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 汪丙亮
[摘要]古建筑是中國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見證,有眾多的古建筑群散落在全國各地,通過古建筑的細節(jié)與風格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人是如何考研古建筑細節(jié)的。所以,在古建筑保護中必須要積極的應用新技術、新材料,切實提升保護效果和質量。
[關鍵詞]新技術;新材料;古建筑;保護;應用
文章編號:2095 - 4085( 2018) 03 - 0083 - 02
作為我國特殊的信息文化載體,古建筑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在人類文明藝術中,它已經成為了一個璀璨的瑰寶,因此,保護古建筑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工作。所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要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材料保護我國古建筑文化。
1 新技術在古建筑保護中的應用
古建筑是我國寶貴的財富,它從側面反映著我國璀璨的歷史文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更迭,歲月的洗禮,這些古建筑難免的會受到損壞。所以,保護這些古建筑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很多先進的技術措施被應用于加固和保護古建筑,這里列舉了幾種常見的古建筑保護技術。
1.1 應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
以前的測繪方法主要是通過水準儀與鋼尺對建筑物的立面、剖面以及平面進行量取的,之后按照幾何關系與所量數據將線性特征圖測繪出來。此種陳舊的測繪方法會耗費巨大的物力人力,并且耗費時間長,難以保證所獲取數據的準確性。在加快了數字化信息技術后,隨之出現了古代建筑的測繪技術。通過測量機器人、近景攝影測量技術等取代古老的手工測量技術,然而如果遇到高大的古建筑,就很難有效的進行測量。同傳統測量技術的差別在于,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能夠向所有復雜的現場環(huán)境中深入,而且,可以快速的測量建筑物表面數據點,進而將更加精確的三維坐標點云數據提供出來。通過向電腦中傳輸這些系統的三維數據點,從而把建筑物表面的三維模型構建起來。而且,這些數據可以將精確、永久、完整的數字資源為古建筑保護研究工作提供出來。然后通過記錄這些數據,將有力的數據為古建筑修復與保護提供出來,更為關鍵的是可以在現存數據的前提下將不復存在的古建筑復原。
1.2 應用GPS與全站儀技術
在古建筑保護中應用全站儀技術,我們可以把任意觀測點的坐標測量出來。在古建筑保護中應用全站儀設備,可以測量古建筑的大小、空間與形狀,而且,還可以把古建筑的立面圖、剖面圖以及平面圖繪制出來。在配置全站儀設備時,還需要安裝馬達將目標瞄準,免棱鏡全站儀裝置還可以將不同的觀測點描述出來。通過自然表面的發(fā)射,測距光束可以直接測量坐標與距離。在古建筑測繪中,內部測繪是其中一個難題,而且,可以在任何位置安裝免棱鏡全站儀,首先歸零免棱鏡,在將古建筑瞄準后,然后測量其高度,然后在草圖上標注各個位置的高度。
利用靜態(tài)與GPS動態(tài)測量技術,將攝影設備和GPS儀器鏈接到一起,然后將慣性導航系統安裝上去,通過慣性導航系統與GPS導航系統得到攝影儀的狀態(tài)以及GPS儀器。然后將慣性導航系統安裝上去。通過在古建筑保護中應用GPS技術,使得攝影測量戶外的控制工作得到了有效的簡化,此外,確??梢约皶r的處理數據。
1.3 保存數字化
在應用了一些先進的數字化設備儀器后,使得建筑物的測量效率被有效提升。也極大的提升了數據的準確度。就此數據而言,還應該真實、精確的保存這些數據。將數字化攝影與激光掃描技術結合到一起,利用激光掃描設備可以將肉眼無法覺察的細節(jié)捕捉到,將激光從發(fā)射到物體折射或者反射的時間記錄下來。然后通過相應的軟件進行處理和計算,從而將建筑物的材質、位置以及角度獲取出來,然后構成三維圖像。數字化保存指的是將圖像處理、三維建模、二維掃描以及數字化攝影等結合起來,從而獲取和保存古建筑圖形的紋理與圖形結構等數據信息。通過計算機設備將數字模型構建起來。從而將準確的數據信息為文物修復、研究以及信息保護等提供出來。通過構建古建筑數據庫,可以科學的管理古建筑數據庫,從而確保在科學應用古建筑的前提下,將數據的應用價值提升。從而將一定的數據依據為政府部門管理部門提供出來。
1.4 近景攝影測量法
在攝影測量學中包含著近景測量,它主要攝影測量各類近距離目標物,然后將其形狀、大小等確定出來。通過拍攝近距離非地形目標的圖像,將被攝目標幾何特征的技術點測定出來。通過這種技術,能夠得到高質量的相片信息。而且能夠分階段處理相片和攝影的信息,時間限制少。在測量動態(tài)目標、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外形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建筑、考古、地質、采礦、地理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利用此技術測量古建筑時,在拍攝前,應該細致的考察物體的周圍環(huán)境,將視場角、基線長度以及站個數等確定出來,并且,布置均勻的控制點。
2 在古建筑保護中應用新材料
通過新材料再修繕古建筑,并非代替原材料,而是需要通過新材料加固。在具體的操作中,若能夠明確此點,一些問題解決起來就方便多了。在維修木構建筑時,經常會碰到柱子或者大梁等構件劈裂、糟朽等問題,因此,我們可以選擇用新的材料進行修繕。其一,絕對不可以水泥材料進行修繕;其二,選擇應用全新的木料替換、此種方法盡管能夠將木結構保存下來,然后卻難以保存古建筑原有的形態(tài),而且,也很難找到原來的木料。所以,我們必須要從具體情況人手,通過全新的材料方法進行修繕,通過環(huán)氧樹脂配劑進行填充與灌注,這樣不但能夠把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建筑的主體結構保存下來,而且使得柱子加固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而且,在維修和保護古建筑時這絕對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通過這種材料與木料黏結到一起,將一些傳統構件的糟朽部分、石窟崖壁、殘缺部分等拼鑲到一起。例如河南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的加固,填充溶洞縫隙時這些方法都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優(yōu)勢。在我們國家加固古建筑時,鋼、鐵、錫、鐵、銅是最古老的材料,然而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在加固古建筑時,這些材料雖然應用量在不斷減少,然而也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3 結語
綜上所述,古建筑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有效見證,所以,如何有效的保護這些古建筑已經成為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立足于實踐,通過新技術、新材料進行保護,在確保不損壞古建筑的前提下,保持其原有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桂林,數字化技術在古建筑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2015,(08):98 - 99.
[2]管斌.信息化測繪技術在古建筑保護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2:56 - 57.
[3]廖紫驊,蔡繼鳴,封全宏,等.三維激光掃描測量技術在古建筑維修保護中的應用[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 16):410 - 414.
[4]周華偉,朱大明,瞿華鎣,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GIS在古建筑保護中的應用[J].工程勘察,2011,6(03):73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