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姝
摘要:選題是新聞評論寫作的關鍵。選題的好好,直接決定了評論作品是否能在媒體上公開亮相,是否能為人們所注意。好的選題意味著成功的一半。什么樣的選題稱得上是好選題呢?這就牽涉到選題的原則和標準了。一般來說,好的選題往往具有深刻、新穎,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三方面特征。
關鍵詞:新聞;評論;選題;原則;標準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280-01
選題是新聞評論寫作的關鍵。選題的好好,直接決定了評論作品是否能在媒體上公開亮相,是否能為人們所注意。有的選題令人眼睛一亮,馬上就能做出一篇精彩的文章:而有的選題卻讓人冥思苦想后扔進了廢紙簍。經(jīng)驗豐富的評論工作者的一個共同體會是:好的選題意味著成功的一半。什么樣的選題稱得上是好選題呢?這就牽涉到選題的原則和標準了。一般來說,好的選題往往具有深刻、新穎,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三方面特征。
一、新穎性
選題的新穎性體現(xiàn)在評論作品具有新的視角、新的方法、新的理論、新的材料、新的事實。
評論工作者普遍認為,節(jié)慶日的評論文章比較難寫,因為年年都要過這個節(jié),各家媒體同時都要刊登類似文章,要寫出新意來很不容易。2006年的教師節(jié),在諸多向人民教師表示敬意的評論文章中,“人民時評”刊發(fā)的李泓兵撰寫的《要尊師,先“減負”》一文,角度算是比較新穎別致的。
作者先是強調“尊師,對我們很重要”。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悠久歷史傳統(tǒng),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家長在“教師節(jié)”里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著自己對教師、對教師職業(yè)的尊重,在尊師現(xiàn)象的背后體現(xiàn)的是我們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的尊重,對“孩子的未來”、“孩子的快樂”的尊重。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在“尊師重教”的慣性思維下,他轉換視角:“且慢,這樣的尊重,會不會在某種程度上嚇著了親愛的老師?在教師節(jié),很多教師的心頭卻不無沉重?!苯酉聛砭唧w分析原因:“沉重之一:眾多家庭把對孩子的期望、對教育的期望、對家庭美好未來的期望,統(tǒng)統(tǒng)系于教師一身,教師的責任重大,不敢有半點閃失和疏忽”:“沉重之二:被應試教育的繩索綁得最緊的,不僅是孩子,更有教師。教育界還有許許多多的軟肋、不得不苦澀地變成教師肩頭的重負。在城里,擇校費、關系生,屢禁不絕;在農村,被應試教育和教師素質低下聯(lián)手催逼出的個別虐生現(xiàn)象,常常發(fā)生”;“沉重之三:杯水車薪的教育投入,雖一直被人們詣病,卻仍未有明顯改觀,捉襟見肘的基礎教育,在勉力維持的窘迫中,有時屢出昏招:校中校、違規(guī)補課、教輔書滿天飛,而失學現(xiàn)象也遠未絕跡”。結果是“一些時候,在這沉重的壓力面前,尊重變得格外奢侈和渺茫。和別的職業(yè)不同,教師實在太過透明,無法遁形于社會聚光燈之外。他們應該擁有神圣的社會責任,但他們也確實負擔了本不該由他們承受的重壓”。最后作者呼吁:“眼下,要想讓尊師不僅是一句口號,還得從為教師減負開始,還要各級政府有一些實實在在的措施。
二、深刻性
有人也許認為,當新聞評論講究快、早時,似乎容易流于淺薄、俗套,離深刻的境界相距遙遠。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新穎、快捷與深刻之間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矛盾。新聞評論所追求的深刻,并不是學術研究意義上的獨特的深刻,而是帶有事物普遍規(guī)律性的深刻性。西方一位評論撰稿人曾說:“一個好的評論選題是人人口中所無,但心中所有的?!币簿褪钦f,你只不過是說出了人人都意識到了、人人聽得懂而又沒說出來的某個意思而已。這是一種平凡而又偉大的深刻。
三、現(xiàn)實針對性
新聞性是新聞評論的特性之一,這就要求評論的選題要有的放矢,針砭時弊,發(fā)出現(xiàn)實最強音,這樣才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001年7月17日,在廣西南丹發(fā)生了特大透水事故。當?shù)卣賳T竟隱瞞不報。半個月后,這起特大事故才被媒體曝光,輿論大嘩。國內媒體紛紛涌向南丹,對事故查處過程等情況追蹤報道。此時,也出現(xiàn)了與以往事故報道中一樣的媒體對事故報道太“亂”的不和諧音。在事故發(fā)生時,到底應不應該讓媒體介入報道,媒體對事故的報道對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有些人,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包括一些主持宣傳工作的領導干部,還是感到困惑遲疑的。這些問題亟待澄清解決。正是在這樣一個緊要關頭,《人民日報》發(fā)表了《假如媒體缺席》的評論。這篇評論立論新穎,旗幟鮮明地支持媒體對發(fā)生在廣西南丹透水事故的報道。同時,它也觸及了在新聞工作指導觀念上長期存有爭議的理論問題,很有現(xiàn)實針對性,值得廣大評論工作者學習。
文章通過對“假如媒體缺席”這個疑問的回答,較好地駁斥了新聞媒體不應該過多報道事故的錯誤觀念。以前面對事故多發(fā)現(xiàn)象,新聞媒體在有關不炒作、不宣揚的思維下,往往采取了沉默的態(tài)度,以免給當?shù)卦斐刹涣加绊?。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針對現(xiàn)實狀況,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由此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在新聞傳播媒介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變革的今天,新聞評論的范圍迅速擴大,這就促使我們要放開眼光,轉變觀念,朝更深更廣的領域去尋找新聞評論的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