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晉
摘要:點景作為山水畫的“一篇之眼目”,影響著山水畫的意境,使作品充滿真實性和趣味性。點景在中國山水畫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不僅是點睛之筆,還是畫家主觀情感及精神世界的再現(xiàn)。
關鍵詞:山水畫;點景;主流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167-01
一、前言
中國的繪畫史中,山水畫獨樹一幟。山水畫的發(fā)展點景也隨著變化。在歷經千年的發(fā)展中,經歷了由繁到簡、由細節(jié)的真實刻畫到不求形似的逸筆草草,畫家們更多的是注重自身主觀情感和內心世界的表現(xiàn)。畫中巧妙的安置點景,在形態(tài)塑造上苦心經營,使得作品主題升華,予人“可居、可游”的真實感受。畫為心境,所以更多的是畫家主觀情感的再現(xiàn)。
二、山水畫點景的定義
點景在中國山水畫中有著極其重要地位,但自古以來沒有嚴格的定義和概念。《芥子園畫譜》中:“于一筆兩筆之間,刪繁就簡,天趣宛然,實有數(shù)百筆所不能寫出者,而此一、兩筆忽然而得,方為入微。”《讀畫紀聞》中:“村舍、亭觀、人物、橋梁,為一篇之眼目?!睆墓盼墨I的記載中可以看得出,點景在山水畫中的表現(xiàn)程式及其重要性。
點景在山水畫中所占的比例雖小,卻是點睛之筆,通過對點景的描繪,使得畫面充滿了真實感和趣味性,予人“可居、可游”的真實感受。畫家在畫中巧妙的安置點景,使得畫面充滿了生動性,同時蘊含了畫家自身太多的情感。
三、山水畫點景的時代特征
中國繪畫史上,山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六朝時期就有山水畫的畫論。宗炳的《畫山水序》中“峰岫蟯嶷,云林森渺”,對山水有具體描述,并提出了“暢神說”。魏晉以前繪畫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宣傳教化的人物畫占主流地位,山水畫則通常作為背景出現(xiàn)于畫面中。但當時的山水表現(xiàn),形象技法,構圖水平很不嫻熟,在表現(xiàn)形式上也是“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樣式。
在隋唐時期,逐漸脫離人物畫背景的山水走向成熟。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被世人稱之為“山水畫之祖”,畫面中擺脫了“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形式,畫面中山川景物為主體,點景人物點綴,比例恰當,為山水畫的獨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及至唐代中期,山水畫日趨成熟,見長于金碧山水的李思訓、以水墨山水著稱的王維以及潑墨山水大家王洽等,各家在此時技法形式的成熟發(fā)展,山水畫中點景趨于多樣化。中國山水畫的點景在逐步形成中并得到廣泛的應用。
在政權割據(jù)的五代時期,頻繁的戰(zhàn)爭,山水畫有了發(fā)展的空間。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文人,開始躲避政治,“隱逸”山林,與山水為伴,寄情于山水畫中,創(chuàng)造了不同成就,不同風格的山水畫。另一方面,宗教題材的繪畫大量出現(xiàn),人物畫得到發(fā)展的同時,花鳥畫也有很大的成就,形成了“黃家富貴”“徐家野逸”的地域風格??陀^地說,人物畫和花鳥畫的發(fā)展促進了點景在山水畫中的發(fā)展。在地域上,南北分野。江南派山水畫的代表人物董源、巨然,多描寫江南水鄉(xiāng),畫面清新秀潤。董源山水畫中的點景,影響著文人山水畫畫中點景的應用,米芾稱贊其畫“平淡天真”?!稙t湘圖》中的點景人物形態(tài)生動,使得畫面充滿了樂趣,此時山水畫中的點景種類和內容逐漸豐富。
在宋代,山水畫全面繁榮。畫家們不僅師造化,還重視“傳神”。在院體畫鼎盛的時代,文人山水畫家也開始登上畫壇,蘇軾作為文人畫代表,首次提出了“士人畫”概念,還提出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美學指導思想,對文人畫的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山水畫中的點景不再是純客觀的描繪山川自然,而轉向內心主觀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文人畫家們所追求的詩意,在山水畫發(fā)展史上已成為重要的審美樂趣。畫中題字詠詩,詩書畫相結合統(tǒng)一于畫面中,影響著山水畫點景的表現(xiàn)。宋代院體畫的鼎盛,使得文人畫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仍受厚重院體畫的影響,在描寫對象和抒發(fā)情感上持比較客觀的態(tài)度。
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隨著時代的潮流而變遷,元代則是繪畫史的重要轉折點。文人山水畫得到空前發(fā)展,主要源于元代是蒙古人統(tǒng)治的天下,漢族知識分子得不到重視,便放棄“學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為尋找精神上的解脫和心靈上的慰藉,文人畫家則寄情于繪畫中,以示隱逸的情懷。另一方面,山水畫的掌控權由宋的宮廷畫院轉到了元代文人在野士大夫手中,性質上發(fā)生了本質的轉變,細節(jié)的寫實之風逐漸被文人簡化,更注重內心世界情感的表達,注重個性表現(xiàn),聊以自娛?!拔娜水嫛闭酱_立。元四家就是典型代表。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中點景房屋、漁父、漁舟寥寥幾筆表現(xiàn)在畫面中,形體簡單且包含隱逸精神;吳鎮(zhèn)的山水畫中點景多漁父、漁舟,喜漁隱題材的山水,凸顯隱逸情懷;倪瓚的一河兩岸三段式的構圖,畫面中往往三五株樹木,虛屋空亭點綴畫面,畫境蕭瑟凄涼與心同化;王蒙與其他三家相比,山水畫繁密秀潤,點景房屋、漁舟巧妙地融合與畫面中,表現(xiàn)畫家對隱逸精神的追求。他們畫筆下所描繪的點景已不再是純粹的客觀描繪自然風光,而是主觀情感的寄托。
四、結語
在明清時期,文人畫在畫壇上已發(fā)展為主流。明代的董其昌提出了“文人畫”的概念,從而影響了中國山水畫的品評標準及發(fā)展。
畫為心印,中國的繪畫發(fā)展史可謂畫家的心靈史,與時俱進。文人畫自宋代出現(xiàn)以來,元代正式確立,明清繼承與發(fā)展,已成為中國繪畫發(fā)展中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