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新
摘 要:歷史傳統(tǒng)民居如何正確保護再利用,一直是隨著我國新農村快速建設而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近幾年在內地興起的民宿熱讓建筑業(yè)、旅游業(yè)有了新的發(fā)展方向。本文主要探析了歷史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民宿建筑設計,旨在歷史傳統(tǒng)民居建筑改造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歷史傳統(tǒng)民居建筑;民宿建筑設計;應用
1 民宿設計概念分析
民宿主要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的空閑房間,通過有效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家庭的副業(yè)方式進行經營,提供給旅客鄉(xiāng)野生活性質的住宿場所。民宿的形態(tài)因為世界各地環(huán)境與文化的不同而略有差別,例如,有法國以城堡為主、日本以民宿為主、北歐以農莊為主、美國的HOMESTAY等等,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帶有當地民宿特點,深受全世界旅游者的喜愛。文化的不同造就了多樣化的民宿風貌,民宿建筑設計工作中應該結合當地的鄉(xiāng)土文化、自然景觀、周邊環(huán)境資源,對原住宅進行精心設計、裝修,通過與周圍環(huán)境保持和諧一致。民俗建筑內部生活設施的裝修宜采用本土的材料,以方便舒適為目的,將傳統(tǒng)建筑與現代化的生活設施進行完美結合,為都市游客提供一個回憶鄉(xiāng)愁的住宿場所。
2 民宿特征及類型
2.1 民宿建筑的特征
民宿是一種具有短期、短距的度假場所體驗形式。與住宅不同的是,游客是來訪者而非主人,民宿是面向所有來訪者的住宿場所,但又具有家一般的溫馨關懷。與賓館不同的是,民宿不同于酒店標準化的住宿模式、無論是建筑風格還是人文環(huán)境都是具有多元化的,這也是吸引游客的最重要的一點。民宿建筑的特征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1)大多是小規(guī)模的住宿場所。由于主人家庭環(huán)境的限制,客房數量不會像酒店房間那么多,但是住宿設施一應俱全。
(2)具有家一般的住宿氛圍。這也是民宿最具特色的一點。與普通賓館和高檔酒店相比,民宿更多了“人情味”,讓來訪者放松身心、擁抱自然的同時可以感受家的親切氛圍。
(3)結合本土歷史背景和地域文化。民宿多設計在具有特色地域文化的地區(qū),豐富的歷史背景和建筑環(huán)境與民宿結合,相互和諧、更具特色。加之有一些當地的文化和特色體驗,讓游客的住宿經歷更加多元豐富。
2.2 民宿建筑的類型
從建筑角度來講,民宿建筑對于類型劃分并沒有嚴格定義,但從地理位置、建筑產權和設計特色可以簡單分為三大類。
(1)是按地理位置分成城市民宿和鄉(xiāng)村民宿兩種,城市民宿是大部分分布在城市繁華地帶,以公寓式大樓為主要形式呈現,室內風格以現代簡約風格為主,室內娛樂休閑設施較齊全;而鄉(xiāng)村民宿大多依托特色地域環(huán)境和旅游景區(qū)來發(fā)展,歷史文化、鄉(xiāng)土氛圍厚重,以鄉(xiāng)村體驗式住宿為特色。
(2)是按建筑產權劃分,分為傳統(tǒng)民宿和社會民宿。傳統(tǒng)型民宿則是主人利用自家閑置不用的空間讓客人們居住,以家庭副業(yè)的方式經營;而社會型民宿是一棟或者幾間房屋被投資者租賃下來,然后以經營主業(yè)的方式來管理。
(3)是按設計特色分為老房屋改造型民宿、農家體驗型民宿、私人別墅型民宿和復合型民宿。
3 民宿建筑設計在歷史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中的應用
3.1 建筑外立面改造
建筑外立面改造設計要保留鄉(xiāng)村建筑的淳樸風貌并具有特色,要與周圍環(huán)境協調一致。此外還需要考慮到客房采光以及觀景的需求,適度增加建筑正對景觀立面的開窗面積,并輔以與建筑、環(huán)境相協調的材質(如木格柵),這樣的處理會使得在符合采光需求的基礎上建筑立面更為統(tǒng)一與和諧。當然民宿氛圍的塑造遠遠不僅僅是對立面的改造,更需要對能體現出當地獨特的居住環(huán)境、景觀以及文化的建筑室內與院落的設計改造。
3.2 室內空間設計
以人為本是民宿社會功能的基石,與室內設計的目的一致。室內空間的功能性劃分作為民宿最關鍵的部分,最直接地影響著民宿價值的實現?,F代民宿室內空間盡量在保留原形的基礎上,必要時對建筑內空間進行整合和劃分,在結構允許的情況下,根據新民宿功能上的需求,拆除一些非承重墻體,利用家具、樓梯、可移動屏風隔斷等進行空間重新劃分,提供更大容積的共享空間;對臥室、餐廳、休閑室、露臺以及院落等空間的動線進行分析規(guī)劃,考慮人流動線路的主次,避免交叉,保證空間整體的秩序性和靈活性,提高空間的使用效率。
同時,現代民宿室內空間界面的視覺感受,也反映其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主題風格和環(huán)境氣氛等精神因素。在空間界面的處理上要力求簡潔,對地域性建筑的獨特元素,如夯土墻等,運用創(chuàng)新,簡化、抽象以及材質替換等手法,進行創(chuàng)新。在家具與陳設上注重對當地生活方式的重現,家具主要選擇具有地域特點的編藤或木制家具,加之一些有代表性的老物件,如老式木箱、燈具、鐘表等形成復古元素,與現代的金屬、玻璃、造型等元素形成對比,再添加一些綠植和帶有地域特點的布藝進行點綴,整體空間界面的視覺感受就會顯得更加協調。
3.3 建筑景觀院落空間改造
注重對“原型”的統(tǒng)一與變化。即民宿村落的院落布局方式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同時又要依據每個民宿院落的自然條件、宅基條件、功能要求、規(guī)模、形狀等因素,在設計時使院落之間又存在一定的差異變化,最終形成整體協調統(tǒng)一而又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民宿院落的空間形態(tài)與景觀。
注重適應性設計原則,民宿區(qū)院落空間的最大不同是使用者需求的多樣性,滿足不同人群需要與傳統(tǒng)村落院落空間功能需求。
3.4 民宿餐廳空間設計
餐廳區(qū)域盡量使得空間能夠開闊,將室內外空間聯系起來,多用“借景”手法,如將南北向墻面改為落地通透的透明玻璃及加大玻璃門扇,以便客人進出同時可將視野延伸到室外,甚至舉辦大型活動,增強容納多人同時進出的便利性,同時依靠光照及各種特色裝飾品,營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環(huán)境的空間氛圍。
4 結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能夠了解到,在歷史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中的應用民宿建筑設計方法能夠很好地起到保護和再利用的作用,值得推廣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蔡旭海.共享經濟下民宿建筑設計理念的探討[J].福建建材,2017(8):51~52+102.
[2]張興建.淺談民宿建筑與室內空間設計[J].美術大觀,2017(4):98~99.
[3]姜羽平.臺灣民宿建筑初探[J].建筑與文化,2016(8):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