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廣申
小時候,老家的村南扯東到西的是一大片荷塘,荷塘被兩座石橋均勻地分割成三塊。每年秋分一過,青翠欲滴的荷葉就漸漸地枯黃了。蓮蓬早已結(jié)實了它的種子,再也沒有尖尖角的嫩荷鉆出水面來。該踩藕了,緊趕著八月十五上市呢!
忙著收花生、掰玉米,耕地、整畦、耩麥子,地里已忙得差不多,就等著霜降前后刨地瓜了。于是趁著水還不算涼,挑個晴朗天,潑坑挖藕去。
早安排了潑坑的人,先在荷塘東南角的低洼處,順著原來的泄水溝挖深些,好讓塘里的水沿著溝渠流到塘壩南邊的河里去。等到塘里的水再也流不出,就在泄水口用草坯、爛麻袋之類的攔上道壩堤。兩個人一左一右地用綁了牽繩的大鐵桶,一緊一松、一灌一倒地潑起了坑。潑坑是個力氣活,全靠了手掌拽著繩子把鐵桶灌滿倒出,所以常常要幾個人輪換著干。
大半天的工夫就把一荷塘的水潑完了,能看到有魚兒在淤泥水洼里蹦。這可忙壞了小孩子,因為撈不著下坑,只能在堤岸上來回地跳,拍著手兒指揮著塘里的大人:“這里有條大的呢!”“快,快,那邊還有只烏龜呢!”踩藕的人就邊騰出手來把魚逮了放在荊條編的簍筐里,邊用了心思去踩藕。
這踩藕可是個技術(shù)活。先伸出腳丫子沿著蓮葉、蓮蓬的梗桿,邊活動著腳指頭邊往下邊的淤泥里踩。等腳觸到了泥里的藕,再用腳指頭或腳掌試探著找到藕的走向,同時活動下整條的藕,就可以彎腰伸手挖藕了。
踩藕的人可不能在塘里亂跑動,甚至都不能亂挪腳,一不小心就把脆嫩的藕給踩斷了。藕孔里灌進(jìn)了淤泥不好清洗不說,斷藕也賣不上價錢去,所以踩藕的人總小心翼翼的,全憑了感覺試探著來。
踩到的藕要用手挖出來也很不容易,一不注意也會弄斷了。先要把雙手伸進(jìn)淤泥里,先從腳下的藕節(jié)起出來,再一點點地往前趕,慢慢地把整條一米多長的藕抽出來,在水洼里來回晃蕩著涮掉泥,小心地放到筐簍里。
踩藕時還要緊挨著來,不能這里踩幾根那里又踩幾根的。別看荷塘上蓮葉亭亭,高低分明的,雖你挨我擠,卻不蔓不枝。藕卻不同,淤泥里你壓著我,我連著你,盤根錯節(jié),不細(xì)心點就摸不準(zhǔn)藕的走向,一不注意就能連著弄斷幾條藕。
眼看著西邊的晚霞映紅了天,一荷塘的藕也慢慢地挖完了。挑些藕尖、細(xì)藕再埋到淤泥里,再把東南角的堤壩鏟開倒灌了水。等到來年開了春,荷塘里就會東一個、西一個,比賽似的露出成群成片的尖尖角。等哪天陽光觸到了葉脈上那神秘的開關(guān),一片片圓盤似的綠葉就會慢慢地舒展開。夏日一到,就又是滿塘的蓮葉田田、荷花飄香了。
發(fā)稿/莊眉舒
“中華好漢字”答案:秦?!扒亍钡淖中紊喜渴请p手持杵,下部是成堆稻谷,表示用杵狀農(nóng)具打谷脫粒。造字本義是:打谷脫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