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一起等地鐵,我講起了最近正在做有關(guān)少兒編程的選題,正說著,抬起頭一眼就看到了墻上某知名少兒編程培訓機構(gòu)大大的廣告牌。幾天采訪下來,我已經(jīng)對這個行業(yè)眼下的火爆場面了然于心,但直到那一刻才突然意識到:原來少兒編程已經(jīng)這么火了。
“未來不懂編程的孩子,就像現(xiàn)在不懂英語的大人一樣令人焦慮”“未來是人工智能時代,掌握編程才能不被機器搶飯碗”——這兩年,諸如此類的論調(diào)不斷折磨著焦慮的家長們,各式各樣線上線下的編程班也越來越熱。
教育永遠不缺市場。面對應試教育帶來的巨大的升學壓力,奧數(shù)、英語一直是“K-12”教育市場上家長們一致的選擇。而有趣的是,少兒編程及這兩年迅速升溫的STEM(即科學、技術(shù)、工程、數(shù)學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的縮寫)教育,無形地將家長們劃分成了兩個“極端”:反對的家長嗤之以鼻,認為讓小學生學編程簡直是拔苗助長,是培訓機構(gòu)利用家長的焦慮制造出來的噱頭;而另一邊,那些已經(jīng)開始給孩子進行編程啟蒙的中產(chǎn)精英家長們,面對周遭的不解、質(zhì)疑,甚至沒有太多興趣解釋說明——他們和他們的孩子往往都已經(jīng)足夠優(yōu)秀,也足夠超前。通過學編程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是他們真實的想法。他們也真的沒有旁人想象的那么功利、那么焦慮。
“編程從娃娃抓起”真的有必要嗎?我覺得,這取決于你究竟將其視為一種技能,還是一種思維方法。從小學編程,并不意味著以后就一定要去當“碼農(nóng)”,或一定能像比爾·蓋茨、扎克伯格那樣成功;在啟蒙階段學到的編程知識,顯然也無法抵御未來來自人工智能的“威脅”。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孩子逐漸學會如何理解問題、拆解問題,組織和完善自己的想法,找出解決路徑,這種思考的能力遠比學會敲幾行代碼更可貴。
曾有一條微博說:“人人都應該了解一點編程知識——這是對的。不學編程,未來將無法立足——這是販賣焦慮?!蔽疑钜詾槿?。對于思維的培養(yǎng)本身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大可以抱一個更開放更放松的心態(tài)。沒興趣自然不必勉強,若有興趣,讓孩子試試也無妨,說不定就開啟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寒山士:各方要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法治社會,無論企業(yè)與政府都應依法辦事。企業(yè)該繳的稅費,一分也不能少。而該如何確定合理的稅費,政府也應采取社會聽證的方式,審慎進行決策。
《一半是江湖,一半是兒女》
“燃燒之后,仍有東西能殘留下來,就是那至白的灰燼。”電影中,巧巧的感悟也許就是賈樟柯心中無法摧毀的江湖情義。(曾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