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海光
藝術館組照
建于六百年前的山海關古城,既以其“維蕃首善”的邊鎮(zhèn)歷史地位享譽過去,又以其壯麗景色和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迎來今天的八方游客。在聞名海內的“天下第一關”城樓角下,一處幽雅、靜謐、充滿墨韻書香的書法藝術館為關山古道增添了新的文化生機。
“閑庭”—山海關中國書法藝術館座落于山海關古城東大街,整套建筑是和古城協(xié)調一致的明清式仿古庭院。據此既可遠觀燕山渤海壯麗景色,又可近睹關城悠悠古韻,熙熙風情。芙蕖照水,修竹吟風,飛檐畫閣,長松喬木和整座灰磚黛瓦的古建筑群交織成趣,更有碑版墨跡,金石篆刻,瓦缶文玩充溢其間,留連低回令人如入翰墨文化的海洋。
“閑庭”的正門在建筑群東側,匾額和楹聯(lián)由沈定庵先生書寫,渾成樸厚,意趣盎然。
正門內設“尚古磚廊”,庋藏300余塊銘文磚和紀年磚,這些展品是從藏家近千塊東漢至民國古磚中選出的珍品。不同規(guī)制的磚瓦、依稀可辨的銘文,使人仿佛感受到中華民族兩千年的風雨歷程。歷朝古物著手摩挲,無限思古幽情油然而生。自西漢始,已有人研究古代文字、考釋古銅器、整理竹簡、記述古跡。但研究者有限,沒有專著及史料傳世,沒有形成學科。從唐朝開始,韋述等史家開始收集、著錄金石碑版,并運用于史學著述。宋時鼓勵經學,提倡恢復禮制,對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現熱潮,其主要研究對象為前朝的銅器和碑石,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拓、印技術的提高與發(fā)展,為金石文字流傳提供了條件,金石學逐漸產生,歐陽修的《集古錄》、呂大臨的《考古圖》等都為其縮影。清代受乾嘉學派影響,金石學的研究進入了鼎盛時期。乾隆年間曾據清宮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鑒》等書,推動了金石研究的復興。磚、瓦、封泥等開始有專門的研究、鑒別和考釋。錢大昕的《二十二史考異》、翁方綱的《粵東金石略》、孫星衍的《寰宇訪碑錄》到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王懿榮的《漢石存目》到趙之謙的《補寰宇訪碑錄》、吳昌碩的《苦鐵碎金》等,無不對后人認識古甓與探討金石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繼《千甓亭》之后,《尚古磚廊》歷經數載的藏集、整理,系統(tǒng)的展示部分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朝、隋、唐、宋、明、清朝紀年磚、銘文磚。以古磚為載體,在展示歷史脈絡的同時,展示東漢至清朝近2000年的漢字書法歷史。由于受客觀條件的制約,雖無《千甓亭》那樣廣闊,卻有著因地制宜的獨特呈現。步入《尚古磚廊》,一枚枚古磚直入眼簾,它用特有書法語言傳遞著地域文化的信息,它如一頁頁史書記錄著實時書法形式,它如一幅幅畫卷詮釋著書法歷史。
山海關古城東街在古代是連接東北華北的必經之路,今天則是古城最繁華的旅游街區(qū)。閑庭南鄰東街,沿街的古建長廊長三十余米,被改造為書畫展覽長廊,獨出心裁的設計,典雅的裝飾給人一種全新的展示效果,使古城群眾和來自各地的游客能隨時近距離欣賞歷代書畫佳作。2013年8月2日,“二十世紀中國書法經典展覽”在此展出,吳昌碩、康有為、于右任、沈尹默、馬一浮、林散之等二十余位大師的書法真跡在此齊集一堂,令廣大書法愛好者流連忘返,贏得各界人士廣泛贊譽。
“閑庭”的第一進院以九如軒、黑茶園等建筑為主。庭院隔荷花池與展廊相望,松陰布地,荷香滿襟,四時清景,無限生機?!熬湃畿帯睘閰钦墒裣壬},廳內陳列著以天津民國四老為主的津門書家作品,其中華世奎、孟廣惠、甘眠羊、李鶴年等大家的楹聯(lián),以及當代吳玉如、王學仲、孫其峰、梁崎、孫伯翔等書畫作品陳列其間,讓人想見七十二沽風物,海河兩岸的繁華。一院正房展廳展出的是金陵四老的書法作品,其中既有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適、蕭嫻等大師的書法作品,還可以看到朱屺瞻、亞明、錢松喦等國畫精品。這里茶香悠悠,淑景在望,置身其間,如入秣陵春舟,心馳神往。民國時期是我國文化史重要階段,這個時期承襲清代文墨余緒,供鑒西方思潮,創(chuàng)造了異于以往的文化輝煌。
“閑庭”的二進院以國民黨四大書家和西泠印社創(chuàng)社四君子的書法作品展示為主,讓我們從一個特定角度領略這個時代的風尚。二進院院門外鐫刻著清代山海關翰林李鐵林手書的對聯(lián),院內多植修竹,細葉蕭蕭,曲徑回環(huán)。明新簃內國民政府四大書家譚延闿、于右任、胡漢民、吳稚暉的作品以及楊守敬、蕭退闇等清末民國書家的作品張之四壁,其書風多古拙渾穆,為當時墨壇的典型代表。三間正房內展示著西泠印社創(chuàng)社四君子吳隱、丁輔之、葉銘、王禔的書畫作品,其風格多精雅細膩、涵泳不盡,使人想見西泠建社之初諸公相尚以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共推吳缶廬長印社的高懷雅量。二院東廂屋頂設見山臺,登臺四望,北山縹渺,南海蒼茫,古城屋宇重重,羅珠疊翠、迤邐不盡。臺上清流環(huán)繞,花木四合,散置幾榻,可供坐臥,是吟風賞月的良所。
三進院主要由“藏日月廳”和“行云流水堂”等組成。藏日月廳外有劉海粟書寫的對聯(lián)“筆底人間煙火,紙上四海風云”,廳內前有琴臺流水,古磚名硯,花木茶榻;后置展壁書案,明清民國百余位書家的扇頁專題藏品在此長期展出。在這里隨處可見到董香光、劉石庵、鄭板橋等大書家的墨跡,也能看到朱彝尊、姚鼐等學者的手澤,一部生動的書法史仿佛就羅列在觀者面前?!靶性屏魉谩笔且悦駠鸺宜拇蟾呱畷橹鞯膶n}展室。房門內高懸學衡學派大師、歷史學家柳詒徵的“為萬眾福、是千佛心”的大字隸書對聯(lián),室內珍藏著太虛、虛云、印光、弘一等高僧大德的書法以及容庚、饒宗頤等著名學者的長篇題跋,同時還陳列著貝葉經、簡牘及各種版本佛經和佛學著作,無論僧俗眾人,到此盡有一分莊敬感,生一分虔誠心。
華世奎 長風茅屋七言聯(lián) 紙本
蕭嫻 雙池三徑五言聯(lián) 紙本
于右任 床上階前五言聯(lián) 紙本
四進院由醉月閑云館、香綠軒等組成。其匾額聯(lián)對均按館中所藏名家鐵保、張裕釗、于右任、林散之、張伯英等墨跡制成,在花竹的映襯下滿目琳瑯,應接不暇。醉月閑云館陳列著清末大學者羅振玉、丁輔之、董作賓以及當代書家葉玉森、潘主蘭的甲骨書法和龜版題跋,讓人感到學問的淵深無涯??头坷锔挟敶趁虾?、黃葉村、祝嘉、徐無聞、鄭誦先等大家的墨跡,可謂俯拾即是。香綠軒中陳列的是民國女子書畫會畫家陸小曼、陳小翠、李秋君、顧飛以及吳芝瑛、張充和等女書畫家作品。雨閣內陳列著我國近現代學者胡適、馬一浮、顧頡剛、梁漱溟、馬敘倫等人的墨跡。了了筆墨之間一代儒宗懿行雅望,傳統(tǒng)國學靈光異彩,使整個會館的藝術氣氛由絢麗多姿而歸于清雅深幽,令人回味不盡。
羅振玉 集《詩經》七言聯(lián) 紙本
胡漢民 野無戶有七言聯(lián) 紙本
最后一個區(qū)域由墨棲樓、墨頤閣、喚墨廳和弄墨坊、錦園、藝術展廊六大區(qū)域組成。以國內當今知名書家齋號命名區(qū)域內各室,其中陳列和裝飾書家本人的墨跡、書籍和衍生品,使過往賓客有和書家親炙之緣。墨棲樓入口匾額和楹聯(lián)由林筱之先生所書。另懸清代張之洞所書匾額“靜居高雅”。墨棲樓為兩層仿明清古建,房間、樓道、大堂長期展陳同時代大量名家書畫真跡,各種書體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