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凱
(山西省煤炭建設監(jiān)理有限公司,太原 030012)
我國黃土廣泛分布于西北地區(qū),具有黃土地層全、類型多、厚度大等特點,總面積約6.3×105km2。黃土本身的濕陷性、大孔隙、力學強度較低等特性時常帶來崩塌、滑坡等環(huán)境地質災害[1]。黃土邊坡災害是黃土地區(qū)最主要的災害之一,災害類型復雜、數量多、規(guī)模大、發(fā)生頻率高,并且災害類型很有地域特殊性[2]。因此,對黃土邊坡失穩(wěn)機制展開研究并對比分析、提出通用的工程治理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呂梁市柳林縣煤礦區(qū)東南部某邊坡為例,通過室外調查和室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工程地質條件及失穩(wěn)機制進行綜合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工程治理措施[3],為該地區(qū)邊坡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借鑒。
本工程位于柳林縣某煤礦區(qū)東南部,南部為人工開挖形成的較陡邊坡,北部則為填土形成的自然邊坡,主要由填土和原狀土組成。目前,該邊坡坡高15.0 m~35.0 m,坡率1:0.5~1:1.3,對南部的煤氣站場、進場道路及邊坡上部擬建鍋爐廠房的安全形成巨大的威脅。
研究區(qū)為大陸性季風氣候,汛期在七月至九月。年最大降雨量744.8 mm(1985年),年最小降雨量245.0 mm(1970年),平均降水量為472.3 mm。年平均氣溫10.5 ℃,極端最高溫度36.8 ℃,最低溫度-17.0 ℃,無霜期平均為199 d。
研究區(qū)原為三川河東岸一小型沖溝,為常年干溝,遇暴雨時坡面流沖刷劇烈。場區(qū)匯水面積約5 km2。
研究區(qū)屬呂梁山復背斜西翼中部黃土中低山丘陵區(qū)黃土梁、峁地帶,地形高低起伏不平。微地貌形態(tài)以黃土梁、黃土峁為主,沖溝發(fā)育。其南部為人工開挖形成的陡坡,北部為填土形成自然邊坡。邊坡東西走向,坡率1:0.5~1:1.3,幾乎無植被發(fā)育,僅在坡頂生長少量雜草。
研究區(qū)上浮地層均為第四系沉積物,下伏地層有部分上石盒子組分布。鉆孔揭露7層地層,依次為:
第①層:松散人工填土(Q42ml),主要分布在邊坡坡面,褐黃色,以黃土狀粉土為主,稍濕,很松散,含少量雜草,覆蓋層厚度不均勻,呈上薄下厚趨勢,該層在邊坡頂部坡面厚度約2.2 m~3.6 m,坡底坡面厚度5.0 m~10.0 m,具高等壓縮性,屬于欠固結土。
第②層:黃土狀粉土(Q42dl+pl),褐黃色,稍濕,稍密,含云母等,具大孔結構。層厚2.8 m~35.7 m,平均厚14.3 m。
第③層:粉土(Q42dl+pl),褐黃色,稍濕-濕,中密,含云母等。層厚1.8 m~16.0 m,平均厚6.4 m。
第④層:粉質粘土(Q3dl+pl),黃色、黃紅色,稍密-中密,可塑-硬塑狀,含云母等,層厚3.5 m~14.5 m,平均厚8.2 m。
第⑤層:粉質粘土夾卵石(Q2dl+pl),黃色-黃紅色,中密-密實,可塑-硬塑狀,土層中夾有卵石薄層,含姜石、鈣質結核、菌絲,偶見碎石、漂石,局部夾有細中砂薄層或透鏡體。層厚1.4 m~15.2 m,平均厚4.9 m。
第⑥層:卵石(Q2dl+pl),雜色,濕,稍密-中密,顆粒多呈圓形-亞圓形,磨圓度較好,母巖成分以灰?guī)r、砂巖為主,以礫砂、中粗砂和少量粉土充填,顆粒級配不良。層厚0.6 m~8.0 m,平均厚4.3 m。
第⑦層:全風化~強風化泥巖(Pmc),灰黃色,礦物成分以粘土巖為主,泥質結構,薄層狀構造,層厚0.8 m~5.0 m,平均厚2.5 m。
邊坡為黃土邊坡,頂部地形平緩,坡長約226 m,坡高15 m~35 m,坡面以填土為主,且較為陡峭,整體坡度40°~60°,為填溝時自然塌落而成,邊坡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特別在外界影響下,極易滑塌。
影響邊坡穩(wěn)定性的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其中,內因主要為地層巖性、結構構造、地下水等;外因則包括人類工程活動、地震、降雨等[4]。結合勘察場地邊坡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此處影響邊坡側向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是降雨,自然邊坡在降雨條件下容易失穩(wěn)。
根據邊坡形態(tài)及可能形成的滑動方向,本工程采用圓弧滑動法(瑞典條分法),選取8條剖面,分別計算邊坡在天然工況和暴雨(飽和)工況下的穩(wěn)定性系數,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巖土參數建議值見表1。
表1 邊坡穩(wěn)定性計算巖土參數建議值表Table 1 Recommended geotechnical parameters based on slope stability calculation
圓弧滑動法(瑞典條分法)穩(wěn)定安全系數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Ni=Gicosθi,
Ti=Gisinθi,
Ri=Nitgφi+cili.
式中:Fs為穩(wěn)定安全系數;ci為第i條塊土體的粘聚力,kPa;φi為第i條塊土體的內摩擦角,(°);li為第i條塊滑動面的長度,m;θi為第i條塊底面的傾角,(°);Gi為第i條塊土體的自重,kN/m;Ni為第i條塊在滑動面法線方向上的分力,kN/m;Ti為第i條塊在滑動面切線方向上的分力,kN/m;Ri為第i條塊滑動面上的抗滑力,kN/m。
根據各坡面計算結果可知:
工況一:天然含水量狀態(tài)下,1-1′剖面穩(wěn)定系數Fs為1.001,邊坡均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2-2′至8-8′剖面穩(wěn)定系數Fs為0.647~0.928,邊坡均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
工況二:邊坡在飽水狀態(tài)下,所有剖面穩(wěn)定性系數均小于1.0,故在飽水狀態(tài)下整個邊坡均將會失穩(wěn)。因此,需對邊坡進行相應的治理。
該邊坡主要受到降雨的影響,其2-2′剖面以西主要為粉土,以東則為人工回填土,在長期降雨侵蝕和風化作用下坡面土體松散。依據邊坡的設計要求,邊坡治理采用削坡+骨架護坡+輕型格構+錨桿+坡腳修筑擋墻+截排水的方案[5]。
邊坡單級坡率設為1: 0.75,單級坡高為6 m~8 m,馬道寬為3 m,并采用1%的傾斜角。
坡面上布設格構梁,錨桿孔距為2.8 m,垂直排距為1.4 m,孔徑為90 mm,桿體鋼筋為Φ25 mm,錨桿長度15 m??蚣芰航孛鏋?00 mm×200 mm,采用C25混凝土澆筑。
在框架格構梁十字交叉處設置錨桿對坡體進行加固,錨桿設計孔徑均為90 mm,桿體鋼筋為Φ25 mm,采用M10的水泥砂漿,注漿壓力為0.20 MPa~0.50 MPa。
在邊坡坡頂處及邊坡兩側設置排水溝,沿自然坡率修筑,坡頂處排水溝修筑在距坡頂邊緣5 m處,坡底處排水溝修筑在距邊坡底部2 m處,平臺上則修筑在距單級邊坡坡底0.5 m處。排水溝采用簡單的人工挖方,人工修筑,材料選用1:2的M10漿砌片石,在溝底、溝頂、溝內側壁用防水水泥砂漿抹面,抹面厚度為20 mm。
采用M10漿砌毛石砌筑,設置于邊坡坡腳處,利用自身重力受土體側壓力,提高邊坡穩(wěn)定性。重力式擋土墻外側坡比為1:0.5,內側坡比為1:0.5,擋墻頂寬1.8 m,墻高6.5 m,基礎埋深2.5 m。擋土墻墻身設泄水孔布設兩排,材料選用孔徑110 mm的PVC管,外斜5%,下排泄水孔距地面0.1 m,上排泄水孔距地面2.0 m,排泄水孔間距為2.0 m,呈梅花狀布置。每間隔10 m設置一道變形縫,縫寬約0.3 cm,縫中充填有彈性的防水材料,并使用水泥砂漿勾縫。本邊坡工程治理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邊坡設計治理示意圖Fig.1 Slope design and management
黃土地區(qū)的高填方邊坡工程一直是巖土工程的復雜課題,本文以柳林縣某礦區(qū)東南部邊坡為例,在野外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室內土工試驗分析,可知該邊坡是受風化、水流沖刷以及人工開挖回填的多重作用影響而形成的。通過對邊坡現(xiàn)狀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計算和評價,可知:在天然含水量狀態(tài)下,除1-1′剖面穩(wěn)定系數Fs略大于1,其余各剖面穩(wěn)定系數均小于1,Fs為0.647~0.928,邊坡均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在飽水狀態(tài)下,邊坡整體失穩(wěn)。
通過對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可知降雨因素對邊坡穩(wěn)定性影響極大,建議設置完善的截排水系統(tǒng),防止地表水入滲坡體。根據上述穩(wěn)定性分析結果,并結合現(xiàn)場施工條件,建議采用削坡+骨架護坡+輕型格構+錨桿+坡腳修筑擋墻+截排水的治理方案對本邊坡進行加固。建議對該邊坡進行定期觀測,雨季時觀測加密,直至變形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