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靜
(太原旅游職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2)
在地理位置上,中國和韓國是比較臨近的國家,且都處于亞洲東部。千百年來,兩國無論是在經(jīng)濟,還是在文化上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因為受到佛教和儒教思想的影響,兩國人民在教育和文化上有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在語言方面,關聯(lián)密切。中國和韓國同屬于“漢字文化圈”,韓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一直以漢語為官方語言,所以有些問題可以通過和漢語的對比,來分析韓國話語與主語的關系[1]。
韓語話題在句法上的使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話題位于首句;第二,話題與謂語沒有一致關系;第三,話題必然帶有話題標記。另外,在語義上,韓語話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話題代表舊信息,二是話題代表“注意中心”[2]。
由于韓語的語序比較自由,通常情況下句法成分沒有固定的位置,而是依據(jù)句法結構的變化來確定位置。例如: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話題和主語是相同的,在一定情況下可以互相替換使用,這種觀點通過主語的概念就可以得到證實,“在漢語里,主語、謂語當作話題和說明來看待比較合適”,可見主語是話題、謂語是說明。但筆者認為,話題和主語既有相同之處,也有所不同,不同在于主語屬于句法層面的概念,然而話題屬于表達層面的概念。漢語是重表達不重句法的語言,主語可以充當話題,且句法中的其他成分也可以充當,這種話題叫作成分話題;還有一種是獨立話題,這種話題不在句法成分中[4]。
第一,話題的形式特點:話題組成的部分,一般情況在句子的開頭;從句中不能含有話題的成分;以“是”為標記的話題成分不能被標識;疑問句不能對話題成分進行提問。
第二,話題的語義特點:話題所表示的內容是已經(jīng)知道的消息;話題所指引的東西都是有規(guī)律的。
第三,主語的形式特點:主語所呈現(xiàn)的方式完全可用于兩個方面,一是從句,二是句子;疑問句能對主語成分進行提問;主語可以當作中心焦點。
第四,主語的語義特點:作為行為動作的實施者;性質的主體。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判斷一句話是話題結構還是主語結構的首要條件就是它們能不能進入從句層面。
話題與主語另一個不同之處在于是否可以當作中心焦點,要具備中心焦點功能有兩種措施,一是疑問詞語,二是通過動詞演化來的“是”。假如一句話中含有疑問詞語,那么只有這個疑問代詞才具備中心焦點的功能。例如:
(6)是誰那天使用毛巾把電風扇擦干凈的?
誰是那天使用毛巾把電風扇擦干凈的?
若句子為“他是昨天使用毛巾把電風扇擦干凈的”,沒有使用疑問詞語,所以這句話中的每個組成部分都有可能成為中心焦點。還有學者認為,使用疑問詞語和“是”兩項指標來對句子中的主語和話題進行確定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全面的,認為例句中的話題在語法中并不能作為一個獨立成分,不能作為同一種情況來談論。例如:
(7)她讀完了《三國演義》。(誰讀完了《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她讀完了。(什么她讀完了?)
(8)在客廳中,爸爸看電視,我看手機。(在哪兒,爸爸看電視,我看手機?)
在例(7)中,沒有標記主語,第一句話中的“她”既可以當作主語,還可以當作話題。第二句話中,《三國演義》則同時具備標記主語和標記話題的功能。例(8)“在客廳中”是狀語的成分,它是作為話題成分而不是主語成分。
人們普遍認為韓語中的話題和主語有非常顯著的區(qū)別,但在實際生活當中,人們或多或少地會遇到難以用韓語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等問題。
例(10)中的第2句話是不符合思維邏輯的,這是由于韓語語法與漢語語法不同造成的結果,相當于從另一個角度來闡述話題的成分不能作為從句出現(xiàn)的原因。例如:
在例(16)的第二句話中添加了一些成分以后,整個句子變得更加順暢,同時在句子意思上也產(chǎn)生了細微的變化。
通過本文的研究分析得知,人們對漢語語法中的話題和主語有不同觀點,而且存在很大的分歧。相對于韓語來說,漢語的話題非常明確,句子的形式結構條理非常清晰,而韓語的結構形式是“話題—陳述”方式,有相當多的韓語語法是不能解釋的,唯有使用“話題—陳述”方式才能解決相關問題。本文并沒有對韓語標記進行詳細地歸類,在實際應用時,韓語中的多個助詞都有標記話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