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杏
特級教師馬曉玲說過: “語文課是一曲動聽的交響樂,提問則是這樂曲中最動人的旋律?!苯處煹挠行釂枺軌蛴|發(fā)學生們的思維,打開學生思想的閘門,起到點擊關鍵、一問傳神的效果。如果課堂上沒有有效地進行設疑問難,那么,小學生就難以養(yǎng)成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自身不提出問題,課堂只會拘泥于死記硬背、接受式學習的泥沼;教師不能提出有效的問題,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也就難以落實。縱觀小學課文課堂的提問,還是存在著很多的誤區(qū)。
有效提問是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的基礎,現(xiàn)階段語文課堂無效地提問現(xiàn)象比較嚴重。本文主要以分析課堂提問的現(xiàn)狀為出發(fā)點,對其有針對性地提出有關于構建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當前課堂提問的誤區(qū)
提問缺乏科學性
部分教師提出的問題本身就不切實際,脫離學生實際生活范疇以及教學目標,問題設計缺乏難度階梯。
例如:學習《蝙蝠和雷達》有關于蝙蝠飛行原理時,教師甲問“蝙蝠在什么條件下才能飛行?” 教師乙問“蝙蝠在什么時候才能飛行?”由此可見,不同的提問設計,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正確地認識到問題的核心,絕不能讓缺乏科學的問題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產生模糊,甚至造成錯誤認識。
態(tài)度粗魯,不善引導
教師有時為了得到答案,不是采用引導的方式,而是采用逼問方式,逼學生說出答案。如有位教師教學《草原》講到“接待”那一段的時候,教師提問:“這段可以用一個什么詞語來概括本段的思想感情?”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之后,教師會硬生生地將學生的答案向著自己已設定好的答案上靠攏,其往往事與愿違。
所提問題缺少思考,偏離主題
大部分的教師在提問時未能給學生思考的余地,提出問題時,就急切地讓學生立刻回答,嚴重打擊了習慣于思考成熟后再舉手回答學生的積極性。另外,一些教師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距離比較遠,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太過于隨便,不具有教學參考價值。
教師提問的有效策略
抓住關鍵,突出重點
有效地課堂提問可以從整體入手,根據(jù)教材的重點難點進行涉及,從實際出發(fā)貼近學生思維,統(tǒng)領全文提綱挈領。
例如在《貓》一課中,設計問題:“文中寫了哪兩種貓?”“其各自特點是什么?”“特點的主要層次體現(xiàn)在哪?”由此達到讓學生細讀課文進行問題歸納的效果。
優(yōu)化訓練,促進思維
語文學習的目的無外乎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其素養(yǎng)能力的提高關鍵在于“用”,如何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積累,達到知其言、得其意,最終達到巧妙運用的目的呢?這就需要我們設計的問題有利于優(yōu)化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實踐中讓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例如:學習課文《我不能失信》第一自然段時可以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閱讀思考“在星期天,宋耀如一家準備去哪里?” “為什么宋慶齡早就盼望著去伯伯家?”這樣設計問題,才能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的進步。
提問適度,難易適中
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應難度過大,應將問題進行分解,降低思考的難度系數(shù),例如,《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文內可以提出:“這個中國孩子是誰?”“他發(fā)出了什么樣的呼聲?”“發(fā)出呼聲的只有他嗎?”“通過呼聲聯(lián)想到什么?”問題的提出應該由易到難,不應過難也不應過易。
關注學情,啟發(fā)誘導
提出問題后還需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分析學生回答的思路是否正確,回答是否有新意,通過學生的神態(tài)分析其心理,進而調整問題難度。如果學生順利作答,教師可以進行問題延伸,達到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效果,但是不能偏離大方向。
學會質疑,培養(yǎng)能力
質疑,即敢于提出疑問。我們常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貴有疑”。問題是思維的搖籃,問題是創(chuàng)造的基石。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p>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絕不能忽略了學生的自主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思考提高質疑能力。因此,課堂不應是教師的一言堂,不能只是單純讓教師提問,還應鼓勵學生主動提問,養(yǎng)成主動思考的好習慣,培養(yǎng)思辨能力;學生具有疑問就會主動去學習思考,進而主動去解惑而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性,所以說教師教會了學生進行思辨,也就是教會了其最好的讀書方法,能夠使其一生受益。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是新課程改革理念下語文課堂的殷切呼喚。作為語文教師應把握有效的提問原則,精心設計好各類的課題提問,在提問上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