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順
[摘要]歷史是初中教學中的必修課程之一,在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愛國主義精神等方面,都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讓原本博大精深,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歷史課程給學生們留下生硬、冰冷、遙不可及的印象,自然無法對其產生真正的興趣,這不失為一種莫大的遺憾。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在當前的歷史課堂上,教師們會有意識、有選擇、有技巧地導入一些歷史微故事,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極大的提升了教學質量。
[關鍵字]歷史微故事;初中歷史;教學;運用
歷史課程對于當代的青少年而言,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精神。但如何讓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對歷史知識理解得更加充分,已經成為歷史教學中的難點問題。隨著新課改的貫徹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帶來了全新的教學方式,歷史微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使原本枯燥的歷史知識立刻變得鮮活、生動起來,讓學生們愿意了解歷史,從主觀意識上揣摩先人的思想,借鑒古人的經驗,真正達到“讀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鑒今”的效果。
一、運用歷史微故事進行教學的意義
1.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對于當代的初中生而言,歷史是一門遙不可及,而又枯燥乏味的課程,如果只是進行單一理論教學,勢必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或者排斥的心理,在這種狀態(tài)下,根本無法實現教學的初衷。而通過歷史微故事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則是在枯燥乏味的歷史課程中注入了“人性化”的元素,完全符合初中生這個年齡段的情感需求。在歷史微故事中,鮮活的人物及生動的事件,使學生們能夠隨著事件的進展,深刻體會當時的情景,進而積極主動地去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及其前因后果。這樣一來,既調動了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還加深了對歷史事件的了解程度,更加利于對理論知識點的理解及消化。歷史微故事讓師生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營造出一種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熱情,徹底擺脫掉了消極懈怠的情緒,使教學質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2.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在新程課發(fā)改革的相關規(guī)定中明確指出:歷史教學要注重體現出情感教育的功能,對歷史事件中的思想情感和教育內涵進行深入的挖掘,再通過深入淺出的教學形式對學生的思想境界與價值觀的形成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同時,還要求歷史課程的教學形式要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認知水平,結合不同的歷史事件,運用多種形式進行生動的講解,從而,培養(yǎng)初中生對歷史課的興趣,讓學生們積極主動、饒有興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來。由此可見,新課改提倡的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即以學生的情感體驗及學習感受為主體開展一切教學活動。而歷史微故事,正是憑借其生動的表現形式及情感內涵,對歷史情境進行了再現,幫助學生拓寬學習的渠道,而非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去被動的學習。
二、歷史微故事的選取原則
1.客觀真實
在歷史教學中,真實是一切的前提。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題材時必須要遵守真實、客觀、嚴謹的原則,切忌虛假捏造或妄自推論。對于尚未最終確定其真實性的歷史事件,一定要向學生講明它僅僅是作為一個參考,切勿向學生傳達錯誤的教學信息,不能為了完成課時計劃去違背歷史的真相,給學生們講解虛假故事,這將嚴重違背教師的職業(yè)道德。
2.新穎有趣
在歷史課程中導入歷史微故事,其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所以,在教學題材的選擇上一定要注重故事的趣味性。也就是說內容要有吸引力,情節(jié)生動有趣,新穎別致。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全身心的投入到課程當中。
3.目標明確
在新課改中明確規(guī)定了初中歷史的教學標準,這也是歷史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唯一準則。在選取微故事的題材時,一定要立足課本,對課本進行有的放矢的選擇。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教學的題材資源相當豐富,而初中生的課時有限,僅僅利用課堂時間根本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教師更要有針對性地選取一些既符合課程教學要求,又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故事進行講解。
三、歷史微故事在教學中的運用
1.開課之前,設置懸念
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中,很多教師都是先對上一課的內容進行簡單的回顧之后,便進入到新知識的傳授階段??墒?,這時大部分的學生還尚未進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此時授課會使聽課效果大打折扣。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之初,教師可以利用微故事作為授課的起點,有意識的營造出一些懸念,引發(fā)學生們的各種猜想,這時再展開新課程的講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新課程的興趣,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講解一段女媧造人的故事,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節(jié)上。講完故事之后再告訴大家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人類并不是由女媧制造出來的。然后,再提出一些問題。如大家想知道人類最早是怎么出現的嗎?在我國境內有哪些早期人類?伴隨著這些問題,便制造出了一個個懸念,極大的激發(fā)起學生們的好奇心,讓學生們積極地探索新的知識,這種做法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較起來,必將會收到更為顯著的教學效果。
2.見縫插針,持續(xù)深入
歷史是一門復雜而又神秘的學科。在僅有45分鐘的課堂上,無法將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完全的敘述清楚。因此,要想提升教學效率,就要適時的穿插一些歷史微故事,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使學生們愿意利用課后時間對歷史知識進行更為細致的了解與探索。例如,在講解《鴉片戰(zhàn)爭》一課時,如果只是對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或者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單一的講解,學生們必然會認為這些知識與自己無關,或者距離久遠,無法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課堂聽講上。這時,教師可以插入一則歷史微故事,幫助學生們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如林則徐曾經接待過一名英國船員,他想讓這名船員提供出自己所知道的全部鴉片生產地,當這名船員提到土耳其時,林則徐問道:“土耳其是美國的領地嗎?”當英國船員回答土耳其不屬美國時,林則徐表現出非常驚訝的神情。由此可見,當時的清朝就連林則徐這樣的大人物都對外界一無所知,可見當時清朝閉塞的程度了。通過這則微故事使學生們了解到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信息閉塞的程度,同時,對鴉片戰(zhàn)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產生了一定的認識。
3.巧妙收尾,意猶未盡
一堂課如果收尾收得好,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果在一節(jié)課快結束的時候,講述一段歷史微故事,不僅能對課堂氛圍進行有效的調節(jié),還能激發(fā)出學生們對下一堂歷史課的濃厚興趣,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例如,在對司馬遷的《史記》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將他如何克服身心的折磨,努力完成這部不朽之作作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應具有百折不撓的勇氣。另外,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可以巧妙的運用歷史微故事作為突破點,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
4、形式多樣,寓教于樂
在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教學中,通常都是教師站在講臺上進行講授,學生座在臺下聽,臺上臺下幾乎沒有互動環(huán)節(jié),授課過程單一、乏味,很難引起學生們心靈上的共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初中生們也與互聯網之間有了廣泛的接觸,教師要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點,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授課。例如,使用多媒體影音設備,進行圖片、音頻、視頻的播放,對歷史故事進行直觀的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帶學生們參觀歷史博物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環(huán)境中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參與感,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豐富多彩,讓人難忘。
歷史微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使抽象、生硬的歷史知識變得具象而生動,使師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當中達到了教與學的目的。這種教學方式更加注重了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及心靈感受,教會了他們善于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徹底摒棄掉“死記硬背”這種錯誤的學習方式。另外,歷史微故事的應用還能幫助學生們開拓視野,提升他們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對于新課改下的教學標準,教師們要做到與時俱進,在適應新型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做到繼續(xù)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條件。
參考文獻:
[1]劉春芳.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微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略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11).
[2]董志光.講故事說歷史——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學方法探析[J].讀與寫:上,下旬,2014,(08).
[3]董榮.淺析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上,下旬,2015,(10).
(責任編輯 陳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