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析莉迪亞·戴維斯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觀

2018-10-20 10:54邵凌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18年6期
關鍵詞:極簡短篇小說情感

邵凌

摘 要:本文從2013年布克國際獎獲得者莉迪亞·戴維斯對短篇小說的認識入手,聚焦她對傳統(tǒng)小說敘述模式的突破,如隱匿人物身份和關系的敘述,極具實驗性的極簡的敘事風格,對讀者參入的高度重視等等,對戴維斯關于情感、關于相遇的獨特理解以及二者對她的創(chuàng)作的影響做出解說。

關鍵詞:短篇小說 相遇 情感 極簡

2013年5月22日,在倫敦舉行的布克獎頒獎典禮上,美國女作家莉迪亞·戴維斯(Lydia Davis,1947— )被授予第五屆布克國際獎。戴維斯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北安普頓的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大學教授,父母都從事過文學創(chuàng)作,家里寫作氛圍相當濃厚。十三歲的戴維斯閱讀了塞繆爾·貝克特的短篇小說,著迷于貝克特洗練的語言與極簡的敘述風格,自此深受其小說的影響。她的小說《故事的終結》(End of the Story,1995)反響不大,短篇故事卻為她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已有《算個清楚》(Break It Down,1986)、《幾乎記不得了》(Almost No memory, 1997)、《憤怒的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Is Indignant,2002)以及《各式煩擾》(Varieties of Disturbance, 2007)等多本故事集出版。她被譽為“作家中的作家”“美國當代最好的文體家”,許多評論者認為她的短篇故事重新界定了短小的含義。戴維斯的譯作也很有名,2003年出版的《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英譯本、2010年的《包法利夫人》英譯本均好評如潮。她曾獲得藝術文學騎士獎章(a Chevalier of the Order of Arts and Letters),2007年入圍了國際圖書獎決選名單,2013年終于憑借《各式煩擾》摘得布克國際獎。戴維斯的獲獎被認為是對短篇小說發(fā)展的一次意義重大的推進。

雖然如此,在是否應把她的作品劃歸為短篇小說的問題上,學界一直存在爭議。如,AWP創(chuàng)作試驗委員會(Association of Writers and Writing Programs panel on experimentation in writing)認為她的作品不合乎傳統(tǒng),“是把故事、詩歌與哲理散文融為一體的文類范例”。的確,戴維斯的許多作品與早已為人們所熟悉的短篇故事的敘事模式相距甚遠。它們既不交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也不言明人物的身份,只以“我”“他”或“她”來指稱,人物之間的關系需要讀者通過字里行間的細細揣摩加以厘清。并且,有些故事只有短短一兩行,極大地挑戰(zhàn)了敘事的極限,打破了人們對短篇故事的常規(guī)認知。難怪有人提出不宜采用短篇故事,而是應用其他術語,如“哲理思考”“散文詩”或“快閃小說”(flash fiction)等,以便對她的作品做出更為精確的定性。但戴維斯本人更傾向于短篇故事的歸類。她認為,小說與詩歌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敘事性和節(jié)奏的不同。小說有敘述,詩歌通常沒有;小說的節(jié)奏相對平淡,詩歌律動明顯。此外,詩歌在用詞方面也更為講究。在她看來,盡管她的故事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講述,但仍屬于敘事的范疇,只是講故事的方式與讀者們習以為常的不同:“即便只有一兩行,也是敘事片段,或許讀者可以自己想象更大的敘事”,“只要存在敘事或情景,就能稱之為‘故事”??梢?,戴維斯是在敘事性的層面上而不是依據(jù)敘事的長短來把握短篇故事的屬性的。她推崇極簡風格,認為作者不應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敘述對象,無論這個對象是有形的人、物還是事件,或是無形的思緒或情緒,總之,要把主動權交還給敘述的事物與讀者,留下足夠的空間讓敘述對象充分展現(xiàn)自身,讓讀者參入其中。她將這個過程形容為,“我喜歡待在后臺,只呈現(xiàn)材料,讓材料自己說話”。戴維斯的另外一個觀點是作品不是某個單一的、已完成的存在,而是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實現(xiàn)的。正是這種理念的極致發(fā)揮,讓她創(chuàng)作出一些打破了傳統(tǒng)的極簡之作,有時只有一個情景或一個敘述片段,孤零零存在于紙上,等待讀者開啟自己的想象力,從已知的情景或片段發(fā)散出去,充盈未完成的、開放的、拒絕被固化的敘事。可以說,戴維斯的實驗寫作沖擊了傳統(tǒng)短篇故事規(guī)范的條條框框,有力拓展了這一文類的疆域。

讀戴維斯的作品,會對她纖細敏感的神經(jīng)、宛轉多變的情緒、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對生活的洞察力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戴維斯在訪談中透露,她寫作的素材大多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作品中存在很多自傳元素?!耙郧拔艺J為小說家的使命是編造故事,如今我對這一定位有了不同看法。由于缺少其他術語,我還是沿用虛構作品的寫作者來稱呼自己,盡管我已不再虛構。我用我看到的、給予我的素材,對其進行編排而無需編造。最后一部故事集(《各式煩擾》)更是如此,只有敘述者除外。只有敘述者是編出來的,其他都來自生活?!贝骶S斯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歷的,或是發(fā)生在她周圍人身上的故事都被她摘取過來,在對敘述視角進行加工后放進作品中。由于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愛、離婚、孤獨、老年都是她的故事的常見主題,而把這些主題貫穿起來的是人物,有時也是敘述者的情緒流轉。主人公或/和敘述者受自身纖細敏感的神經(jīng)所累,引發(fā)各種負面情緒,無法輕松愉快地生活。它也映射了作家本人對敏銳的感受性的矛盾態(tài)度。一方面,戴維斯認同感受性的重要,對于作家而言,情況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她也苦于纖細多變的情緒而不勝其擾。她的應對之道是把它作為敘述對象,就像她在《我的感受》(What I Feel)中所做的,通過第一人稱敘述者的意識來觀照各種細微情緒,盼望“不久以后可以不必再圍著自己的感受轉”。雖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戴維斯依然不時苦惱于多變的情緒,但敏銳的感受性以及它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成為她的作品的一大藝術特色。

在創(chuàng)作中,戴維斯注重“相遇”(encounter)與“發(fā)現(xiàn)”(discovery),強調(diào)情感對于創(chuàng)作的意義。生活中任何與她相遇的、被她發(fā)現(xiàn)的事物都有可能出現(xiàn)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入故事的不僅有人和寵物,蒼蠅、昆蟲等低等生物也可以。例如,收錄于《各式煩擾》里的《和蒼蠅合作》(Collaboration with Fly)寫的就是作家與蒼蠅的一次不經(jīng)意的相遇。它只有短短兩行:“我把那個詞寫到紙上,/但他在上面加了一撇。”蒼蠅成了無意識的創(chuàng)作者,由于作家與它不期然的相遇,故事(寫在紙上的詞)就呈現(xiàn)了新的樣貌(“在上面加了一撇”)。在《我們想念你》(We Miss You: A Study of Get-Well Letters from a Class of Fourth-Graders)中,她將四年級小學生的信化作原材料,編造了社會學研究者的理性視角來研讀這些信件,原來確定的變得似是而非了,陌生化的處理方式使故事呈現(xiàn)出難以定性的樣貌。在另外一些故事里,她把其他作家小說里的一些句子摘錄出來,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或是通過排版,將它與新增加的敘事并置起來,從而形成互為補充、互為解讀的關系;或是未著一字,只在順序上對其加以編排整理。這些故事之所以能夠成形并讓讀者眼前一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的“相遇論”和“情感輪”。相遇不僅指涉了與現(xiàn)世存在的人、物、景觀的相遇,同時也包含與已有的文學藝術作品、與它們的創(chuàng)作者在精神、品位、旨趣上的神交,對前人作品中的句子或段落的再創(chuàng)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戴維斯強調(diào)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開放的頭腦與心靈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感受力,提示觀者勿以固化的思維關照我們處身的世界,唯此,偶然的相遇才會激發(fā)出新鮮的情感體驗,開啟觀者的創(chuàng)作沖動?!皩懽鲝膩矶疾皇怯心康牡男袨??!膶W的發(fā)生充滿偶然性。它的發(fā)生是偶然的……是(作家對)偶發(fā)事物的反應,而這又產(chǎn)生于作家對此的情感必然。”盡管不是人人都認同這一觀點,戴維斯堅持好的作品源于強烈的情感,她本人只在被打動的時候才進行寫作。對她的大多數(shù)故事而言,情感不僅啟動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愿,情感還構成故事的核心。“相遇論”與“情感論”可謂是戴維斯創(chuàng)作的兩大支點。

當被邀請給年輕作家一些寫作意見時,戴維斯提到以下幾點:仔細觀察周邊世界,多寫多練;勤查詞典,辨析詞源;研讀自己崇拜的作家的作品,古今中外都要涉獵;還要掌握至少一門外語,學會在寫作之外享受生活。這些建議看似平淡無奇,卻是她身體力行的、經(jīng)過實踐驗證的、很有營養(yǎng)的見解。曾經(jīng)在很長的時間內(nèi),戴維斯的作品在圈內(nèi)叫好卻少人問津,她的讀者大多是作家和書評人,普通讀者很少接觸她的小說,作品也鮮少再版。隨著《莉迪亞·戴維斯故事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2009)的出版發(fā)行,特別是2013年獲得布克獎以來,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閱讀了戴維斯的作品,體會她清澈簡潔的語言和多變的敘述風格帶來的閱讀樂趣,被她行文的幽默機智和對人性的洞察所折服,并且像她一樣在大笑中思索人生。

參考文獻:

[1] William Skidelsky. Lydia Davis, “My style is a reaction to Proust's long sentences.” The Guardian July 31, 2010.

[2] Mary Stewart Atwell and Alison Espach. Little Plots of Real Life: A Conversation with Lydia Davis.May 24, 2009.

[3] Greg Gerke. The Rumpus Interview with Lydia Davis. August26,2010.

作 者:邵 凌,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在讀博士,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英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國現(xiàn)當代小說。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歡
極簡短篇小說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光映經(jīng)典
情感
極簡的背后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情感移植
這個極簡的壁鐘,連鐘面都省去了
對極簡的理解,日本美學與北歐設計風格有何不同?
尋找初戀(短篇小說)
法國:短篇小說ATM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