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亦登
潼關(guān),位于陜西省渭南市,秦、晉、豫三省交界處。與普通話相較,潼關(guān)方言趨向動詞的用法與其既有一致性,又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本文主要參考孫立新先生的《戶縣方言的趨向動詞》[1]及《關(guān)中方言的趨向動詞“進、入、出、上、下、過”》[2]等寫成。
其一,潼關(guān)方言常用的趨向動詞跟北京話相當。如單純趨向動詞“來、去、上、下、進/入、出、回、開、過、起、走”;復合趨向動詞“上來、下來、上去、下去、進來、進去、出來、出去、回來、回去、過來、過去、起來”。
其二,潼關(guān)方言的“進、入、出”也可以以如下的形式出現(xiàn)。
進:進貨|進料|進食|進香/上香|進軍/進兵|進人|進門|進嘴/入口|進地|進洞|進球|進賬|進城|進?。M出|出出進進/出來進去。
入:入倉/入庫|入賬|入夏|入學|入伏|入冬|入席|入院。
出:出榜|出兵|出差|出場|出城|出省|出院|出籠|出門|出口|出窖|出臺|出頭|出水|出血|出人才|出馬|出勞力|出手|出力|出入。
其三,潼關(guān)方言“上”用作一般動詞或趨向動詞、方位詞時讀作[?a?44],例如:上山|上公糧|上糞施肥|上頭|望上走。“上”用作方位詞且置于一般名詞之后時讀[?a?31],如:河邊上|桌子上|地上。
其四,潼關(guān)方言的“下”字用作趨向動詞時基本上都白讀[xa44],例如:上來下去|望往下走|尿不下|下雨|下命令|下鄉(xiāng)|下麺|下棋|下晌歇晌|豬下豬娃兒|狗下狗娃兒|雞下蛋|下課。甚至“下功夫、下結(jié)論、下定義、下一步”的“下”字也是白讀。
其五,潼關(guān)方言不說“走下飛機來”,通常說“從飛機上走下來”;不說“把他抬下飛機來”,通常說“把他從飛機上抬下來”;也不說“爬上山去咧”,通常說“爬到山上去咧”。
其六,潼關(guān)方言“不前去、不得前去”字面意思指無法到達前面,實際指不能到達理想境地。其中,“不得前去”限于作趨向動詞。例句如:他的日子過不前去|他把書念不前去|事情辦不前去|活做不前去|事干不前去|路難走得很,我不得前去|你為啥不得前去呢?
呂叔湘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3]從讀音和用法上把普通話“過”分為讀作本調(diào)去聲的動詞和趨向動詞“過1”以及變作輕聲的動態(tài)助詞“過2”。潼關(guān)除了“過1”和“過2”以外,還有一個變作陰平調(diào)的“過3”,下面對潼關(guān)方言三種語音形式的“過”字進行討論。
其一,潼關(guān)方言的“過1[kuo44]”。首先,潼關(guān)方言跟普通話用法一致,例句如:路上正過隊伍著呢|你今年回農(nóng)村過年不?|看病人的時間早都過咧|他病重得很,就是過了今兒,恐怕過不了明兒|我說不過他。
其次,參照《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3]245-246過1[趨]之1、2,潼關(guān)方言與普通話“過1[趨]”之間或是在詞形或是在語序、句式上存在一定差異。比較如下:
北京 從橋上走過。
潼關(guān) 從橋上走過去。
北京 我接過獎狀走下臺去。
潼關(guān) 我把獎狀接過來從臺子上走下去。
北京 他遞過一塊熱毛巾給我。
潼關(guān) 他給我遞過來一個熱手巾。
北京 他側(cè)過身子一聲都不吭。
潼關(guān) 他把身子側(cè)過去一聲都不吭。
北京 他一不留神使過了勁。
潼關(guān) 他一不留神把勁鼓得大咧。
北京 走過天安門廣場。
潼關(guān) 從天安門廣場走過。
北京 飛機飛過了秦嶺。
潼關(guān) 飛機棱秦嶺飛過。
北京 我游不過這條河。
潼關(guān) 這條河我鳧不過去。
北京 警察把一位盲人送過了十字路口。
潼關(guān) 警察把個盲人棱十字路口兒送過去咧。
再次,潼關(guān)方言“過1”的特殊意義是指目的地,如右例句中的“望過”又作“給過”:(問)他過來了沒?(答)他正望過走著呢。|他剛才正望過走呢,半路上記起一件事,卻(=渴;又)回去咧|咱倆今兒晌午在食堂吃飯,你先望過走,我一會兒就過來。潼關(guān)方言的“過1”既指目的地,又指動作行為者來往的路線、方向。例句如:你望過看,過來的那幾個人就沒有他|我望過一看,他真的來咧,我就趕快攆過去|我見他有急事呢,知道他一會兒要來呢,就一直望過看他過來咧沒。
最后,潼關(guān)方言單音節(jié)的“過1”也可以是“走過去”的意思,例句如:我還不想過著呢|你先過,我等一會兒再過|老人過完了娃娃再過。
其二,潼關(guān)方言的“過2”。一是跟普通話[助]1相比,潼關(guān)把“吃過飯再去”作“吃畢飯再去/吃了飯再去”;普通話“第一場已經(jīng)演過了|等我問過他再告訴你”,一般作“第一場都演完/畢了|等我把他問咧再給/跟你說”。二是跟普通話[助]2、3相比,潼關(guān)方言“過2”的特殊之處在于,所在句子常出現(xiàn)介賓詞組,例句如:這本小說我看過,那本小說我沒看過|我把他尋過多回|我在好多地方都去過,就是沒在上海去過(/沒去過上海)|(問)你在上海去過沒/你去過上海沒?(答)去過(/沒去過)|前年我在長城去過|他沒尋過我一回|我沒聽誰說過這個事|你問過他沒?|我沒問過|這個娃從來都沒鎮(zhèn)安定過|他當過班長|我學過俄語,還學過英語,學過日語|這本小說我只看過一半兒。
其三,潼關(guān)方言的“過3”。比如不變調(diào)的“過”字處于“打得過[44]?”的疑問句和“打不過[44]”的否定式里,變作陰平的“過”字處于“能打過[44-31]”的肯定式回答里。如右疑問句和否定式回答里的“過”字都讀作本調(diào)去聲,肯定式回答里的“過”字都變作陰平。例句如:(問)你超得過他?(答)我超不過他|我能超過[44-31]他。|(問)撂跤摔跤你撂得過他?(答)我撂不過他|我能撂過[44-31]他。|(問)你弟兄倆在一個班念書呢,你念得過你兄弟?(答)我能念過[44-31]他。比照《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3]245-246里的例句,普通話的“過”字讀作本調(diào)去聲,潼關(guān)方言的“過”字多數(shù)變作陰平。比較如下:
北京 這一次比過[51]他們了。
潼關(guān) 這一次把他的比過[44-31]咧/比回去咧。
北京 一臺機器抵得過[51]幾十個人。
潼關(guān) 一個機器能頂/能頂過[44-31]幾十個人。
北京 我說不過[51]他。
潼關(guān) 我說不過[44-31]他。
北京 你能說過[51]他。
潼關(guān) 你能說過[44-31]他。
潼關(guān)方言給字句里“來、去”可以處在“給”的前邊。例句如:你要是閑了,就來給我?guī)蛶滋烀Γ心阆眿D兒來給你媽賠不是賠情道歉|我想叫他來給我寫封信|小張,你去給你領(lǐng)導把包先提下來|我去給你要張表|你去你舅家把你外婆給咱接來。這些例句,在潼關(guān)人口語里并非是第一種說法,最地道的說法是:我想叫他在我這兒來給我寫封信|小張,你給你領(lǐng)導把包先提下來|咱村有戲呢,你到你舅家接你外婆去,你外婆最愛看戲咧。而最地道的說法是以“在/到”介引的句子,以“在/到”介引的句子或分句又以“來、去”煞尾。例句如:你過來,在我單位給我改文章來|你在北京給我買些書去。
潼關(guān)方言常見的動賓式詞語或詞組可以處在“V出N來呢”的句式里。從結(jié)構(gòu)特點看,“V出N來呢”一般處在因果復句中結(jié)果從句的位置;從語義特點看,“V出N來呢”是“應該或很可能會VN”的意思。例句如:他把死狗爛娃惹下咧,絕對要受出麻煩來呢|你把惡人打了一頓,遲早都要著出禍來呢著禍:招致禍殃|他貪污受賄的事情爛咧,我看這一回要坐出牢來呢。
潼關(guān)方言一般不說“去北京、去食堂、去上班、去工作”,但是可以說“走親戚、走舅家”;在單純趨向動詞出現(xiàn)的句子里,介詞“在”一般必須出現(xiàn)。
其一,潼關(guān)方言介詞“在”對單純趨向動詞“去、來”的管控。潼關(guān)方言把普通話的“我到北京去呀”作“我在北京去加”,把普通話的“你干什么去?”作“你做啥去加?”
其二,潼關(guān)方言介詞對“上、下”的管控?!吧稀⑾耓xa44]”兩個單純趨向動詞在關(guān)中方言里受到介詞“在、到”的管控作用沒有“去、來”那樣明顯。以動作行為的主體即施事者所處的位置為參照點,向著高的地方去或者類似的動作行為即為“上”,如動賓式:上山、上街、上墻、上房、上炕、上樹、上訪、上臉、上面子;向著低的地方去或者類似的動作行為即為“下”,如動賓式:下山、下河、下井、下水、下窖、下麺、下鍋、下墜、下油鍋。
其三,潼關(guān)方言介詞對單純趨向動詞“進、出”的管控。潼關(guān)方言“進、出”可充當“城、村、門、學校、單位、院子”等的謂語,但是通常情況下,口語里以介賓詞組充當“進、出”的狀語為主要的語法表達手段。例句如:從西邊門進/進西邊門|(諺語)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從城門洞子進/從城門洞子望進走|他從門里頭出來咧/他出門咧/他出咧門咧。
其四,潼關(guān)方言介詞對單純趨向動詞“走、過”的管控。潼關(guān)方言的“走”字在“走親戚”這個意義范疇里可以直接帶賓語,如“走誰家”問的是“走哪家親戚去”,“走女子家”指“去女兒家”,還有諸如“走舅家、走姐家、走娘家、走丈人家”。這個“走”字一般指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拿著禮物去親戚家。但是,潼關(guān)老派不說“走北京、走上海、走英國”,而說“在北京去咧、在上海去咧、在英國去咧”。
潼關(guān)方言可以說“棱(從)北京過鄭州、過武漢,到廣州”,但一般是說“棱北京走,棱鄭州、武漢過,到廣州”。老派口語一般沒有“過+處所”的格式。例句如:我棱他門上經(jīng)常過呢|咱不棱那邊過,就棱這邊過|你棱西安到北京,是棱太原過還是棱鄭州過呢?
其他語境里的“過”字可以不受介詞的管控,例詞如:過河、過橋、過年、過節(jié)、過事辦紅白大事、過手、過招、過活指居家過日子,特指夫妻相處。
潼關(guān)方言句末語氣詞“加”字表示將要進行時態(tài)兼表正在進行時態(tài),一般是某個動作行為已經(jīng)開始進行而尚未完成,有時候還表示為準備去做某事;“加”字用在趨向動詞“去”的后邊可以表示疑問或陳述。例句如:(問)你做啥加?(答)我北京去加/我在北京加/我到北京去加|我上去加/我上加/我在上頭加/我在上頭去加/我到上頭去加|我出去加/我出加/我在外頭加/我在外頭去加/我到外頭去加。
孫立新先生《關(guān)中方言略說》[4]討論了關(guān)中(包括西安、潼關(guān))方言“得”字用在疑問句且嵌在動詞謂語與結(jié)果補語之間是“能不能”的意思;當動詞是趨向動詞時,疑問句式可變作“得V”式。[5]這種以“得”字構(gòu)成的疑問句,其肯定式回答均為“能V”,否定式回答是“V1不V2/不得V”等;疑問式有“V得行”,否定式回答無“V不行”。舉例比較如表1?!澳堋弊衷谒_列的格式中,只出現(xiàn)在肯定式回答中。“得、能”兩個字在潼關(guān)方言里呈互補格局。
潼關(guān)方言口語里可以說“不能+V趨”,也可以以“不得+V趨”等形式來表示。潼關(guān)方言的復合趨向動詞“上來、下來、上去、下去”的否定形式在口語里可以作“上不來、下不來、上不去、下不去”。
表1 潼關(guān)方言“得V”式疑問句及其答句比較表
潼關(guān)方言與北京話“走開”語義相當?shù)脑~語是“走過[51 44-31]”;“走過”在祈使句里通常蘊含著祈使者對被祈使者不滿的語義。例句如:你緊趕走過?。阏€不走過呢,在這湊啥熱鬧?|你去叫他走過,這是個是非之地!
官話包括普通話和關(guān)中方言最常用且能產(chǎn)性最強的趨向動詞是“來、去”,潼關(guān)方言趨向動詞的變調(diào)可以從兩點來看:一是復合式趨向動詞后字“來、去”變作陰平調(diào),例如“上來、進去”。二是疑問式及否定式“V1得 V2|V1不 V2”里的 V2讀作本調(diào),“得 V1V2|不得V1V2”里V2變作陰平調(diào);肯定式里,單純趨向動詞讀本調(diào),復合趨向動詞變作陰平調(diào)。例如:下得去|不得下去|能下去|下不去|得來|能來|不得來|拿得起|不得起來。
潼關(guān)方言“走”字變作陰平調(diào)時,表示說話人告訴聽話人與自己共同趨向行為的祈使。例如(老王說)“老張,咱回走”,意即“老張,咱們倆一塊兒回去吧”。
其一,單純趨向動詞“上、下、進、出、回、過、起、開”可連帶“走”祈使聽說雙方共同的趨向行為,而“來、去”及復合趨向動詞不能連帶“走”?!吧?、下”等與“走”的結(jié)合,其語義特征分別為“上走=上去吧|下走=下去吧|進走=進去吧|出走=出去吧|回走=回去吧|過走=過去吧|開走=去開吧”。例句如:老李,走,上走|走,過走看戲走|咱都下走,趕快下走|走,出走,叵在這兒停咧|咱不敢再睡懶覺咧,咱起走|回走,回去遲咧領(lǐng)導不高興|哥,咱媽打電話叫咱倆回去呢,咱倆回走|車在那邊放著呢,咱倆過去開走。但是,不能說“咱倆下去走|叫他回去走|咱過去走”。
其二,“V+去+V(O)走”式及“V+走+V(O)走”也是潼關(guān)方言常見的格式。例句如:回去看電視走/回走看電視走|進去耍走/進走耍走|出去尿尿走/出走尿尿走|過去收拾他走/過走收拾他走|上走看戲走/上去看戲走|進走耍走/進去耍走|起走上班走。
其三,潼關(guān)方言還存在著省去趨向動詞而由“走”字煞尾的祈使句。例句如:走,在醫(yī)院體檢走|走,咱三個看熱鬧走|咱倆在街道買菜走|咱倆到縣城書店買書走。李芳桂劇作里有大量以“走”字煞尾表示共同動作行為趨向的例子:是呀,如今放心睡走。(《香蓮佩》)|走,好地方坐走。(《春秋配》)|回咱家里走。(《十王廟》)|(呂花瓣)走走走,先吃走?!▍巫託g)先到廚房吃白蒸饃走。(《紫霞宮》)
史秀菊《河津方言研究》[6]334-336討論了山西河津的“走3”。史教授認為“走3”兼表趨向和時態(tài)意義,這符合關(guān)中以至于晉南等處的實際。比較如下:
河津 咱倆走教室走3。——走1!
潼關(guān) 咱倆在教室走?!撸?/p>
河津 走1!走1我屋里打撲克走3?!?!/打走3!
潼關(guān) 走!在我屋打撲克走。——走!/打走!
河津(咱)把車開過走3。
潼關(guān)(咱)把車開過走。
河津 英英,走1,和街上吃飯走3!
潼關(guān) 英英,走,在街上吃飯走!
與北京“吧”字相比,潼關(guān)方言又常常用變作陰平調(diào)的“去”表示命令、請求、敦促、建議等意味;“去”在這樣的語境里是趨向動詞兼語氣詞。
其一,祈使句以“去”字煞尾,可表示命令、請求、敦促、建議等。例句如:
表命令:你好好兒想嘎子想想去|你的你們再研究一下去。
表請求:把我的忙幫一下去|我想叫你把這些錢給我去。
表敦促:你趕緊離開這個地方去|你趕緊把這碗飯吃了去。
表建議:咱咱們要不要把今年的救濟款給太要鎮(zhèn)去?
以“去”字煞尾是近代漢語語法的典型特征。我們從《金瓶梅》里可找到類似的例句,羅列如右:迎春,你再去請五娘去。(38回)|我在屋里正描鞋,你使小鸞來請我,我說且倘倘兒去。(72回;按:“倘”即“躺”)
如右例句選自《二刻拍案驚奇》,其中卷一的“去”字表命令,卷十的“去”字表請求,卷十三的“去”字表建議:快去與你住持師父商量去?。ň硪唬F(xiàn)在借票,我和你衙門里說去。(卷十)|正好提攜,而今賬目文卷俱已見在,追出銀兩也給予他去。(卷十三)
其二,潼關(guān)方言行為主體是說話人時常以“去”煞尾,這個“去”也變作陰平?!叭ァ痹谄胀ㄔ捓锿乔爸玫?,“去”的行為主體也可以包括說話人。比較如下:
北京 我這就去跟他說。
潼關(guān) 我鎮(zhèn)就跟他說去。
北京 我去給你把這件事辦一下。
潼關(guān) 我給你把這件事辦一下去。
北京 等我下班了回家去給你拿。
潼關(guān) 等我下班咧在屋給你拿去。
潼關(guān)方言“去”字煞尾句的來源最晚唐代就有,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再如元代關(guān)漢卿《竇娥冤》楔子竇天章云:“笑聲今日一徑的將女孩兒送來與婆婆,怎敢說做媳婦,只與婆婆早晚使用。小生目下就要上朝進取功名去,留下女孩兒在此,只望婆婆看覷則個。”
如右例句選自《二刻拍案驚奇》:你且消停在此,等我與夫人說去。|我父見我死無聊,老人悲哀過甚,與青箱丫頭相繼淪亡。今在冥府訴準,許自來索命,十年之怨恨,方得申報,我而今與他冥府對證去。(卷十一)|要尋劉家兒子,與他說去。(卷十三)
從李芳桂劇作里也找到如右以“去”字煞尾的例句:不用說,明日先看活佛去。(《白玉鈿》)|好娃呢,你饑了吃去,你乏了睡去,莫再要淘氣我。(《香蓮佩》)|好先生,好先生,待我親自到廚房說去,先與先生整席。(《玉燕釵》)
其三,潼關(guān)單音節(jié)趨向動詞“去”及以“去”為后字的雙音節(jié)趨向動詞在不連帶賓語的情況下也可以構(gòu)成“去……去”的格局。如“去+V去”的例子“去看去|去吃去|去問去|去寫去|去尋去|去買去”等,實際上最常說的分別還是“看去|吃去|說去|寫去|尋去|買去”等。再如高培支先生《奪錦樓》第四回例句“快去看去,我實在不想看它?!绷碛小?去+V去”的例子“回去看去|進去尋去|出去吃去|下去洗去”,這是無其他變體的句子。
其四,若在祈使句末尾用到了趨向動詞“去”,那么,潼關(guān)方言常見的情形是不出現(xiàn)趨向動詞“去”和助詞“去”連用的情況,由趨向動詞“去”兼表助詞“去”的語義。例句如:你先上去,我一會兒再上去|你還是回北京去,叵在這兒停咧|局長,叫我下鄉(xiāng)去。
其五,潼關(guān)方言變作陰平的“去”處于假設復句第一分句末尾常用于交替的假設,有左右為難、猶豫不決的意思;這種復句類型是從正反兩方面來表達的,常形成“假設(正)+假設(反)”的并列格局,其“去”字的語法地位正好是普通話的“吧”。例句如:給你去,給你我就沒有咧;不給你去,你硬要呢|大家選我當村長,當去,能力有限;不當去,不好推辭/當嚒,沒能力;不當嚒,大家都選我呢|我想給你幫忙去,你懶得很;給你不幫忙去,看你可憐得很|會開咧一半,覺得沒意思,走去,領(lǐng)導在會場門口坐著呢;不走去,難受得。
其六,北京話其他語境用到“吧”字的,潼關(guān)不太用“吧”字。比較如下:
北京 快告訴我他上哪兒去了吧。
潼關(guān) 快給我說他在啞搭去咧。
北京 這座房子是新蓋的吧?
潼關(guān) 這個房是剛蓋的吧?
北京 就拿我們單位來說吧,原來沒有一個大學生。
潼關(guān) 就拿我單位來說,原先沒一個大學生。
其一,“上、下”兩字的同義用法。
潼關(guān)方言“上、下”兩字作趨向補語時是同義的,即“V上=V下”“V上咧=V下咧”。例如:跟上/跟下|尋上/尋下等。句式中的動詞一般是單音節(jié)的,如:跟、送、抬、隨、泡、沖、倒、養(yǎng)、關(guān)、寫、畫、買、定、說、走、住、記、搬、出、掛、綰、抱、放、擱、拿、拉、裝、丟、留、立、掬、捏、攥、掙、搭、鎖、扣、看、摟、提、坐、停、睡、躺、舀、撒、來、去、辦、干、做、造、安、墊、念、答、黑、熱、開、擺、找、雇、叫、歇、殺、賣、逛、臥、登、帶、關(guān)、閉、拎、引、插、跟、光、換、釘、包、備、存、晾、生、空、捎、灌、吸、娶、嫁、捼、渥、捂、壓、要,等。這個語境里復合動詞出現(xiàn)很少,常用的有“提溜、圪蹴蹲、背綁、支應”等。單純動詞“V上≠V下”主要限于手臂的動作行為較高的(“掛”字例外),如“舉、掮、拤、揹[pei44]、攙、乍”等?!吧希?下)”表示“上、下”兩字在這些例句中互換后語義不變,例句如:來上(/下)半年|干上(/下)一天|把禮送上(/下)|茶泡上(/下)咧|沒說上(/下)幾句話|沒諞聊上(/下)幾回|豆芽菜生上(/下)咧|來上(/下)三百人也不夠|存上(/下)糧食了就不愁吃咧|做上(/下)兩天歇上(/下)三天,像個做活的樣子嗎?
其二,潼關(guān)方言的“下”還有“夠,足夠”的意思。例句如:我出去打工掙下10萬塊錢再回來蓋房|他說出門三天就回來咧,沒出去下三天就回來咧|我叫他送上10包書過來,他就沒送下10包書|你把你應拿的先拿上/下,叵多拿,也叵少拿;若還想要,回頭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