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祀典,最隆重者,莫過于天地之祭;而在天地之祭的諸種祀儀中,最典型、最莊重者又莫過于封禪,“封禪”??胺Q為中國古代民族或國家的最高祭典。古代帝王的封禪儀式,皆在泰山。
何謂封禪?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云:“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日封。此泰山下小山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p>
通俗地理解,封禪即是人間帝王與天、地通話的一種神圣儀式。在泰山上筑土成壇,燔柴(燒柴禾)于壇頂,以祭天,此稱“封”。在泰山下面的小山(梁父)上選擇一塊地方(稱為折)瘞埋祭品,叫做禪。兩方面合而稱為“封禪”。
中華先民心中最高的主宰神是“天”,其次是“地”。即所謂“皇天后土”?!渡袝ご笥碇儭罚骸盎侍炀烀儆兴暮?,為天下君?!被侍焓侵粮邿o上的君主,主宰著人間萬民萬物,君權是皇天授予的。因此,“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上報天,下報地,以“報群神之功”。
用今天的話說,封禪就是宣示天地認可帝王執(zhí)政合法性的儀式。拿到了以上天的名義頒發(fā)給自己的“營業(yè)執(zhí)照”,便可以此來馴服競爭對手和心存疑慮的百姓。
據記載,自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戰(zhàn)國,計有72位帝王在泰山進行過封禪活動。傳說中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項、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都曾經前往泰山封禪。沿至秦漢,封禪遂成為帝王的曠世大典。至唐宋時代,封禪儀禮臻于完備。
正因為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天下大亂之后重趨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向上蒼報告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yè),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所以,每一次封禪儀式都是舉國關注,格外隆重。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綿亙于泰安、濟南、萊蕪三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岱岳”,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因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五岳為群山之尊,泰山為五岳之首。古人形容其“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但論高、論大,泰山在五岳之中只能排到第三位。那么,如此隆重的封禪祭儀,為何獨獨選中泰山?
其實,古之先賢選中泰山,并不在于其實際高度,泰山在人們心目中,占有眾山的至高、至大、至重、至尊的地位,其精神高度已無與倫比。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只有到“文化”那里尋找答案——我們不要忘了,泰山地處儒家思想發(fā)源地——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東臨大海,西靠黃河。
孟子有云:“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边@樣的“特殊話語權”,是其他眾山望塵莫及的。
“封禪”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管子》中的《封禪篇》。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于天?!段褰浲x》寫得更為明白:“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p>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梁父”不是一位姓梁的父親,而是一座小山的名字,坐落于新泰境內的徂徠山東。因為與泰山常連在一起提,所以月亮跟著太陽走,沾光了,也一起出名了。秦始皇第一次“封禪”時,就封泰山而禪梁父。
泰山祭祀起源于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尚書·舜典》載,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后來封禪的雛形?!妒酚洝し舛U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最早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分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陵絕頂,一覽眾山小?!倍鸥Φ倪@首《望岳》詩,可謂贊譽泰山“五岳獨尊”的千古絕唱。
對于歷代帝王將相而言,走向泰山,也正是走向功德圓滿的重要標志。他們之中,誰不想成為“會當陵絕頂,一覽眾山小”中的那一位佼佼者?
正因為是以“封禪”作為主體禮儀的思想體系的地理支點,泰山,在每一位君王心里,無疑都是一個至高無上的道德地標。
封禪被看作莊嚴至上的政治儀式。故而,泰山的神性,在歷朝歷代也有著深刻的文化印痕?!痘茨献印ふf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說法,東漢文豪高誘解釋稱,泰山是“王者所封禪處”,所以“不令兇亂小人得上其上也”。
封禪的目的是“答厚德,告成功”,也就是去報答上天深厚的恩德,告訴上天自己治理天下的成功。對于歷代君王而言,封禪是一種得到上天認可,也希望百姓認可的標志。古代宗法禮儀程序里,一般帝王是沒有資格封禪的,一定要受命于天,奄有四海,致天下太平者才可前往泰山封禪。也就是說,沒有治理功績的人是不配去面天的。
相傳遠古時期,黃帝曾登過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除卻秦漢以前72代君王例行到泰山封禪以外,之后的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都曾爭先恐后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期望借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禮記正義》說得在理:“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祭地,瘞者,祭月也?!痹瓉恚舛U的種種目的與象征,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xié)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系,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tǒng)一。
章夫
擅長報告文學和人文地理寫作,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首屆四川省十佳新聞工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