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并圖片提供/呂若琦
每天早上,在浙江溫嶺市新河中學體育館前的廣場上,眾多晨練者中,一位老人格外引人注目。老人說話中氣十足,聲若洪鐘,步履穩(wěn)健,精神矍鑠。他就是百歲壽星應華民。大家被老人的精神氣吸引,也產生好奇:這位老人的長壽之道到底是怎么修煉出來的?
應華民1917年9月出生,祖籍溫嶺市濱海鎮(zhèn)。因家境貧寒,他10歲就開始幫人放鴨,后來做過長工,1949年5月到授智中學(今新河中學)當校工。校工職責是做學校的勤雜事務,可應華民閑不住,順便把教師寢室的倒痰盂、打開水、疊被、挑水等,都作為分內事一手包攬下來。因他工作勤懇,到退休年齡時,學校仍把他留下來,直至1993年76歲他才辦了退休手續(xù)。
應華民退休后,與老伴兒住在女兒家。他生活很有規(guī)律,胃口好,每天要吃5頓飯,但是每頓飯吃得都不多,屬于少食多餐。這5頓飯這樣安排: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喝點麥乳精或牛奶之類的飲料,或者吃點兒蛋糕,吃完東西后,出門到新河中學的操場轉幾圈。溜達結束,大約到7點,回家吃早飯,早飯以面條、饅頭為主,就一點兒小菜。吃完早飯后,他再次去外面散步。在室外散步時,他往往還要跺腳幾分鐘。12點回來吃午飯,他喜歡吃米飯,有時吃點年糕等黏食,副食有葷有素。午飯后一個小時,上床睡午覺休息半個多小時。下午3點還要來點兒點心、水果。6點左右吃晚飯。老人不吸煙,但中、晚兩餐喜歡喝點兒小酒,大多是黃酒或低度白酒。菜肴講究葷素搭配,以素為主。最愛吃黃豆燉豬腳,因為豬腳脂肪含量不高,且富有膠原蛋白,而黃豆有健腦和預防血管硬化等功效。素菜以綠葉菜為主,像菠菜、韭菜、莧菜梗和菜蒂頭,他經常吃,特別是菜蒂頭滾豆腐,他百吃不厭。因生活起居的時間與晚輩不同,應華民和老伴兒堅持自己開伙,以免打擾兒女們的生活。
8年前,老伴兒去世,此時應華民已經90多歲。女兒勸他不要獨自燒飯,但他認為自己身板硬朗,自己的生活應該自己料理,做飯從不讓別人動手。他的理由是:自己做的飯菜最適合自己的口味,既軟爛還要保證營養(yǎng)。他用電飯煲給自己做米飯,素菜和湯也都自己燒,只有魚、肉是孩子們給他做?,F在百歲高齡的他,洗衣服、收拾屋子等家務都不讓女兒插手。
老人干累了或玩累了,就回家,家里的電視經常開著,看電視也是老人的一大樂趣。
每當別人向應華民討教長壽之道時,他回答只有簡單三句話:“動手、跺腳、心靜者多長壽?!睉A民認為,手動能生陽,陽氣旺盛則氣血流暢;跺腳能夠導濁氣下行,腳上有很多穴位,跺腳把那些郁悶的氣都統統消掉了;而心靜則身安,身安則體健,心安體健則百病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