在公路兩邊的九里香。
九里香并不起眼,星星點點的小黃花(也有花是白色的),密密麻麻地開在公路兩邊一叢叢枝葉細碎的灌木上。如果不是因為它一刻也不停歇地散發(fā)出一股濃濃的像蜂蜜那樣襲人的香氣,或許,即便是被看見也被忽略了。
九里香的樣子遠不如它的名字美麗。在遮放壩子,九里香到處都是,普通得像含羞草一樣,它們長在榕樹下、水田邊,不開花的時候,誰也不會注意,可是一到收谷子的季節(jié),就囂張起來了,蜂蜜一般的香氣四處彌漫,滲透到空氣中,整個遮放壩子,仿佛就是一只巨大的蜜罐子。
九里香為什么那么香?為什么香得那樣濃郁?為什么被人取了這樣一個名字?為什么它散發(fā)出的香味總是像蜂蜜?不知道。它大概是覺得自己的樣子太一般了,才把自己打扮得香噴噴、甜絲絲的。
九里香又叫七里香,也有把它叫作九秋香、九樹香、千里香、萬里香、過山香、千只眼的。早年讀臺灣女詩人席慕蓉的詩集《七里香》,并不曾知道七里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植物,只是覺得這個名字很美很美,讓人想入非非,于是就想,七里香應該是一種很美的花吧。后來又聽到周杰倫的同名歌曲,就記住了這么幾句:“那飽滿的稻穗/幸福了這個季節(jié)/而你的臉頰像田里熟透的番茄/你突然對我說/七里香的名字很美?!?/p>
不過,在九月的遮放,九里香卻蓋不過稻谷的香氣。那是一種會飄進夢里去的香。秋天,遮放壩子被涂上了一層厚厚的金黃色,那彌漫在空氣中的無邊無際的谷香,如影隨形,反正你走到哪兒它就跟到哪兒。沒有收割前的田野是使人愉快的,無邊無際的稻田,在燦爛的陽光下溫暖地黃著。藍天下,如果此時你剛好從遮放壩子路過,猛然吸一口氣,你會記住這個地方一輩子。
宋代大詩人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詞意,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領略遮放盛夏的意境:“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p>
夏天來了,整個遮放壩子都顯得生機勃勃,極目遠眺,到處都是綠色,大青樹、杧果樹、芭蕉樹、鳳尾竹……所有的植物都在明晃晃的大太陽下泛著綠光,綠色滲透到空氣中、泥土里,田野上的溝渠,河流,都被染成了浩蕩的綠色。
在這無邊無際的綠色之中,四野寂寂??諝獬睗穸鴲灍?,沒有風。白太陽在寂靜的天空中緩緩地移動,仿佛已經(jīng)靜止。幾乎所有的人都躲進了自家的房子或是路邊某一棵樹的樹蔭里。田野上空,偶爾有一只鳥飛過,在畫出一道灰色的弧線之后,又迅疾地消失在遠處的樹林里。
這是一個寂靜無聲的下午。
可是,這時候如果你在田野上停下來,屏息靜聽,又可以聽見無數(shù)奇怪的聲音。啪啪、嚓嚓、沙沙,它們來自大地的深處,來自你身旁某一棵正在上升的禾苗或是某些看不見的小動物。有時,還可以聽到水田里突然有了響動,那是一條鯽魚弄出的聲音。
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在遮放壩子,或許你會感覺單調(diào),有些無聊,但是,如果你觀察得足夠仔細,看到的秘密足夠多,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瘋狂的季節(jié),所有的禾苗都正在爭先恐后朝著天空拔節(jié),所有的果實都正在迫不及待地成熟,用不了多久,田野上蔓延的綠色將會變成耀眼的金黃。
在很多地方,牧歌似的田園風光正在被白花花的塑料大棚取代。只有在遮放壩子,你才分辨得出那滿目的青蔥里流淌著的是大地上綠色的汁液,那浮動在金黃色稻田的香氣中隱藏著一座大地的谷倉。
那年九月我去到遮放,正趕上秋收時節(jié),所有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出動了,他們收割著,成片的稻禾倒在身后,遠遠看去,像在田野里鋪了一層厚厚的黃金??諝庵袕浡茸訙嘏南恪D鞘菑墓喙茸拥哪竟褡永锷l(fā)出來的。傣家人收谷子,是一些人在前面割,另一些人在后面捆,捆好了就拿到矩形的木柜上摔打,這是脫粒的辦法。脫粒后的稻草扔在一旁,在田里碼放成一堆一堆的草垛。
遮放壩子一展平疇,這樣的景象當然壯觀。成千上萬人簇擁在稻田里,人歡馬叫,就像是打一場秋收的大兵團會戰(zhàn)。傣家人辛辛苦苦地勞作了一年,盼的就是這幾天。
打下來的谷子裝在麻袋、蛇皮口袋里,鼓鼓的,很沉。一袋一袋的谷子被扛到路邊來,隨時準備裝上手扶拖拉機運走。
遮放運糧的拖拉機沿著公路沿線停放,是我所見過的最為壯麗的農(nóng)業(yè)景觀之一。傣族幾乎每戶人家都擁有一輛拖拉機,收獲季節(jié),它們?nèi)砍鰟樱侠瓩C在望不到頭的公路一輛接一輛排開,可以排出去幾公里長。因為不斷往返運糧,公路上顯得十分熱鬧。機頭上朝著天空的那根金屬管,突突突地冒著黑煙。
秋收后的田野靜極了,這時候,你很少會在田野上看到什么人。偶爾可以看見兩三頭水牛,正躺在田里睡覺。
據(jù)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并不用水牛耕田。代替水牛耕田的是大象。用大象耕田的情景,我沒有見過,也很難想象。唯一可想象的是大象的鼻子,一定會不時伸到水田里面去,鼻腔里吸滿了水后,又朝著天空把水噴出來。
其實,不要說是大象耕田,就是萬人插秧、收獲的情景,今天也已經(jīng)很難見到了。遮放壩子田疇廣袤,早就用上了插秧機和收割機。在貢米原產(chǎn)地允午,我親眼看到了收割機是怎樣把成片的稻田席卷到自己的胃里,然后又把谷粒和稻草分開吐出來的。一臺收割機,一天就能吃掉四五十畝的水稻,而且還同時把水稻的稈莖和顆粒分開,谷農(nóng)只需要把裝滿了糧食的口袋背到路上,等著貢米公司的大卡車開來運走。
“叫谷魂”是傣族的一種古老的儀式,跟一個傳說有關。民間傳說,現(xiàn)在的谷子是谷的鼻祖谷魂的兒子。古時候,這里的谷樹碩大如朋,谷大如冬瓜,長有兩只翅膀,成熟后就會張開翅膀飛落人家供人食用。可是谷很大,只有切碎煮熟后才能吃。一天,族長端出一個金黃油亮的大谷招待族人,一刀下去,谷中飛出一個乳白晶瑩剔透的神來,說:“我是谷魂,你們要什么?”在場的人都被嚇壞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說:要“碎”。谷魂把碎聽成了“穗”,以后的谷就由單個長成了穗。人們?yōu)榱思o念谷魂的恩德,就把長在穗上的谷粒叫作谷魂的兒子“谷子”。這些“谷子”中的精髓之米被人們稱為“貢米”“御米”。在“貢米”當中“遮放貢米”尤為出名。
叫谷魂儀式,由寨子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儀式開始,全場肅靜,只見一個老人頭上頂著一面金黃色的冠蓋,身穿黑色綢緞長袍,系一條紅布腰帶,雙手端著一籠米飯入場。老人的身后,跟著一頂由四個男人扛的飾有鮮花的轎子,轎子里放著谷神塑像和一束谷穗。儀式顯得神秘而莊重,老人表情十分虔誠,顯然從內(nèi)心里對谷神充滿了感恩之情。在傣族人看來,稻谷是谷神賜予的,只有對谷神頂禮膜拜,稻谷才會獲得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