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關愛留守兒童,已成了我‘生’的一部分?!泵摽诙鲞@句話時,她沒有用“生活”一詞,而是用了“生”這個字。她,是萬芳。
2014年,大學畢業(yè)后在貴州省安順市電視臺做了六年記者的萬芳,考到了安順市黃果樹旅游區(qū)蔡官小學,成了一名特崗教師。蔡官小學共有七百多個孩子,其中近三分之一是留守兒童。初來乍到,萬芳直觀感受到,這里的孩子與城里的孩子有所不同,但具體有哪些不同似乎也說不上來。于是,一個念頭在她腦中萌生:家訪。
半小時的路程,其中二十分鐘是在穿行樹林間和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呈現(xiàn)在萬芳眼前的是三間老房子,全是開著“天窗”的;掛在房梁上的那顆若明若暗的10來瓦的燈泡,是家里唯一的電器。萬芳忍不住揭開桌上的鍋蓋,濃濃的煳味撲鼻而來,仔細一看,里面大概是早上吃剩下的醬油拌飯,黑乎乎的一團。萬芳心頭一緊,頓時鼻塞。來之前精心準備好要跟孩子分享的所謂的“夢想”,這一刻顯得那么蒼白。萬芳忍住眼淚跑了出來……
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每天早上走上一兩個小時趕到學校,晚上一個人蜷縮在臟亂的床上,這是怎樣的生活?每天為省點電,蹲在家門口寫作業(yè)寫到天黑,這是怎樣的情形?遇上惡劣的天氣,一個人裹著單薄的被子,強忍著大風的凜冽,這是怎樣的畫面?萬芳心在顫抖……
回到學校,在校長何仕凱的支持下,萬芳成立了蔡官小學第一個 “留守兒童幫扶小組”, 一方面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一方面聯(lián)系社會愛心人士,向留守兒童“一對一”地伸出援手。而關愛留守兒童這件“事”,也成了她的“事業(yè)”。
一些孩子的家離學校特別遠,萬芳便趁著家訪,開車把他們送回家。一次回程途中,由于山路坑洼不平,汽車原地打滑熄火了。深更半夜,周圍不見人影,兩邊是陡峭的山崖。萬芳慌慌張張撿來幾塊大石頭墊在車輪下,多次嘗試后,汽車終于走出泥坑?!爱敃r周邊環(huán)境特別恐怖,”萬芳事后回憶時說,“但想到已經把孩子們安全送回了家,心里也就覺得無所謂,也不再害怕了?!?/p>
如果用X軸代表披星戴月的時間,用Y軸代表跋山涉水的空間,從原點開始向著遠方行走的一條曲線,就是萬芳四年來挨家挨戶、來回往復家訪的艱辛行程。
學校有涵蓋所有學生的花名冊,但如果用它做留守兒童工作,顯得缺少針對性。每次做家訪時都隨身攜帶一個小本本的萬芳開始思考,怎樣讓一張張表格變得更有溫度。于是,她摸索著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她剛開始沒有經驗,只是把孩子們的姓名、性別、住址、家庭人員等信息填成一份份類似于簡歷的表格。隨著家訪的持續(xù)深入,萬芳發(fā)現(xiàn)固定的表格不能滿足動態(tài)管理的需求。通過慢慢改進、逐步豐富,如今每個孩子都有一份完完整整的檔案,除基本信息外,還有老師評語、孩子在班級的表現(xiàn)的說明、對孩子的幫助記錄等。
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留守兒童檔案有三個特點。一是“活”。隨時發(fā)現(xiàn),隨時記錄,原本靜止的檔案“活”了起來。這個孩子的爸爸今年去哪里打工了,那個孩子的媽媽今年幾月份曾回來了一趟,這些,萬芳心里都“門兒清”。二是“細”。這孩子喜歡什么顏色,那孩子愛吃哪種糖果,這孩子喜歡看什么書,那孩子喜歡唱什么歌,這些,通過萬芳敏銳的觀察、旁敲側擊的詢問,也都一一記錄在案。三是“實”。比如這個孩子的爸爸年中回家一趟又外出了,接下來一段時間,就需要幫助他度過“適應期”;那個孩子喜歡紫色,下次她生日時就送紫色的禮物給她。萬芳總能讓孩子們在潤物無聲的細節(jié)之中感受到尊重,感受到愛?!八览蠋熓前阉旁谛纳系?,就會很認真地去學習;他覺得老師喜歡他,也就有盼頭了?!?/p>
萬芳的辦公室,就像一個接待室。雖然不教主修課,但學校的孩子幾乎沒有不認識她的。下課鈴聲一響,這些小娃娃們就一下子從不同的教室涌過來。萬老師,我跟你講,我剛剛又跟誰誰吵架了。老師你知道嗎,我奶奶今天又跟我說什么話了。孩子們跟她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萬芳的辦公室,就像一個零食鋪。她的辦公桌上永遠放有零食,其實她并不喜歡吃,但是有孩子來了,她就遞給孩子:“這個零食很好吃,你要不要試試?”幾次下來,跟孩子們的距離也就拉近了。
萬芳的辦公室,還像一個小賣部。文具盒、鉛筆、針線、指甲刀、襪子、小玩偶……應有盡有,“看似不應有的也有”。一看到哪個娃娃沒穿襪子,就知道他可能沒錢買,她就打開抽屜取出一雙新襪子;一看到哪個娃娃的書包破洞了,她就取出針線來給他縫一縫;一看到哪個娃娃的指甲長了,就一把“揪”過來給他剪剪。同事說,萬芳的眼睛特別“尖”,只要掃一眼這些孩子,就知道每個人需要什么。
對孩子們的愛,在一件件已被萬芳視為是一種習慣的小事里流露著,在一幕幕已被萬芳視為是一種生活的場景里上演著。沒有想著刻意地去記錄什么,但它們卻一直都在熱鬧地而又默默地發(fā)生著……
◎萬芳在細心地批改作業(yè)
初到學校,萬芳就在操場邊的花壇上發(fā)現(xiàn)一個面無表情、神色呆滯的女孩。第一次去她家家訪,萬芳看到這孩子正拿著一塊年糕。年糕邊緣已有些發(fā)霉,但孩子舍不得扔,小心翼翼地試著把這些霉點刮去??吹嚼蠋焷砹耍⒆右膊谎哉Z,而是轉了個身,背對著老師繼續(xù)刮。萬芳心里知道,說教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她走上前親切地說:“老師的手也挺巧的,讓老師來幫你刮吧?!痹瓉恚⒆拥母赣H去世,母親改嫁,孩子現(xiàn)在和奶奶一起靠低保度日。萬芳對她說:“孩子,老師真的很佩服你。如果換作是老師,肯定沒你這么堅強?!焙髞?,萬芳經常去孩子家,看到她在切菜,就幫她切菜;看到她做作業(yè),就在一邊輔導;看到奶奶在家,就和奶奶說說話,拉拉家常。一段時間后,孩子慢慢和自己親了,稱呼也從“萬老師”變成了“芳姐”。萬芳開始牽線搭橋對她進行資助,每個月固定給她生活費,向上級部門為她申請獎助學金。
后來,萬芳發(fā)現(xiàn)這孩子喜歡跳舞,就有意識地安排她參加文體活動,讓她在舞臺上獲得更多的成就感?,F(xiàn)在,孩子成了村里的舞蹈小明星,誰家有個喜事,就會請她去跳舞。從她身上,萬芳也感受到,對待孩子要因材施教,更要對癥下藥,一層一層地打開他的心扉。如今,這孩子早已升入中學,但萬芳仍經常去看望孩子和奶奶,對孩子的資助也始終在進行著。
每逢節(jié)假日,萬芳的辦公桌上就堆滿了孩子們親手做的小小禮物?!斑@是一種相互的愛的表達。孩子們知道我們的愛,才能放心地接受我們的愛,才懂得回饋愛?!?/p>
面對前來家訪的萬芳,有的爺爺奶奶雖然家里一貧如洗,卻每次都要把大把大把的干瓜子、核桃拿給她;如果有新打的稻米,就一定要求她帶些回去;自己舍不得吃肉,卻總是硬拉著她的手,用家里有的雞鴨、香腸招待她。有位奶奶家里養(yǎng)雞,就一天攢上一兩個土雞蛋,攢了五十多個,拿到萬芳辦公室非要她收下不可。“我怎么都不要,老人卻怎么都不肯?!比f芳說,“家長們感受到了我們對孩子的關心,然后感恩于我們,這是一種愛的循環(huán)。”
萬芳對孩子們的愛,是有意識的,是真用心的。對一些更需要鍛煉的孩子,課堂上開展小組教學,萬芳會有意識地讓他們擔任組長;運動會,萬芳會根據他們的特長多給他們展示的機會……“對留守兒童的愛,不僅是一份孤立的工作,而是要有機地融合到日常學校管理和教學工作之中。”萬芳十分了解這些孩子的心思,總是照顧著孩子們的自尊心?!拔覐膩聿粫嬖V班里的同學說誰誰是留守兒童,請大家以后多多關照他。我從來都不會說,只是默默地去做?!?/p>
萬芳明明是“有意”的愛,表現(xiàn)出來卻是那么的順理成章、毫不“刻意”。 她經常把生日接近的孩子們聚攏起來,帶著他們一起去買菜,請他們到自己家吃蛋糕。一次在家里,小兒子喊了自己一聲“媽媽”。一瞬間,萬芳敏銳地捕捉到了幾個孩子眼神中的異樣。他們有的已經很久沒見到媽媽了,有的甚至媽媽已經不在了。萬芳趕緊對兒子說:“你看桌上那個大蛋糕,能不能切了給哥哥姐姐們嘗一下?”然后對這個孩子說:“老師馬上要洗菜了,但老師的手不太干凈,你要不要過來幫我洗一下?”對那個孩子說:“老師找不到垃圾桶了,你能不能幫老師看看放在哪里了?”孩子們一個個“領了任務”,開始各自“忙活”去了。當晚,孩子們玩得特別開心,蛋糕砸得滿地都是?!拔业脑瓌t是,孩子們怎么高興就怎么來,只要安全。”
“相比于教師要求孩子做什么,當孩子主動想嘗試著做什么的時候,更是我們的教育潤物無聲的契機?!币粋€孩子充滿期待又略帶羞澀地說:“老師,明天這個活動,我來主持吧。”萬芳摸摸他的小腦袋:“可以啊。你先把主持詞給老師看一下?!焙⒆佑悬c懵了:“我從沒做過主持人,不知道怎么寫?!比f芳說:“沒關系。老師可以幫你搭框架,你來試著寫內容?!焙⒆雍苡蝎@得感地點了點頭。語言的春風化雨總在詞字之內,舉止的恰到好處亦在分寸之間。
盡管萬芳被稱為“留守兒童的媽媽”,但萬芳更習慣用“困難兒童”來指稱這些孩子,她覺得這樣更符合她工作的實際?!拔业墓ぷ骶褪菐椭切┬枰?guī)椭矣帜軒椭暮⒆樱皇窍热Τ鲆粋€孩子群體,再刻意地去幫助?!彼ψ约赫f的一句話是“我不是未來,但我是這些孩子未來的筑夢人”,她常對孩子們說的一句話是“我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我們有能力過好我們的余生”。
一天晚上,萬芳輾轉無眠,起身在筆記里寫下這樣一段話——
愛是一種無聲的滋潤,是一種支撐我們繼續(xù)前行的力量。對于這些孩子的關愛,物質是基礎,讓他們有夢想、對生活有向往才是最好的幫助。和他們接觸越久,我越發(fā)覺得自己卑微。是誰為了求學凌晨三四點就打起火把走山路,一走就是幾個小時,天天如此?又是誰從沒有坐過汽車?是誰從沒有見過爸爸媽媽,連聽一次爸爸媽媽的聲音都是奢求?又是誰從不知“城市”是何地方?思前想后,我鼓足膽量利用周末的時間,分批次帶領其中的33個孩子到安順去玩,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城市,已經讓這些孩子興奮不已,一路上拉著我嘰嘰喳喳地問個不停,這個新鮮,那個好奇。我抓住機會,問這些孩子想不想走出大山,想不想將來有機會到這樣的地方生活、工作。大家都回答我說:想!我相信他們會為了自己夢想而努力的。在學識上我可能沒有淵博的學問教給這群孩子,我只能用自己真誠的愛陪伴他們度過在校的短短時光,希望他們在心中播下愛的種子,健康茁壯地成長。
透過這字里行間,筆者分明感受到隱藏在那一聲聲“媽媽”背后的一雙雙缺少母愛、渴望母愛的大眼睛,那一聲聲“姐姐”背后的老師與孩子們平等交流的姿態(tài),還有那一聲聲“閨女”背后的飽含感激的淚水、充滿著信任的握手,以及一份份發(fā)自內心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