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
二0一五年臺灣電影金馬獎的角逐,以《刺客聶隱娘》榮獲導(dǎo)演、劇情、攝影等六項大獎而終于落幕。紅毯上,一襲輕紗的舒淇,卻與最佳女主角擦肩而過。她淡淡的藍色裙擺,回旋于周遭的喧囂熱鬧之中,像薄暮里輕煙漸漸飄散,讓人想起銀幕上那個寂寞的身影。對于該片,舒淇在其微博中有過一句感慨:“其實是愛情故事加上一點點打架,一個很孤單的女子,如此而已……”
影片中的聶隱娘無聲無息,只有面前飄拂揚卷的紗簾,讓人感覺到空氣的絲絲流動。她凝視著十三年前的愛人懷擁嬌寵的胡姬,絮絮私語窈七對六郎的往日情意。夜色中一片寧靜,導(dǎo)演的鏡頭牽引著觀眾的視線,追隨田季安對少年時光的回憶,而讓人容易輕忽眼前這并沒有卿卿我我、男歡女愛的一幕。這,對于紗幔后沉默的聶隱娘來說,實在是很殘忍。輕煙一般的薄幕,舉手便可撩起,卻像無法穿透的光陰,橫亙在二者之間……
這當(dāng)然不是唐代傳奇里的本事,不過劇中的其他人物倒并非向壁虛構(gòu)。故事發(fā)生地魏博,在唐人筆記中就有描述——魏博節(jié)度使田承嗣跋扈,狠傲無禮,朝中郭子儀曾經(jīng)遣使到魏州,田承嗣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此膝不屈于人若干歲矣,今為公拜!”這一獻出膝蓋的細節(jié),大概可以作為電影中田氏父子形象的歷史解讀——山中一日,世上千年,電影中的聶隱娘眼前的田季安髭須烏黑,面目張揚,隨扈群從,美人在側(cè),早已為人夫、為人父,成了獨霸一方的藩主,哪里還有她少年同伴的影子?在無可逆轉(zhuǎn)的時光之行中,伊人已遠,唯有記憶留存——而抱守著那點影子的她,縱然記憶千回百轉(zhuǎn),也終將無處可去,不過是“孤鸞舞鏡”而已。玉塊昭示著對往昔的告別,聶隱娘靜伺胡姬的寢處所欲了斷的,是自己記憶中曾經(jīng)奔涌卻無可遣發(fā)的情意,仿佛從高高蕩起的秋千一躍而入杏花深處,風(fēng)止樹靜,從此杳無蹤跡。
所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閻去”,新舊之間的徘徊,往往可以見出傳統(tǒng)文化中女性被取合被左右的命運。“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已將女性這種糾葛的處境與縱橫交錯的絲織物聯(lián)系在一起。面對往日的情感,她們思緒百轉(zhuǎn)千回,內(nèi)心也往往如絲綢般柔軟。
不過,也有例外。五代詞人孫光憲曾于宦游中博采眾聞,聚書手抄,他所著的筆記《北夢瑣言》中,就描繪了這樣一個故事——唐代以家風(fēng)著稱的柳仲郢,曾官至節(jié)度使,他出鎮(zhèn)劍南時,將家中的一個婢女在成都賣出,有西川大校蓋巨源聽了中介的話取其歸家,連同女紅之具也都隨身帶去,“日夕賞其巧技”。不難想象,時當(dāng)清風(fēng)明月,女子擘線拈針,拋梭織錦,纖細的手指上下飛舞之問,團窠、雙鹿等花樣層出不窮,絲綢的光澤微微映在她神情專注的臉上,勾勒出嬌俏的輪廓。對此場景,大概是一種美的享受吧。柳婢也因而頗得蓋巨源的歡心,時常相伴左右。一日,蓋公臨窗觀賞街景,見有賣綾羅者從窗下經(jīng)過,便招呼進來,蓋巨源在束縑中挑選、比較邊幅的寬窄,揉卷搓捻,分辨織物的細密厚薄,掂量計算著價錢的高低……正忙著呢,旁邊隨侍的柳婢突然倒地不起,說不出話來,像是中風(fēng)的樣子。她示意將自己送回中介處,第二天卻痊愈了。有人問是怎么回事,這位受寵的女子憤然回答:“某雖賤人,曾為柳家細婢,死則死矣,安能事賣絹牙郎乎?!”原來這是一出柳婢自導(dǎo)自演的詐病戲……
故事的末尾,蜀都人感嘆:清族之家的禮數(shù),豈是暴富的蓋巨源輩所能知曉,難怪會落得個被柳家細婢嘲諷的境地!看來,男主人手持縑素,與小販的那一通討價還價,落在婢女的眼中,令她如此憤憤,儼然是舊家主人的熏陶所致。曾經(jīng)出入于門風(fēng)謹嚴的柳家,應(yīng)該是那個丫頭值得驕傲的資本。歷史上的柳仲郢,累居要職,而尤以藏書知禮著稱,他與其父柳公綽、其叔柳公權(quán)并稱一門三杰。柳家重禮崇文,據(jù)柳仲郢的兒子柳玭整理過的家訓(xùn),其中有“立身以孝悌為基,以恭默為本,以畏怯為務(wù),以勤儉為法,以交結(jié)為末事”等語。孫光憲在讀過《柳氏訓(xùn)序》后,贊嘆道:“其家法整肅,乃士流之最也?!?/p>
以婢女身份之卑微,與主人身份之懸殊,來反襯非清家貴族出身者的粗俗,此種鄙視,是孫光憲《北夢瑣言》這一故事的畫外音。歷史上的蓋巨源,恐怕并沒有如此不堪。據(jù)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館的蓋巨源墓志銘,蓋氏的曾祖為驍衛(wèi)大將軍,他本人“職雖列于軍戎,道每親于儒墨”,可以說是藝業(yè)雙茂,書劍齊聲。所謂“攻筆札而八體是精,就典墳而五行俱下,故名儒之辭藻刊在貞石者,多請公之能事”,可見這位軍中大校并非一介莽夫,他的書法精到,因此當(dāng)時不少碑刻都請他書寫,墓志中提及的數(shù)通碑文,據(jù)說皆系蓋之書跡。這樣的描述,很難與《北夢瑣言》中那個錙銖必較的俗儈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
關(guān)于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流傳有另外的版本。宋人馬永卿的筆記《嫩真子》收錄了這一則傳聞,說的卻是柳氏婢被賣至宿衛(wèi)韓金吾家,買賣尚在進行中,她從窗隙瞥見:主翁在廳事上買綾時不但把綾拿到手中仔細查看,還和販子議價,于是同樣來了這出詐病戲……這故事中的男主人為宿衛(wèi)韓金吾,應(yīng)當(dāng)是一京城警衛(wèi)。雖然男主的身份改變,細節(jié)略有不同,但女子的心性舉動卻是一仍其舊。作者感嘆說:“唐世士大夫崇尚家法,柳氏為冠,公綽唱之,仲郢和之,其余名士,亦各修整。”正因為柳家家法清高不為塵垢卑賤,所以即使是一婢女,也能因而感化如此,“雖今士大夫妻有此見識者少矣,哀哉!”此類感喟皆從婢女的舉止言說世家的門風(fēng)家法,轉(zhuǎn)而引申批評當(dāng)時士大夫妻的見識高下,慨嘆的是世易時移今昔之變。
而元人陳世隆所撰的《北軒筆記》,也有這一“韓金吾”版本的故事。陳世隆家富藏書,祖輩在宋末即以書賈而能詩馳名儒林。他引用宋人筆記《嫩真子》版本的故事,然后加上自己的一句感嘆:“柳婢妾亦知雅俗,陶谷妾淺斟低唱,與雪水烹茶趣味自別。誰謂習(xí)俗不能移人乎?”這里提到的陶谷是五代宋初人,他的姬妾原本侍奉黨太尉,后歸陶。一日大雪,陶讓妾取雪水烹茶,自覺風(fēng)雅,得意地問:“黨家有此景否?”其妾回答:“彼粗人,安識此景?但能于銷金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羹美酒耳!”她的回答以黨太尉家的羊羹美酒,襯托了士人雪水烹茶之雅趣。陳世隆此處引用陶谷妾的典故,與柳婢事相呼應(yīng),強調(diào)所謂雅俗之問的不同,連家中的仆妾也受此影響。
筆記故事在口耳流傳的過程中,種種細節(jié)多有增減變化,文字是否嚴謹更不同于史傳實錄。但無論哪個版本的柳婢詐病,明明要談時世,論門風(fēng),相關(guān)的都是男子,卻讓女性出場,以婢女、妻妾來演繹申明大義,筆記中的掩映曲折值得細細思量。在這些著意于家禮門風(fēng)的故事中,女性的角色,依據(jù)作者的本意是起襯托作用,目的在于給那些粗鄙莽夫于譏笑嘲諷之中補上一刀;但今日讀來,無論男主是誰,更令人驚訝的卻似乎是柳婢的舉動:圍繞著手中的縑素,她的言行與之前十指纖纖的柔弱,有著鮮明的對比。哪怕新主對自己欣賞寵愛有加,也未能影響其行為的決絕與果斷——在電光石火一念之問,能立刻想出奇招佯裝倒地中風(fēng)以求擺脫主家,這反應(yīng)何其迅速!婢女與家主之問,或許算不上什么男女之愛吧,不屑也好,不喜也罷,柳婢對命運自作主張的決定,著實令人印象深刻。這樣的感受,大概是古代筆記的作者所未曾想到的吧。
在男性的視角與敘述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目的與事實?文本的辨析細讀,讓今人在文字的縫隙里看見那些被遮蔽的光景。明暗之間,女性各種鮮活的形象姍姍而來?!短綇V記》中收錄了一篇《唐晅》,講述唐玄宗開元年間,陰陽相隔的夫妻人鬼情未了、一夕重逢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離世數(shù)年后,聽聞夫君唐晅獨自悲吟悼亡詩,妻子的鬼魂因感動不已而現(xiàn)身,兩人執(zhí)手相對,繾綣恍若平生,說稚女,說婢仆,有著長長的一段對話。
妻子有感于夫君的深情不忘,但還是忍不住要問上一句:聽說你已再婚,新人和我有什么不同?
一臉愧色的唐晅,無言以對。
“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fù)何如?”看來,古詩中新舊之問的那番糾結(jié)比較始終纏繞在女性心頭。這樣的問題應(yīng)該很難回答吧——如此情深難忘于故人,卻也并沒有耽擱人世間的春風(fēng)兩度呀,面對從未料想會再度相逢的前任,該如何解釋自己的“深情”與“薄意”?好在作者借亡妻之口給了唐晅一個理由:“論業(yè),君合再婚。”——業(yè),是命中注定,還有什么比這更好的說辭嗎?功德業(yè)果如此,命當(dāng)二娶,誰道不應(yīng)該?更何況,泉下故妻還說,感知新人很不錯,為人平善,唐晅的續(xù)弦再合適不過了。
這種一夫二婦的情景如果還原到陽世,大概就是妻妾和美的畫面了,這與唐晅的一往情深毫不違和。但倘若換成女性再嫁,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境況?這對陰陽相隔的夫妻在對話中也涉及此一問題。由己及彼,唐晅問妻子,黃泉之境,是否也有再行婚配之事呢?妻子說死生同流,也是有的,不過“貞邪各異”——意思是各人心志不同,有忠貞不貳的,有思邪再嫁的,她在泉下亦曾受到家庭逼婚,不過自己矢志不渝,拒絕了嫁給北都都護鄭乾觀的侄兒。個中緣由,不言而喻是對夫君唐咂的一往情深了。聽聞此番表白,唐晅憮然感懷而贈詩。這一鶼鰈情深的故事,以從未當(dāng)面吟詩寫作的妻子也撕裂衣帶、在縑素上題詩留念而結(jié)束。
“陰陽途白隔,聚散兩難心?!苯z帛上的詩寫得十分感人,不過仔細想來,二人之間不一樣的情深,可以看出的是社會與婚姻中女性的處境。女子已經(jīng)聽聞夫君與新人如魚得水,仍自愿以孤身獨處為榮,并自我安慰說夫君再娶乃命中如此。而丈夫哪怕與后來人春花秋月夜夜笙歌,只要對故人留有一分思念,在文字中抒發(fā)“除卻巫山不是云”,則成就一出情深款款的佳話。唐律規(guī)定:“諸夫喪服除而欲守志,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強嫁之者,徒一年?!庇纱丝芍亲娓改负透改福荒軓娖仁刂镜呐釉偌?,而《唐晅》中這種對男性的寬容,與對自身的嚴苛,到底是唐代女性生活的真實景況,還是故事作者所寄予女性的想象與希望?
面對歡愉與孤寂的選擇,幽冥中的絲帛未免帶有神秘的色彩,而筆記中留下的歷史畫面同樣引人遐思。
《大唐新語》記載,魏元忠的長子魏昇由于涉及宮廷的權(quán)力斗爭,為亂兵所殺,而魏元忠也因此被人構(gòu)陷。在此危難之際,親家鄭遠卻急于求得女兒的離書,“今日得離書,明日改醮”。這一看似夫喪妻醮的家庭事務(wù),引起了殿中侍御史的憤憤不平,為此,他起草了對鄭遠的彈劾之狀,說鄭遠納錢五百萬,將女易官。在他看來,鄭遠哪里是在嫁女兒,上演的不過是一場升官記——經(jīng)歷高宗、武后和中宗三朝的元老、兩任宰相的魏元忠,其地位之高可以想見,與這位國相聯(lián)姻帶來的結(jié)果是:原本資質(zhì)平平的鄭遠得了河內(nèi)縣令一職,而其子鄭良也任洛州參軍,“父子崇赫”。但在魏舁被殺、魏元忠身陷囹圄之時,親家鄭遠不僅未加援手,反而誘騙“私離”——依照唐律,“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是允許的;但在夫婿已亡之時,誘騙得到夫家的離書,即意味著女兒不需為其夫守節(jié)。而且鄭遠變臉極快,僅僅一天之后就將女兒再嫁出去,侍御史對此義憤填膺:如果二人不合,原本就不應(yīng)該締結(jié)婚姻;既已成夫妻,理當(dāng)生死與共,而“下山之夫未遠,御輪之婿已周,無聞寄死托孤,見危授命……”所謂“下山之夫”,即化用古詩中“下山逢故夫”,指的是故夫,即魏舁;御輪為婚禮中的禮儀之一,御輪之婿,即指后來的新婿。辭舊迎新于一夕之間,更別提托孤授命之事了,實在是“滓穢流品,點辱衣冠”!
所謂“名教所先,理資懲革”,殿中侍御史對鄭遠的指責(zé),著重的是倫理綱常與名教官品。而在這場易夫換姓、翻云覆雨的家庭變故中,我們看不到關(guān)于鄭遠女兒的任何敘述,更無從想象作為主角的她心緒何如。是否,她也曾臨風(fēng)悲泣,追念過往?面對父親令其迅速改嫁的行為,她是只能俯首順從,還是心甘情愿地離開?到底她是愿意做一位孤獨的未亡人,還是背負可能的譴責(zé)去重新開始生活?這一切,我們毫無所知。缺失者的沉默,提醒我們的正是婚姻中女性被任意擺布的命運。那些男女間的柔情蜜意,夫妻問的相濡以沫,在政治官場的角逐中,在名與利的掩蓋下,都消弭不見了。
而在敦煌文書里,民間流傳的文字,倒讓我們讀到了唐五代時期柴米夫妻間一些可能存在的婚姻景況,比如這一份落款某鄉(xiāng)某甲的《放妻書》:
蓋聞伉儷情深,夫婦義重,幽懷合巹之歡,念同牢之樂。夫妻相對,恰似鴛鴦,雙飛并膝,花顏共坐,兩德之美,恩愛極重。二體一心,生同床枕于寢間,死同棺槨于墳下。三載結(jié)緣,則夫婦相和。三年有怨,則來作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作為后代增嫉,緣業(yè)不遂,見此分離。聚會二親,以求一別,所有物色書之。相隔之后,更選重官雙職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韻之態(tài)。械(解)恐(怨)舍結(jié),更莫相談,千萬永辭,布施歡喜。三年衣糧,便獻柔儀。伏愿娘子千秋萬歲。
“放妻書”,是夫妻不睦,雙方解除婚約,從丈夫角度允許妻子離開時雙方所簽下的文書。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夫妻二人曾經(jīng)相見兩厭的無奈生活。不過,讓人嘆服的是:在這夫妻相離的文書中,丈夫并沒有惡語相向,反而希望妻子“更選重官雙職之夫”,琴瑟和諧,原本貓鼠同窠般的二人就此一別兩寬,永不相見。為表示誠心,故夫準備了“三年衣糧,便獻柔儀”,以物質(zhì)的安頓,獻上對前妻新生活的祝福。
從文書的性質(zhì)來說,跨越唐五代至北宋的敦煌放妻書中可能不乏套語;但即使是活套性質(zhì)的語詞,也具備著文獻的歷史意義:這些民問流傳的文字,應(yīng)該是為當(dāng)時社會所普遍接受的,文書所顯露出的丈夫?qū)η捌薜膶捜?,甚至包含一絲絲情意,我們寧愿相信這其中頗有幾分現(xiàn)實的投影。不妨想象一下,時光流逝,待到那些被帶走的衣物重又披上的日子,弄影庭前的前妻應(yīng)當(dāng)已是他人新婦了吧?走動摩挲中,絲帛發(fā)出細碎的聲響,偶爾也會有些許故人的氣息飄散。
也許,男女之間,愛情也好,婚姻也罷,從來沒有“明月清風(fēng)白相隨”。新縑故素之中,縈繞著名譽、地位和價值種種的沖突計較,加上情感的左右掂量,往事并不如煙……
唐代的聶隱娘如此,現(xiàn)在也一樣。
《說文解字》部首解讀
何大齊著 定價:89.00元
本書發(fā)凡起例,抽取《說文解字》全部540個部首,也就是540個最具代表性的漢字,做音、形、義的解釋,結(jié)合文字演變、插圖釋義,讓今天的讀者得以理解漢字的字源、意涵和構(gòu)成。全書篇幅雖然簡短,但沒有失去《說文解字》的基本面貌,以更加簡便、直觀的方式,將《說文》的精髓傳達了出來。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