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原
逛公園,現(xiàn)在看來沒什么,可在老北京卻是個非常時髦的娛樂,說它老,也不算太老,20世紀初的時候方才興起。清末新政時,端方、戴鴻慈等人出洋考察,帶來了西方公共空間的理念,建議興辦公園,以“開民智、化民俗”,建議“先就京師首善之區(qū)次第籌辦,為天下倡”。也就是說,公園這種洋玩意兒,在當時是一個國家和城市的文明標志,有了公園,才能顯出一個民族和社會的進步,北京作為國都,這種好事自然要開全國風氣之先。
北京最早的公園叫余園,本是個私家花園,1904年開放,并兼?zhèn)滹埱f、茶室、照相館,屬于私人向公眾開放的性質(zhì),但好景不長,很快又轉(zhuǎn)為了私園。1908年,第一個由國家興建的公園正式誕生了,這就是萬牲園,也就是今天的動物園。當時營建公園的想法還是比較傳統(tǒng),園林布局、景觀設(shè)計主要參考的還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風格,我們今天去動物園,還能看到很多皇家園林的遺風。當時的萬牲園還承擔著農(nóng)林試驗的科研工作,以大門口的回字樓為界,以東為動物觀賞區(qū),除了早年皇家圈養(yǎng)的珍禽猛獸,后來又有引自世界各地的各種動物二百余只,如獅、虎、象及野牛、非洲鴕鳥、緋色鵜鶘等;回字樓以西主要是農(nóng)林科學試驗田,培植中外植物千余種,當時還聘請了德國的博物學家,引進了大量外國農(nóng)產(chǎn)品,比如歐洲的櫻桃、草莓,美洲的彩色玉米等等。園中還有動植物標本室,向游人展示動物和植物生長的模型。為了方便游客休息、餐飲,園內(nèi)開設(shè)有茶館、中西餐館,適合游人小聚宴飲。園中備有大小船舶、游覽車,游人可乘船沿河暢游園景。
民國后,政府對于公園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1914年的《市政通告》中提出公園“是市民衣食住之外,一件不可缺的要素”。此外,公民的公共空間理念也進一步加強,休閑、體育、知識等也成為公園的重要功能。原清皇室的皇家園林漸漸收為國有,也為北京開放更多更好的公園提供了最為有利的條件。1915年,由當時的內(nèi)務(wù)部長朱啟鈐首倡,聯(lián)合了當時多名北洋政要捐款,以原清代社稷壇為基礎(chǔ),以眾籌的方式開辟了中央公園,1928年后改為中山公園。中山公園不僅有舊式園林的美景,還有餐館、茶座,以及運動場、臺球廳、圖書室和各種知識展覽室,將西方公共空間的概念完全融入到了這一公園之中。
此后,民國政府陸續(xù)開放了皇家苑囿為公園。最早揭開皇家苑囿、壇廟神秘面紗是在1913年1月1日,是時,天壇、先農(nóng)壇開放十天,任游人入內(nèi)隨意觀覽。天壇門外人山人海,一連幾日游人日盛,把荒涼的天壇變得無限繁華。1916年,在原先農(nóng)壇的基礎(chǔ)上,開放了城南公園(今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1918年,在原天壇的基礎(chǔ)上,開放了天壇公園;1924年,在原太廟的基礎(chǔ)上,開放了太廟公園(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在頤和園的基礎(chǔ)上開放了頤和園公園;在原地壇的基礎(chǔ)上,開放了京兆公園(今地壇公園);1925年,在原皇家西苑的基礎(chǔ)上,又開放了北海公園。
這些當年的皇家苑囿變?yōu)楣珗@,吸引了大批游客,總聽說皇上的花園美景如畫,有著“四時不謝之花,八節(jié)長青之草”,可誰也沒親眼見過,誰又不想去瞧瞧呢?況且,融入了更多新生事物的地方,自然是頗為時尚的,趕時髦的人也是非常之多。一時間,公園中聚集了各色人等,文人墨客、新派人物、男女學生、少爺小姐,中等生活以上的人,都要去公園里逛一逛。要說這些公園里游人最多、盛譽最高的,當屬中山公園與北海公園。
當年的中山公園以花事著稱,一年四季都有各類的花草展覽。早年的北京曾有“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等賞花講究,清末時都已漸漸凋零。到了民國時期,中山公園的花最為集中又最為興盛,可稱賞花首選。如社稷壇西南角成片的丁香、“公理戰(zhàn)勝”牌坊旁優(yōu)雅的紫藤、唐花塢內(nèi)的曇花,其中最為壯觀的當屬芍藥和牡丹了。園內(nèi)的牡丹達一千多株,芍藥達三千多株,不僅數(shù)量壯觀,而且品種繁多,其中不乏宋代就曾記載過的名花“金帶圍”。以至于每逢清明之后,都會有大量游人專程從外地趕來賞花,屆時由天津至北京還專門開設(shè)了“看花列車”,一早從天津開來,晚上六七點鐘再從北京開回。
中山公園在建園之初,就引進了很多社會上的新生事物,游客們在賞花觀景之余,還有各類時髦的休閑娛樂。園內(nèi)有高爾夫球場、網(wǎng)球場、咖啡館、臺球廳、電影院,這些東西至今仍頗為洋氣,在當時更可稱得上是時尚先鋒。今天,我們到北京的三里屯、798等時尚區(qū),所娛樂的大都也是這些內(nèi)容,可難以想象的是百年前的北京人已經(jīng)玩得不亦樂乎了。
北海是老北京公園里開園最晚的,卻是享譽最高的。它是公園中少有的皇家園林,元代時還曾是北京城的中心,其他公園則多為皇家壇廟。在其營建之初,便是按照東海外的三座仙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來設(shè)計的,其美可比仙境,清代大學士高士奇就有“天上看美蕖”之感,燕京八景中的“瓊島春陰”和“太液秋波”都說的是這里。因為本是皇家園林,內(nèi)中的名勝也非常多,團城、白塔、靜心齋、濠濮間、五龍亭、小西天,各有各的故事,不僅可以成為獨立的景觀,又能與整個環(huán)境融為一幅圖畫。
每逢夏季,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劃船確是一件賞心樂事。20世紀50年代,電影《花兒與少年》便在此處取景拍攝,影片中展現(xiàn)出公園里的湖光山色,少年們歡快地蕩舟其間,反映了那個年代令人羨慕的幸福時光,尤其是電影中的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更成為幾代中國人的童年兒歌。再看湖中的景色,太液池里有成片的荷花,真有“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感,民國時公園里還有人把早先慈禧太后的幾條龍舟找來,作為擺渡,供游人來往于五龍亭與漪瀾堂之間。想一想那畫面,泛舟于荷畔,看岸邊風拂垂柳,水面上煙波畫舫,荷葉飄香,聽那樹叢之間嚦嚦鶯聲,遠看瓊?cè)A島上白塔聳立,金鰲玉棟橫跨兩岸,任小船在水面上靜靜漂浮,猶如行在海外仙山之間。
老北京的公園里除去美景,還有一道靚麗的風景,那便是茶座。現(xiàn)代人游園,多愛買瓶水,在長椅上歇腳,簡單樸素,透出的是平民味道,可當年的茶座卻多有舊時的“小資產(chǎn)階級”風尚。民國時公園里的茶座頗為盛行,僅北海里邊就有十幾家,而且規(guī)模還都不小,僅漪瀾堂一家便可招待一二百人。夏天的茶座,很多擺于庭院、回廊之中,高搭天棚三丈三,遮陽透風,木桌藤椅,舒適涼爽,擺上上好的香片茶、上好的茶食點心,一邊閑看風景,一邊談天說地,透著講究、風雅。看到這里,會不會腦海中呈現(xiàn)出手拿檀香折扇、身著旗袍的女子品茗說笑的民國風光呢?
但要說到經(jīng)營,來今雨軒可稱為茶座界的魁首。這里的環(huán)境風景是一流的,近可看古柏、牡丹,遠可觀紫禁城的紅墻黃瓦,服務(wù)人員殷勤周到,因為收費高昂,一般人是不敢問津的。往來的多是社會名流,文化氣息非常濃厚,當年胡適就曾與各高校團體在這里為他的老師杜威餞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里還吸引了大量趨新的洋派青年舉辦婚禮,現(xiàn)在有些年紀在八九十歲左右的老北京人,當初都是在那喜結(jié)連理的。與今天人們辦婚宴常去的五星級酒店相比,來今雨軒更多了不少風雅之氣,這是花錢也難買到的。眾多茶座,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尤其是點心,都必有獨到之處。比如中山公園里來今雨軒的藤蘿餅、北海仿膳茶社的宮廷御點,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我有位老師,他的一位同學當年去了臺灣,兩岸互通后,前些年終于要回家鄉(xiāng)看看了,我的老師問他想吃什么,舊京“八大樓”、“八大居”里的那些美食佳肴,他都沒想起來,記掛在心尖的卻只有來今雨軒的那味藤蘿餅。那時的茶座與今天的咖啡館頗為相似,但伴著身邊如畫的美景,更透出一絲閑韻,那種生活方式現(xiàn)今已不再流行,多少令人扼腕。
老北京的公園現(xiàn)在大都存在,而且更大更美了,不過很多都變成了市民健身場所和外地人旅游的景點,廣場舞的喧囂與旅游團的雜亂充斥其中,舊時的人文風貌已不復存。老年間的公園可能過于貴族化,不是中等以上的人家,幾年也很難花上幾十個銅圓逛逛園子,更不要提在湖中泛舟,在茶座上品茶吃點心了??陀^地說,公園的平民化必然是件好事,城市里公共空間本來就應該是全民同享的,但回首看看老北京人在公園里“玩”出的那種風韻,多少還是會有些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