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 鑫,李 想,王安寧,李玉靈*,王玉忠,李曉剛
河北省東部,渤海灣西岸的濱海平原北起曹妃甸,南至黃驊市[1],屬于濱海濕潤-半濕潤海水浸漬鹽漬區(qū),其鹽堿土和地下水中鹽分主要來自海水,土壤由鹽漬淤泥發(fā)育而來,鹽分積累過程先于成土過程,鹽分含量高、分散性強、低洼易澇、脫鹽困難,造成土地生產(chǎn)力十分低下[2]。其中冀東滄州地區(qū)鹽堿地不僅具有上述特點,且地下水埋深,農(nóng)作物難以生長,以致絕大部分土地長期處于荒蕪狀態(tài)。目前,該區(qū)域鹽堿荒地總面積21.3萬hm2,占該地區(qū)耕地總面積33.6%,呈連片分布。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提出與發(fā)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濱海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提出更高的要求,對這些大面積長期閑置的濱海鹽堿地的治理和改良利用,現(xiàn)已成為河北省急需解決的困難[3-4]。對鹽堿地治理的根本途徑在于恢復(fù)植被[5]。密度是影響林分生長(樹高、材積、胸徑)和林分穩(wěn)定性的重要因子,揭示其對林木生長的作用規(guī)律以及通過人為干擾措施,使林木處在最佳密度下生長,一直都是森林經(jīng)理學(xué)中的重要研究任務(wù)之一。但目前有關(guān)林分密度與土壤之間的關(guān)系研究,幾乎全部集中于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對土壤水文效應(yīng)的影響,而與土壤結(jié)構(gòu)、養(yǎng)分等非水文特性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則極少[6-8]。
白榆(Ulmus pumila)是華北地區(qū)重要的鄉(xiāng)土樹種[9],生長快、材質(zhì)好、適應(yīng)性強,特別是耐鹽堿、抗寒、抗旱、耐瘠薄,同時,對煙和有毒氣體也有較強抗性。此外,白榆還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樹皮所含纖維非常堅韌,高達16.14%,可代麻用,制繩索、麻袋或人造棉。
本研究選擇白榆為研究對象,在冀東濱海鹽堿地上進行不同密度植苗造林試驗,揭示造林密度對鹽堿地上白榆生長的影響和對鹽堿地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改良作用,確定鹽堿地上白榆造林的適宜密度,為鹽堿地造林并進一步構(gòu)建生態(tài)經(jīng)濟型造林模式,促進鹽堿地改良等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shè)提供技術(shù)支撐與理論依據(jù)[10]。
試驗地位于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小營鄉(xiāng)許莊子村(37°49'-38°06'N,116°56'-117°30'E),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熱資源充足,年平均氣溫17.1℃,全年≥10℃的天數(shù)為246 d,活動積溫5 380℃,降雨788 mm,無霜期為285 d。試驗地土壤由紅土、黏土構(gòu)成,地下水礦化度較高,土壤全鹽含量1.98‰~10.73‰。境內(nèi)植物稀少,造林前試驗地是以稀少鄉(xiāng)土草本植物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as)和堿蓬(Suaeda glauca)構(gòu)成的鹽堿撂荒地。
試驗所用樹種為白榆,所選苗木均為根系發(fā)達、枝葉強壯的兩根一干苗(2年生苗)。試驗采取植苗造林,共設(shè)置3個密度梯度,即株行距分別為高密型(1 m×4 m)、中密型(2 m×4 m)、稀疏型(3 m×4 m)。其中1 m×4 m和2 m×4 m兩個水平均栽植4行,3 m×4 m水平栽植2行,小區(qū)外圍設(shè)置1列(行)保護行。試驗地總面積約1 hm2。
2015年春季,先進行開溝處理,開溝深度為80~100 cm,將下層堅硬有黏層的土壤翻到土壤表層,并在溝底鋪一層10~20 cm厚的麥稈與雜草粗粉碎末,最后栽植苗木。
2016年8月,對各造林密度下存活的全部苗木進行每木檢尺,測量樹高和胸徑。根據(jù)每木檢尺結(jié)果,選取標準株3株,采用全收獲法測定生物量[10]。
2016年8月,植物生長情況調(diào)查后,在各造林密度下沿行間、樹木周圍隨機設(shè)3個取樣點,同時,在對照空地也隨機設(shè)置3個取樣點,挖取60 cm深土壤剖面。每10 cm為一層,分別用環(huán)刀、土壤自封袋采集一定量土樣,進行編號后帶回實驗室,測定理化性質(zhì)。
采用環(huán)刀法[11]測定土壤容重、孔隙度(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及持水量(田間持水量、毛管持水量)。
將土壤自封袋內(nèi)所采集土樣放于室內(nèi)陰干,全部過20目篩,取一定量的樣品測定化學(xué)性質(zhì)各指標。土壤全鹽含量按1∶5的土水比例浸提測定[12-13],pH值采用pH計測定,有機質(zhì)含量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外稀釋法測定;全N含量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堿解氮含量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全P含量采用堿溶鉬藍比色法測定,速效磷含量采用0.5 mol·L-1NaHCO3浸提鉬藍比色法測定;全K含量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測定,速效鉀含量采用2 mol·L-1HNO3溶液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
利用Excel 2010和SPSS V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比較不同造林密度下各項指標的差異顯著性,用Duncan法進行多重比較(α=0.05)。采用模糊數(shù)學(xué)隸屬函數(shù)分析法,對3種造林密度土壤肥力改良效果綜合評價,肥力綜合指標值計算方法如下[14]。
2.4.1 各指標的隸屬函數(shù)值 毛管持水量、有機質(zhì)、全N、全P、全K、堿解N、速效P、速效K與土壤改良效果呈正相關(guān),則:
容重、EC、pH與土壤改良效果呈負相關(guān),則:
式中,X(u)為各密度下某一指標的隸屬函數(shù)值,X為各密度下某一指標的測定值,Xmax為所有密度下該指標的最大值,Xmin為所有密度下該指標的最小值。
2.4.2 累加每個密度 各個指標的隸屬函數(shù)值,計算其平均值,根據(jù)各密度平均值大小確定土壤改良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白榆的胸徑、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在中密型密度下最大,分別達到29.13 mm、1 604.2 g 和 519.8 g。對于根冠比,同樣是在中密型密度下最大,這說明中密型造林密度下白榆地上、地下2部分養(yǎng)分分配較均衡,生長較協(xié)調(diào),長勢比其他2密度較好。通過不同密度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改良效果分析,中密型密度白榆長勢好,多數(shù)是因為中密型密度對土壤改良作用最好,土壤又反過來為該密度下白榆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而其他2密度白榆長勢較差的原因,可能是鹽堿地本身養(yǎng)分貧瘠,不利于植物生長,而高密型密度過大,林木個體間在光照、土壤養(yǎng)分等各方面存在資源競爭。因此,僅就植物生長情況而言,中密型密度可作為鹽堿地改良的適宜造林密度。
表1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植物生長情況Table 1 Plant growth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3.2.1 物理性質(zhì) 表2為不同造林密度下0~60 cm層土壤自然含水量。不同密度及CK間比較時,土壤自然含水量平均值在CK最小,隨造林密度增大而逐漸增大,高密型和中密型分別達到22.78%和22.52%;此外,在30~40 cm 層,高密型和中密型自然含水量均顯著>CK(P<0.05)??梢娤鄬Ω呙芏仍炝謱}堿土壤自然含水量的提高作用優(yōu)于低密度。同一密度的不同土層間比較時,3種密度土壤自然含水量均在0~20 cm表層較低,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這可能由于夏季溫度高,造林后植被增多,促使蒸發(fā)散量較大所致。
表3為不同造林密度下0~60 cm層土壤持水量狀況??梢钥闯觯珻K土壤持水能力較差,而各造林密度下不同土層的3種持水量多數(shù)較CK相同土層都有提高,且2種持水量均有隨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趨勢。其中,高密型和中密型2種持水量指標平均值均顯著>CK(P<0.05),特別是田間持水量,高密型和中密型不僅明顯>CK(P<0.05),且顯著高于稀疏型密度(P<0.05),分別為 25.79%和 25.55%。此外,在30~40 cm這一土層,高密型和中密型2密度的田間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也均顯著>CK(P<0.05)??梢姡鄬Ω呙芏仍炝挚娠@著提高鹽堿地土壤持水量能力。同一密度的不同土層間比較時,稀疏型密度的2種持水量均在0~10 cm層較低,隨深度增大逐漸增大,且不同土層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高密型和中密型2密度2種持水量在不同土層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且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
表2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Table 2 Soil natural water capacity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表4為不同造林密度下0~60 cm層土壤孔隙狀況。相關(guān)研究表明[16],水氣關(guān)系協(xié)調(diào)、結(jié)構(gòu)良好的土壤,總孔隙度在40%~50%,非毛管孔隙度>10%,非毛管孔隙度與毛管孔隙度比例為0.50~0.25。表4可以看出,CK鹽堿荒地土壤結(jié)構(gòu)較差,總孔隙度多數(shù)<40%,非毛管孔隙度僅3.57%,而各密度對土壤孔隙結(jié)構(gòu)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種孔隙度平均值均在中密型下最大,且毛管孔隙度和總孔隙度均顯著>CK(P<0.05),分別達到 38.24%和42.11%。同一密度的不同土層之間,毛管孔隙度在各層間雖差異不顯著(P>0.05),但有隨土層深度增大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而非毛管孔隙度和總孔隙度不同土層間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
3.2.2 化學(xué)性質(zhì) 表5為不同造林密度下0~60 cm層土壤全鹽含量。全鹽含量是鹽堿土壤分析中的重要指標,而在一定濃度范圍內(nèi),土壤電導(dǎo)率與全鹽含量呈正相關(guān),可直接反映出混合鹽的含量,同時土壤電導(dǎo)率測定具有操作簡捷、速度快、精度高的優(yōu)點。近年來,國內(nèi)外許多學(xué)者直接采用電導(dǎo)率表示土壤全鹽含量[17-19]。本研究中,CK全鹽含量整體較高,最高達 1 381.0 μS·cm-1,而 3 種造林密度對土壤含鹽量均有降低作用,平均值均顯著<CK(P<0.05),在 283.7~729.3 μS·cm-1。這說明植樹造林對鹽堿土壤鹽分含量的降低作用非常明顯,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植物本身對土壤中鹽分的吸附和富集,另一方面鹽分具有“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特點,造林后植被增加蒸發(fā)散增大,同時植物消耗及對土壤結(jié)構(gòu)改良使地下水位降低的結(jié)果。同一密度的不同土層間比較,中密型密度土壤全鹽含量有隨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趨勢。
表3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土壤持水量Table 3 Soil moisture capacity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圖1為不同造林密度下0~60 cm層土壤pH,可以看出,CK及各造林密度下土壤pH值>8.00,在8.18~8.49之間。其中,CK 和高密型密度 pH 在各層均較高,而中密型和稀疏型2密度則較低,且平均值均明顯低于CK和高密型密度(P<0.05)(表6),分別為8.29和8.23。同一密度的不同土層間,高密型和稀疏型2密度土壤pH隨土層加深先增高后降低,中密型密度土壤pH值則隨土層加深逐漸增大。
表4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土壤孔隙度Table 4 Soil porosity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高密型 0~10 36.30 aA 4.11 aA 40.41 aA 10~20 37.21 aA 3.43 aA 40.64 aA 20~30 37.72 aA 2.85 aA 40.58 aAB 30~40 37.72 aA 4.55 aA 42.27 aA 40~50 38.03 aA 3.84 aA 41.87 aA 50~60 36.16 aA 4.18 aA 40.34 aA平均值 37.19 AB 3.83 A 41.02 AB中密型 0~10 37.69 aA 3.36 aA 41.05 aA 10~20 38.17 aA 3.23 aA 41.39 aA 20~30 38.50 aA 3.77 aA 42.27 aAB 30~40 38.37 aA 3.63 aA 42.00 aA 40~50 38.64 aA 4.79 aA 43.43 aA 50~60 38.06 aA 4.45 aA 42.51 aA平均值 38.24 A 3.87 A 42.11 A稀疏型 0~10 34.94 aA 2.27 aA 37.21 aA 10~20 37.18 aA 2.14 aA 39.32 abA 20~30 36.98 aA 2.07 aA 39.05 abA 30~40 38.10 aA 2.68 aA 40.78 abcA 40~50 37.69 aA 4.21 aA 41.90 bcA 50~60 39.42 aA 3.97 aA 43.39 cA平均值 37.38 AB 2.89 A 40.28 AB CK 0~10 35.67 A 3.83 A 39.50 A 10~20 36.73 A 2.13 A 38.87 A 20~30 39.80 A 3.90 A 43.70 B 30~40 31.90 A 4.60 A 36.50 A 40~50 36.43 A 4.20 A 40.63 A 50~60 34.23 A 2.77 A 37.00 A平均值 35.79 B 3.57 A 39.37 B
表5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土壤全鹽含量Table 5 Soil salt content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圖2為不同造林密度下0~60 cm層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土壤有機質(zhì)作為土壤的重要組成物質(zhì),是土壤養(yǎng)分的來源,直接關(guān)系到土壤肥力。不同造林密度下各層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為 3.22~9.50 g·kg-1。CK有機質(zhì)含量雖相對較高,但僅在0~20 cm顯著高于稀疏型密度(P<0.05),與高密型和中密型2密度并未達到差異顯著水平(P>0.05)。3種密度相比,中密型密度不僅有機質(zhì)含量的平均值最大,且10~50 cm 4層的有機質(zhì)含量也均高于其他,特別是10~20 cm 層顯著>稀疏型密度(P<0.05)。同一密度的不同土層間比較,各密度均無顯著差異(P>0.05)。
圖1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土壤pHFig.1 Soil pH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表6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各化學(xué)性質(zhì)指標平均值Table 6 The average of each index of chemical property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圖3為不同造林密度下0~60 cm層土壤全N含量。整體而言,不同造林密度土壤全N含量均較低,為 0.17~0.29 g·kg-1,CK 相對較高。3 種密度間比較,土壤全N含量平均值在稀疏型密度下最大,為 0.23 g·kg-1,中密型密度次之,高密型密度最小,可能是因為鹽堿地土壤養(yǎng)分貧瘠,本身N含量低,林木生長又需要消耗,且造林時間段,林木對其改良效果還未體現(xiàn),而稀疏型密度植被少,消耗量小,導(dǎo)致土壤中遺留量大。不同土層間各密度全N含量均無顯著差異(P>0.05)。
圖2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Fig.2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圖3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土壤全N含量Fig.3 Soil total nitrogen contents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圖4 為不同造林密度下0~60 cm層土壤堿解氮含量。整體而言,0~60 cm各層,CK堿解氮含量均較低,3種造林密度多數(shù)都>CK。土壤堿解氮平均值在中密型造林密度下最高,達到23.03 mg·kg-1,且明顯>CK(P<0.05)。同一密度不同土層間比較,3種造林密度均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
圖4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土壤堿解N含量Fig.4 Soil hydrolysis nitrogen contents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圖5 為不同造林密度下0~60 cm層土壤全P含量。整體來看,0~60 cm各層中密型密度全P含量均最高,且各層均顯著高于CK、高密型和稀疏型密度(P<0.05),最高達 0.76 g·kg-1。同樣,中密型密度下全 P 含量平均值也最高,為 0.70 g·kg-1,亦顯著高于CK、高密型和稀疏型密度(P<0.05)。同一密度的不同土層間比較時,3種密度的不同土層間均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
圖5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土壤全P含量Fig.5 Soil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s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圖6 為不同造林密度下0~60 cm層土壤速效磷含量。CK速效磷含量整體較高,在高密型密度最低僅0.24 mg·kg-1。同一土層下不同密度及CK間比較,土壤速效磷含量差異較大,但速效磷含量平均值有隨密度增大而降低的趨勢。高密型、中密型、稀疏型密度速效磷含量平均值分別為 0.81、1.20 mg·kg-1和 1.68 mg·kg-1。同一密度的不同土層間比較,3種密度土壤速效磷含量亦均變化較大,且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
圖6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土壤速效磷含量Fig.6 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s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圖7 為不同造林密度下0~60 cm層土壤全K含量。3種密度土壤全K含量均較高,且平均值均顯著>CK(P<0.05),其中中密型和稀疏型較大,高密型密度最低,為 12.80 g·kg-1。同一密度的不同土層間比較時,3種密度不同土層間雖均無顯著差異(P>0.05),但各密度全鉀含量均有隨土層加深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3種密度都是在10~30 cm層最低。這可能是林木消耗利用所致,因白榆為淺根性樹種,至調(diào)查時林木生長4 a,根系恰好分布在該范圍內(nèi)。
圖7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土壤全K含量Fig.7 Soil total potassium contents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圖8 為不同造林密度下0~60 cm層土壤速效K含量。3種造林密度各層土壤速效鉀含量均>CK,且在 10~20、20~30、40~50 cm,各密度與 CK 均達到差異顯著水平(P<0.05)。同時,3種密度土壤速效鉀含量平均值也均明顯>CK(P<0.05),稀疏型密度最高達到 822.97 mg·kg-1,中密型密度次之。各密度的不同土層間均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
圖8 不同造林密度林地土壤速效K含量Fig.8 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s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在生產(chǎn)應(yīng)用上,有機質(zhì)與N、P、K等養(yǎng)分含量的高低通常用來衡量土壤肥力狀況。本研究根據(jù)鹽堿土壤特點,選取對植物生長發(fā)育影響較大的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全鹽含量、pH、有機質(zhì)、全N、全P、全K、堿解N、速效P及速效K,構(gòu)成評價因子。因各評價因子有量綱,不可疊加,但可經(jīng)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差異。故本研究采用模糊數(shù)學(xué)隸屬函數(shù)分析法,對3種造林密度及CK土壤進行綜合肥力指標值計算,以評價對鹽堿土壤的改良效果。
由表7可以看出,不同密度造林對土壤肥力改良狀況不同,但各密度造林地土壤肥力綜合評價值均>CK,可見3種密度造林對鹽堿土壤均有改良作用。其中中密型密度土壤肥力綜合指標值最大,為0.560,稀疏型密度次之,高密型密度最小。說明中密型造林密度對鹽堿土壤肥力改善作用最好,這可能是中密型密度林內(nèi)光照等各生態(tài)因子適宜,植被增多,枯落物較厚,分解產(chǎn)生較多腐殖質(zhì),以及土壤一定程度改良后土壤微生物和動物增加,通過各種生物、非生物共同作用導(dǎo)致土壤有機物積累較多,肥力最高。
表7 不同密度造林地下土壤肥力指標綜合評價指數(shù)Table 7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soil fertility in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treatments
1)CK鹽堿荒地土壤持水能力和孔隙結(jié)構(gòu)性均差,而3種造林密度對各項物理性質(zhì)指標均有改善,土壤自然含水量和3種持水量均隨密度增大而增高,3種孔隙度指標平均值均在中密型密度下最大,且毛管孔隙度和總孔隙度顯著>CK(P<0.05)。
2)3種造林密度對鹽堿土壤pH和全鹽含量均有降低作用,對土壤全K、速效鉀、堿解氮、全P含量均有提高。其中中密型密度改善效果最好,pH、全鹽含量和以上4種養(yǎng)分含量平均值均與CK有顯著差異(P<0.05),特別是全P含量,中密型密度的0~60 cm各層整體均最高,不僅顯著>CK,且明顯高于高密型、稀疏型(P<0.05)。同一密度不同土層間各種養(yǎng)分含量基本均無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
3)中密型密度白榆長勢好于高密型、稀疏型。胸徑、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均在中密型密度下最大。僅就植物生長情況而言,中密型是鹽堿地改良的適宜白榆造林密度。
4)3種造林密度對鹽堿地土壤肥力均有提高作用,綜合評價值均>CK。中密型密度土壤肥力改善效果最好,土壤肥力綜合指標值最大,為0.560,稀疏型密度次之。
綜合考慮,就本研究結(jié)果而言,中密型密度白榆長勢和對鹽堿土壤理化性質(zhì)改良均較好,是冀東濱海鹽堿地改良的適宜造林密度。
結(jié)果顯示,CK鹽堿荒地0~60 cm層土壤3種孔隙度指標均較低,可見,對鹽堿地土壤進行改良的必要性。而各密度造林對3種孔隙結(jié)構(gòu)均有改善,這說明通過在鹽堿地上植樹造林,對鹽堿土壤結(jié)構(gòu)有明顯改良作用。特別是中密型密度改善效果最好,3種孔隙度指標平均值均在該密度下最大,且毛管孔隙度和總孔隙度顯著高于CK(P<0.05),分別達到38.24%和42.11%。表明中密型密度對鹽堿地土壤結(jié)構(gòu)性改良作用非常明顯,且優(yōu)于高密型密度和稀疏型密度。其原因可能是密度過大時,林木個體間存在競爭,且地下空間有限,從而限制了根系的分布,進而影響林木對土壤的改良作用;密度過小時,達不到土壤結(jié)構(gòu)改良所需的要求,而中密型密度在各方面恰好適宜。另外,植苗造林時開溝處理對土壤有松動作用,同時造林后生物多樣性增加,土壤動物和微生物活動增加,最終各種生物、非生物共同作用改良土壤,這也符合恢復(fù)生態(tài)學(xué)脆弱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修復(fù)的原理。另外,中密型密度對鹽堿土壤持水能力改善效果也較好,2種持水量均顯著>CK(P<0.05)??梢?,中密型密度對鹽堿地土壤物理性質(zhì)的改良作用非常明顯[13]。
本研究中3種密度的土壤全K、速效K、堿解N、全P含量均>CK,這無疑是林木對鹽堿土壤的改良作用。但3種密度土壤有機質(zhì)、全N、速效P含量則均<CK,且全N、全K、速效P和速效K含量都有隨密度增大而降低的趨勢,這多數(shù)是因為鹽堿土壤本身養(yǎng)分貧瘠,而植物又消耗利用,且造林時間較短,林木通過微生物分解其凋落物途徑歸還土壤養(yǎng)分,改良土壤的作用還不明顯[17]。但隨著時間的延長,林木對土壤的改良效果可能更顯著。另外,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中密型密度土壤全鹽含量隨深度增加而降低,而pH值則隨土層加深逐漸增大,這可能因為深層土壤含水量較大,從而導(dǎo)致深層土壤中CO32-、HCO3-等強堿弱酸鹽離子水解量增多,土壤中OH-離子濃度增加,pH增大,全鹽含量逐漸下降。這也與上文土壤自然含水量在表層較低,隨土層加深逐漸增大的變化規(guī)律相符,同時,也間接說明了中密型密度對土壤改良效果較好,土壤理化性質(zhì)指標間已相互切合變化。
研究采用的是白榆純林造林,通過研究結(jié)果可以看到改良效果也較好,但純林造林具有容易誘發(fā)病蟲害等潛在弊端。同時,白榆為淺根性樹種,對深層土壤的改良亦存在一定局限。因此,今后可采用與白蠟(Fraxinus chinens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等深根性樹種,進行多樹種及不同林齡混交造林模式,對鹽堿土壤的改良效果可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