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龍梅
新課標中學習方式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轉變初中學生學習方式,在全國課改的浪潮下,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比如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與許市中學的“五循環(huán)”自主學習模式。作為地處新興經濟開發(fā)區(qū)中學--勻東中學,急需借鑒優(yōu)秀成果,創(chuàng)新教學轉變新興經濟開發(fā)區(qū)學校的學生學習方式。
一、在研究新興經濟開發(fā)區(qū)初中數學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硬件設施的更新并不能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
作為貴州山區(qū)新興開發(fā)區(qū)的一所學校。由原來的粉筆+黑板換成“班班通”“優(yōu)學派”。這些變化為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興趣提供了契機。但由于課程推進中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學生仍是被動的學習。“被動”學習已成為一種習慣。在小學6年的學習中學生已“習慣”填鴨式教學。改變學生已有6年的習慣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難題。
2.理念更新不到位,教師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實施上力度不夠。
首先是關于“合作”的學習。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由勻東中學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調查,我們發(fā)現學生在學習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機會,合作的意識和動機顯得十分淡薄,教師未能提供時間作強化訓練。其次是關于“實踐”的學習。勻東學生的學習方式,過分甚至僅僅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結果造成學生高分低能、厭學逃學等不良后果。最后是關于“探究”的學習。從能動的反映論來看,學生的學習總是以自己現有的需要、價值取向,以學生現有的需要、價值取向創(chuàng)設問題。勻東中學學生調查可看出學習方式是一種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以教師以“廣播”的形式教學,學生對知識的“需要”不強,他們自己不會發(fā)現問題,沒有強烈的求知欲。
二、推進初中數學學習方式轉變存在的問題產生原因及對策
1.基于初中數學合作學習解決的策略:首先建立學習興趣小組。
在合作基礎之上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將自身的學習行為有機融入到小組或團隊的集體學習活動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時,展開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比如:《有理數的大小比較》中,小組成員中有人負責負數與負數之間的比較研究,有人負責負數與0之間的比較研究,有人負責0與正數的比較研究,有人負責正數與負數的比較研究。每個同學通過大量舉例、歸納并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合作交流,與同學的共享學習資源,最后得出有理數的大小比較有兩種方法。
2.基于問題學習解決的策略。
努力營造多種情境,老師提出問題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掌握和確立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比如:《絕對值》中,在城區(qū)中不管向東走5KM和向西走5KM,所需要的車費相同。教師可提出問題“為什么相同”?并引導學生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去回答,它們的行駛路線相同嗎?它們的行駛路相等嗎?為什么所需要的車費相同呢?圍繞這個情境問題的發(fā)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來組織自己的學習活動,并逐步形成一種強烈而又穩(wěn)定的問題意識。并保持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分類討論正數、0、負數的各種情況,從而得出絕對值的性質。
3.基于實踐學習解決的策略。
現成的書本知識,是他人的認識成果。不是學生體驗得來的,學生要把這些理性知識轉化為感性知識,轉化為理解的和能夠運用的東西,就必須有一定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為基礎。這就必須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實踐。如《軸對稱》首先教會學生遇到能畫圖或自己動手操作實踐,即通過剪紙操作得到軸對稱圖形,這樣動手操作去確定定義以及性質,在實踐的過程中去認識軸對稱。學生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社會實踐中,在直觀感性的社會實踐中發(fā)掘學習資源。
4.基于探究學習解決的策略。
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認知方式為基礎,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篩選、加工和改造,最終以自身的方式將知識吸納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去。比如:《軸對稱》中探究圖形性質,通過教師指導折疊,剪出漂亮的軸對稱圖形。如果材料不能對折,那怎么剪出圖形呢?小組合作探究,得出先在材料上畫出來再剪。怎么通過尺子鉛筆畫出圖形呢?通過探究得出性質。即學習活動必須由學生提出、研究和解決問題。探究學習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獨立思維,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地接觸所要解決的問題,只要真正調動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就可能形成一種探究式的學習。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能有效轉化和消除學生之間過度的學習壓力,有助于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積極的溝通,形成學習的責任感,培養(yǎng)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質。所以我們要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最終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