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初夏的傍晚,我在什剎海附近游走,不經(jīng)意間看到一串風箏掛在半空中,在夕陽的光輝下顯得栩栩如生。我走近一看,是一位老當益壯的大爺在牽引著風箏線,圍觀的人很多,大爺?shù)哪樕习殡S著微笑,眼神里盡是愉悅。我轉身和朋友說了句:“大爺真是個有童趣的人!”而這串風箏,也勾起了我童年的記憶。
那時候的我們沒有手機,沒有iPad,一片空地,幾只風箏,足夠讓我們玩得大汗淋漓,笑得前俯后仰?,F(xiàn)在想來,那才是真正的童年。兒時的玩物很多,而我卻偏愛風箏,小時候的我認為它很神奇,一根線的力量就可以牽引著它飛向藍天,任其翱翔,那份自由自在的確令人向往。我時常把愿望寄托在風箏上,讓它幫我?guī)纤{天,我跑得越快,它飛得越高,與其說是我牽著風箏飛,不如說是我追著風箏跑,奔著自由、奔著夢想。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放過風箏了,一是沒有時間,二是可供放風箏的空間少。城市中的車水馬龍、高樓大廈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蔓延著,想找一塊可以隨意奔跑著放風箏的地兒也是有點難度的。每當在廟會或者公園門口看到賣風箏的,我總會停下腳步上前看看有沒有出什么新鮮玩意兒;每當起風的時候看到天上飄著類似風箏的東西,第一時間總會指著大叫:“看!風箏!”但仔細一看,其實是個垃圾袋被風吹得在天上肆無忌憚地飛翔。
風箏,是很多人童年的記憶,它不像別的東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因為風箏不僅是玩物,更是一種專屬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友人的介紹下,我很榮慶地結識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北京扎燕風箏制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孫賀老師。初見孫老師,他身著傳統(tǒng)中式服裝,手持一把潔白羽扇,瀟灑地從樓里走出來迎接我,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更像是身居深林的隱士,灑脫不羈。用一句老北京的俗語“一口京腔,兩句皮黃,三餐佳饌,四季衣裳”來形容他,再適合不過了。我隨著孫老師的步伐來到了他平時制作風箏的工作室,屋子不大,卻彰顯了孫老師的喜好。孫老師是地道的北京人,自然對老北京的傳統(tǒng)情有獨鐘,工作室除了各式各樣的風箏外,書畫、京戲的道具等也隨處可見,每一件都是孫老師的心頭摯愛。
說起孫賀與風箏的淵源,還真是不淺。他從小住在打磨廠胡同里,以前那里是手工藝者聚集的地方,每個老北京人都有各自的手藝。再加上他跟著祖父生活,祖父是燈市口生人,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對北京的傳統(tǒng)文化喜愛有加,空閑時間他便與祖父一起聽聽戲曲,玩玩筆墨。漸漸地,孫賀對老北京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很深的了解。由于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天安門廣場便成了他兒時玩耍的樂園,孫賀經(jīng)常看到有一些老先生在廣場做風箏、玩風箏,年少的他自然對這一會飛上天的玩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小時候能在天安門放風箏是挺自豪的一事兒,從小看那些老先生放風箏,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再加上我一直與祖父生活在一起,心里知道該怎么和老先生相處,有時候說個戲曲,說個唱腔,都能聊到一塊兒去。況且他們在當時算得上是精湛的手工藝者,所以我沒事就去跟前看他們做風箏,聽他們講風箏的文化,這是跟同齡人學不到的。老先生也會有意無意地培養(yǎng)我,一看小孩喜歡這東西,自己動手做個風箏玩,也不是什么壞事,剛開始看他們做的時候,就會送我一個,但后來我自己覺得不滿足,便學著他們做,老先生也很樂意教。就這樣,我開始慢慢地接觸了風箏這一行?!闭且驗閺男≡诶媳本┑纳顨庀⒗锍砷L,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促使孫賀與風箏結下了不解之緣。
孫賀實在喜歡風箏,便在2003年正式拜師于著名風箏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費保齡先生的門下,進一步研習北京扎燕風箏的制作技藝。做風箏的20多年來,他從未想過放棄。孫賀說:“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堅持。風箏自古就不屬于專業(yè)的一行,我們都是以研究的態(tài)度去對待這一文化。因為北京的文化,歸根結底就是‘講究。我們要盡自己的全力去展現(xiàn)它的美,讓更多的人了解風箏背后的文化?!钡拇_,無論是他的生活習慣,還是談話時的言語神情,很明顯可以看出他對于老北京傳統(tǒng)文化的癡迷與熱愛。
說起風箏的文化,孫老師的話滔滔不絕,似乎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道不盡。風箏有很多流派,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造型,孫老師傳承的是曹氏風箏。提到曹雪芹,孫老師油然而生一種對先人的崇敬之情,曹雪芹曾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完整的燕子風箏家族,再加上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和流傳下來的諧音文化,造就了“曹氏風箏”獨特的文化魅力,成為北京風箏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看著這一屋大大小小的風箏,我很好奇是如何做出來的。孫老師也毫不吝嗇地向我講解了做風箏的“講究”。原來,做好一只風箏需要20多道工藝,總結起來就是“扎”“糊”“繪”“放”——扎骨架、裱糊、繪畫、放飛。
扎骨架也分為劈烤削扎。劈:把茶碗口粗細的竹筒劈成4半,劈好的竹子當時不能用,需要擱置一段時間讓水分揮發(fā)。一般做骨架會選擇使用兩年前晾干的竹子;烤:烤造型,根據(jù)竹子的特性,在加熱過程中用手法使其達到需要的造型,待冷卻后定型?;鸲啻?,加熱到什么程度也是要根據(jù)手藝人的經(jīng)驗來完成,若工夫大了可能竹子就糊了;削:削是劈后的精加工,是用刀刃在削刮竹材,使它加工成制作各種風箏零件所需要的各種不同寬度、厚度和斜度的竹條。這一步體現(xiàn)了北京風箏和其他地區(qū)風箏的區(qū)別,孫老師隨手拿起一只風箏,邊比劃邊說:“北京風箏是根據(jù)當?shù)氐娘L設計的,竹條削得像扁擔似的,富有彈性,之后再用線勒出造型,看這個扎燕硬翅的綁兜就是用線勒出來的。而有的風箏是烤出來的,烤出的造型沒有彈性?!痹菏歉鶕?jù)風箏的造型把各個竹條按部就班地扎在一起,組成風箏的整體骨架。
扎完骨架后,接下來就要用紙或者絹糊在骨架上,叫作“糊風箏”,不同的材料糊出的風箏,放飛效果也有所不同。例如,大型風箏要選擇厚紙作面料,薄紙無法承受它的重力,并且比例上要求有透風度,一般會選用絹托紙,用膠把紙和絹粘一塊兒,從而產(chǎn)生一種強度,再在絹上作畫。中型和小型的風箏要根據(jù)面料的材質選擇做哪一種;微型的風箏要用薄棉紙,并且要輕。
接下來,就是展現(xiàn)一只風箏靈魂的一步——繪畫。風箏是否喜形于色,是否體現(xiàn)出吉祥的寓意,全要靠做風箏人的美術功底和審美。繪畫時要根據(jù)歌訣進行畫面處理,傳統(tǒng)風箏的歌訣有很多,孫賀全部牢記在心,隨口一說就把一只風箏的造型擺在了眼前。所謂艷而不厭、凡而不凡,便是色彩艷麗但并不讓人討厭,畫的時候借鑒著工筆重彩的技法,將顏色、層次畫得多一點,但是又不能讓人看著覺得亂??梢?,繪畫也是相當?shù)闹v究。
最后就到了孫老師最喜歡的一步——放飛風箏。說到這,孫老師臉上露出童真的笑容。孫老師每做完一只風箏都要拿出去放一放,看看效果,有問題的地方再調整一下。您可別小看這放風箏,里邊的講究也多著呢,什么時候放線,什么時候收線,雙手如何配合也都有一定的技巧。難怪我放風箏的時候跑得滿頭大汗也放不起來呢。
除此之外,一只風箏的收藏也大有講究,中國美術館收藏了費保齡先生的100多件作品,風箏圖譜按照裝裱字畫裝飾,每個風箏圖譜都有它本身的內涵。孫老師告訴我:“風箏屬于純天然材質的工藝,收藏起來很受限制。需要提醒廣大風箏愛好者一句的是,您要是放在汽車后備廂里,千萬不能往上壓東西,不然肯定是飛不起來了?!?/p>
您瞧!做好一只風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只風箏集聚了幾代手工藝人傳承下來的心血和技藝,承載著歷史文化,承載著手工藝人的匠心。
孫老師對待風箏的態(tài)度是虔誠的,說到創(chuàng)新,他總覺得自己資歷有限,不能隨意改變傳統(tǒng)的風格。創(chuàng)新可以有,但是要遵循傳統(tǒng),若創(chuàng)新得不合適,就相當于浪費時間了。“師父今年已有90多歲高齡,做了一輩子的風箏,我得先重新按照原來的樣子做一遍,這是先承。如果傳統(tǒng)的東西還沒有繼承過來,就設計一個屬于自己的風格,說不上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了。借用一句古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要創(chuàng)新,那就從傳統(tǒng)文化里邊借鑒,比如國粹,借鑒它的審美、借鑒它的文化內涵;而‘洋為中用,體現(xiàn)在顏料的選擇上面,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可以選擇用進口的材料,師父的風箏之所以好,一方面是得益于使用的是進口顏料。師祖做風箏的時候要把鍋底的黑刮下來摻著膠作畫,那是傳統(tǒng)的東西,但是現(xiàn)在咱不能繼續(xù)用,用進口的顏料畫出來的更細致,這就是在進步,也是創(chuàng)新的所在?!笔冀K懷著一顆敬畏的心,長期以往地做著自己喜愛的東西,我想,這就是所謂的獨具匠心吧。
風箏是陪伴孫老師長大的童趣,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如今,風箏于他而言,不再是一件單純的玩物,而是一種責任,是需要他傳承下去的責任。但傳承也并非是一件簡單的事,孫老師目前還沒有遇見合適的徒弟。他覺得傳承難是時代的問題,現(xiàn)在做這行的人屈指可數(shù),雖然進校園的活動也在持續(xù)進行著,但對孩子們來說,只能跟他們介紹風箏的文化、典故,讓他們對風箏有個大體的認知?!坝袝r候我真的很緊張,生怕一不留神扎著孩子,所以很多步驟都存在安全的問題,孩子們無法自己動手體驗?!闭f到這,孫老師滿是無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堅持是孫老師常常放在嘴邊的一個詞語,“我現(xiàn)在只能踏踏實實地堅持著,把我自己的手藝做好,做到精致,等著有緣人來找我?!比缤瑢O老師所言,拜師收徒要靠緣分,我相信,總有一天會有像他一樣真正喜歡風箏,喜歡北京傳統(tǒng)文化的人找到他,將這份使命傳承下去。
孫老師總說自己是個普通人,但是一個普通人在堅持了20多年的傳統(tǒng)文化后,能夠以藝術家的身份給大學生講述北京的歷史,講述傳統(tǒng)文化,這就是他最不平凡的地方。孫老師回憶:“有一次國家花樣滑冰隊的教練請我設計一只風箏作為禮品拿出國門,這也算為國家做事了。我特別的高興,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堅持獲得了別人對我的認可,也算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價值?!?/p>
孫賀從沒有忘記師父對他的恩情,每次說到師父,他都充滿了崇敬與感恩,他今天所得到的成就以及名譽,都得益于師父的諄諄教誨。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孫賀不敢忘記師父教導他的每一句話,他將這份恩情化作動力,努力地向前奔跑著,盡自己的全力將風箏放飛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編輯·劉穎)
5149847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