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壯 王洋洋 張帆
摘 要:通過對S市流動人口犯罪情況的分析,總結出流動人口犯罪的基本特點,并對流動人口犯罪進行原因分析,提出針對性預防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流動人口犯罪;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C92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20-0216-01
作者簡介:張潤壯(1981-),男,漢族,河北滄州人,碩士研究生,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大慶校區(qū),教師,講師,研究方向:衛(wèi)生管理,衛(wèi)生法學,心理健康。
流動人口是指離開戶籍所在地的縣、市或者市轄區(qū),以工作、生活為目的異地居住的成年育齡人員。流動人口這一龐大的欠穩(wěn)定群體,在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的同時,也帶來諸如引起犯罪增多等社會問題。
一、流動人口犯罪的基本特點
以某中型發(fā)展城市S市的犯罪情況為例,總結其流動人口犯罪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罪犯文化程度不高
2017年,S市流動人口罪犯中,初中以下學歷占81.84%,其中文盲占4.77%,小學學歷占24.19%,初中學歷占52.88%,整體文化水平不高。
(二)犯罪類型比較集中
在小學以下學歷的流動人口罪犯中盜竊占39.8%,尋釁滋事占10.5%,故意傷害占4.6%;初中學歷的流動人口罪犯中盜竊占24.4%,尋釁滋事占18%,故意傷害占5.1%,犯罪類別比較集中。
(三)多為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占流動人口犯罪的47.6%,受戶籍情況影響較大,同一犯罪類別的罪犯戶籍相對集中。例如:入室盜竊多為A籍人員作案,電信詐騙案件中B籍人員比例較高。
(四)無業(yè)人員居多
S市流動人口罪犯中,無業(yè)人員占29.3%,他們大多數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近八成人員沒有穩(wěn)定職業(yè)和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48.5%的罪犯在本市沒有固定住所。
(五)性別比例特征明顯
從犯罪性別比例來說,男性犯罪占90.56%,且主要集中在盜竊和搶劫犯罪中,分別占總涉案人數的94.8%和97.1%。女性犯罪主要集中在組織賣淫和容留、介紹他人賣淫類犯罪中,占總涉案人數的33.5%。
二、流動人口犯罪多發(fā)的原因剖析
(一)法律意識淡薄,文化水平較低
從S市流動人口犯罪情況看,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具有初中以下學歷的占近八成以上。犯罪嫌疑人法律意識淡薄,往往因為經濟拮據而進行偷盜犯罪或因瑣事發(fā)生口角而大打出手,沒有考慮到自己的上述行為所會引發(fā)的法律后果,在被追究刑事責任時往往表現(xiàn)出悔恨心理。
(二)社會保障不力,就業(yè)問題突出
從S市流動人口犯罪情況分析,無業(yè)人員犯罪占近三成,他們沒有固定住所,沒有穩(wěn)定收入,在這個發(fā)達的城市里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往往因為一些小事而憤怒,因為別人的引誘而犯罪。就業(y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流動人口犯罪的一個主要問題,社會保障的缺失是外來人員犯罪的又一催化劑。
(三)法律宣傳不足,人文關懷不夠
從S市流動人口犯罪情況來看,流動人口來源地比較集中,在S市的分布也比較集中,并且多實施共同犯罪,反映出社會對流動人口的法律宣傳不足,人文關懷不夠的問題。
三、預防流動人口犯罪的對策建議
(一)增強法制教育,提高文化水平
流動人口犯罪增多,是多數大中型城市面臨的共性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流動人口法制意識淡薄,文化水平不高。而解決這一問題,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增強法制教育,提高基礎教育普及率,促進全民素質的整體提高。在人口輸入較多的城市,更應該關注流動人口的素質教育問題,應該采取措施對流動人口定期進行法制教育與文化教育,為其提供更多的繼續(xù)教育機會,使他們有更多機會接觸法律,認識法律,敬畏法律。
(二)完善社會福利,拓寬就業(yè)渠道
大中型城市的流動人口多來自農村,文化水平不高,從業(yè)范圍狹窄,大多數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競爭壓力較大。一部分人會經常性的甚至長期失業(yè),生活沒有保障,極易走上犯罪道路。預防流動人口犯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他們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為長住人員提供市民化待遇。實踐證明,歧視性政策會人為造成社會隔離,城市要實現(xiàn)長治久安,必須逐步破除二元戶籍管理方式,給長住城市的流動人口以市民化待遇。[1]所以,加快完善對流動人口的福利機制建設,加強對他們的專業(yè)技能培訓,增加他們就業(yè)的機會,使其成為城市中的一分子,從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預防流動人口犯罪。
(三)加強法律宣傳,增強人文關懷
流動人口背井離鄉(xiāng),在陌生的城市往往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加大法律宣傳,增強人文關懷對預防流動人口犯罪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通過法律宣傳增強其守法意識,法律宣傳最好結合時尚元素,增強趣味性,從而降低其對法律宣傳的抵觸心理。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社區(qū)等基層組織,對流動人口在生活、工作上給予人文關懷,在流動人口中建立黨團工會組織,增強流動人口對正式組織的信任感、認同感、歸屬感,推動和促進流動人口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2]從而降低犯罪率。
[ 參 考 文 獻 ]
[1]福建省廈門市公安局課題組.流動人口犯罪及其防治對策探析[J].公安研究,2011(2):50.
[2]朱志華,周長康,孫永剛.從源頭上預防流動人口犯罪[J].浙江社會科學,2009(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