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麒
[摘 要]凡事若想成功,必謀劃于先,執(zhí)行于后。首先在策劃整個過程之前,策劃者必須要對自己所面對的人、事和所處形勢均有細致的了解;其次,根據(jù)自身條件,設計對自己最為有利的行動過程;最后,對自己所能利用的事物及時機做出有利選擇,在行動中堅決執(zhí)行已有計劃,才能成功。藺相如的成功便來源于此。
[關(guān)鍵詞]藺相如;形象;分析;選擇;執(zhí)行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21-0021-02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币簿褪钦f,每個人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必須經(jīng)過周密的思考。人教版語文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作者司馬遷為讀者塑造了一位處弱立安、低調(diào)內(nèi)斂、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藺相如,以其大智大勇的表現(xiàn),彪炳于千秋謀臣史冊。究其原因,是為其分析問題之透徹,把握形勢之合理,選擇有利條件與時機之得當,以及執(zhí)行過程之果斷。下面,就以上四個方面,結(jié)合《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的幾個故事做簡要分析。
一、全面了解是成功的前提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guī)。”當宦者令繆賢遭遇絕境時,藺相如挺身而出,幫其渡過難關(guān)。不論是其對燕趙兩國“夫趙強而燕弱”形式的對比,或是對燕王將以“束君歸趙”的方式來處理繆賢的推斷,還是建議繆賢“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出發(fā)點始終基于他對趙王的了解。因為殺還是不殺繆賢,最終是由趙王來決定的。
藺相如既然敢讓繆賢向趙王請罪,而不是出逃燕國,其必然已經(jīng)對趙王“吃軟不吃硬”的心理,及燕王作為君主不會因一棄臣而得罪趙國的心理均有所了解。而這些了解不可能是在事發(fā)之后才突然醒悟的,必定是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了多種信息,并做足了功課后才有的結(jié)論。且作為宦者令的家臣,是沒有機會接近這兩位君主的,可見平時的信息歸攏是了解自己及周邊情況的基礎。而事先的了解,則能幫助我們擺脫困境,轉(zhuǎn)危為安。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指的就是對常態(tài)生活中信息的采集。
二、深入分析是成功的保證
“完璧歸趙”這一章節(jié)中的藺相如可謂威風八面,廷斥秦王,展現(xiàn)出他的大智大勇,可在他英勇的舉動背后,藏著的卻是他理性的分析。
當趙王不知所措時,藺相如替趙王分析了趙國所面臨的形勢:“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薄绻淮饝?,很可能引來戰(zhàn)爭。同時就秦國以城池換取和氏璧這件事,做了理虧與否的分析:“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倍潭處拙湓捀嬖V趙王,秦國的提議一定要答應。
趙王問及誰能出使時,藺相如表態(tài):“王必無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彼宫F(xiàn)出滿滿的自信,那么,這個自信從何而來?來自他對形勢的理性分析。
就大形勢而言,秦強而趙弱不假,但在秦武王舉鼎而死之后,此時的秦國,雖然對山東六國依然保持高壓態(tài)勢,卻也不愿意為一塊和氏璧發(fā)動一場戰(zhàn)爭。秦昭王志在稱霸天下,不會因此招惹趙國,因為趙國廉頗、趙奢一干人等尚在。藺相如認定秦王只是想“空手套白狼”,用自己國家的軍事實力占點小便宜,這個便宜能占就占,占不了也可以——城池是不可能給的,和氏璧能拿到最好,拿不到便作罷。
同時,山東六國對秦國向來不友善。在秦孝公啟動商鞅變法之前,山東六國不但“不與會盟”,還曾試圖瓜分秦國。秦國兩代君主持續(xù)變法之后,突然崛起,六國又視其為虎狼。所以秦國如果貿(mào)然發(fā)動戰(zhàn)爭,很可能招來其余五國的麻煩。
秦國的顧慮,藺相如不會沒有考慮,他只是沒有告訴趙王。也就是說,藺相如之所以敢說“臣請完璧歸趙”,是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把和氏璧送給秦國,他去住秦國,只是去完成一個外交過程,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這才有了“璧有瑕,請指示王”。將和氏璧要回手中之后,廷斥秦王的橋段,很明顯,如果沒有對戰(zhàn)國形勢的理性分析,他也不敢做出一番玉石俱焚的樣子來嚇唬秦王,因為這種無謂的犧牲是沒有必要的,作為謀臣他不會沒有顧慮。
但并不是說有了大形勢的分析做底氣,就一定能在這場外交斗爭中獲勝,這還要看他對小形勢的分析。
如果我們把藺相如奉璧入秦后的表現(xiàn)僅僅歸功于隨機應變,很明顯是不全面,甚至不準確的。雖然秦國不會貿(mào)然動兵,但并不代表不會殺掉一個敢于戲弄秦王的他國使臣,因為即便秦國殺了藺相如,趙國最多是“嚴正抗議”一下。那么,入秦之后,關(guān)鍵點就落在和氏璧上了。
藺相如清楚地知道,只要和氏璧還在自己手上,秦王是不會把自己怎么樣的——秦王想要和氏璧,而不是他的命。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使秦王沒有“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以表現(xiàn)出禮節(jié)不周,藺相如也會找出其他理由告訴秦王“璧有瑕,請指示王”。因為只有和氏璧在手上,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才能兌現(xiàn)對趙王的承諾。
既然秦王想要的是和氏璧,他才會“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玉石俱焚不是秦王想要的結(jié)果。至于暗中將和氏璧送回趙國,那只是在走完這出外交過場之后的必然。
可見,“完璧”之所以能“歸趙”,關(guān)鍵還是在于藺相如對所處環(huán)境的理性分析。當然,其后“臣請就湯鑊”展現(xiàn)出了他的勇氣,不論我們列舉了多少秦國不會貿(mào)然招惹是非的理由,畢竟事情是會有萬一的??杉幢闱赝跆幩捞A相如,“完璧歸趙”還是實現(xiàn)了。
三、合理選擇是成功的渠道
做好了事先的了解及分析,在執(zhí)行過程中還要有對自身可利用條件及時機的選擇。
“澠池之會”中展現(xiàn)出藺相如對身邊可利用條件的有利選擇。當趙王中計,被秦國史官記載為“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后,藺相如為挽回趙國顏面時的選擇可謂恰到好處。在請秦王奏樂時,他選擇了“缻”,一種瓦罐,土類樂器。為什么這個選擇恰到好處呢?為什么不同樣請秦王“鼓瑟”呢?
首先,瑟是需要一定演奏技巧的樂器。假如他當時選擇了瑟,秦王恰好不會(會也堅決說不會),那么,他找回顏面,讓秦王奏樂的目的是無法達到的,反而會使自己難以下臺。而缻是打擊類樂器,演奏門檻比較低,不論會不會演奏,總能敲一兩下(秦王只要敲一下就算達到目的)。在這一點上,秦王不好推辭。
再者,缻是瓦罐,如果作為武器,肯定比瑟管用。如果因秦王不肯而選擇與秦王翻臉,那么,手里舉著瑟是無法“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的,也無法達到脅迫秦王的目的。就此兩點,可以看出,藺相如在對自身可利用條件的選擇上,是非常機智和慎重的。
除了條件上的選擇,在實際上的選擇也很重要?!皩⑾嗪汀闭鹿?jié)中,藺相如在處理與廉頗的矛盾時,在選擇處理問題的時機上,把握得也很到位。
當廉頗說“我見相如,必辱之”時,藺相如有兩種選擇:一是及時解決;二是過后解決。藺相如選擇了后者。
從后來他對自己門客“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說法,加之他一貫“謀定而后動”的作風來看,藺相如并不是當時沒有辦法,直到想出了這樣一個理由,才選擇事后解決問題的。
如果藺相如選擇及時解決,那么“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的廉頗正在氣頭上,本就對藺相如不屑的廉頗不但不會聽什么“國家之急”,反而會使世態(tài)更加惡化,結(jié)果是“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這不是藺相如想要的結(jié)果。所以他選擇示弱,從一開始的“不與廉頗爭列”,到后來的“相如引車避匿”,都是在等一個合適的時機——廉頗消氣的時機?!柏撉G請罪”的故事證明了他選擇的正確性。
就這件事而言,還有第二層選擇,就是由誰來解決問題。同樣,藺相如有三個選擇:一是自己解決;二是找趙王解決(就“澠池之會”前與廉頗的對話,可看出趙王并不昏庸);三是讓門客傳話。他選擇了第三種。
第一種方式前文已經(jīng)分析,不再贅述。第二種方式應該也能解決問題。趙王會明白“黨爭”的危害,也會出面調(diào)停??蓡栴}是,即便暫時解決了問題,也會留下隱患,因為廉頗心理仍然會有疙瘩——“拿領導來壓我”。如果是這樣,日后問題將更加嚴重。再退一步,即便廉頗心中不會有疙瘩,那么藺相如在趙王心目中又會留下一個怎樣的印象?會不會有“就這事都處理不了”的印象?
所以,他選擇了讓社會地位比廉頗低很多的人來傳話給廉頗,一來廉頗不會有被人訓斥的感覺,反而會有自己覺悟不高的羞愧感;二來“文人相輕,武人相重”,廉頗畢竟是武將,消氣之后的心胸和氣度還是有的。當年“孟懿子問孝”時,孔子便是通過樊遲來傳的話,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有效執(zhí)行是成功的支柱
在做好了事先的了解、分析及選擇后,既定策略在執(zhí)行過程中是否能有效實施,也是一件事是否成功的關(guān)鍵。
雖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在有效執(zhí)行之前,是怨不得天的。在“完璧歸趙”的過程中,不論藺相如對形勢分析得再透徹,對秦王心理把握得再妥當,如果沒有冒生命危險騙回和氏璧,沒有舍生取義般“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沒有送回和氏璧后依然面見秦王且從容表示“請就湯鑊”(而不是一起逃回趙國),那么,不但趙國失去和氏璧,藺相如也將埋骨他鄉(xiāng)。
同樣,在“澠池之會”上沒有堅決執(zhí)行用手中的缻去脅迫秦王的謀劃,趙王注定會貽笑大方;“將相和”中沒有為了解決“國家之急”而對廉頗的遷就與隱忍(連門客都引以為羞——“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趙國宗廟也許會被燒得更早。因而,不論計劃多么完美,有效地執(zhí)行,才是成功的支柱。
其實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做的每一件事都結(jié)合了“了解、分析、選擇、執(zhí)行”這四個要素。本文只是選取了“藺相如成功四要素”在每一件事中所突出表現(xiàn)的一面來寫。比如“智救繆賢”中,也有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利弊的選擇;“完璧歸趙”里,也有對秦王的了解和對主要矛盾(和氏璧)的選擇;“澠池之會”上有對秦王的揣測和對趙王面臨形勢的分析;而“將相和”的過程,更是將各種要素融會貫通。
可見,所謂“了解、分析、選擇、執(zhí)行”并不能單一存在,要想做好、做成功一件事情,要將這些因素匯聚在一起,讓其為實現(xiàn)目標產(chǎn)生合力,才能走向成功。這也就是司馬遷和藺相如為后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