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美霞
【摘 要】本文在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結合教材知識點滲透德育、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滲透德育、培養(yǎng)中職生使用計算機的道德良知、開展科學發(fā)展觀教育、培養(yǎng)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等五方面探討中職計算機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關鍵詞】德育 滲透 計算機專業(yè) 科學發(fā)展觀 集體主義精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7B-0020-02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師的責任是教會學生做人,學生的責任在于學習人生之道?!闭f的就是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做人”。學會做人的道理,是德育的任務。大多數中職學生處于青春期,是形成健全人格、良好社會道德與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把德育作為教學活動的重任,對學生開展德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社會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質,為其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基礎。中職計算機課程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課程,在專業(yè)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中職計算機專業(yè)課中如何開展德育是教師面臨的重要任務,本文以中職計算機專業(yè)課程為例,論述德育的實踐方式。
一、結合教材知識點,滲透德育
在中職教材中蘊含著潛在的積極德育因素,教師應該善于開發(fā)這些因素,對學生開展德育,將道德風尚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與學科知識密切結合。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介紹的計算機發(fā)展史,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與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教育。首先,讓學生了解我國計算機的發(fā)展現(xiàn)狀,增強愛國主義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我國研制的“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處在世界領先發(fā)展水平;我國在 CPU 制造方面也有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龍芯”系列芯片,以低功效和低成本的技術顯著于世;在文字處理軟件研發(fā)方面,北京金山公司的 WPS 是中國人自主研發(fā)的、適合中國人使用特征的優(yōu)秀文字處理軟件;重點講述國內計算機軟件開發(fā)的杰出人物王江民等。通過這些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勵學生從小努力學習,為國家、為民族爭光。其次,教師也要讓學生明白中國計算機事業(yè)發(fā)展的不足、與發(fā)達國家存在的差距,從而提高學生的危機意識,激發(fā)其愛國主義情懷。
教師在布置計算機操作任務的時候,應該選取與時事密切相關的主題,并要求學生在作品中添加評論。如在運用計算機技術制作網頁、電子板報、動漫作品的時候,可以以“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歌頌祖國”“美麗的家鄉(xiāng)”為主題,這樣既能讓學生熟悉技術操作,又能讓學生在搜集、查找與整理資源和制作作品的過程中深入了解與感悟很多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培養(yǎng)其計算機素養(yǎng)和德育意識。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滲透德育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良好的習慣是在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形成的,也可以依靠意識有目的地培養(yǎng)。這一切給予了廣大教師啟示,在教學中可以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情境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達到德育的目的。
首先,在計算機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由于計算機課程是各個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機房維護與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精密的高新科技設備容易被損壞,學生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因為好奇心或者操作不當、無意識或者有意識地“亂點鼠標”“惡搞鍵盤”“刪除文件取樂”“隨意拷貝”等都會導致計算機設備被損壞。教師面對這些不良現(xiàn)象時,應該保持一種公正和客觀的態(tài)度,采用榜樣示范或者說理誘導的方法,在“情”與“理”之中開展信息道德教育;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強調計算機操作程序的規(guī)范化,如教會學生正確的關機步驟、分類存儲文件、及時保存信息數據、注意環(huán)境的清潔、保持計算機機房的安靜,等等。
其次,教師可以在計算機機房里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如在機房里張貼警示的句子:“隨便抄襲他人的勞動成果是非法或者可恥的”“刪除他人的作品是非常不道德的”。通過警示語,用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凈化心靈。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把遵守機房的操作規(guī)則和愛護機器設備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團結合作與互幫互學去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記錄小組或者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并恰當設計“小競賽”活動,讓學生互相比賽,列出比賽結果,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學生作業(yè),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教師點評。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培育學生的競爭意識、自覺性、團結互助等良好道德品質。
三、培養(yǎng)中職生使用計算機的道德良知
在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良知是開展德育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機技術操作道德。
1.在講述“計算機病毒”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講授蠕蟲病毒、C 病毒等知識,讓學生明白當計算機病毒蔓延或者爆發(fā)的時候,對人類社會有著很強的危害性。計算機病毒的傳播與出現(xiàn),對經濟發(fā)展與人類社會穩(wěn)定都有著巨大的影響,無論這些行為的初衷如何,都是一種不可饒恕的行為。設計與傳播病毒的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道德良心的譴責。
2.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機軟件使用意識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讓學生理解計算機軟件的重要性。計算機軟件的開發(fā)與運轉是一項人力、財力、物力、體力的融合體,理所應當被保護。盜取軟件、非法復制、刻錄是一項輕而易舉的事情,根據我國的《計算機保護條例》規(guī)定,未經過軟件著作人同意,任何復制軟件的行為都是一種侵權行為。作為侵權者,應該根據法律有關規(guī)定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與民事責任。為此,教師應該增強中職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與軟件保護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guī)范。當今社會,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網上收發(fā)郵件、聊天、看信息都成為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但網絡對學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計算機教學活動能教會學生使用計算機,豐富科學文化生活,增加教學活動的娛樂性,為學生提供與外界信息接觸的機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眼界,對學生成長是非常有益處的。然而,在網絡上也流行著許多不良信息,如盲目、色情、偏激、暴力、功利、愚昧、反動等相關內容,能讓心理不成熟的學生走上人生歧途、陷入自毀前程的人生悲慘境地。中職學生很多來自家庭收入不高的弱勢家庭,大多數中職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如自卑感強烈、不合群等特點,有著“我不想做”“我不愿意做”“我做不好”的自卑心理,通常覺得人生前途毫無希望。再加上一些學生整日上網成癮,沉迷于網絡游戲、暴力、色情和快餐文學等不良信息,從而迷失自我。為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辨別網絡信息,積極吸收先進網絡文化幫助自己健康成長。在日常計算機操作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達到德育的目的。
因此,中職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環(huán)境,積極推進德育工作。平日在引導與培養(yǎng)學生良好上網習慣的時候,應避免不良信息對學生的侵擾;在教學計算機信息課程的時候,教師應該積極組織學生正當的上網活動,教會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學校可以建立相關的計算機教師值班制度,監(jiān)督學生合理的上網行為,引導學生自覺維護網絡安全,善于運用網絡資源開展學習活動,增強自我安全防范的思想意識;教會學生以誠信原則交朋友,不隨便見網友與約網友,不沉迷于網絡世界,有計劃、有紀律、有組織地進行學習活動;在使用網絡資源的時候,應該樹立學生“四自”和“六觀”,“四自”就是自信、自尊、自立、自愛,“六觀”就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榮譽觀、道德觀。
四、開展科學發(fā)展觀教育
計算機課程知識點中,蘊含著科學發(fā)展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與觀點。科學發(fā)展觀認為世界是變化發(fā)展的,發(fā)展又是互相聯(lián)系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明白計算機知識與社會的關系,讓學生以廣闊的視野學習計算機知識,采用科學發(fā)展觀分析計算機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利與弊,增強計算機為人類社會服務的責任意識。如計算機的一些功能需要通過軟件來發(fā)揮,也需要硬件來實施。在適當的條件下,軟件與硬件能夠互相轉化。通過這些教學步驟,讓學生在學習計算機知識的時候,能從計算機科學角度潛移默化地理解世界是在不斷發(fā)展與變化的,這些變化又存在一種互相聯(lián)系的關系,是互相轉化又互相影響的,正確地認識計算機中蘊含的科學發(fā)展觀道理。反之,學生又在科學發(fā)展觀思想的指導下,解決計算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與認知活動。通過這些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學科學習質量,增強計算機方面的認知能力。
五、培養(yǎng)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
中職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教學培養(yǎng)學生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如以某一項教學任務把學生組織起來,通過合作學習方式來完成教學目標。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在講述完一段教學內容之后,可以讓學生完成具有某種難度的任務。這個任務可以是搜集計算機應用與計算機發(fā)展方面的資料、歸納某一計算機操作軟件的具體使用方法或者編排班級電子小報,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交流合作,解決學習時遇到的難題。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會與人合作、組織與協(xié)調一切力量來完成任務,學會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同時,學生也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形成了集體主義精神。
【參考文獻】
[1]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陳洪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網絡道德教育[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7(18)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