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圈”釋放的能量場
大概是我三十五歲那年春節(jié),我很鄭重地開始惶惑著,認真思考我這一生想追求什么樣的生活。而且這一追問,在之后的幾年里時常跳出來,尤其是在深夜,敲打著自己的內(nèi)心。很顯然,這個重大的問題一直沒能得到妥善的解決。很多女人一輩子的成就是養(yǎng)育了一個或幾個優(yōu)秀的孩子。然而結(jié)婚十年,我一個孩子也沒有生養(yǎng)出來。我不知道我用這些時間都干了什么。這些問題,我必須認真地梳理清楚。
沒錯,我正是一個不安分的人。表面上看,上班使我快樂。太陽升起來,給兩人做一頓可口的早餐,就開始了上班。并沒有特別棘手的工作等待我去處理。接電話,打電話,作者似乎都在小心翼翼跟我交流,不乏恭維,生怕我槍斃他們的稿件。全國各地的作者,都把編輯們放在一個地理上的“中心”地位,尊敬著,仰望著。這是一份贏得無數(shù)尊重的體面的工作,我在那個有著沙發(fā)和綠植的辦公室,度過不算糟糕的一天。但回頭看的時候,我時常得出一個令人驚悚的結(jié)論——上班正在吞噬著我的生命。我真的就像那個太陽一樣,每天早上升起來,到人間晃一圈,什么也沒做,就落下去了。把自己比作太陽似乎有點不妥,因為它畢竟溫暖了什么,照亮了什么,而我和我編輯的那些文字,很難說是照亮了誰的內(nèi)心。我就是在天亮出門,天黑,回家關(guān)上了門。日復(fù)一日。
我不知道我血液里不安分的因子來源于哪里。顯然不是來自我的漁民父親和自然而然成為漁婦的母親。漁民的活計那么辛苦,我父親每天在海里拼命,冒著生命的危險與浪搏擊,就是這樣,干了幾十年,他把自己累得骨瘦如柴,也沒有想過要換一份營生。他還經(jīng)??謬樜?,不要輕易離開我的工作,因為這份工作堪稱完美,他說離開它我將“后半輩子都忙著四處找后悔藥”。坦白地說,我一點也沒有繼承父母的踏實肯干。
有一次我突然意識到,我的不安分的因子來自微信朋友圈。這個“圈”離我很遠,有時又離我很近。這個“怪圈”里釋放出很大的能量場,影響著我的生活。朋友圈里很多人,三教九流的朋友,在曬自己的美好生活,美景美食,有人稱之為“朋友圈表演藝術(shù)家”。不過,這些都沒能吸引我,我對這些表面光鮮的事提不起什么興趣。
經(jīng)常撩撥我神經(jīng)的是一位師姐的朋友圈,她過著另外一種生活。她研究生畢業(yè)后,嫁給了一個搞藝術(shù)的人,那時候她先生還稱不上是一位藝術(shù)家,個子不高,在北京的798搞人像雕塑。聽起來是有點冷門的那種創(chuàng)作方式。然而后來,師姐的先生似乎賺到了不少的錢,把兩人的生活安排在了廈門的一座山上,還有后來出生的孩子。他們一家三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然而這又與普通農(nóng)民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我稱之為“以藝術(shù)的方式接近土地”。
師姐以每天兩三條的頻率,在朋友圈分享著她的生活片段。有時候是,她在清洗著碧綠的蔬菜,旁邊臥著她養(yǎng)的那條俊美的大黃狗,接下來,她的兒子跟狗抱在一起,翻滾在草坪上。也有的時候,他們一家人扛著镢頭,到深山里挖筍,挖出來鮮嫩的竹筍,并不是拿回家做什么竹筍肉片一類的世俗的菜,而是就地生火,烤山筍吃。還不忘用錫紙包著芋頭,一同扔進火里,然后在柴火堆上煮茶。春天的時候,他們坐在山頂上的一棵桃樹下,又有可能是跟著周邊的茶農(nóng)們一同去采茶。他們家的很多工具都是手工制作的,有的農(nóng)具來自一棵枯樹,衣服也是自己扎染的。既環(huán)保,又可以打發(fā)多余的時間。
不要以為這種生活很離群索居,很孤獨。那是一片藝術(shù)家聚居的地方。到了晚上,懂音樂的鄰居圍在一起,有人彈唱,有人起舞,盡情表達著自己。搞藝術(shù)的人最容易敞開自己。
這種生活令我著迷。尤其是北京籠罩著濃厚的霧霾的時候,我便對師姐的生活更加向往,覺得那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然而我只能圍觀著,艷羨著。我不能走進她的生活,就像觀眾無法走進電影的銀幕。
回想起來,當初我嫁的這個人,本應(yīng)該也是個藝術(shù)家。他會畫各種的小人物,并且給他們安排一些有趣的角色,演繹不同尋常的故事。他是個想象力極為豐富的漫畫作者。過節(jié)的時候從不去商店買禮物,都是他畫給我。結(jié)婚旅行,還有鉆戒,他都畫給我,既省錢又別致。結(jié)婚以后他改行做了電影編劇。本指望著他能掙一大筆錢,我們也聯(lián)合一幫寫劇本的人,搬到山上去,過一種“藝術(shù)地棲居”的生活,然而,他是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總是在他設(shè)置的故事情節(jié)里表達著自己想要改造這個世界的野心。投資方最討厭那些說教,這樣一來,他便成了“一塊又臭又硬的石頭”,先后跟不同的投資方?jīng)Q裂,一部電影也沒拍成。作為一個不成功的編劇,他至今依然固執(zhí)地堅持著他的觀點——絕不與大多數(shù)人的價值觀茍同,那無異于同流合污,一定要創(chuàng)作出崇高的、傳世的經(jīng)典。他說,很多藝術(shù)史上偉大的作品,都是在百年之后才被認可。我不知道他說的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他的作品會不會在此之列。眼前,我只知道,我們還沒有條件搬到山上,去過那種衣食無憂的生活。
還有一個人的朋友圈,也時常刺激著我敏感的神經(jīng)。他是一個人類學(xué)家,我跟他并不熟悉。相識是源于兩年前我寫了一本關(guān)于海島的書,他那時正在浙江舟山的某個海島,研究那個島上的人類。他對我的這本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便通過朋友向我索要。我猜他讀了之后一定會大失所望,因為那基本是我個人對于海島的回憶,完全是主觀的,不能給他的研究提供任何有效的信息。跟他那種科學(xué)的角度截然不同。至今我們沒有見過面,我只在朋友圈里讀到他的足跡。
那天,他這樣寫:“傍晚打印邀請函,保險單,充值電話卡。遠行,一個人的遠行,是會有秋天的色彩。其實很想在秋天時穿越西伯利亞,那個時候,火車在金黃的白樺林中會非常優(yōu)雅。帶著不多的錢,也許也可以做這段俄羅斯全境的田野。”這是他要開啟新一段旅程的宣言。我看過他的照片,他的長相很像我本家的堂叔。高高的個子,兩條大長腿,一頭濃密的卷發(fā),鼻梁很高,深眼窩。據(jù)說這種長相的人都有著放蕩不羈的性格。我那堂叔也是,在海上做著各種冒險的事,讓全家人都為他捏一把汗。
我很喜歡人類學(xué)家朋友圈里曬的照片,他的那種游歷,跟別人出國旅游曬出來的照片完全不同。那是本真的風(fēng)景,你會感覺到你作為一個人類,你的生活方式等等一切,都成為他研究的對象。比如一棵桑葚樹的照片,圖片說明——“從雪山之上到長江之畔。下午到達江中小島農(nóng)場。和英國朋友、中國朋友談了樸門農(nóng)業(yè)。”一個園林的照片說明——“下午從束河來到白沙阿青師傅的制衣坊。他在田里種花,種菜,養(yǎng)羊,做衣服,辦學(xué)堂,空間設(shè)計得有雅趣?!边€有在飛機上拍攝的照片——“后天飛往香格里拉的白馬雪山。那里杜鵑花開得正艷。白馬雪山路過多次,這次想深入它的腹地穿越?!?/p>
他對一切新鮮風(fēng)景的描述都是冷靜的。那種自由的行走,不是以炫耀為目的的旅游,他在記錄著風(fēng)景之余深入地研究著不同地域人的生活方式。
那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待多久就待多久。全世界都跑不出他研究的范圍。他見多識廣,有時候我們遇到的那些蠻不講理的人,換做是他,或許可以從基因的層面對此做出合理的解釋,所以他冷靜。有時候,我站在他的角度想,全人類真是平等的,我們沒有理由去親近某些人,疏遠某些人。還有時候,我會感激他代我們這些懦弱的人行走世界,并提醒自己,我是懶惰的和狹隘的。我想,如果以這種方式度過一生,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臨終前,我可以毫無遺憾地對自己說,我心里裝著整個世界。
以上兩種,或許是我想要追求的生活。
關(guān)于隱居生活的遐想
有時候我想,我是不是適合隱居。小時候娛樂活動匱乏,我把每天臨摹大衣柜上的燙畫當成安靜的消遣。山石、梅花鹿、迎客松,古色古香的山居風(fēng)景。后來很多同學(xué)移民,發(fā)來歐洲碧綠的草坪和哥特式建筑的優(yōu)雅風(fēng)光,我直言不諱地說,那種風(fēng)景對我而言毫無吸引力。我鐘情于中國山水,高遠、深遠、平遠。到杭州的西湖、到太湖黿頭渚、揚州的園林,一色灰蒙蒙的遠山,亭臺樓閣,岸上楊柳扶蘇,真正的令人沉醉。
我對于隱居生活的更準確的向往,是來自“元四家”之一王蒙的山水畫《青卞隱居圖》。元代蒙古人統(tǒng)治中國,讓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便將一身的才華寄情于山水。第一次看到《青卞隱居圖》,我被繁復(fù)的畫面搞得暈頭轉(zhuǎn)向。那無異于一個大迷宮,讓我的大腦迅速地編織著故事。盯著看,反復(fù)琢磨著,茂密幽深的山,一重又一重,清澈的山泉,時隱時現(xiàn)地婉轉(zhuǎn),分不清究竟哪一座山峰才是它的源頭。從細節(jié)看,你可以試著仔細去分辨,究竟有多少棵不同種類的樹,繁茂地在這無人之境生長。離開那些復(fù)雜的細節(jié),從遠處看,整體,一座高深的山,巍峨無比,整個地想要傾倒下來,那種氣魄,似乎在阻止外來者進入隱居者的領(lǐng)地。山石樹木,層層疊疊,只在左側(cè)隱約露出幾座簡陋的茅屋。
就是在盯著這幅圖研究的時候,我產(chǎn)生了想要在里面居住的想法。
《林泉高致》里面也說:“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說得一點也不錯,《青卞隱居圖》正是那種“可居可游”的畫,很有代入感。我幻想著,那個茅屋里,住的正是彼時的自己。每天晨起聽鳥聲和山泉聲,沒過幾天便把那些腐朽的氣息滌蕩得干干凈凈。山水喚醒一身的靈氣。
我甚至想要親自去卞山走一走看一看,這么多年過去了,看它是不是一如既往地那么幽深。幾百年的時間,不知有沒有隱居者先我一步占領(lǐng)了那座山。
王蒙的《谷口春耕圖》也能引發(fā)類似的遐想。秀美的山谷,暖洋洋的春天萬物復(fù)蘇,在寂靜里準備耕種。還有《稚川移居圖》,描繪的是東晉人葛洪攜帶家眷移居羅浮山修道煉丹的故事。東晉道教學(xué)者葛洪身穿道袍騎在牛背上,神情專注,執(zhí)著手中的書卷邊走邊看。妻子和幾個孩子同騎在牛背上。一起移居的還有幾個仆人,他們或提著雞籠,或牽著牛羊,或挑擔負重,把生活必備之物搬運到山上。一路上崇山峻嶺,飛瀑流泉,幾間茅草屋掩映在深山之中,屋前的庭院里,先行到達的仆人正在打掃庭院,迎候主人的到來。那種動感,營造的正是“隱居生活馬上開啟”的那種氛圍。讓人心動不已。
我問自己,畫里描繪的是不是我想要追求的生活?老公一直在旁邊給我潑冷水,由幾幅山水畫引起的關(guān)于隱居的向往,是不是離題太遠?他還說,那種生活聽起來實在是不切實際,夏天可能涼爽,冬天很有可能會被凍死,他可不想在天寒地凍的時候出去撿柴火。遇上災(zāi)年,種的糧食還會顆粒無收。
我懷疑著這種說法。但從我查到的資料來看,卞山在浙江,又名弁山,這座山實際上并沒有那么高深。誰都知道,江浙一帶的山,很少有能繞到云彩里的那種高度,大都是含蓄溫婉,不高,一座連著一座。從這一點看,《青卞隱居圖》真有可能是王蒙的杜撰。對比起來,倒是倪云林畫里那些低矮平緩的石頭和山,更接近江南風(fēng)景。王蒙有意地夸張了這座山,他想用大山和大石頭,擋住那些世俗的念頭,但終究失敗了。他并未真正實踐著隱居。他作為趙孟頫的外孫,一直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徘徊,他曾經(jīng)在杭州的黃鶴山隱居過一段時間,但始終與官場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最終晚年出仕受政治牽連而死于獄中。
王蒙的畫里世界,只是他的向往。
還有一個畫家,是明代的陳洪綬,也叫陳老蓮,畫了一批叫做《隱居十六觀》的畫。同樣令人癡迷。那一年的中秋之夜,陳老蓮醉酒西湖邊,為友人作了十六幅畫,以簡潔的白描繪出隱士生活中的十六種狀態(tài):訪莊、釀桃、澆書、醒石、噴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硯、寒沽、問月、譜泉、囊幽、孤往、縹香、品梵。每一觀,與一位古時隱逸高士人物對應(yīng)。比如《醒石》一圖,畫的就是陶淵明。傳說陶淵明賞石,每每于醒醉之間,倚石為榻。時醉臥,時醒觀。明代林有麟撰《素園石譜》記載:“陶淵明所居?xùn)|里有大石。陶淵明常醉眠其上,名之曰醒石?!?/p>
我很想模仿著他們,做一些這樣遠離世俗的事。腦子里雖然這樣盤算著,但每天忙著上班下班,這種狀態(tài)始終都是一種奢望。又害怕偶爾的一次“釀桃”“譜泉”夾雜在凡庸瑣事中間,看起來難免不倫不類。
我心里始終沒有放棄隱居的想法,我留意觀察著現(xiàn)代的隱士,是如何過他們的理想生活。某日,有位朋友興奮地跟我說剛剛?cè)ヌ酵^一位隱居在河南嵩山的畫家朋友。在深山里蓋房子,種地、畫畫。他去的時候正值秋季,端上來的野果子和可口的煮花生,味道相當不錯。我想再追問隱居生活的細節(jié),他便不留情地告訴我,冬天山上艱難,畫家會回到城里的家。平時是因為索畫的應(yīng)酬太多,只好躲到了山里。
據(jù)說陶淵明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時候生活也很艱難。說實話,“貧窮”一詞給我?guī)淼闹庇X是畏懼。我渴望種類多樣的美食,和冬暖夏涼干凈整潔的房間??释谪S衣足食之余有大量閑暇的、無所事事的時間。
后來又聽到一個真實的隱居故事,那是一位出家的師父,在終南山閉關(guān)幾年。據(jù)說他在茅草棚里打坐的時候,老鼠吱吱叫著爬上他的耳朵。有一對年輕的戀人,誤入他的茅草房去參觀,直接將他當成了蠟像。我想,他一定是經(jīng)歷了不吃不喝的禪定狀態(tài),才能真正與終南山的寂靜為伴。我曾跟好友去終南山的南五臺,經(jīng)??匆姖饷艿臉淞掷镉袀€小岔路,寫著“修行勿擾”。我贊嘆著,那是真正的隱居。后來那位出家的師父,又到了一處繁華的寺院當了住持,他說,在人群里也可以實現(xiàn)真正的隱居。這種說法充滿禪機,像我這樣愚笨的人不知道應(yīng)該怎么落實。
然而,我對隱居生活的基本放棄,是在我看了一段老樹的旁白之后。老樹畫畫,經(jīng)常在文學(xué)報刊上作為封面或者插圖。那天,看到他的一幅令人神往的新作——“白衣長衫”推開一扇木門,門口長滿了碧綠的莊稼,四周都是野花。正是在這幅圖旁邊,我看到他寫了令我絕望的一段話:“不要把我的詩和畫想成一個可以落實的情境,哪怕有條件落實也最好別去落實。因為你知道真正踩在那個地方的時候,那個當初認為很美好的東西就沒了?!?/p>
與人類學(xué)家的對談
冷靜下來想想,我甚至覺得這次約見人類學(xué)家是一件殘忍的事。就因為我想?yún)⒖妓纳罘绞较肭宄约旱淖非?,就把人家約來,行色匆匆的,而且是在他兩段旅行的間隙,是不是一件自私和殘忍的事?事實上,他上次來北京的時候,曾約見我,或許是想跟我談一下讀我那本書的感受,但我當時正在生病。
我們約在一所大學(xué)的咖啡廳見面,那天正是端午節(jié)。跟他的約見有點不同尋常,我發(fā)出邀請的時候他正在河北的草原上游歷,回北京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當晚就要飛往海參崴。他到北京的第一站,是去圖書大廈購買關(guān)于下一段旅程的書。我說我可以去圖書大廈跟他碰面,他堅持要來我家附近的大學(xué),可見他相當善良。但沒有具體的見面時間,只說是在當天下午,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人在途中”的散漫。
巧的是,我走向那家咖啡廳的時候,遠遠地看見前面一個瘦子,背著一個很大的雙肩包,像登山似的奔向咖啡廳的門。直覺就是他。果然。見到我,他沒有寒暄,也沒有對這個不約而同到來的默契感到快樂。他身材整個比照片上小了一號,背有點駝。他坐下來點了一杯冰水。他說話的聲音很小,顯得不如我想象中的強壯。我之前把他想象成綠林好漢那一類人。
似乎我們應(yīng)該有很多話題可以聊,比如他是青島人,我是煙臺人,都生活在海邊。比如我們同在北京護國寺胡同里的輔仁大學(xué)讀過書,而那所大學(xué)里有個鬧鬼的后花園。再比如他之前的專業(yè)是電影,而我的專業(yè)是影視藝術(shù)研究。但事實上并沒有,一個多小時的對談中,我們有好幾次的冷場。
他的眼神是平淡的,還有一絲不易覺察的疲憊。我注意到,只有當他掏出他剛買的那本關(guān)于旅行的書的時候,指著書上寫的“這是一場詩意的旅行”,眉宇間透露出一絲的興奮。這讓我覺得,他是個十足的文藝青年。他應(yīng)該四十多歲了吧,居然被“詩意的旅行”吸引?!拔乃嚽嗄辍边@個詞,越來越多的貶義,這個注重精神追求的群體,有著很多的吹毛求疵和對現(xiàn)實的無力感。真應(yīng)該適齡告別文藝。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而當我說到,我喜歡到江南的小城市居住的時候,他不無蔑視地說,太甜了。但還是善意地給我推薦了翟永明寫富春山居圖的那首長詩。
他剛剛在東海完成了那個漁村的田野調(diào)查,事實上是幫助小漁村做一些文化方面的提升。接下來的一個項目是在四川的藏區(qū),有草原的地方,可能會待上半年。這中間,他要坐火車,用半個月的時間,完成西伯利亞之旅。聊天的中途,他突然跟我說,他沒有買到羽絨背心,因為商場里賣的都是夏裝,他不知道旅途冷了怎么辦。他用迷蒙的眼神看向窗外,然后自言自語——到時候再說。
我想幾次冷場的原因,是因為我的孤陋寡聞。他不知道哪些信息是可以深入地談下去。又或許是因為他掌握的信息太為寬泛的緣故。他先是蜻蜓點水地說到東海、渤海,還有泰國的海灘有什么不同,問我去過泰國嗎,我搖搖頭。然后說到登山,潛水,農(nóng)業(yè)種植等等的,我的眼神暴露我對此一無所知。我說我對古詩詞里面的山水意象感興趣,比如李白詩歌里的長江意象,他說有些地方還是可以找到古典的感覺,有一次他在貴州的烏江乘船的時候,突然忘記時空。還有神農(nóng)架附近的古村落,還保留著很古樸的東西,可以去看看,或許可以找到我想要的東西。
他知道我在一家跟鐵路有關(guān)的報社工作,問我有沒有想過到全世界去看不同樣子的鐵道線和火車,我篤定地搖搖頭。我確實對火車這種冷冰冰的東西不感興趣,而且對工業(yè)有些反感。他說不應(yīng)該這樣,然后講到火車美學(xué)。講到他的一位廈門的朋友寫了一本書叫《火車政治學(xué)》,甚至他建議我的寫作可以跟火車結(jié)合在一起,寫一些讓單位滿意的東西??磥硭暮芏嘞敕?,相當?shù)慕拥貧猓皇且恢痹谠贫孙h著那種人。從他的談話中,我確實體會到某種寬廣的東西,反觀到自己的狹窄。
他問到我的家人,我父母的生活狀態(tài),我老公的職業(yè)。我想他可能是把任何人都以一種人類學(xué)的視角來觀待。對我的回答,他面無表情,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的主觀態(tài)度。只是說,能在北京安家,真的是很不容易。并說起自己在青島的親人,有叔叔之類,我沒敢追問他父母的情況。
最后,他對我的勸告是,要多出去走一走。我明白他的意思。其實我去的地方很多了,但就是顯得很無知,這個大腦的空間實在是不爭氣,很多信息都被自動刪除了。我表示接受他的這一建議。他又說起,他曾經(jīng)談過一個女友,戀愛的那兩年,他就在北京,連河北都沒去過。后來她去了美國,戀愛告終。他開始了行走,各種田野調(diào)查,至今沒有停下來。我問他有沒有想過在某個地方定居,他說不知道自己以后的想法會怎樣。
分別的時候,他又嘀咕著說要去附近的超市里買點食物,可能火車上沒有那么合口味的東西吃。但又改變主意,說是去機場附近再買。我發(fā)現(xiàn)其實對于即將開始的這段旅程,他并不是那么的篤定和興奮,也不是完全地享受未知。
此刻,我腦海還能清楚地浮現(xiàn)他那張臉,痩癯,略顯疲憊。說話的時候偶爾善意地笑,但整個目光是渙散的。對于我這樣的異性沒有絲毫的興趣,這讓他看起來顯得相當?shù)睦蠈嵑蛦渭儭?/p>
告別人類學(xué)家?;丶衣飞蠠o端地想起《浮生六記》,作者沈復(fù)和蕓娘游歷了很多風(fēng)光,也享受著文化背景所帶來的豐富體驗,但卻是晚景凄涼,讓人忍不住發(fā)出“人生如夢”的感慨,近似于“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躺在床上瀏覽人類學(xué)家的朋友圈,河北的那一段,就寫在我們見面的幾個小時之前:“尋找野杏林的端午節(jié)。清晨起床,沿山里湖畔小路散步,尋找野杏林。片刻時光,來到老奶奶家,她一個人住。腿腳行動不便,院里種植著花椒。玉米。杏樹。養(yǎng)了兩只貓。離開她家,接著前行,找到了那片野杏林。摘了一顆?!蓖蝗缓芟肓鳒I。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句號太多的緣故。
當我放棄思考未來
我想追求什么樣的生活,這個問題并不是一直困擾著我——有一段時間,我甚至幾乎想不起來這件事。那是一場病。那場病從冬天突然而至,一直持續(xù)到來年的春夏之交。像田間的一場野火,無聲無息地日夜蔓延,在我的心坎上留下大片黑色的灰燼。
病重的時候,我沒辦法出門,甚至沒辦法下床走路。有好多個夜晚,我以為自己要死了。我幻想著死神正在黑暗中慢慢接近自己。而天亮的時候,一切重新回到正軌,打針、吃藥,做各種治療。那期間,我沒有任何主動的想法,只是承受著“被安排”。精神比較好一點的時候,我會意識到這種“被安排”的生活讓我感到別樣的輕松。我不用為了到哪一家餐館去吃飯而產(chǎn)生選擇障礙,也不用為哪一篇稿子沒有寫完而憂慮。我不用做任何的選擇,當然也不用選擇未來想過什么樣的生活。事實上,即使你安排好了未來的生活,也有可能因為治療的失敗一切都戛然而止。從真理的角度來說,任何人的生命在任何的時間都有可能戛然而止,但這并未影響我們忙碌地安排著各自的生活,為未來盤算著、焦慮著、積蓄著錢財。
我并非在生病的一瞬間就放棄了思考和規(guī)劃未來,而是在生病的過程中,看著理想慢慢萎縮。按理說,沒有力氣出門的人,正好可以趁機進行一些思想的活動,把這一命題徹底地想清楚,但事實卻正好相反。我不再盼望隱居,更不想過那些離群索居的生活。這些大的想法,真的就明顯地一點一點地萎縮,由對一種生活狀態(tài)的規(guī)劃,萎縮成一些庸俗的、沒出息的想法。比如渴望一場不遠不近的旅行,穿最舒適的衣服出門,最好是到敦煌、樓蘭、南疆、呼倫貝爾大草原這樣聽起來氣勢磅礴的地方去,重新感知大地,那個我一直匍匐在它身上呼吸的地方。隨著病情的加重,它繼而萎縮成到附近的公園里去看看結(jié)冰的湖面,遠遠地觀賞那些中學(xué)生肆無忌憚地在冰上一邊吆喝著一邊滑翔,嘴里不斷地呼出雪白的哈氣。再后來,萎縮成跟一家人的團聚,一頓圍坐在暖爐前的麻辣火鍋。最后,理想這家伙越來越低越來越矮,幻化成一個具體的感受,比如徹底地吸一口雪后新鮮的空氣——請醫(yī)生把窗戶打開,再來一陣風(fēng),讓雪片刮在我臉上,去感受那一份冰涼?;蛘叩阶罡咭粚拥年柵_上,去看看元宵節(jié)的煙花,聞聞那些爆竹燃燒之后的火藥的余味。
最低谷的生命,渴望的是一些碎片化的感受??释豢诒鶝龅目蓸?,渴望抓起一捧雪扔得越遠越好,渴望聞一陣春風(fēng)里似有似無的花香……這一切都有助于復(fù)活我的知覺。由于這些目標實現(xiàn)起來并不算困難,所以,在病重的那一段時間,我居然捕捉到了心里的安穩(wěn)。那是大理想、大目標突然垮塌的輕松感。
我想證明自己有抓住一切的能力,這跟以前“總想放下一點什么”的想法截然相反。我用意念抓住一切可以讓自己站起來的東西,比如一個樹上熟的貴妃芒,記不得是誰把它帶來放在我的床頭,它極大地鼓勵了我。它長得極其嫵媚,色彩從鮮嫩的綠,過渡到明黃,又在最豐腴的部位打上了明媚的腮紅。它散發(fā)著青澀的芬芳,日復(fù)一日,那種香氣越來越濃,最后竟夾雜著濃郁的酒香。它是覺得生活太美好,自己沉醉了嗎?我讀不懂它的心情,可它就是這樣恰到好處地點亮了我那些灰暗的日子。有這么一顆芒果在身邊,我常常把它握在手里,它不大不小,剛好撐滿整個手掌。它堪稱完美。我想我一定要活下來,我不能辜負這個世界,畢竟這里有這么美妙的東西,它為我而生長,為我而成熟。它萬里迢迢來到我的枕邊,它來這世上走一遭專門就是為著撫慰我的心。在我感動到極點的時候,我咬了它一口,混合眼淚咽下滿嘴酸甜的汁水。它永遠地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
還有一對喜鵲夫婦,它們幫了我很大的忙,它們居住在離我窗前二十多米遠的樹上。那時還是春寒料峭,它們已經(jīng)開始忙著四處銜樹枝搭巢,天氣很冷,它們每天忙個不停,來來往往,每次回來嘴里都銜著一點什么東西,有時候是羽毛,有時候是海綿一類的東西,不知道飛了多遠才找到這些東西。有一次我還親自看見喜鵲用嘴巴把臨近的樹枝給折斷,插到巢穴的某個部位,承擔著重要的功能。
我每天關(guān)注著它們筑巢的進展,我忘記自己和自己的無助,試著生活在它們的希望里。它們的巢,從冬天一直搭到春天。那棵大樹,從干巴巴的土黃,到發(fā)出鮮嫩的綠芽,再到茂盛得青翠欲滴,喜鵲夫婦一直充實地忙碌著。我盼望著那個逐漸豐滿起來的窩里,哪一天有小喜鵲撲騰著翅膀飛出來,故事才算是有了圓滿的結(jié)局,但終究沒有見到。
我想世間大多數(shù)人跟喜鵲一樣,為著吃飽穿暖和撫育下一代,過著忙忙碌碌的生活。在這種忙碌里,春夏的演變自然而然就來了。我拖著病體灰心地躺在床上的時候,想著這些會覺得感激。感激著父母操勞了大半輩子把我養(yǎng)大,而他們自己并未有什么其他的理想。感激著藍天、風(fēng),雪,它們一直陪伴著我,而被我忽視。我開始懷疑著,人是不是必須要有理想,那種沒有宏偉規(guī)劃的生活,是不是有一種順應(yīng)自然的偉大。
身體處于康復(fù)期的時候我還是每天昏昏欲睡,悲觀情緒一來,覺得自己再也不會有任何的靈感,再也不配有任何的對于精神的追求?;蛟S這一生花得最多的心思就是與病魔對抗。在我心情糟糕的時候,走在樓下的菜市場,我發(fā)現(xiàn)那些喧鬧的人和那些瓜果蔬菜全都生機勃勃。那些植物姹紫嫣紅,想要奉獻給我,擎舉著生命的熱情想要奉獻給我。春末的菜市場居然有賣盆栽的玫瑰花。白玫瑰、紅玫瑰,由于剛噴過水的緣故掛著晶瑩瑩的水珠。這么冰清玉潔的花,卻也只用很便宜的價格就可以捧回家,它們都鼓勵安慰了我。
我經(jīng)歷了那一場病之后,神經(jīng)變得更加敏感而脆弱。我珍惜著每一棵樹,呆呆地看著它們形成的樹蔭,想要對栽種它們的人致敬。我憐愛著跌落在地上的花瓣,側(cè)耳傾聽附近傳來的嬰兒的啼哭。我想用我的余生去感受眾生的苦樂與悲歡、榮與枯、愛與痛。我想放棄自己那些狹隘的、自私的對于未來想過什么樣的生活的規(guī)劃。
夏天緩緩到來的時候,下過幾場雨之后,我的身體逐漸恢復(fù)了強壯。我的神經(jīng)也慢慢地蘇醒過來,我想象著它們每在我熟睡之際,就盡力成長得比較粗壯。當它們元氣滿滿的時候,我恢復(fù)了上班??床』撕芏嗟腻X,我必須在這里賺錢防止下一次困難來臨的時候窮困潦倒。上班做著那些重復(fù)的勞動。剛開始還覺得比在醫(yī)院幸福百倍。一個月過后,又開始思考著,我想追求什么樣的生活。
胡煙,原名胡俊杰,山東龍口人,報紙副刊編輯,現(xiàn)居北京。作品散見于《中國作家》《散文選刊》《山花》等報刊,出版散文集《哭泣的半島》。