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思恩
如果說故鄉(xiāng)是每個游子心中的一首詩,那么灶房里的水缸絕對是我這首詩的韻腳。
我的故鄉(xiāng)麻溪村坐落在贛西丘陵深處,呈“簸箕”狀。沒有壓水機、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村里每家每戶都備有一口水缸,多半是粗陶制品,有半人高,口寬底窄,內糙外滑。
鄉(xiāng)人的日子開始于水缸,只要缸里有水,灶膛里的火就不會熄,日子就不會停止。相伴水缸,生活平靜;偎依水缸,心靈安詳。沒有缸,人無主;沒有人,缸孤獨。飽嘗人間疾苦的水缸,斗轉星移,半截身子深深陷入土中,極像生活踩在地上的一個腳印。
記得1990年,我們家在親友幫襯下,伐倒了“簸箕”西沿的一片樹林,蓋起一幢兩層瓦房。剛建成時家里余錢不多,屋后只得蓋了一間狹小低矮的灶房,地是泥地,頂是瓦頂。一眼土灶、一口水缸、幾副碗筷……便是灶房的全部。我家灶房這水缸,是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水缸,但在這個新宅子里,卻蘊含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我們和爺爺奶奶徹底分家了。
印象中缸里的水都是父親挑來的。在早晨的第一聲開門聲中,父親抄起掛在灶房門后的扁擔,深一腳淺一腳走向村子中央的老井。一擔兩桶,驅趕著早晨,驅趕著早晨的每一縷陽光和清新的空氣。木桶濺出的水滴像白云跌落,頭頂晨曦行進。
倒入水缸的井水第一次碰到缸壁旋轉著、攀升著、翻騰著,仿佛是在水缸住了很久,像是戰(zhàn)亂中走散的親人,久別后再次重逢。缸裹著井水,井水擁著缸,慢慢歸于平靜……每隔幾天,母親就用刷子把缸壁拾掇干凈,更換一次水。
那時候,我每次從外面玩累了回家,都會下意識地跑進灶房,抓起竹瓢,舀半瓢水,一飲而盡,疲乏與饑渴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村里不僅有老井、池塘,還有一條迤邐西去的小河。河里有魚,這魚是大自然的恩賜,是河的恩賜。于是夏日時節(jié),餐桌上常能見到辣椒炒魚、清蒸魚,或魚頭豆腐湯。魚香與風為伍在村子里流竄,日子一下子活色生香了。
有一次,我捕完魚到家后,提起裝魚的籃子往水盆里倒,有一尾鯽魚依然活蹦亂跳。我不忍殺生,頓生憐憫,趁母親不注意把它放進水缸。鯽魚觸碰水像脫韁的野馬,使勁向下游,沉入缸底。借著瓦頂透射過來的光亮,我看見它尾巴輕微地擺著,一旦聽到響聲,就驚恐地四處亂竄。我心里莫名的歡喜。
可是期望終究只是期望。次日早起,揭蓋,那條魚鼓脹著肚皮漂在水面上,身體筆直僵硬,眼珠睜得滾圓,像是等了我很久。我的心像是被什么重重撞擊了一下。怎么會這樣?它是什么時候死的?我本想讓它放心地生活,它卻死了……我很心痛,也自責。我把魚葬在屋后的苦櫧樹下?;貞浧鸹筐B(yǎng)動物的經歷,從籮筐里的野兔絕食而亡,到雞籠中的野鴨無跡而蹤,再到水缸里的鯽魚突然離去,我似乎突然懂得了萬物隨緣,不可強求。野兔、野鴨、鯽魚,它們以壯烈的死證明,即使是一個卑微的生命,也有追求自由、尋覓同胞的理想。
轉眼間,我們住了快十年的老灶房被拆了,蓋起了一間寬敞明亮的新灶房。隨之而來的,還有壓水機。水缸失去了它的價值,離開了灶房,離開了我們。
水缸的時代過去了,許多人的青春也過去了。而記憶從來就是一缸平靜的水面。
長期待在一個地方會讓我莫名恐懼。有時我無法理解像水缸一般從未離開過故鄉(xiāng)的人。我想不是我的志向太高遠,而是水缸和門扉尚不夠近。也許在水缸心底,只要選擇守著,就可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