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任行
樹總給人以蓬勃的朝氣,古往今來的詩人常以樹為意象,寄托自己的感情。白居易曾寫道:“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币粋€“暖樹”,讓我們感受到春天的融融暖意。曹操在《觀滄?!分懈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聲“叢生”,讓我們感受到樹的繁茂。歐陽修也寫下:“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一句“高低”,讓我們感受到樹的多姿多彩……樹因其高大堅定、不隨波逐流的姿態(tài),而被人們喜愛,卻也被貼上了太多的標簽。人們贊頌它有人一樣的品格,也企圖揣測樹的心靈。對它的過度人格化,反倒給樹本來的面目蒙上一層陰霾。
樹的成長,不過是一顆普通的種子,憑著昂揚的生命力破土而出,最終觸摸藍天的過程。但人們卻認為“自然在任何一個生靈的身上都孕育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本質(zhì)”,它絕不僅僅是為世界增添一抹綠的一種普通植物。這破土而出的頑強意志、這觸摸藍天的生命理想,使得樹的形象突破了其枝繁葉茂的外在形體,成為孤獨者們寄托永恒向往的載體。三毛在《如果有來生》里曾許下愿望:“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
如此頑強不屈、無欲無爭的大樹究竟包含著什么樣的人生哲學呢?它們身上所被賦予的品格又真正是樹的愿望嗎?當我寫到“樹就是這樣的具象”時,我感到一絲不安、一種剝離:“抽象鼓吹拉開距離并且常常贊許淡漠”。被稱道為“憑借自己的毅力看到了美妙的世界”的樹,它們可以出現(xiàn)在世界的任何一隅,也可以泯滅于歷史長河中的任何一瞬。所謂“頑強生命力的象征”,并不是樹想要真正展現(xiàn)給我們的姿態(tài)。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最有名的樹大概就是迎客松了。它扎根在巖石縫里,根大半長在空中,像須蔓一般隨風搖曳,可它卻生得蒼翠挺拔、俊秀飄逸。它那一側(cè)伸出的枝丫,就好像人伸出一只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它的另一只手則優(yōu)雅地斜插在褲兜里。它在黃山屹立千年,不爭不語,只是默默歡迎著前來欣賞景色的人們,再目送他們歸去。人們無不稱贊,這棵樹是頑強生命力的體現(xiàn)。但這扎根巖縫的頑強與展臂迎客的熱情,難道不是正好與我們這個民族歷經(jīng)磨難而頑強生存,最終展開身姿迎接四方賓朋的那個時代精神契合,從而被賦予并被強化的嗎?
“樹——頑強的生命力”仿佛一節(jié)標簽,貼在樹的身上,也貼在我們心中。而這實質(zhì)上是一種簡單化和抽象化。它缺乏內(nèi)涵,是從單一視角人為規(guī)定和剝離的詞匯。事實上樹并不需要這樣定性的詞匯來定義與描述。樹即是樹自身,它站定于世上,不需要任何標簽與定義,不需要任何描述與敘寫。它春抽枝,夏繁茂,秋落葉,冬安眠,安穩(wěn)地一天一天生活,從容地一季一季度過,它不需要人來歌頌,更不需要人來定義。
反觀當今社會也是一樣,下定義與貼標簽比比皆是?!巴躏L雅”小朋友因患病求助網(wǎng)絡(luò)籌款,卻被爆出父母將籌集的善款用于弟弟的兔唇治療上。一時間網(wǎng)民對此事義憤填膺,人肉搜索其父母,并謾罵其家人。但事實卻全非如此。標簽一貼,人們一時間理性盡失。急著做些什么、表達什么的網(wǎng)友如果能夠“讓事實飛一會,讓理性飛一會”,那么這個普通家庭就不必承受如此巨大的情感創(chuàng)傷。
樹的標簽不過是寄寓了人在俯仰于天地中的悲哀與無奈,而人的標簽卻也能因他人的情感導向而被隨意貼上。理性地看待世界、理性地思考問題,或許正是現(xiàn)代人身上所缺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