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章
《嵩山草堂圖》的原作者盧鴻,一作盧鴻乙,字浩然,一作灝然,唐代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盧家人,后來遷到洛陽,隱居嵩山(今登封市)。他在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征為諫議大夫,固辭不就,后來隱居在嵩山,有草堂一所,經(jīng)常聚徒至五百人。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隱士,精通籀、篆、楷、隸等,善于描繪山、水、石、樹,尤其擅長山水,以描繪隱居生活揚名,其中最著名者為《嵩山草堂圖》。所繪內(nèi)容包括草堂、倒景臺、樾館、枕煙庭、云錦淙、期仙磴、滌煩磯、罩翚庭、洞元室、金碧潭等十景,又稱為“玄居十志”。畫風(fēng)與王維相近,與王維的《輞川圖》同為山水畫名作,對后世影響極大。
盧鴻款的《嵩山草堂圖》卷(又名《盧鴻草堂圖》《草堂十志圖》《嵩山十景圖》),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現(xiàn)存所見最早以“草堂”為主題的山水畫,也是唯一一件署款唐代畫家“盧鴻”名款的畫跡。自宋元以來,以《嵩山草堂圖》為主題的山水畫層出不窮,包括宋代李公麟,元代趙孟頫、王蒙、黃公望,明代文徵明、唐寅、董其昌、項圣謨,清代王翚、王原祁、張若靄、翟大坤、方士庶、秦祖永及近代吳湖帆、陸恢、朱梅村等畫家,多對此主題青睞有加,均有作過《嵩山草堂圖》的記錄或有相關(guān)作品行世。近人葉恭綽(1881-1968)在題明人項圣謨(易庵)《山水冊》時曾言,“昔人屢言易庵畫與宋元血戰(zhàn)而得,吾友吳湖帆獨云易庵得髓于《盧鴻草堂》,今觀此冊,湖帆洵可謂具眼”,足見盧鴻《嵩山草堂圖》影響之大。在諸家之中,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1632-1717)是現(xiàn)在所知創(chuàng)作《嵩山草堂圖》最多、用力最深的畫家,其間所蘊含的文化符號與畫學(xué)內(nèi)涵也最為豐富。
一
王翚對“嵩山草堂圖”這一題材情有獨鐘。在其一生中,所繪的《盧鴻草堂圖》有數(shù)十件之多,均為臨仿或師其筆意所作。這些作品分別見于文獻(xiàn)記載和各地館藏中。就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現(xiàn)在所見收藏于各地博物館的王翚所繪《盧鴻草堂圖》有七件,分別是:
(一)《盧鴻草堂圖》
《盧鴻草堂圖》為豎幅巨制,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作者題識曰:
盧鴻草堂圖。唐人名跡,余從吳闖借撫,復(fù)見黃鶴山樵臨本,因仿其意,請正晉老先生,虞山王翚,時甲戌(1694)仲春十日。
鈐白文方印“王翚”“石谷”和朱文長方印“意在丹邱黃鶴白石青藤之間”。鑒藏印有朱文方印“虛齋鑒定”和朱文長方印“茶陵伯子渭仁”等,曾經(jīng)徐?胃仁、龐元濟(jì)(1864-1949)等鑒藏,著錄于龐元濟(jì)《虛齋名畫錄》。“甲戌”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王翚時年63歲。在《虛齋名畫錄》中,龐氏稱其為“園林景”,就其畫面而論,的確為場景廣闊的庭院景象。作者以俯視角度遠(yuǎn)觀,草堂在畫面中央,中有一老者盤腿而坐,一書童侍立在前側(cè)。草堂前有小橋流水,一訪者拄杖攜童行走于橋上,有書童在小院中喂養(yǎng)仙鶴,又像是在招呼遠(yuǎn)道的客人。草堂后側(cè)有女主人逗弄小孩,侍女在側(cè)。草堂旁一書童持物前行。草堂為一四合院式院落,有假山裝飾,另有附屬建筑——茅亭及竹編圍欄。庭院中茂林修竹、曲水流觴,庭院外山勢起伏、湖山平遠(yuǎn)。這樣的草堂顯然并非深山隱居之地,而是平疇綠野中的莊園式雅居。
(二)《嵩山草堂圖》
《嵩山草堂圖》為豎幅構(gòu)圖,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作者題識曰:
嵩山草堂圖,甲戌(1694)長至前三日仿盧浩然筆,鳥目山人王翚。鈐白文方印“王翚印”“石谷”和朱文長方印“意在丹邱黃鶴白石青藤之間”。從其年款看,僅晚于前作兩三個月,間隔時問極短。此圖為遠(yuǎn)景構(gòu)圖,所寫草堂在溪流邊,茅舍次第而建。草堂中兩高士促膝對談,一書童侍立在前。草堂前古樹參天,溪流環(huán)繞,另有對岸一茅亭中高士獨坐,極目遠(yuǎn)眺。遠(yuǎn)景則為淺山平遠(yuǎn)之貌。
(三)另一幅同名的《嵩山草堂圖》
《嵩山草堂圖》亦為豎幅構(gòu)圖,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作者題識曰:
往見盧浩然《嵩山草堂圖》,樹石峰巒,全用焦墨皴皵,嘆賞已極神妙。近在吳闖復(fù)睹山樵摹本,別具元人選韻,更有出藍(lán)之美,因仿其意。戊子夏,寄同鷗先生正之,海虞王翚。
鈐白文方印“王翚之印”“耕煙野老時年七十有七”,朱文方印“石谷子”“來青閣”和朱文圓印“上下千年”,鑒藏印有朱文方印“靖江劉氏敬修堂藏”,則此圖曾經(jīng)劉國鈞所藏。題識中“戊子”,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作者時年77歲,是王翚所繪有紀(jì)年的《嵩山草堂圖》中時間最晚者。畫面為高遠(yuǎn)構(gòu)圖,在層巒疊嶂下、山泉流經(jīng)處,坐落著一小型四合院,兩人坐于草堂中對談。草堂前山泉流淌,一人拄杖攜書童匆匆趕來,書童肩背古琴。在草堂中,有書籍、花瓶、瓷凳、油燈等陳設(shè)。草堂四周,有古樹環(huán)抱,竹林點綴,一派清幽之景。
(四)《盧鴻草堂圖》一開
《盧鴻草堂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翚《山水》冊(十開)之一。該頁自署“盧鴻草堂圖,石谷子”,鈐朱文長方印“王翚”和“意在丹邱黃鶴白石青藤之間”,曾經(jīng)著錄于《石渠寶笈初編·漱芳齋》。畫面為近景構(gòu)圖,畫面中心為一草廬,草廬中一高士端坐其中,潛心讀書。四周古樹林立,一派靜謐、幽靜之象。
(五)《盧鴻草堂》一開
《盧鴻草堂》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翚《山水》冊(八開)中的一開。該頁自署“盧鴻草堂”,鈐白文印“烏目山人”,曾經(jīng)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畫面為遠(yuǎn)景構(gòu)圖,草堂在畫面左側(cè)之山坡處,前有古樹、竹石,后有欄桿、楊柳,遠(yuǎn)山淡影,一望無際,給人空靈出世之感。
(六)《盧浩然嵩山草堂圖》一開
《盧浩然嵩山草堂圖》見于天津博物館藏王翚《仿古山水》冊(十二開),亦為冊頁中一開。作者題識曰“盧浩然嵩山草堂圖”,鈐朱文方印“石谷子”和白文方印“王翚之印”。和其他同題材作品不同的是,該圖表現(xiàn)的是山坳中的草堂:在兩塊碩大的山石之間,有一間依山而建的草廬,一人坐于其中。畫面近處,一人沿山路往草堂方向前行,或許為書童外出歸來。山崖間描繪清泉石上流的景致。畫面只是截取深山中一個角落,卻能令人想到崇山峻嶺與遠(yuǎn)離塵囂,正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
(七)另一幅同名的《盧鴻草堂》一開
《盧鴻草堂》見于上海博物館藏王翚《仿古山水》冊(十二開),亦為冊頁中一開。作者題識曰:
盧鴻草堂,文待詔、董宗伯俱有臨本,最佳,幽閑澹寂之韻。泠然與塵幾絕矣。
鈐朱文方印“石谷子”和白文方印“王翚之印”,鑒藏印有白文方印“煜峰鑒賞”,則此冊曾經(jīng)書畫鑒藏家孫煜峰(1901-1967)收藏。該圖描繪陡峭的山石下數(shù)間草廬,一高士席地而坐,身側(cè)數(shù)卷詩書。廬前有臺階、圍欄、柴門和虬曲的古樹。此圖有近景,亦有遠(yuǎn)山,雖為咫尺之屬,卻能小中見大,令人想見崇山峻嶺、曲徑通幽之境。在該本冊頁中,另有一頁作者自題“名山草堂,蕭然獨居;門無車馬,坐有圖書。沉酣枕籍,不知其余;俯仰今昔,樂且宴如”,可謂是對《嵩山草堂圖》寓意的最好注腳。
二
傳世畫跡之外,在文獻(xiàn)中還能見到王翚所作的其他《盧鴻草堂圖》。在《退庵所藏金石書畫跋尾》中著錄《王石谷仿盧鴻冊》:
幅上題“云龕靜業(yè)”四字,又“仿盧鴻筆”四字,下有白文“王翚之印”“石谷”。案,石谷為先五代祖雪園公諱珪所作,當(dāng)時已裝成冊而鼠嚙蟲蛀之余僅存此紙,已將二百年。謹(jǐn)考《雪園公集》中有《將歸吳航索王石谷畫先之以詩》云:“之子通神手,能傳名勝幽。憐余倦游客,欲臥故園秋。烏目山如畫,龍龕海似漚。期君齊攝取,笑傲到滄州?!鼻∨c此畫相證……
雖然王翚沒有明確標(biāo)明此冊就是《盧鴻草堂圖》,但就其自題“仿盧鴻筆”及他人所作“之子通神手,能傳名勝幽”詩句便可推知,此冊即是王翚臨仿盧鴻的《嵩山草堂圖》系列。
在《虛齋名畫錄》中,尚有另一件《嵩山草堂圖》,其著錄云:
紙本,水墨,園林景,高三尺九寸二分,闊一尺三寸五分,畢竹癡題書于裱綾。嵩山草堂圖,戊辰(1688)二月廿一日仿盧鴻乙意于來青閣,石谷王翚。余藏有唐六如《嵩山草堂圖》一冊,精妙宛如盧鴻乙當(dāng)時所作。聞此冊自錫山華氏劍光閣故物,頗珍愛自秘。今又得石谷所仿畫幀,以佐廣堪齋清賞,亦是人生一大快事也,何幸如之?己酉(1727)冬夜擁爐識,竹癡畢瀧。
據(jù)此可知王翚此作乃直接仿自盧鴻筆意?!拔斐健?,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作者時年57歲。這是目前所知王翚有紀(jì)年的《嵩山草堂圖》中最早的作品。
《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
又墨筆仿盧浩然《嵩山草堂圖》,紙本,大橫幅,用山樵法兼鷗波,內(nèi)畫人十一,鶴二,時款西翁老先生,康熙癸酉(1693)四月,共題識九行。
“康熙癸酉”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作者時年62歲。題識所講畫中有十一人,據(jù)此可知,此圖是王翚所繪《嵩山草堂圖》中人數(shù)最多的作品。
在《書畫鑒影》中,亦有著錄一件《仿盧浩然草堂圖》橫幅,王翚自題曰:
唐盧浩然構(gòu)草堂于嵩山,自制十景賦并繪草堂圖,后人轉(zhuǎn)相摹仿。余曾見宋李伯時臨本,郁密蒼潤,極似唐人風(fēng)骨,鷗波、黃鶴皆宗之。
可知王翚所繪《嵩山草堂圖》,并非僅師承盧鴻和王蒙兩家,于李公麟(李伯時)和趙孟頫(鷗波)等諸家均有取法,顯示其博采眾家之長的藝術(shù)取向。
三
在《嵩山草堂圖》之外,王翚還有不少以草堂為主題的畫作行世。如作于康熙元年(1662,時年31歲)的《仿古山水畫》冊(故宮博物院藏),中有一頁自題“草堂讀書圖”,自言仿王蒙筆意。畫中所寫一高士坐于草堂中,前有幾案,抬頭見山,其畫境與《嵩山草堂圖》極為接近。
作于康熙六年(1667,時年36歲)的《葑溪草堂圖》扇頁(故宮博物院藏)是仿唐寅的同名畫作,描寫一高士拄杖行于山林松竹間。作者題識曰:
此老胸中萬卷書,青山曳杖意何如。天涯莫怪無知己,紅葉蕭蕭幾點除。丁未秋暮有懷,因客長兄作此奉寄以當(dāng)面談。烏目山中樵者王子翚,時寓廣陵精舍,正觀唐子畏《葑溪草堂圖》,因用其意。
畫中雖無草堂之影,但王翚所言乃仿自唐寅的《葑溪草堂圖》,且題詩亦道出了高士隱逸之意,與《嵩山草堂圖》的寓意頗有切合之處。
作于康熙十二年(1673,時年42歲)的《仿王蒙(秋山草堂圖)》(故宮博物院藏),寫一老者拄杖行于山澗小橋上,緩步向山中草堂走去。在卷云式的山峰下,次第坐落多問草廬,與《嵩山草堂圖》的意境近似。作者題識日:
王叔明《秋山草堂圖》,師法右丞,其設(shè)色只用淺絳,皴染點綴與流俗不同,為董宗伯所鑒賞者,吳中杜東原、文五峰諸公專以此幅為師,始知古人各有源本,不敢杜撰一筆,遺訊后世也。
講到其畫法承傳自王蒙,這與其他《嵩山草堂圖》多源自“黃鶴山樵”(王蒙)是一致的。
作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時年57歲)的《西陂六景圖》冊(天津博物館藏)中,有一頁自題“緯蕭草堂”,描寫葦塘附近一問草廬,一老者坐于長凳上捧讀詩書,附屋中一書童侍立。草廬四周有芭蕉竹石及翱翔的群雁。其他如作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的《南山草堂圖》軸(遼寧省博物館藏)、康熙五十六年(1717)《草堂碧泉圖》軸(天津博物館藏)等也多屬此類,與《嵩山草堂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
王翚所繪的《嵩山草堂圖》,大多作于60歲以后,有的甚至還是在同一年所作,均為盛年力作。這一時期也是其在藝術(shù)與人生的歷程中漸入佳境之時。這些作品,不是簡單的傳移模寫,很多作品是在臨仿基礎(chǔ)上的再創(chuàng)作,在摹古中有創(chuàng)新,是其成熟畫風(fēng)的反映。而其他草堂題材作品,則有不少為60歲以前所作。在此演進(jìn)過程中,《嵩山草堂圖》明顯帶有遁世、隱逸和出塵的道家思想,或許可折射出王翚的價值觀與人生走向的轉(zhuǎn)變。“四王”之一的另一位畫家王鑒(1598-1677)曾言:“畫山水而兼園亭,自摩詰輞川、盧鴻草堂圖始?!蓖趿氁浴夺陨讲萏脠D》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園亭、草堂為母本的山水畫,凸顯出這一特別題材在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意義。
王翚所創(chuàng)作的這類題材作品,大多師法山樵(王蒙),從多件作品的題識和繪畫風(fēng)貌中亦可概見。與其說王翚的《盧鴻草堂圖》是對盧鴻畫法的闡釋與演繹,不如說是對王蒙畫法的一脈相承?!八耐酢敝坏牧硪划嫾摇⑼趿毜臉I(yè)師王時敏(1592-1680)在評論王翚及其繪畫時曾說:“氣韻位置,何生動天然如古人竟乃爾耶?吾年垂暮,何幸得見石谷,又恨石谷不及為董宗伯見也?!睆南盗小夺陨讲萏脠D》中便可印證此言。尤為難得的是,在諸件《嵩山草堂圖》中,王翚巧妙地變換構(gòu)圖、襯景和人物,盡可能規(guī)避程式化傾向,所以在現(xiàn)存的七件作品中,幾乎難以找到重復(fù)的現(xiàn)象。反而在一些不以草堂為主題的山水畫中,卻有模仿草堂主題的程式化傾向,如天津博物館所藏《仿黃鶴山人山水圖》就與上海博物館所藏《嵩山草堂圖》在構(gòu)圖、畫法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所不同者,是題識和創(chuàng)作時間。其原因在于兩件作品都取法王蒙,故其母本大致一致,屬臨摹之作。當(dāng)然,這類現(xiàn)象在王翚的其他作品中也時有所見,是當(dāng)時畫壇摹古之風(fēng)盛行的縮影。
從畫風(fēng)看,《嵩山草堂圖》系列作品是其融合北派與南派山水的典范之作,也是其摹古與創(chuàng)新的結(jié)晶。無論是皴法、構(gòu)圖還是氣韻、意境,王翚都將北派山水的雄壯與南派山水的秀美融為一體,這在《嵩山草堂圖》中最為明顯地呈現(xiàn)出來。清人秦祖永(1825-1884)在《桐陰論畫》中評其畫風(fēng)“南北兩宗,自古相為枘鑿,格不相入,一一熔鑄毫端,獨開門戶”,《嵩山草堂圖》正是這種風(fēng)格的典型反映。但更重要的是,在《嵩山草堂圖》系列作品中,王翚和很多文人士大夫一樣,在畫中表現(xiàn)出從入世到出世的超脫思想,因而對這一題材樂此不疲,而且越到晚年,越是如此。這既是其畫風(fēng)漸臻化境的表現(xiàn),更是其人生進(jìn)入練達(dá)與曠達(dá)境界的象征。所以,我們來探討這一系列的《嵩山草堂圖》,顯然已經(jīng)超越其美術(shù)史范疇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