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兆敏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8-0028-01
最近一段時間,學習了一些文章,了解了一些關于微課的設計思路。個人認為,文章各有所長,值得借鑒。但是,結合我的工作實際情況,考慮到所處環(huán)境條件和個人的理論和操作基礎,我認為我的微課設計思路不應該是盲目追求理論、追求高大上,而應該是腳踏實地、從頭學習,從課本出發(f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在課堂上仔細觀察并發(fā)現孩子們的理解難點,再結合個人20年的工作經驗,去設計并制作,真正能夠服務于教學,幫到孩子們學習的微課內容。
比如前一階段,我?guī)ьI孩子們提前學習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課本,我們學到勾股定理那一章,選用的習題參考資料中,安排了一節(jié)圖形的折疊與展開與勾股定理的聯(lián)系題目,孩子們很有興趣。但是,我們的教學條件非常有限,不能在課堂上為孩子們充分展示圖形的折疊與展開過程,這就造成了一部分孩子在課上不能完全理解圖形折疊的過程,或者圖形展開的過程,進而也就造成了孩子們對題目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卻不盡興。由此,我決定設計并制作系列微課?,F已制作完成的是《圓柱體的展開問題》。為了錄制這節(jié)微課,我先以課本上的習題作為例題,制作課件。這個過程中,我查閱了手中積累的關于圓柱體展開的題目,把這些題匯總到我腦海里,提煉出圓柱體展開問題的共同點,無形中,這就促進了我的知識總結與理論提升。做課件我通常使用的是ppt,但是,曾經因為忙碌,會三五個月都不去做課件,ppt的制作技巧就會快速地變生疏,而現在,因為設計了微課,我就會主動自覺的及時配做課件,常做常新,ppt的制作技巧我又慢慢地熟練起來,這也算是促進了我的多媒體教學能力吧。我正在嘗試把這節(jié)微課上傳到樂教樂學平臺上,方便班內的孩子們在閑暇時間反復觀看,實實在在地幫到孩子們對圓柱體展開問題的學習。
現在我們已經停下了八年級下冊新課的學習,而回到八年級上冊課本的全面復習中。在前天的復習題目中,有一道題目考查的是三角形中已知兩邊長,求最長邊取值范圍的內容。我就想到,這可以成為一節(jié)微課,主題就叫做《三角形三邊關系的小應用》。我可以把三角形三邊關系最常見的考查題型匯總在一起,比如已知兩邊求第三邊的取值范圍,已知兩邊求三角形周長的取值范圍,再比如已知兩邊求最長邊的取值范圍。我把這些互相關聯(lián)又各不相同的題型總結在一起,用一節(jié)微課呈現出來,就可以幫到孩子們舉一反三、題型對比、加深理解、鞏固掌握了。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會促進到我個人的知識匯總、知識遷移、課件制作、語言組織、語言概括、語言表達等多方面的教師專業(yè)技能的提升。
通過這次運用微課嘗試教學,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1)學生喜歡生動的課堂教學。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是得不到學生的喜愛的,就像我們每天都吃同樣的菜,即使是山珍海味也有吃厭煩的一天。教學工作如菜,面對的對象都是人,效果當然也一樣。我們長時間沒有改變教學風格的老師可要注意了,小小的改變會引起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2)課正如學生所說,可以反復觀看、學習,而老師的講解永遠不會超過3遍。這是我們當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所不能超過的,放眼全國,把同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在一節(jié)課上對同一個學生講解超過3次的老師不會多。
(3)微課可以實現因材施教。我們都認為個體是存在差異性的,教學應該因材施教,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又有幾人?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總是只有一個,但學生永遠不止一人,這又從何談起因材施教?微課是解決它的目前最佳方案。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有學生沒有觀看我發(fā)的第二個微課,因為他已經會了。有的人學習了一次,有的人學習了2次,還有的人一直在學習,學了練習,不會練習又回頭學習。這就是微課。
微課的好,就在于它可以隨時隨地,不限次數地反復幫助需要的人群。而我,最想幫助的就是我所面對的孩子們,所以我的微課設計,一定是圍繞孩子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而進行的。我的設計沒有高大上的理論,我的設計只有一切為了孩子的實踐。今天我還是個初學者,但是我想,堅持下去,再加上身邊人的幫助,以及網絡各種資源的合理使用,微課的設計與制作,一定能夠幫助我個人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不斷成長,更可以幫助我深愛著的孩子們不斷進步,為此我將不懈努力!
隨著我校教學改革的深入,"微制作課"被提上日程而且予以高度重視。為了實現翻轉課堂,跟上先進學校的步伐,我校進行了微課培訓工作也舉行了微課大賽,通過這些活動讓我知道了微課到底是什么該怎么用,從思想上給了我們一次啟示與引領。包括后期的微課在課堂中的運用,讓我校教師大開眼界。
為了實現翻轉課堂,我校打造了智慧校園即微課云平臺。此平臺的運用,主要要求教師上傳制作的微課,平臺功能很強大,教師、學生、家長都有各自的空間。教師可以上傳微課,供學生觀看,學生有疑問時師生之間可以互相溝通,且可以利用題庫布置作業(yè)從而實現翻轉課堂。目前,由于條件所限不能讓全部的班級實現翻轉課堂,但已建立了翻轉課堂實驗班,讓教師、學生和家長逐漸熟悉、理解和認可這種教學方式,我們一起努力嘗試著改變,每踏出一小步,就意味著進步了一大步。對于信息技術的運用,許多老教師感到力不從心,這也成為我校信息化建設的一種阻力,在這個問題上我校充分發(fā)揮了年輕教師的優(yōu)勢,成立了信息化建設小組,以點帶面,讓信息技術方面較強的年輕老師去幫扶、培訓那些在信息技術方面較薄弱的教師們。很榮幸,我也成為了信息化小組的成員,這是領導對自己的肯定也是一種鞭策,所以自己要不斷地在信息技術方面給自己充電,然后將這種能量傳遞給其他教師,為我校信息化建設出把力。
為了能跟上學校改革的步伐,我還要繼續(xù)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創(chuàng)新,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乘風破浪,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