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我們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錯覺,以為尊嚴是別人給的,因為別人尊重我,我才有尊嚴。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真實的情況是,因為自己有尊嚴,別人才會尊重我。
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想法,是因為一部叫《先生》的專題片,該片有一集講的是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1948 年,解放軍占領(lǐng)張家口,即將進入北京。梅校長選擇離去,他到了美國,負責管理清華大學的庚款獎學金。美國人曾經(jīng)返還部分庚子賠款作為獎學金,幫助成立清華大學,并資助清華大學的優(yōu)秀學生到美國留學。據(jù)專題片介紹,梅校長是出了名的“老摳”,最有說服力的一點,就是他給自己定的薪水是月薪300元。當局覺得過意不去,要求梅校長將其提升到月薪1200元,但是遭到梅先生的拒絕:“我自己定下的規(guī)矩,怎么能自己改動呢?”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梅先生的清廉,還有他的慎獨精神。手中握著這樣大一筆資金,隨便手松一點,就可以讓自己過得舒服一些,而且政府也開了口,何必如此自苦?但梅先生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他仍然嚴苛地對待自己,實際上,正是因為他讓自己活得非常有尊嚴,才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尊重。
一個人的尊嚴,不是別人的恩賜,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是道德自律的自動生成物。像梅校長這樣有慎獨精神的人,尊嚴感也就隨之產(chǎn)生。而且我還想強調(diào)的一點是,不是我有錢或者有權(quán)勢,我就活得有尊嚴。尊嚴來自一個人的道德自律,和你的財富與權(quán)勢沒有直接關(guān)系。但是,一個有錢有權(quán)勢的人,為什么大家都會來奉承他,他不是很有尊嚴嗎?我想說的是,那不是尊嚴,那只是一種威壓。這種威壓隨金錢和權(quán)勢的累積而不斷強化,也會隨金錢和權(quán)勢的消減而消減。當我們抱怨世態(tài)炎涼的時候,其實只是在抱怨我們喪失了金錢和權(quán)勢的威壓,所以大家不尊重我們了。如果我是一個靠道德自律贏得自身尊嚴的人,我就不會抱怨世態(tài)炎涼。 因為這種尊嚴一旦形成,就永遠不會喪失。梅校長臨終的時候,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有相當社會地位的知名人士,居然沒有什么積蓄。我想,大家絕不會說:“梅校長真是窮困潦倒??!”大家只會說:“這是一個多么有尊嚴的人啊!”
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對尊嚴的理解過于世俗化、物質(zhì)化,以致將一個人的尊嚴等同于金錢和權(quán)力。當一個人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和權(quán)力時,我們就覺得這個人活得有尊嚴,反之則沒有尊嚴。這樣看待尊嚴,是褻瀆了尊嚴。尊嚴不是靠外在的金錢和權(quán)力累積起來的,尊嚴只能來自一個人的道德自律,來自慎獨精神。
當我們明白了尊嚴不是金錢和權(quán)勢的附屬品,尊嚴只能是道德自律的衍化物時,我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 即使我不名一文, 即使我毫無權(quán)勢, 我也是有尊嚴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理解,為什么孔子贊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了。他雖然窮困潦倒,但依然是一個有尊嚴的人。一個人一旦活得有尊嚴感,那即使甕牖繩樞、瓦灶繩床,也可以怡然自樂,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一樣贏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靠金錢和權(quán)勢來換取他人對自己的尊重,這種尊重一定不會持久。真正保險的,是給自己一種靠道德自律贏得的尊嚴。一旦這種尊嚴感樹立起來,無論走到哪里,你都會受到他人的尊敬。
點 評
構(gòu)思新巧是本文成功的關(guān)鍵。首先,本文題目所傳遞出來的觀點就令人耳目一新。其次,作者用了“樹靶子”的開篇技巧,針對“尊嚴是別人給的”的錯誤認識提出“尊嚴是自己給的”的觀點,從而照應(yīng)了文題。繼而以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事例去詮釋這一觀點。盡管作者沒有列舉更多的事例,但正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作者將這一個例子深入解讀,避免了大多數(shù)人寫作議論文大量用例卻又常常流于蜻蜓點水般泛泛而談的通病,深入挖掘而讓讀者內(nèi)心產(chǎn)生震撼,從而收到了以少勝多的絕佳效果。如此行文,不落窠臼,新人耳目,值得借鑒。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