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晉榮 郭步艇
山西省隰縣小西天大雄寶殿內(nèi)明末清初懸塑,貼金敷彩,金碧輝煌,堪稱佛教彩塑藝術(shù)之瑰寶,舉世罕見,享有中國雕塑藝術(shù)史上“懸塑絕唱”之美譽(yù)。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創(chuàng)建于明崇禎二年(1629年)。寺院依山勢地形巧妙組合而建,精巧緊湊,錯(cuò)落有致,環(huán)境清靜優(yōu)雅。
小西天寺院分為上、下兩院,主要有大雄寶殿、文殊殿、普賢殿、無梁殿、天王殿、韋馱殿、地藏殿等。其中大雄寶殿內(nèi)的滿堂木骨泥質(zhì)懸塑是全寺的文物精華(圖一)。大雄寶殿面闊五間,建筑面積216.72平方米。殿內(nèi)懸塑塑繪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到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之間,大殿內(nèi)正面佛臺有四座塔的塔柱分間,柱間為內(nèi)里相互連通的佛龕,龕內(nèi)塑藥師、彌陀、釋迦、毗盧、彌勒端坐蓮臺,菩薩、弟子分站兩旁,南山墻上懸塑四方三圣、四大天王人物故事,北山墻上懸塑須彌山上三十三層仞利天佛傳故事。懸塑群中塔柱、塔樓林立,拱托全滿堂懸塑富麗堂皇,猶如佛國仙境。
圖一 隰縣小西天大雄寶殿內(nèi)金碧輝煌的木骨泥懸塑
大殿中滿堂木骨泥質(zhì)懸塑塑筑并非易事,必須是一個(gè)熟練專業(yè)的能工巧匠組成的隊(duì)伍才能夠勝任。其繁復(fù)的工序要經(jīng)過備泥加工、搭建內(nèi)骨架、上大泥堆大形、深入塑造、調(diào)整統(tǒng)一等步驟才完成。其中每一步驟都很講究、復(fù)雜、嚴(yán)格,層層把關(guān),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步不到就會(huì)影響到整個(gè)工藝順利進(jìn)行。同時(shí)他們還要考慮到懸塑的蟲蛀、落塵、安全等方面。他們巧妙地在涂層材料里摻入特殊材料,300余年來殿里不生蛀蟲、不結(jié)蜘蛛網(wǎng)、不落灰塵。由于各塔塔檐出檐深遠(yuǎn),塔檐是懸塑塔安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工匠們在塔的大部分外檐檐角增加了細(xì)竹條支撐加固,這對塔的堅(jiān)固耐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該細(xì)木條并非是結(jié)構(gòu)柱,僅起安全防范作用。懸塑塔上處處體現(xiàn)了古代匠人的聰明才智和過人之處。
大雄寶殿內(nèi)的各塔是仿古塔的微縮建筑,其目的是塑造壯觀、美好、幻覺中的佛國世界,需要的仿真度高,要求外觀精致漂亮。但也非按真塔比例縮小的古塔模型,它需要古塔外觀逼真的形象,不需要合理的建筑結(jié)構(gòu)。它的精致、漂亮的建筑外形不是憑空而來,是匠人用自己積累的豐富的閱歷,參照眾多現(xiàn)實(shí)中的各式古塔,創(chuàng)造出來宏大的亭臺塔樓,仿真實(shí)度極強(qiáng),有著極大的觀賞和借鑒作用。
圖二 大雄寶殿內(nèi)佛臺前面南起第一至第四塔樓
山西古代建塔用材質(zhì)地廣泛,銀、銅、鐵、磚、石、木、陶,要有盡有,材盡所用,但唯獨(dú)像小西天大雄寶殿內(nèi)的懸塑塔極為罕見,為塔中奇葩,獨(dú)居一秀。
大雄寶殿中共有懸塑塔、塔柱共14座,分布于佛臺前四金柱,明、次間釋迦佛、彌陀佛、毗盧佛身后內(nèi)檐椽下,兩山墻腦椽間共九處位置。其中金柱懸塑為塔柱,其他各處懸塑為雙塔。塔的層次有二、三級兩種。塔的平面為圓形、方形、六角形三種。塔外表刷赤橙黃綠青藍(lán)紫七彩,色澤斑斕,精美絕倫。
為敘述懸塑塔便利、條理清晰,大雄寶殿內(nèi)各塔,按照佛臺四塔柱、明間雙塔、北次間雙塔、南次間雙塔、北、南山墻雙塔為序列后。
1.佛臺前金柱四塔柱(圖二):
佛臺前塔柱是大殿后檐金柱,柱身下部被佛臺包裹,佛臺以上部分全部塑塔。四座塔柱分別是明間南、北金柱塔柱,北次間北金柱塔柱、南次間南金柱塔柱。四塔柱大致相同。
四塔柱分別由須彌座、塔身、塔頂三大部分構(gòu)成。塔柱平面方形三層,其中二層平座高度較高,近似塔層。塔內(nèi)為方形金柱,實(shí)心帶廊,亭閣式。四塔柱底邊長0.5米,高3.25米。
須彌座由圭腳、下枋、皮條線、束腰、皮條線、上枋組成。圭腳為如意卷草紋式樣,下枋為方澀,上、下皮條線中間為束腰,束腰邊緣塑卷草結(jié)帶,中間壸門內(nèi)無塑飾。束腰上設(shè)上枋,上下枋間四角部立有馬蹄柱子。須彌座上枋與上面平座樓板枋為同一構(gòu)件,既是須彌座上枋,又是平座樓板枋,兩者通用。樓板枋外部塑云盤紋線掛檐板,掛檐板每面塑云盤紋線圖案十一幅,掛檐板上層塑連珠一周。平座下塑地袱,袱上四周置欄桿。欄桿一周立望柱12根,柱頭塑猴子。望柱間下部安裝華板,華板上塑動(dòng)物圖案。
一層塔身塑于平座欄桿內(nèi),四角立圓柱,亭中間方形金柱為塔墻。四柱上部打箍,箍上由下自上安裝雀替、吊掛楣子、額枋。吊掛楣子內(nèi)安裝三塊花板。柱頭上置平板枋,枋出頭,做平直截取。平板枋施斗栱,其中角科一攢、平身科兩攢。斗栱出七踩三昂,斗栱兩側(cè)不安裝枋材,各栱件均做翼形栱。角科45°角出由昂,昂嘴做成如意式。斗栱上承托挑檐檁,檁上每面釘椽、飛各30根挑出塔一層塔檐。檐下前端安裝方形風(fēng)鐸三枚,其中角梁下一枚,檐下均勻分布二枚,另在角部風(fēng)鐸之后懸彩帶各一條。檁上角部出角梁、仔角梁,梁頭高高起翹,升起顯著。檐上塑勾頭20個(gè),滴水21個(gè),滴水座中,勾頭前端塑釘帽。勾頭、滴水后面屋面用泥抹面,不設(shè)瓦壟。檐上四角設(shè)角脊、角獸、獸前脊,脊端頭塑嬪伽,俗稱走投無路。屋面上端塑正脊,正脊兩端安裝合角吻,吻尾前卷,正脊塑花卉兩枚及卷草圖案。
二層平座塑制于一層逯頂上,在正脊四個(gè)合角吻上立四根圓柱,柱間塑蓮花童子。柱間上端由下自上安裝云形雀替、吊掛楣子、額枋,柱頭上安裝平板枋,枋上施角科一攢,平身科二攢。斗栱形制同一層。斗栱上承樓板枋,枋邊塑掛檐板,板上塑繪云盤紋線,云盤紋線下垂珠子。掛檐板上塑連珠、地袱。地袱四角部向外塑龍首,地袱上每面塑立方形望柱五根,望柱間安裝華板,華板中間用蜀柱分成左右二塊,每塊華板中間鏤空,望柱頭塑猴子。
二層四根圓形立柱立于平座欄桿四角內(nèi),形制結(jié)構(gòu)同一層,屋頂正脊無吻獸,脊上安裝平座,座上樓板枋四周塑掛檐板,板立面每面塑繪云盤紋線圖案11幅,云盤紋線下部懸塑有珠子。云盤紋線以上分別塑連珠、地袱、欄桿各一周,欄桿式樣同二層。欄桿內(nèi)角部立四柱及三層塔身,檐下結(jié)構(gòu)、形制同一層。三層屋頂四坡水,角脊上塑猴、獅等四走獸及垂獸、獸前脊,脊端頭塑嬪迦。正脊立面塑卷草,兩端塑龍吻,龍尾內(nèi)卷,脊剎塑葫蘆寶瓶剎。
2.北次間六角形雙塔(圖三)∶
六角形雙塔位于大雄寶殿北次間毗盧佛像身后第三層懸塑平臺上。平臺中間塑二層亞字形樓閣,兩側(cè)為六角形雙塔,亭閣式,實(shí)心帶廊,兩塔形制結(jié)構(gòu)相同。塔邊長0.3米,高1.4米。
雙塔平面六邊形二層,由底層塔身、平座、二層塔身及塔剎組成。塔立于墻前,后半部分立面嵌于墻內(nèi),外漏部分為前立面半塔,塔中間塑塔墻,外部立前立面露出的四根圓柱。亭柱上部打箍,箍上端由下自上塑二龍戲珠通雀替、吊掛楣子、額枋,柱頭上置平板枋,枋上塑五踩重翹斗栱。斗栱上承挑檐檁,檁上每面釘椽、飛各22根。檁兩側(cè)塑升頭木,角梁、仔角梁高翹,挑起檐角。角梁下懸掛方形風(fēng)鐸。檐上檐口塑勾頭11個(gè),滴水9個(gè)。筒瓦上塑釘帽裝飾。屋頂為六邊形逯頂,角脊上塑角獸,獸前脊端頭塑嬪伽。屋頂正脊立面塑繪水紋圖案,中間塑花卉一枚。
一層圍脊上塑二層平座。平座短柱立于圍脊內(nèi)角,柱頭間分別塑雀替、額枋、平板枋。平板枋上塑五踩重翹斗栱,斗栱承托樓板枋,枋外邊安裝掛檐板、連珠。掛檐板面上塑繪云盤紋線圖案,云盤紋線下塑有珠子。掛檐板上層雕刻連珠一周。平座下部地袱上立望柱,望柱每面安裝三根,分為三間,每間華板用蜀柱分為兩塊,每塊華板中部鏤空。
二層塔身出檐下結(jié)構(gòu)形制同一層,塔頂中部正脊兩用,即為正脊,又為塔剎座,座立面塑花卉一枚,座上立圓形寶珠剎。
3.明間圓形雙塔(圖四):
圓形雙塔位于大雄寶殿明間釋迦佛像身后第三層懸塑平臺上。平臺中間塑二層亞字形樓閣,兩側(cè)為圓形雙塔,亭閣式,實(shí)心帶廊,兩塔形制相同,結(jié)構(gòu)相同。塔直徑0.42米,高1.25米。
雙塔平面圓形二層,由底層塔身、平座、二層塔身及塔剎組成。底層中心塑圓形塔墻,外周立圓形廊柱。柱間塑雀替、吊掛楣子、額枋、平板枋,平板枋上施五踩重翹斗栱。斗栱上塑圓檁、圓椽挑出一層塔檐。檐口塑勾頭、滴水。勾頭背上前端塑裝釘帽。一層塔頂檐上為平頂,不塑瓦壟。退臺塑圓形圍脊,圍脊每間繪塑花卉二枚及卷草圖案。
圓塔一層圍脊之上塑二層平座,座下一層圍脊內(nèi)立柱,柱間上部塑雀替、額枋、平板枋。枋上塑裝五踩重翹斗栱,斗栱分柱頭科、平身科兩種。斗栱承樓板枋,枋外一周裝掛檐板,板表面塑繪云盤紋線,云盤紋線下各懸珠子一枚。掛檐板上層塑連珠。平座上周邊裝欄桿一周。欄桿由地袱、望柱、華板組合構(gòu)成。地袱上立望柱,望柱間下部塑裝華板,華板用蜀柱分為兩塊,每塊華板中間鏤空。望柱間上端安裝尋杖扶手。望柱頭塑猴子。
二層平座上塑二層塔身,二層塔身檐下結(jié)構(gòu)、形制同一層塔身相同。檐上勾頭、滴水后塑筒板瓦屋面,瓦壟、瓦溝相間排列,前寛后細(xì)內(nèi)收,瓦壟后端塑圓混正脊,脊上塑覆缽,缽周均勻分段塑花卉四枚,缽上塑圓錐形寶珠。
圖三 大雄寶殿北次間六角形雙塔
圖四 大雄寶殿內(nèi)明間圓形雙塔
圖五 大雄寶殿南次間方形雙塔
4.南次間方形雙塔(圖五):
方形雙塔位于大雄寶殿南次間彌陀佛像身后第三層懸塑平臺上。平臺中間塑二層亞字形二層樓閣,兩側(cè)為方形雙塔,實(shí)心帶廊,亭閣式,兩塔形制結(jié)構(gòu)相同。塔邊長0.3米,高1.4米。
雙塔平面方形二層,由底層塔身、平座及二層塔身、塔剎組成。一層中間為墻體,墻外四角立圓形廊柱。圓柱間上部打箍,箍上塑通雀替、吊掛楣子、額枋。柱頭置平板枋。平板枋上施七踩重翹斗栱。斗栱上塑圓混形檁子、圓檁挑出一層塔檐。檐角用角梁、仔角梁挑起檐角,形成屋面曲線。檐上塑勾頭、滴水。勾頭背上部前端塑裝釘帽。一層屋頂為逯頂,上檐無瓦壟,用泥抹成坡面。角部塑角脊、獸前脊,角脊前端塑角獸,角脊上中段塑走獸一個(gè),獸前脊端頭塑嬪伽。屋面上端塑圍脊,圍脊角部塑合角吻,吻無尾,僅有吞口。
一層逯頂角吻上塑平座。平座四圓柱立于合角吻上,塔中部塑方形塔墻,墻與柱間為廊。角柱間上端分層塑雀替、額枋。柱頭上塑平板枋,枋上為五踩重翹斗栱。斗栱上承托樓板枋,枋外邊塑掛檐板,板面塑繪云盤紋線,云盤紋線下端懸珠子一枚。平座上端四周塑裝尋杖欄桿。欄桿立望柱五根,柱頭塑猴子。欄桿用望柱分成四間,每間欄桿華板用蜀柱分為左、右兩塊,華板中間鏤空。
平座上二層檐下塔身,塔身結(jié)構(gòu)、形制同一層塔身。檐上塑瓦壟十壟,瓦溝11壟,瓦溝座中。塔頂屋面四角塑角脊、角獸,中部脊筒扣脊瓦上塑走獸一只,前端塑角獸一枚。獸前脊端頭塑裝嬪伽一個(gè)。屋頂上部塑正脊,脊兩端塑龍吻,龍吻尾部上卷包裹覆缽,覆缽中間塑花卉一枚,覆缽上部塑圓錐形寶珠。
5.南、北山墻六角形四塔(圖六、圖七):
北山墻六角形雙塔位于大雄寶殿北山墻懸塑須彌山上三十三層“仞利天”佛傳故事第五層平臺上,平臺中間塑二層亞字形四層樓閣,兩側(cè)塑制六邊形雙塔,二層,實(shí)心帶廊,亭閣式。兩塔邊長0.36米,高2米。
南山墻六角形雙塔位于大雄寶殿南山墻琉璃圣境懸塑群五層平臺上,平臺中間塑,亞字形樓閣,東、西兩塔塑于兩側(cè),塔二層,實(shí)心帶廊,亭閣式,塔邊長邊長0.36米,高2米。
圖六 大雄寶殿北山墻六角形雙塔
圖七 大雄寶殿南山墻六角形雙塔
南、北山墻四塔所在五層平臺外邊安裝欄桿,里邊靠山墻。塔立于墻前,墻外部露前部立面,內(nèi)嵌后部立面,即前半塔在內(nèi),后半塔在外。塔塑做六角形,塔中塑塔墻,四角立圓形廊柱。柱上端打箍,箍上柱間塑雀替、吊掛楣子、額枋。柱頭上施平板枋,枋上塑裝七踩重翹斗栱承圓混檁子,檁上釘圓椽、方飛。檐角圓形仔角梁起翹高昂,形成塔檐兩角曲線高翹。北山墻雙塔各層檐下均懸掛有豎匾一方。南山墻雙塔檐下無匾。四塔檐上鋪設(shè)勾頭、滴水。勾頭背上前端塑釘帽。屋面不設(shè)瓦壟,抹成灰面。屋頂兩側(cè)角部塑角脊、獸前脊,角脊上塑走獸一只,脊端頭安裝角獸。檐角端頭塑嬪伽一個(gè)。兩塔屋頂上塑正脊,脊面繪塑纏枝蓮圖,脊上扣脊瓦上塑走獸兩只。
兩山墻一層屋頂正脊上塑平座。平座斗栱以下結(jié)構(gòu)同一層。斗栱上承樓板枋,枋周外邊塑掛檐板,每面板面塑繪云盤紋線八幅,云盤紋線下端懸珠子。掛檐板上邊塑連珠每面37枚。平座上周邊塑制尋杖欄桿,欄桿下地袱上每面立望柱四根,地袱角部向外塑裝獸頭。望柱間下部安裝華板,上部安裝尋杖。每間華板用蜀柱分為左右兩塊,中部鏤空。望柱頭塑猴子。
兩山墻四塔平座上立二層塔身,塔身檐下結(jié)構(gòu)均同一層,二層塔檐上為六坡水,正面塑瓦壟12壟,屋面設(shè)角脊、角獸、嬪伽。正脊同時(shí)也是剎座,座上置圓錐形寶珠,南山墻雙塔寶珠下部一周有
屯城古村歷史悠久,名人輩出,且世代為官、龍吻、金剛拱衛(wèi),北山墻雙塔寶珠下部一周有龍吻、脊剎拱衛(wèi)。
大雄寶殿內(nèi)的14座懸塑塔除了造型美觀,形式多樣,工藝精致,比例協(xié)調(diào)外,外表還刷涂了奪目的色彩。這些色彩歷經(jīng)300余年不褪色,至今仍色澤斑斕,給人以金碧輝煌的視覺。說明古代藝匠使用了真材石料,發(fā)揮出了淋漓盡致高超的涂刷技藝和配色水平。各塔著色部位:臺基為淺磚灰色,柱子朱紅色,雀替黃色或金黃色,角科為灰綠色,平身科為藍(lán)色或黑色,昂嘴金色、龍吻金黃色,風(fēng)鐸黃色,背光淡綠色,頭光淺藍(lán)色,望板和平板枋土紅色,檁、椽、飛綠色,頭部點(diǎn)金,屋面淺灰中帶綠,正、垂脊、走獸、脊剎金黃色。
懸塑塔各層塔下、塔上還塑有佛像、菩薩、蓮花童子、弟子、樂伎等,他們身著袈裟、全身貼金,造形生動(dòng)、神態(tài)自若,置身于亭臺樓塔間,共同塑造出了一個(gè)美好的佛界夢幻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