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
一
這條大河在她的入海處變得無比寬闊,水流渾濁而緩慢,波濤低平而浩遠。她那巨大的生殖力在哺育了沿途的眾生、創(chuàng)造了華夏諸族最古老的文明之后,仍然具有令人畏懼的力量。她在即將抵達歸宿之地之前,變得愈發(fā)寬廣深邃,不止有摧枯拉朽式的勢能,更有滄海桑田般的氣象。
這是母親河最后的一段旅程:壯闊,寬廣,深沉,不事張揚,但又有一種讓你膜拜、叫人想哭的力量。世界上有多少大河,就會有多少個類似的地方。然而,這是黃河,這是穿越了昆侖山與《山海經(jīng)》神話的,穿越了《詩經(jīng)》十五國風的,穿越了唐詩與宋詞、樂府和散曲的黃河,是穿越了金戈鐵馬與大漠孤煙、驛路雄關(guān)與牧歌田園的黃河,是穿越了漢語那金聲玉振與華章流韻的發(fā)祥之地的黃河。
所以,某種意義上,這里是一個匯聚地。它沒有險峻的群峰,但卻有從那兒滾滾而下的砂石,沒有雄奇的高原,卻有從高處帶來的肥如膏腴的泥土,沒有莽莽蒼蒼的森林,卻有一望無垠的蘆葦與蒿叢……更兼有大海的容納,萬頃碧波的相迎相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當年那位巡游北海志得意滿的武帝,面對這壯闊的自然,也不得不瞠目啞口,又失聲驚嘆。
還有古老的歷史。這里去南面不遠便是齊國的都城臨淄,當年的千乘之國所仰仗的,除了沃野千里的桑農(nóng)所出,還有萬頃北海的鹽商貿(mào)易,更有稷下學宮的人文薈萃,奇才云集的文化名聲。一如管子所說的“國有沃野之饒”,“民有山海之貨”,方才匯聚了雄視六國的資質(zhì)和力量。在這片土地上走出或者行走著孫子、管仲、晏子、鄒衍、淳于髡、魯仲連、申不害……數(shù)不清的文人雅士與縱橫智者,荀子曾在稷下學宮三任祭酒,孟子亦曾在這里修習講學,所謂的“山海之間”,總不出這里的左右。
我之所以不惜靡費筆墨,是要說出這十二個人——我想稱之為“黃河口十二子”——的背景,他們的匯聚應(yīng)也是因緣際會,有一番前緣所鑄就。文化自古以來便是有氣脈的,脈之所系,氣之所聚,不會是無由無故的偶然,而定有某個潛滋暗存的背景與因由。
以上算是一個文化地理意義上的廓清和描述,在我的視野和心目中,“黃河口詩歌群落”——也就是大小不一、光點參差的“十二星座”,星漢燦爛之中,他們就這樣應(yīng)運而出。當我讀到他們的詩集,我的眼前同時也聳立起十二座沙洲,或是涌起了十二道波濤,他們層疊而來,又迤邐而去,讓我這個最近距的讀者也不得不感受到一種巨大的撞擊,感到強烈的震動和驚異。
二
去歲初冬時,詩人雪松來電說,希望我給他與友人編輯的一部詩歌合集寫一個序,這個合集由散落在濱州與東營一帶的十二位詩人匯集而成。之所以要我來寫,是因為作為地理上的同鄉(xiāng),我最合適。
對我來說,這自然是一個莫大的榮耀,也是一個系統(tǒng)了解和閱讀我的諸位同鄉(xiāng)們的作品的良機,我不能錯過。然而要想不辱使命,在一篇短文中說清楚這么多詩人的特點,能夠與他們有準確的精神交匯,又幾乎是我力所不及的。所以竟拖延時日,不覺已至今春。想我故鄉(xiāng)此時已是綠柳如煙,而我的心里卻還是一片殘冬般的荒蕪,真是慚愧之至。
但再拖也沒有用,時間已是迫不我待,我只好硬著頭皮坐下來,嘗試著與這些兄弟和朋友們一一在紙上會面,嘗試與他們有精神的對話和詩意的交集。
記得十幾年前,我在給《上海文學》雜志撰寫的專欄“中國當代民間詩歌版圖”中曾有一期,是專門介紹民刊《詩歌》的,這個民刊的主要寫作者,其實也構(gòu)成了今天這個“黃河口詩歌群落”的核心和主要成員。那篇短文的題目即是“像黃河一樣奔涌并且沉默”,核心的修辭與象征依然是黃河。因為從根本上說,這一群落所形成的詩歌信念與寫作風尚,除了用這條大河的性格來形容,別無更好的說法可以選擇。
一條長河在這里拐了個彎,緩緩地向大海流去,湍急的水面變得寬闊平靜,仿佛同時回到了初始和終點,再也停滯不前??删驮谶@平靜之下,卻掩藏著澎湃的激流;在這平靜之上,更顯現(xiàn)著博大和寥廓……這些詩歌的作者很偶然也很必然地住在了同一條河的下游,分布在她的兩岸,這條河與他們的生存甚至生命密切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他們符合這河的性格:渾厚,大氣,沉著,充滿著剛強與柔性共在的力量,這條河也賦予了他們相類的品質(zhì)——堅韌的和富有內(nèi)涵的、一直決心并實踐著的磅礴、永動和沉默。
這是我在無法給出一個“總體性”描述之下的無奈的修辭,借了這大河的形相,我權(quán)作搪塞的言不及義。不過,我堅信一方水土與一方人之間必有造就的關(guān)系,而一種寫作與它的地域風物,與其地域之上所生成的文化屬性之間,也必有對應(yīng)的表達與印證關(guān)系。從這個意義上,我又確信我抓住了他們的風格和共性,說出了他們的氣質(zhì)與神韻。這氣質(zhì)便是包容和內(nèi)斂,大氣與綜合,他們從不張揚,但卻深湛,向來平實,卻又奇崛;總是有一種浩蕩與匯合的氣象,寬廣又銳利的品性,有直指人心與時代的敏感,有接通久遠文化脈系的深邃與老到。
三
當然,這一群體的詩人也并非完全可以作等量之觀,在十二位同鄉(xiāng)中,我最了解,讀的最多也最久的詩人,仍然要數(shù)雪松、長征和寒煙,他們與我交游最多,時間最長,因而我也自認為讀懂了他們。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早已為詩界所公認。
雪松有著“60后”一代特有的精細與敏感,豐富和溫潤。過人的才情,多年的歷練,使他早在90年代便已經(jīng)顯露了超群的實力。近十年來,更是洗盡鉛華,將筆力直抵存在本真與生命經(jīng)驗的深處。而且他還將描寫的角度無限壓低,刻意將抒情色彩也減至最少,以此反而有了點石成金的凝聚和化生之力,如同中年以后的蘇軾,那樣纖細、輕逸、精妙與深遠,那樣在不經(jīng)意中充滿了機鋒與禪意。當我讀到他的《石頭》這類的篇章之時,也同頓悟到天地奧妙與生命至理的他一樣,難以抑制意會的興奮與領(lǐng)悟的狂喜:“沒有一塊石頭不陷入終生的回憶/它們在談?wù)?為何身處此地//我聽到這些深淵里的耳語/從高高的山坡滾落/內(nèi)心的狂喜//我不能靠近石頭的心臟/而只能是一只耳朵/我不能保持石頭寂靜的高度/回首剎那/月亮盈滿空缺的山崗”……這些詩句,比他早在90年代末所寫的《體力勞動者》 《市政府大樓》等那些體恤生命,秉立良知的作品,更有哲學的深意,也更顯出高遠而奇妙的意趣與禪理。在這部集子中,他的《簡歷》 《再致春天》諸篇,都顯現(xiàn)了這生命的頓悟——少許的感傷和更多的徹悟,讓我讀之可謂百感交集,有無邊的嘆息。但我很清楚,這不止是個體生命的渺小與限度的感喟,更是古往今來我們的先輩們所世代糾結(jié)悲嘆的萬古之愁:
春光像漶漫水流,從書本
到屋外已是漫漫長途
那盯看一朵杏花的力量
耗盡了我的體力
“直到它凋落,直到那棵樹下/落英繽紛/直到春天的虛弱直達骨節(jié)”。仿佛東坡與雪芹的合一,他把生命的真諦與世界的奧妙匯于一爐,用一種悲切而洞悉、糾結(jié)與達觀的態(tài)度精妙地形之于紙上,直達我們脆弱的肉身與心間。
長征和雪松永遠是一雙絕配,仿佛一道一儒,假如說雪松表達的是出世,長征堅持的則是入世,但他的儒似乎不是老杜式的,而是孟浩然加白居易加辛棄疾加……他有金戈鐵馬關(guān)山萬重的雄心,有低于塵埃醉于枕席的人間煙火之氣。換言之,是一種無法確定其類型的入世情懷。同樣是寫春天,他卻沒有雪松的悲情與傷懷,而是傳達了可愛的意興與童趣:“一棵小樹上/佇立著/一只鵲雀/我走來/它梳理羽毛/仿佛口琴等待吹響/我走近/它展開翅膀/像窗欞/透過春光/啊/它飛了”——
我和小樹
被侵呑在春風里
這是《神似》中的句子,你可以理解為他內(nèi)心興奮的一種外化,也可以認為是自然之物在任何時候?qū)λ麅?nèi)心的招惹和喚醒。他是快樂的——多少年過去,我現(xiàn)在才明白,長征寫詩并非源于他與世界的緊張關(guān)系,他從未與世界保持緊張,這是讓我羨慕的。他的靈感源自對于世界的無限好奇,他的作品常常是表達他對于世界的興奮,以及學習,他總能從自然和事物中找到有益的啟示,找到與生命相對應(yīng)的生機與活力,并且還常常有戲劇性和游戲感。多年前我曾在為他的《兇猛的野菜》所寫的短評中說道,“這是可以與所有書寫春天的經(jīng)典比肩而立,毫不遜色的詩篇。這是真正的春天的氣息:瘋狂、熱烈、蓬勃、騷動,充滿狂歡的動感、原始的速度和活色生香的質(zhì)地。如在眼前的活的人物、活的植物、活的語言、活的生命,搖曳不止”。這當然也只是長征的一個側(cè)面,他近些年還有更多的表達知性訴求的詩作,從90年代的實驗,到近十年中的“習經(jīng)系列”,最近還熱衷于從《周易》中尋找啟示與靈感,盡管如此,長征最令人認同和肯定的,仍然是他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他的奔跑和永動的在場性與興奮感。
田野 使眼睛明亮
一畦一畦廣闊的麥地
可見我的心胸
你沒有辦法不喜歡他。
寒煙是用生命寫作的詩人,很多朋友都認同這一點,所以,她在最初的默默無聞之后,迅速獲得了尊重和敬意,成為了60末一代女性詩人的代表人物。生活的砥礪,比別人更多的磨難,還有一顆無比堅強的心,使她的寫作具有了以血以淚、攝人心魂的力量。尤其在她將俄羅斯白銀時代的詩人們當做了修習、致敬和對話的鏡像之后,她也為自己提前畫出了精神肖像,使自己的個人感恨與抒情筆墨獲得了更高的升華。她的《遺產(chǎn)——致茨維塔耶娃》中的句子曾震撼了無數(shù)讀者:“看著你的照片我哭了/我與我的老年在鏡中相逢/莫非你某個眼神的暗示/白發(fā)像一場火災(zāi)在我頭上蔓延”。她幾乎是用自己的命運撲向她的精神鏡像,怎么能夠不感人?
干凈、洗練、從不摻水,一劍封喉又步步驚心,她的句子幾乎都是用和著心血的鋼筋和水泥鑄成,堅硬如鐵,難以撼動。這首《還原》與以往她所有的詩篇一樣,有直撲生命與真理的速度,有直奔深淵與死亡的犀利與決絕?!坝袥]有那樣一個房間/像墓穴一樣深一樣黑/你們一走進去——/就像飲過忘川的水那樣/忘了塵世的一切”,這徑直奔向“原形”的一雙知音,毫不理會俗世的種種契約和印記,“以墓石的決絕,向世人/關(guān)上那扇謝絕打擾的門扉/……還原為鴻蒙天地兩枚無名無姓的/火石——用荒蠻的擊打/重新相認”。你沒有辦法不感到贊佩,不為之驚心。
寒煙用心用命的寫作,也早讓很多人擔心,這樣的寫作何以持久,如何能夠堅持下來,確乎是一個問題。
四
要擱在一起說的還有王桂林、邵風華、李輝,之所以將他們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們也是成名已久的詩人,我也與他們相識有年,只是因為種種機緣而沒有與前三位的交集那樣多。桂林詩名大,與雪松長征無異,且年齒最長,照理應(yīng)該多說,但若從知人論世的角度,我又沒有太多的把握,所以略有些遲疑。不過,就我有限的閱讀看,他的詩有與雪松接近的精細和敏感,有在修辭上的精到功夫,一樣擅長從細小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詩意,有豐沛的生命感受力。與在體制內(nèi)工作的雪松長征不同(雪松是電視臺記者出身,長征是交通警察),王桂林是自由人的身份,有過市場經(jīng)營的經(jīng)驗,社會的閱歷自然也會非常復雜,但他的詩卻堅持了一種純粹性,即大半集中于對于生命的體味,對于微小事物的悲憫與感懷。他的《葫蘆》一詩即是例子:“……三十只螞蟻和一只鳥/是它可以承載的重量。/它掛在那里/獨自體驗著下墜的快樂?!边@微小的、并不容易生成“意義”的事物,竟然也有了生命的喜樂和特有的“讓人妒恨的圓滿”。
精致的語言與刻意淡化和克制的詩意,構(gòu)成了王桂林詩歌技術(shù)和風格的一個重要特征。這也像雪松,言近而意遠,以小而搏大,以簡而抵繁,讓有近乎無,這都是藝術(shù)的辯證法,懂得此法的詩人才會有這樣的境界。從“落日”中悟出的也才會如此多,而又如此地近乎于無:“讓同一個落日/帶著疼痛和笑意,在我遼闊的胸腔里/漸漸熄滅……這無關(guān)野心/也觸及不到夢,和命運”。你只能從中感覺到那種肅穆、敬畏、悲傷與徹悟,一切言說幾乎都陷于多余。
其實說桂林的同時,也有助于說邵風華。桂林的這首《瘦天使——致風華》既是一幅邵風華的肖像,同時也可以見出作者自己的靈魂?!澳阏驹诨覡a中如站在上帝的光里——//面對廢墟的世界,/你種植自己如種植一株罌粟。//……你面向大海,只給遼闊的荒原留下背影。//你面向大海,只讓黑色的海水冰冷地翻卷?!?/p>
一個時代的默片,瘦天使
站在灰燼中如站在上帝的光里,
比孤獨的大海還要孤獨——
沒有比這首詩更能夠描畫出風華個性的作品了。黑與瘦,對于他來說已不僅是一種天賦的外形,更是他的性格和詩的一種品質(zhì)和屬性,或者毋寧說,也是一種精神的肖像。風華奇葩式的特立獨行我只是有所耳聞,其實所知并不多。只是知道他由世紀初的一個很大的公司老板,蛻變成為了一個自由職業(yè)者——說得更直接一點,是落到了“無業(yè)者”的境地。在這個意義上,黑瘦便不再是一種膚色和形象,而是具有了詩歌本體和美學的意義了。桂林對他的描述可謂更言簡意賅,更形象生動,我無須多嘴了。
談到風華的詩,在我看來早已是非常成熟的了。有他自己瘦而多變的風格,有沉實也有縹緲,有痛心疾首也有沒心沒肺,是一種混合的氣質(zhì),而今則是又多了幾分荒謬與通達共在的平衡,多了一種廣闊與淡定的交匯。在《漫與:1.27》中,這含混的名字中包含了一種片刻與無端中的接受,一種荒誕與悲傷中的淡定。“我用多余的時間/塞滿剩下的旅途//直到下一個一生//要不,再下一個//直到我們在那個空洞的廣場上/撞個滿懷//對不起/對不起”。多么決絕和灰暗,多么曠達又牛逼。
但相比之下,我還是更喜歡寬廣和抒情的風華,“火車在夜里穿越/平原上最后一個村莊/我想大笑,也想大哭”——
我多么熱愛那磚石結(jié)構(gòu)的愛情
我愛上的愛情
它早已失傳——
跟隨一輛開進大海的綠皮火車
這純粹是出于修辭和美學的原因。因為我也是生長于那樣的平原,曾居于那樣簡陋的磚石結(jié)構(gòu)的房屋,那樣靠近大海的一種寧靜和涌動。風華寫出了同樣種在我心中的那片土地的美感與神韻,寫出了它的曠遠與悲傷。
李輝與前兩位清瘦的詩人有所不同,他曾有著健壯的體魄,英俊的面孔,但夜以繼日的工作讓他的身體一度陷入了危機。1997年他的研討會舉行之時,我是見證者之一,那時的他初出茅廬,詩歌中刻意流露著一種自我的姿勢,被大家戲稱為“憂郁的劍客”。如今二十年過去,李輝也漸漸多了成熟的曠達和沉靜的淡泊,但細讀其詩,還是不難發(fā)現(xiàn),他依然保有原初的那種堅定的自我激勵,對于生命的敏感,還有擅長對象化處理的自覺,且更有一種蒼茫而渺遠的意境。這是他的《抓住》中的詩句:“我無法抓住一片云彩/哪怕她一滴淚。我抓不住風/蕩起的衣襟。更抓不住時間/看著他絕塵而去。我甚至抓不住/一張風中的白紙。眼睜睜看著別人/占有她純潔的肉體”——
不行,總得抓住點什么
我拼命伸出雙手,終于抓住了
自己的
一根白發(fā)
你無法不被這樣的句子攫持,不為它而感到震顫和心動。李輝那少年的憂郁而今已變成了深入中年的悲涼與徹悟,但又并不讓人覺得絕望和消沉,而是有一種深切的開悟和明了。與此同時,他那一貫擅長的情境化和形象化的處置,也有了更為貼切和自然的境界。在《浪跡天涯的風》一首中,可以充分地看到這種佳境,像一位“郵差”永遠帶著無法預料的信息,沒有來路,也沒有歸宿,“此刻,你來到我窗前/作片刻的停留/猶如火車經(jīng)過小站/留下些什么,又帶走些什么/駛向更遠更深的夜……”于不經(jīng)意間生成渺遠的詩意,是李輝的拿手好戲。
五
節(jié)奏無法不越來越短促,我必須用更簡約的篇幅,來確保不與接下來的幾位詩人失之交臂。他們中有我熟識的同鄉(xiāng)許煙華,也有我完全不熟悉的董瑋、劉蘇、馬行三位60末的詩人,以及更為陌生的韓簌簌、李志華兩位年輕詩人。但不管怎么說,他們都是不可忽略的,我沒有理由潦草地對待他們。只是說得越多,也越容易掛一漏萬,越想說充分,也越有可能陷于片面。于是乎只能蜻蜓點水,點到為止了。
煙華是從鄉(xiāng)鎮(zhèn)的環(huán)境與起點上一步步走來的,我眼睜睜看著他走了將近二十年,他慢慢地成長、成熟、綻放自信,越寫越好,寫出了自己的個性,寫出了他獨有的詼諧和灑脫,幽默和風趣,某種程度上說他有一種“后現(xiàn)代精神”也未嘗不可。他的可貴之處是從來不刻意裝裹自己,而喜歡直面生存的卑微,專注于人的挫折感,受貶損與受傷害感,常通過卑微的事物來擬喻人的處境,讀之常令人感到“咯噔”一下,充滿人格的撞擊力。同時,他的詩中還有特別活躍的無意識,這使得他在一向質(zhì)樸的自我定位中,居然有了幾分先鋒的意味。像這首《午夜》,可謂簡約而又生動,隱約可以看出一個卑微的靈魂,一個對生存感到困頓與荒誕的人,在俗世中同在的沉湎與懷疑,有一種格外的真實:“人群散盡,眾鳥歸林/今夜也不例外/一些人繼續(xù)趁著月色放縱自己/一些人繼續(xù)尋找黑暗放逐自己”。
而讓我感到輕松的是——
三只流浪狗 嬉戲著
結(jié)伴穿過空蕩蕩的十字街頭
人與狗之間產(chǎn)生了奇妙的互喻關(guān)系。煙華幾乎將詩歌“高度”降到了最低,將詩意埋到了塵埃里,但也接近了生命與存在的真相本身。他的另一篇《寫給老狗》同樣精彩,人與狗不止互喻,身份也干脆實現(xiàn)了互換。在喜劇與戲謔之余,更閃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悲憫與諷喻意味。
生活在東營或油田的董瑋與馬行均素有詩名,且都是參加過青春詩會的詩人,只是我與之未曾謀過面。董瑋的詩給我的印象是雋永而深邃,意境深遠,修辭感強,形式也非常講究,是十分端正的路數(shù),或者說,是很難找到“缺點”的那一種。他的《相框里的人們》通過一幀舊照片,將時光與生命壓扁為一個標簽性的符號,讓人不免感到了一種類似博爾赫斯式的精微與幽深:
隱秘的家族史,一口深井
嗅到曠涼,風空洞吞咽著回響
還在。似乎還能深入其中
感知她們孤獨中的沉默
為著什么。
多么像老博爾赫斯那首經(jīng)典的《鏡子》,這是哲學中的鏡子,是感官與無意識經(jīng)驗中的鏡子,也是認識論與本體論共在的象征的鏡子。作為生命的另一形式,舊照片所生發(fā)出來的,絕不亞于博爾赫斯式的那種擬喻與暗示,疊加與挖掘。
與其名字一樣,馬行似乎在他的詩中寓含了太多的遙遠、苦寒、行旅與羈絆的元素,他有刻意的風格化的傾向,生、硬、精、短,有砂石的粗糲與大漠的干冷,但偶爾也有不期而至的道心與禪意。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太行山上》:“那朵大白云/上午山右,中午山左//娘子關(guān)沒有了風,整個天空越來越輕/輕得像蝴蝶飛/那朵大白云,還愿意/回到塵世嗎”——
此時,我坐在石頭上歇腳,那朵大白云,領(lǐng)著幾朵小白云
在前面等我
確乎有幾許禪意,有“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式的那種曠遠和寧靜,也有著為王國維所闡解的那種“無我之境”式的美感。此種詩意,非有大胸懷者不能為之。
作為女詩人,劉蘇似乎十分特殊,干練、奇警,思維方式獨特。她的《歡慶》一首嚇了我一跳:“一個人死了,人們聚在這里/不像哀悼,倒像歡慶//一個人死了,是否可以說/一名死者誕生了”。這樣的詩放在任何語境中都有出其不意的光彩,有哲學的反詰和扣問的力量,有令人側(cè)目和訝異的新鮮。確乎她的寫作獨備高格,如致意畢肖普、辛波斯卡諸篇,都可謂散發(fā)著智性的氣息與思想的光澤。不過,就詩意的豐沛和天然來看,我倒是更喜歡《庭院》這樣的詩,自然、寧靜,有薩福的氣質(zhì),不無神性的意味:“也許是昨天,或者更早。/我于清晨醒來,洗漱后步入庭院。/我的目光被一群青草吸引,并且愛上/它們懷抱露珠的樣子,在庭院深沉的/寂寥里,這些綠色的小媽媽,有著/蘿莉般不易察覺的純真性感?!倍嗪?,明白如話,又仿佛天啟。我不能不說,真是才氣頂?shù)?,拿她毫無辦法。
還有一點,劉蘇作品的風格與寫法還顯得十分富有顛覆性。直接、簡練,有閃電般的銳利和風一般的輕。這一點最典型地體現(xiàn)在《萬物生》一類詩中:“光天化日/在雪地交媾的狗兒/它們多么歡愉/風經(jīng)過時/也沒有回避”。寥寥幾句,生命世界中的蓬勃與自然、真相與倫理,便同時獲得了彰顯。另一首《殺死一只知更鳥》,讓人想起普拉斯式的直接與復雜、力度與敏感,連語氣都十足地像。另外,讓人驚訝的還有她的寬度、想象力、對于傳統(tǒng)的有意思的反調(diào),她對鄉(xiāng)村世界與知性世界的自如穿梭,以及關(guān)于古人的指涉與談?wù)摚伎梢钥闯鏊T大的底盤,文化的底蘊,看出她隱約呈現(xiàn)的未來前景。
同樣是女詩人的韓簌簌,簡介中沒有出現(xiàn)年齡,故我不太確定她是否是“70后”或“80后”的年輕一代。但看她的詩,顯然是十分成熟的,不止有成熟的語言與修辭,更有一種堅定與深遠的氣質(zhì),她對于生命的理解是深邃的,表達也十分內(nèi)斂?!稘q潮》這樣的詩是寫大地上生命的節(jié)律的,自然與人、與莊稼所經(jīng)歷的,在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生與死的潮汐,永恒循環(huán)的往復過程:“我相信那些口含種子離去的親人/都已經(jīng)深入根莖的內(nèi)部/所有的暗物質(zhì),都霸氣深藏/特別是在春天,青草一磨牙/他們就密謀一次槐花汛/人間,就漲一次潮/潮漲潮落。他們無非/是想借著水勢/重來這人間的莊稼地/再走一趟”。如此簡潔,但又這樣充分地傳達出對于生命的體悟與悲憫。
韓簌簌有一種在平原上生長出來的憂郁氣質(zhì),她喜歡寫平原上的、河流兩岸的事物,充滿了體恤與感動,但又將這些深藏于形象與語言之中。像《左臂上的村莊》《老槐樹:一條站著的河流》 《進山記》諸篇都是例子。她的村莊是這樣地孤寂和安詳,又是這樣的平靜與悲傷?!拔铱匆姶蟮氐娜t 在色塊的起伏中/隨季節(jié)光影變幻/我看見 在大片玉米地中間/一些叫村莊的庶子,都有一束野稗子的秋天//可是抱歉,我只是一截慢軌/我回溯在既定的軌道里/在祖國的新干線,在遠郊干裂的河床/隆隆開過”。
曠野之上,你們緩慢 又多么馴良
你們以牛羊的形式,被祖國放養(yǎng)
可是我有罪。正是我
驚飛了 安臥在草叢中的故鄉(xiāng)
沒有驚魂動魄,卻有輕撥心弦。
作為黃河口的新世代,李志華可能是十二位詩人中最年輕的一個,出生于1983年,但據(jù)說她已經(jīng)寫了二十年。對于這一代詩人,我的經(jīng)驗和看法便顯得太老朽和吃力了。我只能說出我的一點點感覺,即語言奇警、跳躍、簡短但是有效,語義陌生且有懸浮感。之外便拿不準了。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欣賞她的詩句,如《陪伴暴雨》中,她那“并不求意義,而唯獨求意思”的處置方式,可以典型地代表著這一代的意趣與詩學:“驚訝的葵花瞪大雙眼/無數(shù)個心臟風中起舞//孤獨閃電/在云天以南/田園以北”——
我想放棄人世
終生陪伴
本次暴雨
這是一種更寬廣的生命態(tài)度,自然也是一種有意味的詩歌的態(tài)度,或者反之亦然,因為這是一種有包容性的生命理解,當然也是一種有價值的詩歌美學。
六
至此,一個簡單的梳理可以交差了。到這里,讀者和我的十二位同鄉(xiāng),也都會明白我為什么會延宕日久,無法提筆,也同樣會明白我為什么拿起來也就無法擱下。因為他們是如此豐富,這般壯觀?!包S河口十二子”,當我這樣稱呼他們,就像要畫出這大河的入海處一樣無從下手,我們只能想象那里的浩瀚與寬廣,那里的豐茂與幽深。而且,十二子也只是一個修辭,一個象征,并不能完全說出這里的寫作者的豐饒與眾多,也不能總括他們的業(yè)績與成就。十二,如同一個年份中的滿月之數(shù),也可以象征極言其多,比喻其總匯與圓滿??傊c這條長河,與這座大海之間,可以構(gòu)成一個匹配的關(guān)系。
十二座沙洲的聳立,抑或十二道波濤的涌起,最終他們也生成了一個修辭,一個豐富而難言其盡的陣容和格局。用什么來形容這豐富,我終于黔驢技窮。無法,我只好引用我自己的一首《星空》中的幾句,來聊作敷衍:
上帝的書寫并不均衡
在那些稠密的部分,它們
用光芒演繹著存在——
上帝本身,或是真理的鏡像,這沉默的花園
那些稀疏的部分,則是以黯淡與幽深
敷衍著古往今來,那些危險的追問
真理和詩歌都是不能窮盡的,天才和語言也同樣無法窮盡。但是詩歌有著與思和言同在的廣袤與幽深,有著與星空一樣無限的神秘與奧妙,因此便借來一用,聊以紓解筆力的微薄與思想的膚淺。
致意并且祝愿我故鄉(xiāng)的兄弟們,你們的詩將與我們的大地和鄉(xiāng)音同在。
2017年4月8日,北京師范大學京師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