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為民
林清玄在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中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兒的生命;我要開花,是由于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比松缁?,當(dāng)堅守自我,堅守人生的方向,在人生中不迷失自我,做最好的自己,開好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花。
擺脫假面,活出自我
每個人的身邊,似乎都有一些“異類”:他們鮮少與人交流,總是獨自做自己的事;如果有人邀請他們參加活動,十有八九會遭到拒絕;除了學(xué)習(xí),似乎沒有什么是值得他們關(guān)心的事,即使他們的學(xué)習(xí)成績不一定很優(yōu)秀……美籍華裔女作家的《無聲告白》以一個全新的視角,講述了這樣一個“異類”女孩莉迪亞的悲劇。正如《紐約時報書評》所說:“即使我們熟知身邊有這類故事,也從來沒在美國小說中見過。起碼,在伍琦詩之前,沒有誰觸碰過這些故事。”
不少家長都在孩子的身上附加了種種期望。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也許在他們眼里,這些都是征求過孩子意見的,是孩子自愿的。可是,當(dāng)父母用期盼的眼神注視著自己時,有幾個孩子能硬下心腸拒絕?最終只能像莉迪亞那樣應(yīng)道:“好的,好的?!备改钢活欁尯⒆硬粩嗟叵蚯氨寂?,卻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也不在乎孩子在同齡人的眼里是否成為了一個“異類”。“這部小說寫的是成為‘異類的那種負(fù)擔(dān)與壓力,這種負(fù)擔(dān)與壓力,通常會摧毀一個人,而不是塑造一個人?!薄都~約時報書評》對《無聲告白》的簡評令人感慨不已。在“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思想的影響下,多少孩子的夢想被扼殺了?“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心湖漣漪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是伍琦詩給我們的忠告。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否則,將會迷失自我。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最真實的自己,活出自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