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anna C.Lee 辛時雨
歌劇中的芭蕾
小瓊:不久前,我觀賞了多尼采蒂的《寵姬》,這是一部精彩的美聲歌劇。它有著一段有趣的創(chuàng)作故事,展示了歌劇成為國際性藝術(shù)形式的悠久歷史。
小薇:確實,雖然作曲家多尼采蒂是意大利人,這部四幕的大歌劇配上的卻是法語唱詞。該劇于1840年在巴黎歌劇院世界首演。
小瓊:這部作品極為成功,以至于從1840年到1894年的每個演出季都會重演,之后也偶有演出,一直到1918年。我相信,這是歌劇語言跨越了許多壁壘的絕佳證明。多尼采蒂標志性的旋律在《寵姬》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詠嘆調(diào)聽上去也很優(yōu)美。
小薇:法國歌劇確實有其標志性特征,演出中往往都帶有舞蹈表演。而那些舞蹈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路易十四在宮廷舉行的盛會。
小瓊:法國歌劇以大段的芭蕾為標志的傳統(tǒng)始于讓·巴普蒂斯特·呂利,他當時侍奉路易十四。這里有一個有趣的史實:盡管呂利現(xiàn)在基本被當作法國人,但他出生在意大利。他接受過舞蹈訓練,因此獻給宮廷的不少音樂作品中包含有舞蹈段落,芭蕾由此成了法國巴洛克歌劇中的主要元素之一。
小薇:近兩個世紀后譜寫的《寵姬》中,也有大段的芭蕾段落。然而近幾十年,當代的導演往往刪去這些芭蕾來縮短演出時長。
小瓊:這是多么可惜呀!上個月在巴塞羅那的利索大劇院,《寵姬》中的不少芭蕾音樂片段都得以恢復(但是臺上沒有舞蹈演出)。當我閉上眼去感受這段舞蹈音樂,驚嘆于多尼采蒂譜寫的旋律中對戲劇性的敏感度。
小薇:我記得在音樂史上讀過,巴黎歌劇院還有其他“外國”作曲家,其中一位就是理查德-瓦格納。
小瓊:1861年,瓦格納有機會在巴黎舞臺上第一次搬演的歌劇是《湯豪舍》。然而,瓦格納不得不為新觀眾群重新寫一個法國版——他修改了原版(1845年)中的多個段落,其中一個主要的補充是加入了大段的芭蕾舞。
小薇:他把那段芭蕾安排在了第一場結(jié)束后,而不是依照當時法國歌劇的習慣放置在第二幕。
小瓊:猜猜《湯豪舍》巴黎首演時結(jié)果如何?法國觀眾喝了倒彩,因為芭蕾并沒有在慣常的地方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