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慶
學生丟失錢物是班級的常見現(xiàn)象,也是班級管理中的頑疾。
乍一看,劉老師處理這起事件的過程并沒有什么特別高明之處,他所采用的方法我們都嘗試過,但卻沒有什么效果,這會讓我們想當然地認為,這起事件的圓滿結(jié)局是一個偶然。但我認為它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感應道交”是一個大家并不陌生的詞語。古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心性是沒有障礙、暢通無阻的,當一個人的某種愿望從內(nèi)心至誠地發(fā)出之后,它能超越時空的限制,在他人的內(nèi)心世界產(chǎn)生心靈感應。當然,這種心靈感應并不一定能夠在他人的腦海中形成意識,但它會通過潛意識影響他人。
劉素瑞老師處理學生丟錢案例的完美結(jié)局,就是感應道交的典型體現(xiàn)。分析這個案例,我們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找到必然原因。
其一,丟錢事件發(fā)生之后,劉老師沒有對偷錢學生貼不好的標簽。當老師對偷錢的學生貼上標簽后,就很自然地會進行這樣的推理:偷錢的學生是壞學生,凡是壞學生,必須嚴加懲戒。感應道交的理念告訴我們,一旦我們有了這種念頭,就會影響到偷錢學生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便使得偷錢學生對自我采取保護措施,拒不承認是人進行自我保護的常用工具。在劉老師的心里,偷錢的只是一個“玩笑開大了”的學生,這就為學生的良心發(fā)現(xiàn)及改正錯誤提供了前提條件。
其二,自始至終,劉老師內(nèi)心善良的信息頻率不斷通過潛意識進入偷錢學生的心靈。學生丟了錢,他悲憫學生——“這才是六年級的孩子??!”他保護學生——不讓拿錢的學生被同學認為是賊;他提供方便——“為了給偷錢的學生創(chuàng)造還錢的機會,每次下課,我就讓同學們盡量到外面活動”,他內(nèi)心慈悲——“干脆把自己的錢偷偷塞給高嘉,這樣,既可以讓高嘉受到心靈撫慰,又可以對偷錢的學生形成自我教育”……在整個過程中,他的每一個心理活動、每一個行動抉擇,其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學生。
作為教育者,不要小看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哪怕我們心里生起的一個很微細的念頭,都可能通過潛意識對學生的行動抉擇產(chǎn)生重大影響。任何完美的所謂方法、技巧等,在至誠的心面前都會顯得蒼白。
以一顆至誠的心對待學生,是做好教育的奧秘。
(責 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