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兒子一歲多,剛開始學會說“不要”的時候,就好像上了癮:對花椰菜說不要,對舊玩具說不要,對溫度不夠的牛奶說不要,對奶奶之外的人說不要……恰好學幼教的朋友來家中作客,才曉得此時的嬰兒突然意識到自己有能力選擇了,就會大聲宣示自主性,告訴大人,不再是可以隨意擺布的娃兒了。
我看著我的學生,心想他們也曾經(jīng)像我的兒子那樣,能夠灑脫地為自己選擇,但不知為何,長大后的他們,在面臨選擇時反而有好多的無奈。他們的每個選擇背后似乎都有好多只手、好多張嘴、好多意見在鼓勵、勸服與操控。
長久下來,有些學生對自己的選擇逐漸變得不在乎。
反正選來選去,都是大人說的算;反正選什么都一樣,最后都有人善后,都有人扛;甚至一旦后悔自己的選擇時,就開始向外推卸責任,覺得都是別人逼他這么選的。
有一天,一位目光迷惘的大一女孩問我,她說自己遇到了很糾結(jié)、很難決定的事,她想暫時停下打工,專心在學校的活動上。
若照她的決定,她認為會傷害對她懷著期待的長輩,但若不做這個決定,她的生活則會消耗在疲勞的循環(huán)里。
我終于了解她上課常精神不濟的原因。
想了想,我告訴她:
“我想要求你先回到自己的初衷,當初選擇打工的原意是什么?是體驗社會嗎?是建立人脈嗎?還是只是為了討好那位長輩?
而現(xiàn)在,這份原意還在嗎?或者這么問,這份原意還需要存在嗎?
一切都該回到你自己。
你要什么?你的心對你說什么?對你而言,為你創(chuàng)造意義與樂趣的事物是什么?
不要管誰會開心,誰會不開心;親愛的孩子,該問你自己,你自己怎么樣才會開心?
所以,不要因為怕得罪他,給他留下壞印象,就逼自己屈就,那打工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僅剩下形式的空殼。
你可以慢慢找到自己,找到抉擇的勇氣?!?/p>
隔天,她辭去了工作,說自己想清楚了,此時她眼中散發(fā)著明亮的自信。
在選擇之前該思考的四件事:
一、破除盲從迷思
在遇到抉擇時,對孩子們而言最困難的,往往是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么。
而講到目標,我就想起大衛(wèi)·哈欽斯的寓言故事《旅鼠的困境》。
在這本搭配生動插畫的小書中,講到在挪威北極圈附近生存的旅鼠,因受本能驅(qū)動,每年都會前仆后繼地跳崖。
對它們而言,跳崖是它們的使命,是它們生命的本能,就像萬有引力一樣,沒有人能拒絕這種內(nèi)在的呼喚。
故事中可愛的女主角旅鼠愛咪,也難逃血脈中原始的呼喚,她也會被一股奇怪的力量拉到山崖邊。
然而,愛咪與眾旅鼠不同,于是她開始問問題了:
“為什么要跳崖?”
“到底我要什么?”
“為什么我在這里?”
“我是誰?”
一個又一個,愈來愈深沉的“大問題”,搞得她自己和同伴們暈頭轉(zhuǎn)向,不勝其擾。
甚至愛咪對自己這種問問題的特質(zhì),也感到沮喪與疑惑。
她說:“我問了這么多問題,而且想要做跳崖以外的事情,是不是很奇怪?”
但愛咪沒有停止發(fā)問,她一次又一次,挑戰(zhàn)自我腦力極限,問艱澀、難以回答、似乎會落入無限循環(huán)的問題,并影響了另一個角色藍尼感嘆地說出一句幽默的反諷:“難怪大多數(shù)的旅鼠會去跳崖,因為跳崖比了解自己要容易多了?!?/p>
二、從“不要”到“要”
旅鼠的問題,在于從不過問原因。
它們不想知道跳崖的原因,甚至連故事中組織反對跳崖聯(lián)盟的旅鼠們,也不知道反對跳崖的原因。
無論跳或不跳,書中的旅鼠都不曉得其目的。
核心的癥結(jié)是,其實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們活在一個處處是權(quán)威,也處處反對權(quán)威的世界中。
《旅鼠的困境》帶給我最大的啟發(fā),是不能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而要搞清楚自己“要”什么。
高喊“不要”是一種反應(yīng)導向的叛逆性,是以刪去法作為選擇的基準,是標準的逃避心理。
以為不要什么、規(guī)避什么、離開什么、丟掉什么,就可以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其結(jié)果,只能避免“不要”的事物,卻無法帶來創(chuàng)造。
而愈問自己“要”什么,才能慢慢撥云見日,接受新的可能性,清晰自己的愿景和使命。
你可以把所有不要的家具都丟掉,但若沒有親身去賣場走走,你還是不知道你要的原來是一張舒適的貴妃椅。
現(xiàn)在的你,處于哪一種心理設(shè)定?是以創(chuàng)造為驅(qū)力,還是以逃避、害怕為驅(qū)力?兩種驅(qū)力帶來的選擇結(jié)果將截然不同。
三、在找不到目標時仍保持前進
當然,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很難。
有的人從小就知道自己的目標,好像生下來就知道自己注定要當醫(yī)生;但包括我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人不是這樣,我們?;钤谀繕瞬幻鞯拿造F里。
就像我常聽見學生說:“我找不到目標?!焙孟衲繕耸锹愤吤⒌男〔?,走兩步就會不經(jīng)意遇見。
目標沒有那么廉價,得費心尋找;目標是深藏在花瓣內(nèi)的花蕊,需要花瓣一片片努力的展開,才能夠一探究竟。
每一片花瓣,就是生命中的一個切面。你不會知道目標是什么,除非你勇敢過好你的生活、扮演好你的角色、豐富你的當下,并保持前進,然后你才會發(fā)現(xiàn),你努力綻放的那些人生片段,最后會串接在一起,將珍貴的目標顯露出來。
到那個時候,一切看起來似乎再自然不過,但過程中,卻常意義不明,一面摸索、一面嘆息。
四、探頭望望選項背后的動機
到了大二,上述的這位女學生再次面臨選擇的關(guān)口。
這次是要決定為期一年校外實習的單位:一邊是度假飯店的服務(wù)人員,另一邊則是婚宴會館的外場工作。
她說,最喜歡服務(wù)行業(yè)的地方,是能帶給人一種幸福的感受,尤其是見到顧客快樂的臉龐。而旅館中充滿了度假和享受生活的人們,婚宴廳則是人一生中所能發(fā)生最幸福時刻的場所之一,這讓她無從選擇。
我對她說:“人選擇每項事物都有背后的原因。就像買計算機不是買計算機本身,買手機也不是買手機本身?!?/p>
她蹙著眉,大概覺得我在說火星文。
“人買某一臺計算機,是展現(xiàn)了他的價值觀,與他對生活的看法。例如當我買蘋果的MacBook Air時,我買的不只是一臺筆記本電腦,而是它所代表的便利、輕薄、時尚與品味,一臺Air體現(xiàn)了我所追求、向往的觀念。”
“照樣,度假飯店與婚宴會館,體現(xiàn)了你什么樣的價值觀呢?你選擇背后的動機是什么呢?”
三天后,她選擇了婚宴會館。
“我想要看見幸福的人們,想要觀察一個能創(chuàng)造愛與感動的場合,也想在未來開一間被美與浪漫包圍的小店?!?/p>
這是她實習前一天對我說的話。
當每個人都能為自己負責,且意識到對自己的生活擁有掌控權(quán)的時候,他就愿意投入精力、認真去做,且在乎。
真實的選擇逼著我們脫離漫不經(jīng)心,迫使我們面對躍動的生命,這個難以捉摸、瞬息萬變的生命,也更令我們珍惜錯失的無奈、篤定的踏實與苦候的結(jié)果。
雖然經(jīng)過理清后的選擇,偶爾仍會后悔、沮喪,但卻能促使人愿意扛起責任,并繼續(xù)為自己選擇。
于是,我們就在一次次的選擇中認識自己,讓每一條選擇的路,逐漸塑造出獨特的自己。
因為我們深知,沒有對或錯的選擇,只有為何而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