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琴
農村信訪工作是一項矛盾相對集中、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各級黨委政府日益重視、處理難度越來越大的工作。尤其是當前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一些新的社會矛盾隨之產生,加之一些多年積案的歷史遺留問題,大量復雜、突出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群眾對一些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逐步集中向信訪部門反映,如何在新形勢下化解農村信訪難題等。
1 當前東豐縣農村信訪工作的基本情況
1.1 村干部作風不實引發(fā)信訪。少數(shù)村干部工作作風不實或操作不規(guī)范,導致村務、財務公開的透明度不高,引發(fā)群眾不滿意,矛盾產生后又不能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化解,造成矛盾累積導致干群關系緊張,最終尋求上訪途徑進行解決。
1.2 農村土地征用引發(fā)信訪。隨著城鄉(xiāng)一體化的發(fā)展,東豐縣的東豐鎮(zhèn)和近郊的鄉(xiāng)鎮(zhèn)的城鎮(zhèn)建設和項目規(guī)劃用地日益加快,進而農村土地征用和所有權所引發(fā)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土地是農村、農民、農業(yè)三農問題的根本,而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承諾,這也更加讓農民對土地的關注,無論是之前還是十九大后,農民的土地引發(fā)的矛盾已成為當前農村信訪工作的重點之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農民認為征地補償標準偏低,不能彌補失地的損失.二是在被征土地補償費分配上,涉及外嫁女戶口未遷者、男方入贅女方者.三是在農村土地征用中,因征地與用地的時間不同而出現(xiàn)價格差,導致失地農民產生悔意而引發(fā)矛盾。
1.3 村干部經濟問題引發(fā)信訪。農村基層干部大多數(shù)能夠結合村情,創(chuàng)造性地落實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帶領群眾勤勞致富,深受群眾愛戴;但也有部分村干部手腳不干凈,不給群眾雪中送炭,只顧自己錦上添花,有的更是隨意揮霍集體財產,甚至截留、貪污、挪用村民的各類款項,無節(jié)制地損害群眾利益,引發(fā)集體性上訪。
2 當前我縣農村信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受傳統(tǒng)體制觀念束縛,村民“信訪不信法”。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和依法治國理念的提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范大都能被法律所調整和制約。農民群眾遇事在上訪和法律渠道比較中,發(fā)現(xiàn)法律渠道不但成本較高、執(zhí)行措施較慢,且存在司法不公、處理結果無法達到自己期望值的現(xiàn)實弊端;而走信訪途徑程序更加簡單,處理結果更快,也更令上訪者滿意,加之我國傳統(tǒng)歷史長期形成“官就是法、法就是官”的認識思維,從而在群眾中形成了一種不管遇到什么矛盾和問題,都找基層或上級黨委和政府解決,不管對哪個單位和部門的行為不滿,都找黨委和政府要“說法”的慣性行為。
2.2 部分鎮(zhèn)村干部責任感不強,履職不到位。面對不斷出現(xiàn)的信訪問題,部分鎮(zhèn)村干部不從自身原因找起,卻說“這么多人上訪,全是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親民政策惹的禍”。例如,有些村級干部民主管理滯后,村務財務不公開、項目開發(fā)不開會、款項兌現(xiàn)不及時、利益分配不均衡等現(xiàn)象激發(fā)農民上訪,加之部分村干部或信訪工作者在處理信訪案件時相互推諉,歷史責任不愿承擔,共同責任無人承擔,不愿正視信訪問題,采取怕、躲、推、拖等手段,最終導致重復訪、越級訪問題層出不窮。
2.3 農民需求矛盾的轉變,產生的土地問題的信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農民已經不是溫飽問題而是小康問題,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家政策的利好,取消近千年的農業(yè)稅政策、農村土地確權等,從而提高農民對土地的社會生產力需求,對于農民來說,“自己名下的土地”是根本,也是他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也就產生了多年前進城務工的擁有農業(yè)戶籍的“農民工”回來索要土地的信訪問題。
3 解決農村信訪工作的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边@些問題,必須著力加以解決。作為反映社情民意、維護社會穩(wěn)定、體現(xiàn)親民為民的農村信訪工作也應回歸到法制軌道,彰顯法律權威,使群眾的切身利益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有效的維護,將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得以充分體現(xiàn),進而更好把群眾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促進社會和諧。
3.1 規(guī)范信訪秩序,暢通群眾訴求。正如德國在媒體上廣泛引導群眾通過來信方式進行信訪所形成的良好結果一樣,我們要引導群眾在信訪時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一是暢通信訪渠道?;鶎诱∪珌硇?、來訪、網上信訪、電話信訪一體化接訪網絡,為農村信訪群眾反映問題提供暢通便捷的渠道。二是提高基層化解能力。通過健全科學合理的考評指標體系,提高基層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實效性,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三是嚴肅處理違法上訪行為。堅持教育與處罰并重,對伴有違法行為的上訪人員,加強法制教育和批評勸導;對采取極端方式鬧訪、借上訪之名煽動鬧事的,依法嚴肅處理,引導信訪人員依法理性表達訴求,不論有理、無理,都不能違法上訪。
3.2 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思維。法治觀念是法治的重要基礎。法律只有被認同、被信仰,成為內化在人們思想中、熔鑄到人們頭腦中的強大觀念,人們才會自覺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辦事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在法治時代這一大背景下,作為農村的信訪工作,也應做到依法信訪,要通過新聞媒體宣傳、領導干部帶頭、執(zhí)法機構貫徹“誰執(zhí)法誰普法”、司法機關“以案釋法”來強化對農民群眾的法治宣傳教育,提升農民群眾法治維權意識。
3.3 依法規(guī)范信訪,彰顯法治權威。依法規(guī)范信訪是依法治訪的關鍵。各級政府在化解信訪上升的勢頭時,既要從提高執(zhí)政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出發(fā),又要摒棄過去傳統(tǒng)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消防式”治病模式;既要有效地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又要建立良好的信訪秩序,真正做到依法治訪,按規(guī)矩辦事。要充分發(fā)揮公、檢、法、司各部門的職能作用,降低訴訟成本,暢通司法救濟渠道,保障弱勢群體利益。
(作者單位:136300中共東豐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