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
一、留心觀察,思考生活
“生活是作文之本”,豐富多彩的生活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做學生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的引路人。不僅要讓學生觀察周圍的人、周圍的景,而且要觀察周圍的事。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鼓勵學生養(yǎng)成自覺觀察的好習慣,并隨時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來;還要讓他們學會思考生活,留心發(fā)生在身邊的事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人、事、物可以忽略不計,哪些細節(jié)是可以發(fā)掘出深層涵義。
二、加強閱讀,廣泛涉獵
選入課本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提煉篩選的精華。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憑借。然而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形成熟練的寫作技能是不容易的。因此教讀每一篇文章,我都認真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朗讀方式,賞析經典語句的妙處,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比如我在講授臺灣作家王鼎鈞的《那樹》一課時,重點選取了三個句子作為學生語言歷練、情感體驗的切入點:①“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雹凇艾F在,日月光華,周道如砥,已無人知道有過這么一棵樹,更沒有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雹邸芭c樹為鄰的老太太偏說她聽見老樹嘆氣”。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我把句①改為“電鋸從樹的樹根部鋸下去,鋸斷,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鋸末,那樹僅僅在倒地時發(fā)出咚的一聲”,讓學生通過比較的方法,明確了“咬”、“ 嚼” “白森森”“ 呻吟”,這幾個詞語是從動作、色彩、聲音的角度對人類無情伐樹情景的生動描繪,也是作者對老樹的同情、對人類無情憤恨情感的形象表達。在此基礎上,我又通過給第②句話“悶死”前面加修飾詞的的方法(如活活的、慢慢的),讓學生訓練了情感的表達方法。最后引導思考第③句中老樹可能在嘆氣什么?以上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既學習了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感悟、想象能力,也獲得了一定量的語言儲備。
三、參與活動、豐富經歷
1.組織辯論會、故事會、演講會。 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也是對學生語言表達、生活閱歷的直接檢驗?;顒訒r可先小組內進行,再從中選出幾組到班上交流,教師適時加以引導,活動結束后再讓學生寫感受。通過活動也能夠反作用于閱讀積累,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2.練筆 練筆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除課堂寫作外,還必須抓好課外練筆,提倡寫隨筆作文,形式可自由一些,讓學生寫自己的話,寫實在的話,想寫什么寫什么。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規(guī)定每人每周的最低寫作量,便于督促檢查;同時注重鼓勵和評價,增強學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之能夠在長期的堅持中提高寫作水平
3.組織校外活動。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我有意將學生的視線從校內引向校外,引導學生不斷走出校門,去尋找寫作的“活水”。如利用雙休日結合學校團委組織的野外活動,帶領學生走上田間地頭,參觀工廠車間,走進旅游景點……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真正走進生活、走進社會,擴大寫作范圍,豐富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