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心玉
點唱機音樂劇是音樂劇中一個獨特的類型,不同于一般音樂劇中原創(chuàng)的曲目,點唱機音樂劇將傳唱度已經(jīng)非常高的歌曲重新整合,用劇情將歌曲串聯(lián)起來,組合成一部新的音樂劇。當制作一部講述音樂家生平的音樂劇時,“點唱機”無疑是最合適的形式。且不說一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總是和音樂家的人生經(jīng)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僅僅是聽到熟悉的歌曲再次在舞臺上唱響,都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情。
澳大利亞原創(chuàng)音樂劇《夢中情人》作為墨爾本藝術(shù)中心2017年收官的年度大戲,講述的就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最耀眼的音樂巨星鮑比·達林(Bobby Darin)的故事。鮑比·達林的人生經(jīng)歷原本就充滿戲劇性:他幼年時身患風濕,影響到心臟,被醫(yī)生斷言可能活不到16歲。成年后輟學追尋音樂夢想,配偶是美國家喻戶曉的童星桑德拉·狄(Sandra Dee)。在鮑比的音樂事業(yè)蒸蒸日上時,他卻游走于政壇,支持肯尼迪總統(tǒng)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而這位肯尼迪也同他的哥哥一樣遭到暗殺,這對于熱心政治的鮑比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1973年,年僅37歲的鮑比·達林于一次心臟手術(shù)后去世。
《夢中情人》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如今正在美國演出的另一部“點唱機音樂劇”《美麗:卡洛爾·金音樂劇》,而后者此時也正在澳大利亞上演?!睹利悺芬粍≈惺珍浟?4首由卡洛爾·金及其他同時代作曲家的作品,當我第一次坐在觀眾席中看這部作品時,第一幕過于碎片的敘述讓人有些不耐煩,而卡洛爾的覺醒集中在第二幕,盡管結(jié)尾時我依然為了那首“Beautiful”而熱淚盈眶,但也不禁在想,如果整部劇都是這樣的節(jié)奏那有多好。而《夢中情人》改編自鮑比·達林的兒子多德(Dodd Darin)為他所作的傳記,因而在情節(jié)上打磨得更加精細?!秹糁星槿恕放c《美麗》的創(chuàng)作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或許因為《美麗》的原型仍然在世,所以在創(chuàng)作中難免受到限制,《夢中情人》則少了這一點顧慮。
《夢中情人》在劇本上克服了傳記音樂劇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貪多必失的問題,而是將主人公童年時的一個夢想作為主線,循著鮑比·達林的巡演軌跡,最終完成了人生的循環(huán)。全劇由鮑比·達林的最后一次演出作為開場,而在經(jīng)歷人生起落后,他的人生也謝幕于這場演出,仿若日出東方、周而復始。鮑比·達林的母親最開始呼喚兒子,問他為何有自己的電話但是從不打來問候,場內(nèi)的觀眾跟著大笑,因為這個場景像極了日常生活中母親與忙碌兒子的對話:結(jié)尾處出現(xiàn)了同樣的場景,燈光驟然熄滅,母親的形象再度出現(xiàn)——但是前文中交代了鮑比母親早已去世,雖然是同樣的場景,但此時再難聽到笑聲,因為此刻觀眾看到的不再是忙碌的巨星,而是星辰將隕落之時,逝去的親人在世界的另一端召喚自己的場景。
劇本中不乏諸如此類的伏筆,比如幼年的鮑比與母親的手指游戲,與鮑比與他兒子的手指游戲相呼應:鮑比與母親的關系對應著妻子桑德拉·狄與母親的關系:鮑比與經(jīng)紀人斯蒂文(Steven)的最初的協(xié)議,指向二人一生的友誼。鮑比的兒子多德在訪談中曾提到,如果將這個現(xiàn)實的故事隱去了姓名,不管交給哪個制作人,都會覺得劇情太過于戲劇性,太不像真實發(fā)生的故事。事實上在劇中,很多個瞬間觀眾都隨著情節(jié)的轉(zhuǎn)折而驚呼,比如桑德拉·狄隱瞞年齡,結(jié)婚時只有16歲:再比如鮑比·達林的身世之謎終于揭曉的時刻,只有在讀過鮑比·達林傳記之后才敢相信這是真實的故事。從故事的原型來說,這是適合改編成戲劇作品的絕佳故事,但也對編劇提出了要求——如何處理這些情節(jié)才能夠讓觀眾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相比之下,《美麗》中對于卡洛爾丈夫的屢次出軌處理得就過于草率,即便故事的主題是卡洛爾,也應該將其他相關的角色塑造完整。
《夢中情人》這部劇的優(yōu)秀不僅僅在于劇本,制作的各個部門都展現(xiàn)了極高的創(chuàng)作水平。
因為故事發(fā)生在五六十年代,舞蹈的整體風格都是拉斯維加斯風格的“歌伴舞”。然而舞蹈在這部劇中的功能不僅是點綴歌曲,也隨著劇情的轉(zhuǎn)折,傳達著相應的情緒。比如前文說到的開場歌曲的伏筆,在編舞上也有所體現(xiàn)。開場舞雖然熱鬧歡快,卻有一種不協(xié)調(diào)感,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還以為是磨合不足使得舞蹈演員手忙腳亂:而在劇終之時,與心跳相同節(jié)奏的鼓點配合著扭曲的肢體動作,我才恍然大悟——臺上的舞蹈不僅是鮑比的一次盛大演出,更是象征著他與自己心臟的搏斗,與生命賽跑,去贏得每一分鐘的時間。
舞臺的設計也將簡約和華麗這兩個看似南轅北轍的詞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舞臺整體是仿照著真實的演唱會舞臺所搭建的,男主角由舞臺正上方出場,18人編制的交響樂隊也設置在舞臺上觀眾能夠看到的地方,因此舞臺的移動就受到了限制,不能夠大面積移動換景。在這種情況下,舞臺的懸掛設置了一些燈管,在必要的時候落下,用燈光將舞臺分割成不同的空間:一邊是演員展示著對話,另一邊黑衣人就可以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換景,沒有任何一分鐘的時間被浪費。
說到“點唱機音樂劇”,對演出有著決定性影響的,就是已經(jīng)存在的歌曲是否能夠和劇情融為一體,而不讓觀眾感覺是為了引出這首歌而刻意強加的劇情。在這方面《夢中情人》十分大膽,在編曲上將單人演唱的歌曲改編成合唱甚至對話,而不是簡單地將歌曲變成演唱會場景,這樣就讓傳統(tǒng)“點唱機音樂劇”的違和感減少很多。即使是忽略這些音樂是鮑比·達林的作品時,這部音樂劇仍然是一部完整優(yōu)秀的作品。
當我們提及澳大利亞音樂劇的時候,可能很多人熟知的仍然是安東尼·沃爾羅(Anthony Warlow)等演員的名字,而對于澳大利亞制作卻不熟悉,一方面是由于澳大利亞的音樂劇產(chǎn)業(yè)相比于英國和美國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原創(chuàng)音樂劇的缺乏削弱了澳大利亞音樂劇的影響力。如果僅僅是看不同版本的制作,那么為什么要看“二手”而不是“本土”制作呢?而今年已經(jīng)有兩部澳大利亞原創(chuàng)音樂劇走入百老匯——《金剛》(King Kong)和《標準舞步》,包括幾個月前剛剛造訪香港的澳大利亞音樂劇《普西莉亞沙漠女皇》,都是電影改編的作品,并沒有展現(xiàn)出澳大利亞原創(chuàng)劇本的能力。年初的原創(chuàng)音樂劇《黑衣女人》也沉溺于小情調(diào),從格局上也很難走向世界。而此次的《夢中情人》無疑在2017年末為澳大利亞原創(chuàng)音樂劇打上一支強心針,讓觀眾對澳大利亞原創(chuàng)音樂劇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