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寶華
品德的塑造是生活的積累,小學生應從生活中汲取品德營養(yǎng),而學習品德的目的是更好地指導生活。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教材文本的整合,教師備課,優(yōu)化課堂,開展活動幾個層面展開闡述,將品德課的學習融入生活中去,指導生活。
《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并運用這些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生活化的品德課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得以體現。品德教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永恒的主題。小學品德課程一定要以生活為基石,并以用于生活為目標,讓學生在真實、生動、思考、平凡、體驗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
1 整合教材文本,提供優(yōu)質資源
現行的思想品德課是教材和教師資源、教法的完美結合,教師在充分利用教材,發(fā)揮主導地位的同時,更要有效整合教材文本。
1.1 以大綱為基礎,科學整合品德教材
現行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中教材修改的頻次和內容都比較大,因此教師對教材的整合就顯得十分必要,從整合方式上就是要將教材和課堂結合,將教材的思想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結合,將教材的設計方式與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情況結合,比如,在講授《科技改變世界》這章時,教材從探索科技世界,走近科學家以及他們的故事和展示科技樂園三個板塊入手,教師在整合教材時要牢牢把握住三個板塊,并向生活化方向靠近,如為學生借閱科技書籍,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科技成果等,尤其要把生活中的科學提煉出來,讓學生更貼切的接近科學,感受科學,從生活中得到科學的啟迪。
1.2 結合學生實際,開發(fā)品德校本教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為保障和促進課程適應不同地區(qū)、學校、學生的應用,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一是將校本課程的內容柔和到國家課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相關內容中,以大綱文本教材為知識主線,對其進行合理的整合,使之互補。二是以地區(qū)文化為基礎,圍繞國家課程教材進行編寫,以提升基本道德素養(yǎng)為目標,以活動為平臺,組織校本教材。三是以學校歷史傳承為基礎,搞特色教學,如經典誦讀活動等。開發(fā)校本教材一定要本著思想不走彎路,模式要靈活多樣的原則,并逐步引入學生的自我開發(fā)。
2 保證有效備課,教學融于生活
備課是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傳統(tǒng)教學和現代教學都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當面對課程改革不斷深化,思想性不斷增強的品德課,備課更要精益求精,不能含糊。
首先,教師必須利用多種平臺,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等,讓課堂教學得以實施。比如在備課《祖國邁開新步伐》一章時,教師一定要把握新中國以來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更要準備教學素材,用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祖國日新月異的強大步伐,比如設立“我們身邊的變化”“祖孫話開放”等欄目環(huán)節(jié),以真實的生活化的內容來說明課題,論述課題。這樣的備課需要教師擺明主題,沿著主題的思路,為論題提供論據,而這個論據要貼近生活,讓學生容易明白,感觸更深。
其次,在小學品德課中,我們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去備課,用生活的常理來引導和觸動學生。如在學習《解開心中千千結》一文時,里面有三個分課題,本身就具有生活化,分別是學生如何處理家庭和同學人際關系的問題,拋開不同年齡階段的煩惱,快樂成長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在備課時教師要了解學生身邊有沒有煩惱,有什么心結,讓學生自己去提供教育素材,然后再組織教學方法,利用生活中的煩惱,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解決方法。
3 優(yōu)化品德課堂,讓教學與生活對接
學生品德的培育本就是生活與學習相通的,課堂只是品德提升的集中場合,生活才是主戰(zhàn)場。所以,優(yōu)化小學生品德課就要以生活為突破口。
我們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引入生活化的內容,并緊扣教學環(huán)節(jié),將一節(jié)好的品德課呈現出來。比如在學習《小商標,大世界》時,我從學生的衣服商標說起,有的是名牌,大家熟悉的,有的是新奇的,令人耳目一新,當學生對商標開始感興趣的時候,再進入課題,將商標與世界的經濟、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這種以小見大,更為生活化的引入往往能收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小學生的體驗來源最多的就是生活。教師應該通過學生對生活道德態(tài)度的認知,使學生端正態(tài)度,內化正確的價值觀。比如在學習《善待自然萬物》時,教師可以以活動課的形式進行,帶學生去公園體驗教學,邊游玩,邊為學生講解一草一木,他們的品種,他們的作用,它們與人類的關系等,讓這次游玩公園與平日的逛公園完全不一樣,將視角放在自然萬物上,從而建立起珍愛生命,關愛世界的價值觀。
4 開展實踐活動,讓品德課走進生活
小學品德課基于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更要依賴活動的開展。
首先我們以公益活動為平臺,升華品德課。公益活動可以在學校內進行,如義務捐獻,學生義賣等,更可以走出校門,進入社會,或集體組織,或小組合作,或進行社會調查,或助弱濟貧。這樣的平臺源于生活,更能對學生今后的品德塑造提供極大的幫助。還要以思想教育為主線,提升課程內涵。通過開展各種活動,能達到很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例,聽取革命先輩的事跡報告,參觀革命紀念地,參加革命紀念活動都是十分有意義的活動。同樣很生活化的思想教育也可以以活動的形式開展,如感恩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等。
品德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小學品德課又具有很強的基礎作用,需要教師有很強的思想觀念,嫻熟的教育方法,聯系生活實際,吸收生活經驗,優(yōu)化品德教學。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qū)棠下鎮(zhèn)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