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流動的共同體:大王部落的形成與發(fā)展

2018-10-20 03:31:06毛偉劉留
三峽論壇 2018年5期
關(guān)鍵詞:發(fā)展

毛偉 劉留

摘 要:每個族群都具有自身“多元一體”的衍變邏輯,這種復合的文化性來源于族群生成與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大王部落被稱為“排灣化的卑南族”,彰顯出在其獨特的發(fā)展歷程中經(jīng)歷了多元文化與不同族群之間的交融發(fā)展,從而形成了大王部落獨特的文化復合性。大王部落從創(chuàng)建到發(fā)展,過程曲折復雜,關(guān)系分分合合,最終的結(jié)果是將卑南族和排灣族這兩個不同族群的血緣和文化融合在一起。該個案充分顯示,族群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流動的共同體”。

關(guān)鍵詞:大王部落;異源同流;形成;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8)05-0039-06

位于臺東太麻里鄉(xiāng)的大王部落在其初創(chuàng)與形成時期,便已成為融合卑南族與排灣族二元文化的共同體;在其發(fā)展時期,由于人口與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分化與遷徙,并接受了與自身來源不同的另一部落的融入,重新聚合成今日“異源同流”之大王部落。由此可見,族群并非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個“流動”的共同體,大王部落“異源同流”的發(fā)展過程正是“流動”的縮影。

一、太平洋西岸的大王部落

排灣族作為臺灣原住民第二大族群,人口僅次于阿美族,主要分布于臺灣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cè),北起自屏東縣北端的大母母山,經(jīng)大武山脈向南延伸到恒春半島,向東南包括中央山脈的東南山麓,及臺東縣瀕臨太平洋的狹長海岸地帶。[1]3行政區(qū)劃上,主要包含了屏東縣(三地門、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牡丹、滿洲)和臺東縣(金峰、達仁、大武、太麻里)的12個鄉(xiāng)和臺東市的1個里(新圓里)。依據(jù)日據(jù)時期日本學者的分類研究,排灣族分為拉瓦爾(Raval)和布曹爾(Butsul)兩個亞族。布曹爾亞族又再細分為北部群(Butsul 群)、中部群(paumamauq群)、南部群(含括Chaobolbol、Sebdek、Parilarilao、Skaro等群)及東部群(Paqaluqalu群)等。從排灣族的分布格局及族群互動來看,南部群與漢人接觸較多,北部群與中部群與其他族群接觸較少,而東部群則與卑南族、阿美族以及魯凱族等多個族群有頻繁的接觸,關(guān)系密切。大王部落即屬于東部排灣群。

東部排灣群分布于臺東地區(qū),主要在臺東縣太麻里鄉(xiāng)與達仁鄉(xiāng)、大武鄉(xiāng)境內(nèi),中央山脈東斜面大武溪、大竹高溪、太麻里溪流域。很早以前,他們居住在今北部群區(qū)域,后來往東或東南方向跨過中央山脈,遷徙到臺東地區(qū)。在遷徙過程中,與卑南族、阿美族等族群發(fā)生過密切互動,社會文化也彼此涵化,如今在文化特征上已經(jīng)與北部群和中部群有著明顯區(qū)別。移川子之藏等日本學者提出:“接近太麻里、虷仔侖(金侖)兩溪溪口的海岸地帶,有很多部落,部落人的語言、習俗,幾乎和鄰近的排灣族相同,但是各社所傳的口頭傳說,大部分是出之于卑南族系統(tǒng),其中的一些部落可以認定是排灣族和卑南族的混血者?!盵2]453他們將這些排灣群稱為“排灣化的卑南族”。

大王部落作為典型的“排灣化的卑南族”,位于臺東縣太麻里鄉(xiāng)大王村境內(nèi),舊稱太麻里社,原住民語為Tjavualji。[3]在清代文獻中,太麻里又被稱為兆貓里、朝貓貍、大貓貍、大麻里等,它北接太麻里鄉(xiāng)北里村,南鄰泰和村與金峰鄉(xiāng)正興村,西靠中央山脈,東面為太平洋,為一典型的“依山傍?!本勐洹4笸醪柯洮F(xiàn)由四個小部落組成,分別為加拉班(Qaljapang)、利力武(Ljiliv)、大麻里(Tjavualji)和拉加侖(Ljagaljen)。其中前三個為同源的兄弟部落,后兩個又因為居住地域臨近,以及與頭目家系的姻親關(guān)系,實際已合并為一個部落,并由拉加侖部落的頭目代為掌管部落內(nèi)部事務。所以在外人看來,大王部落只是包含了加拉班、利力武與大麻里這三個部落,而拉加侖部落則被忽略了。卑南族的服飾與排灣族的圖騰、卑南族的男子會所制度與排灣族的貴族制度并存于大王部落,正是“排灣化的卑南族”這一二元文化融合共生最直接和顯著的表現(xiàn)。

二、融合壯大:初創(chuàng)期的大王部落

追溯無文字民族的歷史,除了他者的文獻記錄外,研究者往往借助其口述記憶(主要包括神話、傳說、故事以及神職人員的宗教語言等)和展演記憶(包括身體、儀式和習俗等)。不管是直接講述還是自然呈現(xiàn),這些關(guān)于祖源的歷史記憶總是深藏了無文字民族的發(fā)展軌跡。在大王部落起源的歷史記憶中,他們與卑南族的知本群(Katipul)有著密切關(guān)系,甚至有的族人直接表示,自己是卑南族的后代。

根據(jù)大王部落的祖源傳說,他們起源于一個叫“陸發(fā)岸”(Ruvoaqan)的地方。卑南族知本群的傳說也描述了他們的Mavariu家族始祖Sihasihaw與大王部落間的關(guān)系:

Sihasihaw與Ruviruvi結(jié)婚,生下Kazanrahan、Pangnlihan和Rasiras。三名子女分別成立家號,其中長子Kazanrahan繼承了Mavariu的家系及宗祠家廟。后來他與一名女子Dolai結(jié)婚,生育了兩男兩女,分別是Ranao、Canavas、Pisao和Qaretqet。他們讓女兒Canavas遷移到太麻里(Tjavualji)……(后來)Canavas與來自大南社的Qamunai成婚,生下Valaivai。[4]60-62

關(guān)于大王部落的創(chuàng)始過程,還有一則更翔實的故事:

Canavas在kazkalan時期就已經(jīng)和Qamunai成婚。Qamunai喜歡打獵,發(fā)現(xiàn)一個被稱作Arereng的地方土地平坦且肥沃,于是勸妻子移居此地。Canavas沒有馬上答應,要求丈夫挖一小塊Arereng的土壤給她看,發(fā)現(xiàn)土質(zhì)很肥沃。她后來做了一些旱作,發(fā)現(xiàn)也長得很好,所以就把這件事情告訴爸爸Kazanrahan。爸爸知道后,就讓他們移居到這個新的地方居住,創(chuàng)立新的部落。

在上述口傳歷史中,大王部落的開基祖是Canavas和Qamunai,Arereng則是部落最早的定居地。[5]如今,大王部落的加拉班部落中依然有Mavariu這個家名,據(jù)說這是因為Canavas沿用了父親Kazabrahan的家名,并帶到大王部落傳承至今。根據(jù)部落族人的說法,當時Canavas創(chuàng)社的位置并非在今日大王村境內(nèi),而是位于其西南方的Tjalacuqu(加拉就固),也就是今日金峰鄉(xiāng)正興村的山上。爾后,因為人口繁衍增多,家族發(fā)生裂變,才遷移至現(xiàn)址。

日據(jù)時期的日本學者也記錄了一則關(guān)于大王部落起源的傳說:

古時候,從Panapanyan(Ruvoaqan)的石塊中生下卑南族(Su-qaro-qaro)、阿美族(Moqami)和太麻里社人的祖先;從竹子中生下漢人的祖先。但是,我們不清楚卑南社(Piuma)和大南社的祖先出諸何處。漢族的祖先往何處去了也不清楚,但是我們知道石生者的子孫都前往Qadavayan(卑南語Hadawayan、Adawayan),后來在那里分手,各奔前程。最先來到本社(太麻里社)者,名字叫做Canavas,他直接從Qadavayan來到本社,創(chuàng)立Arangian頭目家。那是包括口述者世代的十個世代以前的事。Canavas的妹妹Valavai前往知本社(Su-qaro),創(chuàng)立Mavariu頭目家。始祖Canavas最初在本社西南側(cè),約10町(1.3公里)處的Calacoqo創(chuàng)設部落。那是位于比較低的山腰,開墾山坡地為耕地,平地是密生茅草的原野,作為獵場。他們逐步把部落移到較低處,亦即現(xiàn)在位于溪口的太麻里社。始祖Canavas在世的年代,Kalacaran社、Vavikar社、Qutsubin社、Pacaval社等還沒出現(xiàn)。據(jù)傳,那些排灣族部落的祖先仍然住在中央山脈西側(cè)的Pa-uma-umap地方。傳至第三個世代Paqarun在世時,他遠從Uraluts社(即高雄州潮州郡Kuraluts社[6]),迎娶了該社Arangiyan頭目家的女子Saulalui為妻。迎親時,新郎從新娘接下了施過百步蛇紋雕刻的陶甕和琉璃珠串。開創(chuàng)太麻里社者,是前述屬于卑南族系統(tǒng)的始祖。部落內(nèi)已有來自太麻里溪上游,以及來自南方的排灣族部落的很多人混入。[2]453

傳說中的Panapanyan即陸發(fā)岸(Ruvoaqan)是大王部落的起源地,這里同樣也是其他山地人祖源傳說的發(fā)祥地,是山地人共享的祖源記憶。也正因為如此,這段記憶中也包含了大王部落與卑南族之間親緣關(guān)系的肇始。誠如宋龍生在《臺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中所說:“卑南族以其起源神話來分析,可分為兩個系統(tǒng),其一為有祖先發(fā)祥之于‘石生神話傳說的知本社群,另一則為有祖先誕生于竹節(jié)的‘竹生神話傳說的卑南社群。這二者的起源神話傳說雖然不同,但都認同他們彼此的祖先,是發(fā)祥于知本南方約四公里之海岸同一地方。這個地方,知本社群的人稱之為‘陸浮岸(Ruvoahan),而卑南社群的人則把該地叫做‘巴拉巴拉彥(Panapanayan)。它的確實位置是今臺東縣太麻里鄉(xiāng)三和村和華源村之間,離三和村較近之處,現(xiàn)在有南迴鐵路與公路正在其上、下兩個地方通過。在這塊為鐵、公路相夾的中間山坡地帶,生長著象征誕生始祖的高大竹葉?!?[4]4每年七月,大王部落的族人都會前往“陸發(fā)岸”祭祖,這里見證了大王部落與卑南族知本社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現(xiàn)在我們?nèi)ァ瓣懓l(fā)岸”,仍然可以看到知本社的小祭屋上,用漢字寫著三位上岸祖先的名字。卑南族的建和部落(Kasavakan)等也在此地設立石碑,記錄有關(guān)開基祖的故事。

除了關(guān)于祖源的記憶,上述傳說也反映了大王部落與其他族群間的關(guān)系。當大王部落的第三代Paqarun從Uraluts社迎娶了該社Arangiyan頭目家的女子Saulalui為妻,并接下有百步蛇紋雕刻的陶甕和琉璃珠串時,位于中央山脈東西兩側(cè)的大王部落與排灣族部落之間,就開始有了婚姻和經(jīng)濟關(guān)系。根據(jù)移川子之藏的推測,還有來自外地的排灣族,分成小群多次移入,而這些移民并沒有在傳說中被提及。

太麻里社雖然最初由卑南族系統(tǒng)所創(chuàng)立,但隨著排灣族人口與文化的不斷滲透,大王部落也開始了“排灣化”的過程,并逐漸演變至今。部落長老在教育青年時告誡他們:“雖然我們跟Katipul(知本)關(guān)系比較接近,但是我們也不能把排灣族的東西拿掉,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兩種都有”。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對這一“排灣化”過程原因的解釋是,“許多小規(guī)模的排灣族部落,最初都依附在Panapanayan族,后來都移住到太麻里社來了,從最早的Kuraruts社因女子嫁入,此后該社就合并到太麻里社去了。接著Rai社,后來的Podor社、Kurairai社、Tachigir社、Katsrin社、Maledep社、Laqarun社、Ripi社等等,這或許就是太麻里社的Panapanayan族排灣化的原因了。” [2]453

根據(jù)馬淵東一對荷據(jù)時期臺灣南部排灣族戶口表的研究,排灣族的遷移發(fā)生在17世紀的荷據(jù)時期。大武山西側(cè)排灣族布曹爾亞族的北部群巴武馬群(Paumaumaq)于17世紀初開始翻越大武山東移,沿太麻里溪流域建立起諸多部落。他們在遷移過程中,與太麻里社卑南族系統(tǒng)通婚、共同居住,以至于融合為一體。大麻里部落的口述史如此描述當時的情景:

自Ranao經(jīng)過了數(shù)代,本社有叫Paqarun的頭目,Kuraruts社的女孩Saulari聽說了他的名聲,帶領(lǐng)了5、6戶部屬,嫁進了這里,這里面也混進了Rai社及其他諸社的人,由于他們的移住,該社的語言從卑南語變?yōu)榱伺艦痴Z。后來,該社也加入了Pudur社及其他諸社的移住者,部落的位置漸漸的移轉(zhuǎn)到東北,而來到了現(xiàn)在的地方。

移川子之藏則認為,當時太麻里社的卑南族與排灣族之間在血統(tǒng)上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顯著的交融,太麻里社內(nèi)已有來自西部Kulals(東部口音Uraluts,舊泰武)、Calaabus(來義),以及太麻里溪南岸Podor社的排灣族混入。

古時候,太麻里社人在山中看到一個小孩,就把他帶回部落。小孩的父親名字叫做Coar,原來是西部Calaabus社(來義)的排灣人。Coar到處在尋找這個小孩,聽說在太麻里社。他來到太麻里社,頭目對他說“你不要這個小孩就回去罷,如果要的話,改天重新領(lǐng)回去?!币坏┗厝?,再次來的時候,從Calaabus社帶來了50名排灣人,他們在太麻里社西南側(cè)的Mpalar耕地種農(nóng)作物。因為他們吃蛇,太麻里社人很討厭這些人,讓他們移居于Rarugrung。這一群人是Cimo(即Chimo,意思是“什么話都說的人”)(西部來義社內(nèi)過半的人,自稱是Chimo人。在西部,該社所謂“Chimo”(箕模)是一個族稱,不像東部太麻里社人解釋為“什么話都說的人”)這一群人在Rarugrung舊址,隔著太麻里溪的一條北支流“麻利霧溪”,分成兩個部落住下來。雖然分住于兩個溪岸,兩部落的人不和,紛爭不斷,于是太麻里社頭目命他們合住于一處。這一群人不喜歡住在Rarugrung,結(jié)果集體遷往虷仔侖下方的土地,在那里遇到天花疫病的侵襲,終于滅亡了。 [2]459

這種交融已經(jīng)遍布南北方的排灣族,在更南方的的Coa-cingur社(大得吉)(大溪)有一位頭目Kulul-rovaniau,[7]他口述的太麻里社的來歷也能讓我們窺見排灣族與卑南族彼此交融這一過程:

太麻里社的小社Cov-tsukadan,是我父親在世時成立的,居民都是來自排灣族各社的移民。當時分別從Coa-cingur社遷來8戶,從Qutsurin遷來1戶,從Podor遷來1戶,從Marudup社遷來2戶,從Malivur社遷來1戶,以及從鴨仔蘭社遷來2戶。他們的子孫和太麻里社人混淆了。在此之前,當太麻里社的祖先還住在Calacqo(加拉就固)的年代,其西南側(cè)有Kurairail社,社內(nèi)的人可能是屬于Kuraluts系統(tǒng)(來自西部Kulals(舊泰武)的移民),有很多美女,所以太麻里社內(nèi)有勢力的人,很多和Kurairail社美女結(jié)婚,Kurairail社后來被并入太麻里社了。 [2]459-460

從以上傳說故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卑南族與排灣族接觸、混合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非常普遍,來自西部的排灣族越來越多地移居到太麻里社。族群間的涵化、融合日益加深,卑南族的構(gòu)成發(fā)生巨大轉(zhuǎn)變,“多源”的群體在歷史發(fā)展中逐漸“同流”,成為一體。至此,大王部落完成了從最初創(chuàng)立到吸納他群逐步壯大的過程,并形成為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族群共同體。

當荷蘭人為進入臺灣東部地區(qū)找尋金礦而逐漸由臺灣南部沿東部海岸線北上時,Tjavualji社不僅是荷蘭人北上的阻礙,而且他們所居住的領(lǐng)地也成為了荷蘭人掠奪的場所。《熱蘭遮城日志》記載了荷蘭人1638年攻擊太麻里社的情況:“軍隊于1月30日走到太麻里村莊面前,該村莊位于一座山的懸崖里,造在平臺上,雖然他們頑強抵抗,但經(jīng)過強烈射擊之后,終得占據(jù)該地?,槏烁钕?0個頭顱,俘虜70個女人和小孩。在荷蘭這邊,死了2人,16個士兵受傷。隊長Juriaense把該村300個房子防火燒毀之后,就繼續(xù)率軍向卑南前進……”。[8]由于力量對比懸殊,險遭滅頂之災的大王部落開始了輾轉(zhuǎn)遷徙的又一段歷史。

三、遷徙擴散:發(fā)展時期的大王部落

作為共同體的族群基本構(gòu)成之后,隨著人口的繁衍增長以及對自然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程度加深,族群壯大成為必然。壯大后的族群面對增大的生存壓力,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分支遷徙、擴散就成為族群發(fā)展的必由之路。隨著遷徙之路的延伸,族群與他群之間互動增加,生存環(huán)境改變也帶來生存方式的變化,族群本身也會完成新一輪的拆分與重組。

今天的“陸發(fā)岸”,在大王部落立碑的旁邊有一塊石板,上面刻著大王部落口傳的遷移路線圖。該圖顯示,大王部落的祖先從Ruvuaqan(陸發(fā)岸)出發(fā)[9],來到Qadawayan(阿達哇樣)[10],后遷入Tjalacuqu(加拉就固)。在Tjalacuqu,名為Adrangiyan的頭目創(chuàng)立了大王部落,隨后又遷徙到Sinapayan(西拉哇樣)。[11]在Sinapayan,大王部落分成了三個小部落,即現(xiàn)今的加拉班、利力武和大麻里。其中,加拉班部落繼承了Mavariu家名遷往了Gulugul,[12]利力武部落繼承了家名Vavelengan遷往了Quluqun;[13]大麻里則繼承了創(chuàng)始家名Adrangiyan。若干年后,三個部落遷徙到了今大王部落的位置,并形成了現(xiàn)在的居住格局。

關(guān)于早期部落的頭目,大王部落流傳著兩種說法。其一是早期只有Adrangiyan一家,現(xiàn)在的另外兩個頭目家Mavariu和Vavelengan都是從Adrangiyan頭目家分出來的。另一個說法是,最初有兩個頭目家:Adrangiyan和陪同他們同時從Qadawayan故址遷來的Arungulan,因為Arungulan家所生的孩子不多,而且大多愚笨,所以喪失了頭目地位,只剩下Arangiyan家?,F(xiàn)在部落中的確有Arungulan這一家號,但是已經(jīng)變?yōu)椤捌矫瘛薄?/p>

荷據(jù)時期之前大王部落與東遷的排灣族部落相融合,形成了文獻中所記載的“排灣化的卑南族”。荷據(jù)時期,大王部落遭到荷蘭人的毀滅性打擊后,迫于生存危機及環(huán)境限制等因素,開始發(fā)生分化。大王部落從加拉就固遷往西拉哇樣后,從第九代開始,部落發(fā)生分化。傳說哥哥Tanuvak帶領(lǐng)部分族人從大王部落遷往Kinaljan地方,創(chuàng)立加拉班部落,頭目家名為Mavariu;弟弟Avang帶領(lǐng)部分族人遷往Quluqulu地方,創(chuàng)立利力武部落,頭目家名為Vavelengan;其余族人則留居原部落,由頭目Galaigay帶領(lǐng)族人,從西拉哇樣直接遷到大王部落現(xiàn)址。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個分支又重新聚集在今日大王部落之聚居地。

拉加倫部落是大王部落的另一個分支,但是與其他三個部落并不同源。他們從屏東排灣族Paumaumaq群(巴武馬)的Piuma遷移而來,如今主要居住在大王國小后西方約二公里處,海拔五百公尺高的佳侖產(chǎn)業(yè)道路周圍。據(jù)《臺東州采訪冊》載:“鴨仔侖社,社長月領(lǐng)銀三圓,在太麻里西南九里,男女一六五人,為弱小之社,附屬太麻里社,昭和十二年(1937)以其太麻里之名改為西太麻里,日治末被迫遷村,光復后社民已移居在大王國小后側(cè),近南廻鐵路?!?[14]

據(jù)部落耆老口述,拉加倫部落最初遷徙至大王部落西方山區(qū)的Sapanganan,后來陸續(xù)遷移下山至Valalanek。因為與大麻里部落有姻親關(guān)系,所以被允準遷徙至今近南廻鐵路處的位置,附屬于大麻里部落。移川子之藏記載:“在太麻里地方,鴨仔蘭(Lagalun)社(即今拉加倫社)所傳的祖先發(fā)祥地地傳說,與其他社不同,本社的人不說祖先出自Panapanayan,卻和一般排灣族一樣,以中央山脈以西的Paumaumaq(巴武馬)為祖先的故址。鴨仔蘭社是一個微弱的小社,幾乎是太麻里社的附屬小社?!?[2]456

因為與大王部落其他三個分支并非出自同一祖先,因此拉加倫部落并不參與大王部落的祭祖活動,但這并未影響其在整個大王部落中的地位。在大王部落內(nèi)部看來,血緣或起源地并非是獲取高階的唯一來源和標準,所以部落內(nèi)族人既認同于繼承創(chuàng)始家名的大麻里部落頭目的崇高地位,也尊崇如今掌管大麻里和拉加倫兩個部落的拉加倫部落頭目的地位,他們甚至樂于接受部落內(nèi)兩種起源敘事的共存。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今天的各種儀式活動及文化復振過程中,大王部落一方面充分展現(xiàn)其與卑南族強烈的親密感,強調(diào)其與卑南族知本社的同源性,另一方面也奉行排灣族以頭目為尊的傳統(tǒng)價值觀,推廣排灣語,在文化表征上凸顯排灣族特有的連杯紋、百步蛇紋和人型紋等圖騰。

結(jié)論

大王部落最初為卑南族知本群所創(chuàng),此后又通過通婚等方式,吸納東遷來的排灣族,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共同體——大王部落,這是一個“多元”融合為“一體”的發(fā)展過程。大王部落形成后,隨著人口繁衍增長,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其內(nèi)部面臨巨大生存壓力,外來的打擊更直接導致其分化遷徙,最終發(fā)展成為加拉班、利力武和大麻里三個部落。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上的密切關(guān)系又導致三個本來已分化的部落重新回到了故地。在此期間,通過婚姻的聯(lián)結(jié),原本依附大麻里的拉加倫部落也加入了大王部落中,從而使得大王部落日益壯大。

族群的生成與發(fā)展既是自身血緣與文化共同體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也是環(huán)境與文化交互作用中與其他族群不斷融合的結(jié)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族群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流動的共同體”。這也是大王部落的形成與發(fā)展給我們的提示。

注 釋:

[1] 譚國昌:《排灣族》,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2]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臺灣原住民族系統(tǒng)所屬之研究》,楊南郡譯,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11年。

猜你喜歡
發(fā)展
邁上十四五發(fā)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產(chǎn)前超聲發(fā)展及展望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fā),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fā)展的第二階段
脫貧發(fā)展要算“大賬”
紅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8
砥礪奮進 共享發(fā)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fā)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身擔重任 更謀長遠發(fā)展
推進醫(yī)改向縱深發(fā)展
談發(fā)展
它會帶來并購大發(fā)展
仪征市| 南乐县| 台江县| 舒城县| 钟祥市| 科技| 股票| 花垣县| 黄大仙区| 尼木县| 沁阳市| 西和县| 禄劝| 来安县| 文成县| 远安县| 江北区| 正阳县| 榕江县| 连州市| 抚州市| 胶南市| 芜湖县| 新干县| 阿拉善右旗| 黄陵县| 西平县| 邹平县| 颍上县| 苗栗市| 西华县| 呼图壁县| 五指山市| 凉山| 东阳市| 明溪县| 延庆县| 乌拉特后旗| 莱西市| 四平市|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