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占湑 黃振東 胡秀榮 杜丹超
(浙江省柑橘研究所 臺州318026)
浙江省楊梅種植面積達8.94×104hm2,年產量約50×104t,產值48.3億元,經濟效益顯著。楊梅褐斑病是楊梅生產中主要的真菌性病害,為害當年抽發(fā)的春、夏、秋稍葉片,導致大量葉片枯死脫落,并引起花芽、小枝的枯死,嚴重影響楊梅樹勢和產量。為了驗證38%唑醚·啶酰菌胺WDG 對楊梅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明確與常規(guī)藥劑間的防效差異及其對楊梅生產的安全性。于2017年5月開始在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qū)進行了防治楊梅褐斑病的田間試驗,就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試驗品種:荸薺種楊梅,樹齡25年,栽培密度40株/667m2。試驗防治對象:楊梅褐斑病,病原為Mycosphacrcalla myricacSaw。
試驗藥劑:38%唑醚·啶酰菌胺WDG(凱津),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12%苯甲·氟酰胺SC(建攻),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21.2%氟唑菌酰胺+21.2%吡唑醚菌酯SC(建達),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20%嘧菌酯+12.5%苯醚甲環(huán)SC(阿米妙收),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60%唑醚·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以上藥劑由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設8個處理:(1)38%唑醚·啶酰菌胺WDG750倍(2)38%唑醚·啶酰菌胺WDG1000倍(3)38%唑醚·啶酰菌胺WDG1500倍(4)12%苯甲·氟酰胺SC1000倍(5)21.2%氟唑菌酰胺+21.2%吡唑醚菌酯SC1875倍(6)20%嘧菌酯+12.5%苯醚甲環(huán)SC2000倍(7)60%唑醚·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1000倍(8)空白對照,試驗藥劑和空白對照的小區(qū)順序排列,每處理小區(qū)為3株樹,重復3次,周圍設保護行。
試驗地選擇位于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qū)桐嶼街道埠頭堂村,試驗地為山地,試驗區(qū)的土壤類型、施肥和耕作體系與當?shù)貤蠲吩耘鄬嵺`基本一致。
試驗共施藥3次,分別為楊梅春梢抽發(fā)期(5月15日)第一次施藥,以后每間隔10天(5月25日,6月6日)施藥一次。施藥方法采用樹冠噴霧。噴霧器械選用黃巖果農常用的動力式單管噴霧器。動力采用單相雙值電容異步電機,功率為1.5kw,轉速為1400r/min。施藥當天的氣象資料:2017年5月15日,晴,25.5~18.7℃,相對濕度76%;5月25日,晴,28.4~18.2℃,相對濕度58%;6月6日,晴29.8~18.4℃,相對濕度79%。
調查方法為每小區(qū)2株樹,按照東西南北中五點取樣法,每點調查2個梢,考查每梢的所有葉片,計算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并采用SAS軟件,按照鄧肯氏差異分析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病害調查分為9級,其標準如下:0級,葉片無病斑;1級,葉片有1~2個病斑;3級,葉片有3~5個病斑;5級,葉片有6~8個病斑;7級,病斑8個以上,面積占1/2葉面以下;9級,病斑相連面積占1/2葉面以上。
藥效計算方法:
病情指數(shù)={∑(各級發(fā)病數(shù)×該病級數(shù))/調查總數(shù)×最高級數(shù)}×100。
相對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shù)-處理病情指數(shù))/對照病情指數(shù)×100。
數(shù)據(jù)均采用SAS 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按照鄧肯氏差異分析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試驗結果見表1,試驗藥劑38%唑醚·啶酰菌胺WDG750倍、1000倍、1500倍、12%苯甲·氟酰胺SC1000倍、21.2%氟唑菌酰胺+21.2%吡唑醚菌酯SC1875倍、20%嘧菌酯+12.5%苯醚甲環(huán)SC2000倍和60%唑醚·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1000倍,連續(xù)三次處理后楊梅葉片褐斑病的平均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5.38、5.60、5.51、6.19、6.79、5.93、5.93,而空白對照處理的病情指數(shù)為23.06。試驗調查中,春梢葉片的楊梅褐斑病發(fā)病較重,夏稍葉片褐斑病發(fā)病輕。從本次試驗期間的氣象資料來看,在5月至6月期間共60天中,下雨天數(shù)達到39天,下雨天數(shù)比例為65%,而夏梢萌發(fā)期的7月份下雨天數(shù)少,高溫干旱,果園干燥,且一直持續(xù)到9月份,可見,楊梅褐斑病的發(fā)生嚴重程度與降雨有關。
表1 38%唑醚·啶酰菌胺WDG 防治楊梅褐斑病田間藥效試驗試驗結果
從各處理的防效分析,試驗藥劑各處理對楊梅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在70.43%~76.60%之間,各試驗處理對楊梅褐斑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在p=0.05和p=0.01水平下,各試驗處理間對楊梅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
在本試驗條件下,在整個試驗過程中,各處理對楊梅嫩葉、果實無不良影響,未見藥害癥狀,安全性好。
試驗結果表明:在5月15日開始的3次噴藥防治試驗中,38%唑醚·啶酰菌胺WDG(凱津),12%苯甲·氟酰胺SC(建攻),21.2%氟唑菌酰胺+21.2%吡唑醚菌酯SC(建達),20%嘧菌酯+12.5%苯醚甲環(huán)SC(阿米妙收)和60%唑醚·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對楊梅褐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各試驗藥劑處理對楊梅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差異不顯著,各試驗藥劑對楊梅安全,在生產中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
楊梅褐斑病直接影響楊梅的樹勢和產量,嚴重的導致樹體死亡,加強楊梅春梢期和夏梢萌發(fā)期的化學防治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建議楊梅春梢抽發(fā)期間隔10天,選擇38%唑醚·啶酰菌胺WDG750倍,12%苯甲·氟酰胺SC1000倍,21.2%氟唑菌酰胺+21.2%吡唑醚菌酯SC1875倍,20%嘧菌酯+12.5%苯醚甲環(huán)SC2000倍和60%唑醚·代森聯(lián)水分散粒劑1000倍等殺菌劑的其中一種藥劑,連續(xù)使用3次,可有效地保護新梢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