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輝,韓云崗
(1.河南省黃泛區(qū)農場第二分公司,河南 周口 466632;2.河南省黃泛區(qū)農場第十四分公司,河南 周口 466632)
氮素是小麥生產的主要養(yǎng)分限制因子之一,隨著小麥品種的不斷更新,產量不斷提高。合理施用氮肥,是兼顧作物產量、增加經濟效益、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控制農業(yè)污染的重要措施[1],對于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為明確氮肥施用量對小麥產量、千粒重、穗粒數、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影響,合理施肥,增產增收[2,3],特設置化肥減量增效田間試驗,為化肥減量增效工程的實施提供依據,現將試驗結果匯報如下。
試驗地設在二分場試驗地,土壤為黏土,地勢平坦,肥力均勻,有機質、有效磷、有效鉀、全氮含量分別為18.9 g/kg、17 mg/kg、136 mg/kg、1.02 g/kg。
供試品種為輪選66。
沃利沃尿素(N 46%),河南農信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過磷酸鈣(P2O512%),黃泛區(qū)農場綠原化工生產;鉀肥:氯化鉀(≥60%),黃泛區(qū)農場場農辦提供。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N2P2K2常規(guī)施肥,尿素522 kg/hm2,磷肥750 kg/hm2,鉀肥150 kg/hm2;N0P2K2空白對照,尿素0 kg/hm2,磷肥 750 kg/hm2,鉀肥 150 kg/hm2;N(2×105%)P2K2增氮 5%,尿素 547.5kg/hm2,磷肥750 kg/hm2,鉀肥 150 kg/hm2;N(2×95%)P2K2 減氮 5%,尿素 496.5 kg/hm2,磷肥 750 kg/hm2,鉀肥 150 kg/hm2;N(2×90%)P2K2減氮 10%,尿素 466.5 kg/hm2,磷肥750 kg/hm2,鉀肥 150 kg/hm2。
每小區(qū)長10 m、寬6 m,小區(qū)間人工挖水溝,設走道,嚴防竄水竄肥。于11月4日人工開溝施入磷肥50 kg、鉀肥10 kg,50%尿素作底肥,2月10日人工開溝追施剩余50%尿素。試驗地各處理11月4日播種,11月14日出苗,6月6日收獲。
記載試驗的農事操作、各處理生育期的時間,在小麥成熟收割前1 d進行取樣。
由表1看出,增氮5%施肥區(qū)株高最高,比對照增加5.7 cm,穗長基本一致;結實小穗最多,比對照增加0.5個;不孕小穗最少,比對照減少2個;穗粒數最多,比對照增加3粒;千粒重最多,比對照增加2.1 g。經方差分析,增氮5%施肥區(qū)株高、不孕小穗、千粒重與對照達到顯著水平。以上分析說明,隨著施氮量的增加,株高、結實小穗、穗粒數、千粒重隨之增加,不孕小穗顯著減少。
表1 氮肥定位增減量對小麥生育時期的影響
由表2看出,增氮5%施肥區(qū)平均產量最高,比對照增加 916.5 kg/hm2,比常規(guī)增加 36 kg/hm2;減氮 5%施肥區(qū)比對照增加823.5 kg/hm2,比常規(guī)減少57 kg/hm2;減氮10%施肥區(qū)比對照增加538.5 kg/hm2,比常規(guī)減少342 kg/hm2。經方差分析,常規(guī)施肥區(qū)、增氮5%施肥區(qū)與對照達到顯著水平。
表2 氮肥定位增減量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表3顯示,增氮5%施肥區(qū)籽粒重與地上部分總重最多。隨著施氮量的減少,籽粒重與地上部分總重隨之減少,這說明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干物質積累增加,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經方差分析,各處理增加不顯著。
表3 籽粒干重對比表
由表4看出,氮肥貢獻率為4.9%~6.6%,以增氮5%施肥區(qū)最高,減氮10%施肥區(qū)最低;氮肥偏生產力為12.4~13.7 kg/kg,以減氮10%施肥區(qū)最高,增氮5%施肥區(qū)最少;氮肥農學效率為0.2%~0.8%,以常規(guī)施肥區(qū)和增氮5%施肥區(qū)最多,減氮10%施肥區(qū)最少。
表4 氮素利用率調查分析
表5 氮肥定位增減量對經濟效益的影響
由表5分析看出,在尿素單價1.7元/kg、小麥價格2.2元/kg計算(不計其他成本)的情況下,各處理經濟效益為12 922.8~14 939.1元/hm2,增氮5%施肥區(qū)比常規(guī)施肥增加35.9元/hm2,其他處理均為負增長,隨著施氮量的減少,負增長越明顯。
(1)增氮5%能增加株高、結實小穗、穗粒數與千粒重,減少不孕小穗。
(2)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地上部分總重也隨之增加,這說明增施氮肥有利于小麥干物質積累及千粒重提高。
(3)氮肥貢獻率、氮肥農學效率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呈現遞增趨勢,氮肥偏生產力隨著施氮量的減少而減少。
(4)隨著施氮量的增加,經濟效益呈現遞增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