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城市博物館民俗陳列研究:以“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民俗篇”為例

2018-09-28 15:58余文倩
文物天地 2018年6期
關鍵詞:海納百川

余文倩

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和區(qū)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記憶,城市博物館即是保存記憶、傳承文明、培育文化之根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在城市生活日益向信息化、智能化發(fā)展的時代,城市博物館的民俗陳列,不僅是文物展示和習俗史再現(xiàn),更是對民間日常生活的重構。

本文試以成都博物館“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民俗篇”為例,探討城市博物館如何選擇民俗陳列的內容和形式,總結方法和經驗。

一、主題與內容

2009年12月,成都博物館在天府廣場西側奠基,基本陳列“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的內容設計工作也同時展開。這是成都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博物館,它定位于成都城市傳統(tǒng)文化的記憶者、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多元文化群體的精神家園,希望通過展覽和一系列活動反映城市歷史發(fā)展過程和文化積淀,發(fā)展、革新、創(chuàng)造屬于成都的獨特新文化。

最初的大綱按照通史陳列的方式組織,民俗生活等內容僅為近現(xiàn)代部分的一個單元。后經若干次討論與調整,最終形成“大專題”架構,一為古代篇,二為近世篇,三即民俗篇,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全面展示成都質樸生動、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成都人寬廣豁達、兼容并包、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和輕松休閑、逍遙自在的生活方式全國聞名,民俗確有獨立成篇之可能性和必要性。然而體例的改變也將一些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首先,什么是民俗,怎樣提煉成都民俗?民俗又稱民間風俗,是指一個民族或社會群體在長期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wěn)定的民間文化。鐘敬文將其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語言民俗四類[1]。不過,民俗陳列不是民俗學,不能以學科分類的形式呈現(xiàn),也不能面面?zhèn)樀?。因此,我們在內容設計中選擇突出成都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事項,以數(shù)千年延續(xù)至今的城市精神予以串聯(lián),以點代面,重構成都的風俗文化和社會生活。

其次,如何處理古代篇與民俗篇的關系。成都民俗源遠流長,娛樂、休閑活動應至少可以追溯到漢代,唐宋時期,以大小游江為代表的游賞之風盛極一時,“甲于西蜀”,對后世影響深遠。怎樣合理地安排內容,頗令人跨躇。經過反復嘗試,最終決定將民俗篇時代基調確定為清末民國,重在表現(xiàn)這一時期成都人生活、生產樣態(tài),風土人情。若有從古至今一以貫之的民風民俗,則適當上溯至古代。既避免時序混亂,也方便展廳氛圍的營造。

經過研究分析,我們總結出成都民俗的關鍵詞:海納百川、和諧包容。

由于成都平原的富庶及相對獨立的地理環(huán)境,每當中原和關中一帶發(fā)生動亂,總有大量移民進入,有暫時居留者,更多的人則定居下來。他們帶來家鄉(xiāng)的生產技術、生產經驗,以及語言、飲食、風俗,使成都成為各種文化交流融合之地?!耙泼裉卣鳌睒嫵闪顺啥济袼椎闹饕攸c,使成都人形成了博釆眾長、兼容并蓄的生活觀念[2]。

陳列分為街巷、飲食、游賞、茶館四大板塊,有機串聯(lián)起生活民俗、生產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jié)日民俗、人生儀禮、民俗信仰、民間藝術等內容。

第一單元“老街巷往事”,著重表現(xiàn)手工業(yè)、商業(yè)、市民生活百態(tài),用文物、照片、廣告、店招、檔案等構筑老成都記憶。

第二單元“川人尚滋味”,從成都人飲食的特點、習慣入手組織內容。既有對出土文物的陳列和歷代成都飲食風尚的回顧,也有對包席、南館、便飯鋪、壩壩宴等不同階層飲食生活的復原,其間更將祭祖酬神、婚喪嫁娶、宗族觀念等內容巧妙融入。表現(xiàn)川菜選料平民、技藝精湛、善于借鑒的特點,和成都人繼承堅守傳統(tǒng)、包容吸收外來事物的性格。

第三單元“歲時遨游樂”首先追溯唐宋時期的游賞之風及特點,然后將時間定格為民國,以花會這一規(guī)模宏大、傾城出動的游賞活動為代表,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交通、吃喝、交易、祭祀、游戲、演出等生活、娛樂故實。

第四單元“茶館小成都”為“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之豹尾。從茶館功能入手,解讀其在成都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是家之外的生活社交空間,是孕育曲藝、電影的娛樂場所,是自由市場和交易場所,擺龍門陣使其成為社區(qū)信息中心,人來人往使其成為地方政治舞臺。

在內容設計中,我們特別注意學術視角和平民視角、觀眾視角的兼顧,并以后者為主。以川劇為例,打破戲劇史的框架,將其作為花會游樂的一種,重點挖掘演出的風俗和功能,如教化民眾,與宗教祭祀緊密結合,是血緣、地緣、業(yè)緣人際關系網下,維系感情、交流物資和信息的重要手段等。

二、文物選擇的困境

民俗是根植于廣大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形態(tài),而民俗陳列則需要利用這種文化形態(tài)的物化形式——民俗文物去還原、復制記憶,這是我們在陳列設計過程中始終遵循的原則。然而,成都博物館館藏文物絕大多數(shù)來自考古發(fā)掘,雖有數(shù)次征集,但民俗文物類型不夠豐富、重復品較多、不成系列等問題始終存在。

有研究認為,民俗陳列可分為四種類型:工美化展示、模式化展示、敘事化展示和現(xiàn)地化展示[3]。為了理清文物與陳列的關系,我們與形式設計方對每種類型都進行了嘗試。

工美化展示對象主要是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文物,根據(jù)其材質、地域、族群或典型藝術特征進行分類,照片、圖片、場景復原、多媒體等輔助語言較少,強調藝術化的展覽語境,突出文物的審美價值。

在設計“茶館小成都”時,我們曾設想以矩陣展柜展示文物,作為這一單元最主要的展項。但很快便否定了這一想法,原因有二。一是沒有足夠多、足夠精美的文物支撐;二是脫離生活本身,無法表現(xiàn)成都茶館豐富的民俗內涵。經過對展項及形式的反復組合,這一單元最終確定為文物展示、縮微模型、幻影成像三者相輔相成?;糜俺上瘛安桊^一天”營造茶館氣氛,縮微模型及背后展板解構茶館功能,而位于正中的展柜展示從隋唐至民國的各類茶具100余件,可三面觀看(圖一),它的存在,是“以物證史”的最好注腳,避免陳列成為場景復原的堆砌和高科技手段的展演。

模式化展示和敘事化展示有相似之處,其背景是20世紀80年代終身教育概念的提出,國際博物館界出現(xiàn)了“從物到事”的轉變,闡釋與敘述為特征的傳播方式得到了進一步彰顯[4]。

模式化展示以民俗的“表演過程”為主體框架,重視“表演情境”的建構,初具敘事化傾向,最大特點是重視民俗文物的原始功能和社會語境,將其置于原本的時空脈絡和使用情景中,體現(xiàn)最大價值。歲時節(jié)日民俗和人生儀禮是民俗的重要部分,我們一度考慮通過場景復原結合文物陳列重構這些相對固定的生活模式。

首都博物館的“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是敘事化展示在中國博物館界的代表。它以一位老北京的回憶自述串連起結婚、生子、祝壽和過年等種種事項,將四合院、胡同、商業(yè)街等場景當做舞臺,將文物當做演員,以老北京的傳統(tǒng)禮儀和家族觀念為核心,完整展示了民眾的民俗生活[5]。在內容設計之初,我們也曾設置一位主人公,以他的行蹤劃分板塊,例如逛一次街,聽一場戲,吃一頓飯,泡一天茶館。

通過進一步探索,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類依賴多種技術手段和豐富輔助展品的展示方式都不適合。首都博物館成功的原因在于從10萬件文物中選取與婚禮、誕辰禮、壽禮、春節(jié)、商業(yè)等相關者,組合成壽堂、洞房等,使景觀環(huán)境與文物展示的造型和諧統(tǒng)一[6]。但成都博物館沒有足夠類型的文物支撐大量場景,一旦文物主體地位喪失,場景復原等輔助設計喧賓奪主,陳列就變成隨處可見的“民俗一條街”。正如蘇東海所說:“如果一個陳列不是靠文物說話而是靠附加的展品說話,那就失去了博物館的特征,也就失去了陳列的靈魂”[7]。

在不斷的實驗與摸索中,我們對民俗陳列文物內容的關系逐漸明確:由于館藏民俗文物數(shù)量、精美程度不足,故以展示文物為中心的設計思路不可行。民俗陳列關注點應是場景、故事,文物若與場景發(fā)生關系則為其補充,若不能與場景發(fā)生關系則用于氛圍營造。

思路打開后,文物篩選面也隨之拓展。除民俗庫房外,我們還從陶瓷器、紡織品、雜件、家具等庫房中,挑選了大量生活用具、文玩陳設、戲服道具等。能夠反映陳列內容者,如歷代飲食器具、歷代茶具,進行組合。零散無序者按用途分類,進入第一單元“老街巷往事”,在陳列之始,以大量文物構筑老成都的意象,喚起觀眾的回憶(圖二)。

為補充關鍵文物的缺失,我們還向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建川博物館等國有、民辦博物館借入200余件(套)文物,使該陳列文物總數(shù)達750件(套),每一單元都有足夠數(shù)量與分量的文物。

同時,我們選擇現(xiàn)地化展示方式,利用模擬性的場景重建,給予觀眾“沉浸式”和“情景式”的體驗,讓觀眾置身于原生態(tài)的民俗情境之中,觀察或消失或變異的老成都人的生活,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精神世界。

為使文物與展示空間統(tǒng)一,陳列大量選用通柜,形制、材料和色彩參考民國華西協(xié)合大學博物館的木質展柜,并根據(jù)展示需要進行特別設計。例如,為集中展示戲服,專門定制了高達4.5米的展柜;為方便觀眾欣賞文物,保證空間通透,近現(xiàn)代飲食具和歷代茶具分別選擇了雙面和三面玻璃的展柜(圖三)。

三、展項的設計

深化設計階段,我們對每一個展項都反復推敲。首先考慮表現(xiàn)形式的效果和可行性,然后廣泛查找資料,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深入考證細節(jié),最后才進入手繪、泥稿等實施階段。這一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任何設計皆有據(jù)可依。

陳列中出現(xiàn)大量雕塑、建筑和其他藝術品,考證工作十分繁瑣。我們盡最大努力收集晚清民國成都及四川城市的照片,以及《廛間之藝》《老成都食俗畫》《老成都童戲百圖》等寫實風格的繪畫,輔之以文獻。類似南堂館后廚這類記載闕如者則依靠專家和親歷者的口述和手繪。

以青羊花會為例,為表現(xiàn)這一清末民國成都最盛大、全城出游、涵蓋各種民俗活動的盛會,我們考慮使用三個以多層次彩色景片組合而成的景框。但如何選擇內容,反映青羊花會在不同時代的特點,由此折射近代成都經濟、民俗與市民生活的變化,卻頗費一番功夫。廣泛查閱清末民國檔案、書籍、報刊、小說,重點分析1906年《成都商業(yè)勸工會場全圖》和1921年《成都勸業(yè)會會場平面圖》后,我們將青羊花會的要素整理如下:

通過對要素的反復組合,我們最終確定了三個景框的表現(xiàn)內容,分別為1906年二仙庵的勸業(yè)會、1936年楠木林的花會、1943年青羊宮的廟會和四川省物產競賽會。各層景片中的建筑、商鋪、店招、人物服飾、活動均嚴格依據(jù)照片及文獻復原(圖四)。

第二,民俗元素的使用精而不濫。

為構筑完整的記憶空間,營造溫情的生活氣息,強化懷舊的主題氣氛,我們提取川西民居的代表元素,如青磚、白墻、門頭、挑檐等運用到多個展項。但鑒于博物館性質,對這些元素的使用進行了仔細篩選和嚴格控制。

陳列以老成都“街”“市”“館”為空間設計語言,第一單元“老街巷往事”作為陳列之始則需要達到“穿街過巷,穿越百年”的效果。是否像許多博物館一樣復原一條街道,將文物與店鋪結合?考慮到展廳面積和層高,我們放棄了這一設計。僅僅用原木搭建川西民居的骨架,創(chuàng)造一條意向性的街道。在街道起點和重點,則分別以寫實手法搭建大戶人家門頭,繪制具有延伸感的繪畫,使“老街巷往事”的空間縱橫交錯、虛實結合(圖二)。同理,青羊花會門頭用抽象的藝術創(chuàng)作處理,而姑姑筵門頭、萬年臺和茶館門頭則顯得較為寫實。

第三,多媒體技術為點睛之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已有越來越多的LED演示屏、三維動畫甚至激光全息投影等多媒體技術被運用到博物館中。作為民俗陳列,我們對于高科技的運用持謹慎態(tài)度,

任何展示方式都必須與陳列主題和諧,總體風格一致,避免喧賓奪主或突兀感。

經過種類的選擇和布局分配的考量,最終確定了“打金章”、“五腔共和”、“茶館一天”三處大型多媒體展項,幻影成像是其中的亮點。由于空間有限,無法將桌椅板凳搬進展廳,渲染氣氛的重任就由“茶館一天”幻影成像來完成。我們仿造民國成都街頭的二層茶樓搭建了模型,在6米長、1.7米高的看面上,將11臺高清顯示器組合起來,表現(xiàn)從早到晚人來人往的茶館百態(tài)。拍攝的短片巧妙地涵蓋了河水香茶、喝早茶、出堂水、吃書茶等風俗,出現(xiàn)在畫面中的有袍哥大爺、民間藝人、知識分子、普通市民。影像立體逼真,與模型完美結合,播放時,常常吸引里三層外三層的觀眾駐足觀看(圖五)。

為表現(xiàn)川劇海納百川的特點,我們設計了一個集硅膠人、燈光、互動、視頻播放為一體的多媒體展項。在川劇昆、高、胡、彈、燈五大聲腔中各選一代表唱段,按照民國名家的扮相制作硅膠人置于萬年臺之上,邀請梅花獎得主陳巧茹、劉蕓、王玉梅、王超等演唱。觀眾點擊LED演示屏上的某一聲腔,相應硅膠人上的燈光亮起,集音罩則播放該唱段。

在當代經濟社會蓬勃發(fā)展的背景下,如何展示、重塑成都民俗,如何定位文物在民俗陳列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保證學術性及科學性的前提下,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心理需求、情感波動?通過“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民俗篇”,我們對這些或大或小的問題都進行了初步思考,這也是我們需要在未來工作和實踐中繼續(xù)努力探索的方向。

[1]鐘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5頁。

[2]何一民主編:《成都學概論》,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第 247-248 頁。

[3]宣鼎文:《書寫生活——民俗展覽及展示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第17-31頁。

[4]嚴建強:《從器物定位到信息定位——對<博物館有“器物定位型展覽”嗎>一文的回答》,《中國博物館》2012年第2期,第H8頁。

[5]沈平、張杰:《談<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首都博物館編:《首都博物館叢刊》,19-20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第120-122頁。

[6]沈平:《民俗展陳內容設計理念初探——以首都博物館“老北京民俗展”為例》,《中國博物館》2007年第1期,第44-45頁。

[7]蘇東海:《什么是博物館》,蘇東海:《博物館的沉思——蘇東海論文選(卷三)》,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34頁。

猜你喜歡
海納百川
以海納百川之勢講好中國故事——以“百川獎”三部獲獎作品為例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摩擦出的火花——“海上石語——融入一個城市的賞石藝術”展在滬上開展
新時期繪畫創(chuàng)作中苗嶺歡歌“海納百川”式的文化隱喻
重慶永川:永立潮頭 海納百川 鋪就小康幸福路
在你快撐不下去的時候
李占揚書法作品選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從紫砂“海納百川壺”談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