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
人們愛用“色香味俱全”來形容美食。細解,是以眼睛觀其色,鼻子聞其香,嘴巴嘗其味。若是這三關都能過,且都合意,自然算是一道好菜了。菜之“色”乃菜之品相,是一道菜給人的第一印象。對于如我這般好“色”之人,往往會憑觀感對一道菜做出評判。然而,若是只觀其“色”,很有可能會錯過美味。
記得有一次在一個湖邊的餐館吃飯。上菜時,一缽黑乎乎的東西擺上桌。傳菜員介紹說這是紅燒河蚌。熟悉我的朋友笑道:“這道蚌,我看你一口都沒吃。你是嫌它丑吧?其實味道非常好,你一定得嘗嘗。別的地方是吃不到這種做法的。”不能拂了人家好意,我伸出筷子夾起一塊蚌肉送入口中,果然味道鮮美,不可錯失。
還有一次去一位朋友家用餐。其中一盤白色的菜,粗細不勻,長短不一,粗的粗過了大拇指。我問:“這是什么菜?”女主人回答:“藕呀。新藕很嫩,切成這樣大塊頭的炒來才好吃?!彼惨覈L了一塊。果然!酸辣裹著藕香,味道極好。第二天,我回家也仿照做了一盤。以往切藕都是認真地將其切成細絲或薄片。那次像大刀劈柴般將藕從中間切開,然后循著藕孔豎切,咔咔數(shù)下搞定。將蔥、姜、蒜、辣椒依次下鍋爆香,再放藕,最后加鹽和醋。一盤粗獷的酸辣藕條很快就出鍋了。我先生狐疑地看了這道陌生的菜許久,嘗過之后便大加贊賞。
以眼觀菜之色而斷其味,雖不一定都對,但我以為是有些道理的。像紅燒的肉類菜肴,不燒個紅黑發(fā)亮油晃晃的,還真就不夠味。別看紅燒類菜顯得隆重,有些唬人,其實很好烹制。本身的底味就得普羅大眾的喜愛,在先天優(yōu)勢的基礎上,掌勺者稍加用心,何愁佳肴不得?第一步先大火爆炒,將肉里的水分收干,讓肉質變得緊致。第二步是旺火放油,將黃酒、生抽、老抽、醋等調料依次入鍋翻炒底味。第三步是加水后以小火煮入味,我通常將肉放電磁爐上用最小的火煮一兩個小時。第四步是收汁。等鍋里出現(xiàn)明顯的嗞嗞的熱油聲時,這道菜才算真正成“色”。撒上蔥花,裝盤上桌,一道油亮亮的紅燒大菜就算完工了。
當然,“物無定味,適口者珍”。你說好的,他人未必喜歡??谖渡踔習绊懭说男愿?。湖南人嗜辣,性情也像辣椒一樣。去長沙玩,詢問東西價錢的時候,賣家高著嗓門回應你,像和你吵架,沖得很。但只說兩句,她就豪爽地答應,一點也不拖泥帶水。我家樓下住了位湖南妹子,剛來不久,便為了衣服滴水等事,和我家樓上的鄰居吵得不可開交。其實,我也因為類似的事找樓上鄰居說過理,但說過無效也就作罷,權當“夜半聽雨聲”了。她可不將就,先是上門講理,再去物業(yè)反映,一股不給解決誓不休的勁頭,最后得到了滿意的結果。江浙人口味清淡,喜甜。汪曾祺的那些關于美味,關于人和事的文字,是需要有多么溫柔細膩的心才會生出那般的精妙筆力呢。不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口急速流動,未來的人們還會有明顯的地域口味區(qū)別、飲食風味特色嗎?那時的鄉(xiāng)愁,又是什么樣子呢?
“安身之本,必資于食”,依循自己的內心,做一個能識色、知味的人,生活必定會平添出很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